《浅谈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现状-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现状-精品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现状摘要: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对痔的发病机理及肛门解剖认识的深化,临床上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不断发展,力求在彻底治疗痔的症状与保护肛门功能间获得平衡。该文系统介绍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和演变经过,并浅析各术式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关键词: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现状痔疮是人群中公认的常见疾病之一,一般将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类,外痔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除非外痔伴急性血栓构成,或外痔造成患者不适。I、II期内痔可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并非首选手术治疗,III、IV期内痔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同一点位齿线上下方均有痔核,齿线上为直肠黏膜,齿线下
2、为肛管皮肤,内痔和外痔互相沟通吻合构成一整体称为混合痔1。若混合痔严重,发展为围绕肛管一周,为环状混合痔,环状混合痔作为痔临床发展的晚期阶段,是目前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最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不断革新,现将近年来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总结如下。1痔环切除术痔环切除术在1882年由Whitehead首创,后由Sareoba和Klose改进,多用于环状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手术操作:在齿线上0.31cm沿内括约肌外表上分离,将23cm的直肠黏膜、黏膜下层及其全部组织环状切除,切除后将直肠黏膜断端与肛管皮肤缝合。由于本手术方法是将痔整体切除,术后复发率
3、相对较低,尤其适用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故一时间广泛流行起来,但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毁坏肛周精细感受器,加之操作复杂,对术者要求高,并发症严重,十分是术中出血多、缝合口裂开、术后感染等,同时,肛管狭窄、肠液外溢、术后黏膜外翻、术后肛门疼痛等一系列的后遗症,给术者和患者带来困扰,不易推广,目前痔环切术在国内已基本弃用,鲜少报道,被一系列其他手术方式所取代。2外剥内扎及其改进术2.1外剥内扎术外剥内扎术即Milligan-Morgan术,早在1919年由Miles提出,1937年Milligan和Morgan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手术的理论根据是静脉曲张学讲,对于单发或孤立的痔效果较好。其操作方式为:在
4、痔下端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做放射状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沿内括约肌外表向上剥离,达内痔顶端,于根部后进行缝扎,距结扎线0.30.5cm处切除痔块组织。其优点是:术后疼痛轻,同时处理内外痔,切口呈敞开放射状,分泌物可自行引流,不易引起感染,术中保留黏膜桥,创面愈合后,瘢痕小且不影响功能。手术简单,不依靠复杂手术仪器,易于在基层推广。但缺点是:残端脱落时间需要710d,甚至2周,脱落时有出血风险,因术中毁坏齿线及部分肛垫,部分患者可有肛门感觉异常。不管如何,外剥内扎术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至今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经典手术方式,被誉为痔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也逐步出现了很多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术式。2.2外
