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研究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研究进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研究进程摘要本文回首了近年来关于中医外治小儿腹痛的研究,以为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具有便于使用、易被患儿接受、依从性好等优势,但在治疗方面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仍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关键词小儿腹痛;中医外治法;文献综述小儿腹痛是指胃脘下面、脐之四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1。本文主要讨论小儿腹痛中的功能性腹痛。临床治疗功能性腹痛,西医常用解痉、镇痛、抗过敏等方法,固然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但腹痛易复发且常有副作用。中药汤剂口服在小儿腹痛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且疗效确切,但汤剂口感差,药量大,不易被儿童所接受。外治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色治法,因有简廉效
2、便等优势,且与患儿沟通后能够得到配合治疗,近年来在临床上日益遭到重视。与口服中药汤剂及西医常规治疗等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如穴位贴敷、针刺、艾灸、推拿、直肠滴注等方式治疗小儿腹痛,能够在减少患儿痛苦的情况下,到达一样或更佳的治疗目的。1古代医家对外治的认识中医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或从体外治疗的方法2。在病机方面,内经以为百病之始生,必先客于皮毛。同时,又有“皮者脉之部的讲法,外邪犯于皮肤后导致腠理开而传入经络脏腑。在治疗方面,中医外治法一般将皮肤作为治疗中介,(内经)中的皮部理论为“内病外治理论奠定了基础,内经以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十二皮部,同时
3、可以以将皮部作为治疗门户,将治疗作用于经络,进而影响到脏腑。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不易抵抗风寒侵袭,临床上寒凝气滞所致的腹痛较多见,通过皮肤外治治疗小儿腹痛,能够作为通路祛除病邪止痛,可以提升正气,补益经络脏腑,固护肌表免受外邪侵袭。古代医家有很多阐述小儿外治的方法,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用陈醋调五倍子成