5、剥内扎改进术2.2.1分段齿形结扎术该术式由丁泽民教授2于1982年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内痔及环状混合痔。其手术操作要点:外痔V字形切口剥离,内痔根据数目分别结扎,外痔分离和内痔结扎顶点的连线均呈锯齿形连线,进而使创面瘢痕挛缩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目的是防止肛门狭窄。其优点是:既能保证对病变部位的治疗,又能够保留足够的黏膜桥、肛管皮肤,防止术后肛管狭窄、黏膜松弛和外翻3。但对术后水肿、疼痛无明显改善,也不能减少对肛门衬垫和肛管上皮的毁坏。2.2.2皮桥整形缝合术该手术是在改进外剥内扎术基础上加皮桥整形缝合,以期到达一次性彻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目的。其手术操作要点为:先按痔核自然分界设计好切口,外痔
6、行微小切口剥离,内痔锯齿形结扎或注射,两个切口之间的皮桥行切开缝合,即在齿线下横形切断皮桥,切除剥离皮桥下静脉曲张团、多余结缔组织及皮赘,平整缝合上、下皮桥断端,将肛管皮桥无张力固定于内括约肌上4-5。该术式优点为:能完好切除痔核,尽量保护肛门精细功能,又保证肛缘平整,减少皮赘残留,避免皮桥松弛,减少复发。2.2.3半闭合式痔切除术半闭合式痔切除术的手术操作要点:沿外痔两侧作V形放射状切口,剥离至齿线,血管钳夹齿线上内痔基底,于血管钳上方沿弯钳切除痔核,可吸收线绕血管钳连续纵行缝合内痔至齿线附近,缓慢松开血管钳,边退钳边紧线,外痔切口敞开6。该术式优点是内痔直接切除缝合,无痔核脱落期,愈合时间
7、快,出血风险减少,外痔开放,利于引流,不容易感染和水肿。2.2.4全闭合式痔切除术1959年Ferguson初次报道该手术,故又称Ferguson痔切除术,其手术操作要点:血管钳钳夹整个痔体,游离痔血管蒂,缝扎蒂部,沿血管钳切除整个痔体,可吸收线纵形连续缝合创面7。其优点为:痔组织直接被切除,无脱落期,减少出血风险,创面一期缝合,术后渗血渗液减少,术后创面瘢痕挛缩构成肛门狭窄几率下降,创面愈合时间短。但该术式操作较复杂,创面完全缝合,感染风险大,疼痛及水肿等并发症较多。目前在欧美国家较流行8,因其术后并发症多,在我国社会接受度较低9。3保留齿线术随着国内学者对传统术式的不断改进及对肛门解剖生理
8、认识的不断更新,齿线的重要生理功能被越来越多人认知和认同,齿线区属于感觉神经组织带,作为排便反射的诱发区,能维持日常排便活动。保留齿线术的核心是分别处理齿线上内痔及齿线下外痔,特地保留齿线,保护齿线功能。手术操作为:分段结扎内、外痔,内痔通过自然分界,分别结扎,结扎下缘在齿线上0.5cm,外痔根据其赘皮及结缔组织多少,切开,剥离,必要时缝合,处理上缘在齿线下0.5cm,术中不损伤齿线,若内痔痔核充血肿大明显,予消痔灵注射液做点状注射10。其优点为保留肛门完好性,保护齿线生理作用,术后并发症减少,缩短愈合时间。但齿线附近的血液循环差,术后组织水肿,构成新的赘皮是其缺点。4保留肛管上皮术该术式是高
9、野正博于1979年以肛垫学讲为理论基础提出的,特点是保留肛垫,缝合肛门上皮皮瓣11。手术操作要点:肛管上端皮桥下切除痔组织,于肛管部分行窄切,内痔及外痔切除时适当宽切,最终切口呈“哑铃形,脱垂的痔核高位结扎,用结扎线将两边黏膜锁边缝合,构成荷包并收紧,使两侧黏膜肛垫固定复位在正常位置,肛门皮肤切口敞开。此法优点是:尽可能多地保留肛垫及肛管上皮,避免肛管狭窄;愈合时间快,术后疼痛及水肿明显减轻。但该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5当代微创手术5.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forprolapseandhemorrhoids,PPHPPH术是意大利学者Longo基于Thomson
10、的“肛垫学讲创立并应用于痔的治疗,肛垫为位于肛管和直肠的血管垫,由静脉、结缔组织及Treitz肌三者组成,当肛垫肥大、松弛、脱垂、出血时,即为痔。PPH术使用特制的环形吻合器切除痔上黏膜,恢复肛垫正常解剖及生理构造,即肛垫复位,其理论根据是:悬吊、断流、减积,不仅向上悬吊牵引脱垂肛垫,又切断痔核供血血管以使痔体萎缩。手术操作要点:荷包缝合高度选择齿线上4cm行荷包缝合,脱垂严重者选择双荷包缝合,缝合深度达直肠黏膜下层,吻合器击发后闭合状态保持1min,减少术后出血,若有活动性出血,予彻底缝扎止血,女性患者击发前做阴道检查12。其优点为: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时间快,无需换药,不影响肛周精
11、细功能,PPH治疗目的为消除痔的症状,不是去除病灶,是当代痔的治疗新观念。但PPH也有一定缺陷:术中因牵拉产生腹痛,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肛门坠胀,严重时肠穿孔等13。5.2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issue-selectingtherapystapler,TSTTST术是在PPH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结合“肛垫下移理论与“分段齿形结扎方法,既上提下移肛垫,又较大程度地保留黏膜及黏膜桥,维护肛门排便精细功能,其仍然保留PPH的“悬吊“断流“减积的作用。手术操作要点为:术中采用开环式窗口肛门镜,仅仅暴露痔区痔上黏膜,缝合高度选择齿线上34cm,采用“点牵入的手法将痔区痔上黏膜及部分痔核顶端牵
12、拉入钉仓,吻合器击发吻合切口。取下吻合器后,用组织剪剪断搭桥线,并结扎各吻合口两端,预防术后出血,术中充分彻底止血。该术式的优点:有针对性地切除病灶,保留正常黏膜及黏膜桥,相比PPH,有效预防肛门狭窄、直肠阴道瘘等后遗症,钛钉植入数量减少,减少术后不适。TST对于痔脱垂和痔出血的效果与PPH类似14。5.3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pledtransanalrectalresection,STARR该新术式由意大利学者Longo于2004年提出,主要用于直肠脱垂与直肠前突的治疗15。对于脱垂明显的重度混合痔也有良好的效果。手术操作要点:术中使用两把PPH吻合器,采用前、后2组3个“半荷包,分
13、别切除脱垂冗长的直肠前、后壁,切除深度达黏膜及黏膜下层,吻合器击发时,用挡板挡住非手术侧,女性检查阴道,前后壁黏膜分别切除吻合完毕后,剪开吻合口黏膜粘合,并用丝线结扎切除黏膜断端突起。STARR术因其切除组织的宽度较PPH大,可同时解决直肠前突、黏膜脱垂及混合痔,重构直肠内解剖构造,恢复直肠容积,其肛垫上提效果较PPH显著,所以,能一次性、完好、全面地解决重度混合痔的症状,成功阻断痔区血供,使肿大痔体萎缩。5.4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oppler-guidedhemorrhoidalarteryligation,DGHAL由Morinaga16于1995年初次提出,是将超声波与痔动脉结
14、扎相结合,其核心机理是在超声多普勒引导定位下结扎痔动脉,阻断血供,降痔体静脉压,使痔核萎缩,控制症状;同时,在缝扎时直肠黏膜被固定缝合于肌层,构成疤痕后起到固定肛垫,阻止下移的作用。手术操作要点:术中置入特制带有超声多普勒探头的直肠镜,充分暴露肛管及直肠下端,以超声多普勒探头探测结合超声血流流量计定位痔供血动脉,逐一结扎痔动脉。其优点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面小,术后疼痛轻。但此项技术对手术医生专业技能要求高,尚未在临床大规模开展,故其作用机理、适应症、远期疗效缺乏大规模研究。且有研究表明在IV度痔患者中,术后复发率高17,故建议运用于出血明显的II、III度痔的治疗。现该术多用于度II、I
15、II度痔,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传统手术以出血为主的患者,较少运用于脱出明显的痔患者。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从最开场的痔环切术到PPH的问世,是一个漫长的经过,而手术也朝着创伤性更小、并发症后遗症更少、愈合时间更短等方向发展。最开场的痔环切术因其毁坏性及操作难度大已基本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以静脉曲张学讲为理论基础的外剥内扎术,此术式因操作简单、痛苦小,相较环切术而言,并发症及后遗症大大减少,成为学界的经典手术且沿用至今。随后,诸多学者在外剥内扎术基础上发展出各种改进术式,如分段齿形结扎术、皮桥整形缝合术、半闭合及全闭合痔切除术都是从外剥内扎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力求在减少
16、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缩短愈合时间、保持肛门功能等方面有所改善。随着当代研究对齿线生理的深化研究,术中为尽量保护齿线以减少肛门失禁、便秘等后遗症,有学者发明了内、外痔分开处理,称保留齿线术,最大限度的保护肛门直肠功能。1975年,肛垫下移学讲问世,很多围绕肛垫下移学讲展开的术式也相继出现,如高野正博提出的保留肛管上皮术,较完好地保留了肛管上皮及衬垫的构造,又能使脱垂痔复位。PPH术的提出也是基于肛垫下移学讲,此术式通过一次性吻合器切除闭合痔上黏膜,因肛周无切口、术后疼痛水肿轻、恢复快等优点,迅速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接受并运用18。而在PPH基础上改进的TST及STARR术,分别运用于痔核分界明晰及严重脱垂的环状混合痔上,此微创术式的疗效,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故仍需进一步观察与评价。而DGHAL术运用时间较短,是一种损伤极小的手术,对于不能耐受传统术式的患者尤其适用,同样因其缺乏相应大样本研究,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环状混合痔之所以为肛肠病的难治疾病之一,在于兼顾彻底治疗与保护肛门精细功能19。为了保护肛门精细排便控便功能,手术中尽量保留足够的皮桥、黏膜桥、齿线区、肛垫,导致痔核难以被彻底处理;为了追求彻底治疗,难免对肛周生理解剖构造和功能有一定的损伤。怎样在这二者之间获得平衡,一直是环状混合痔手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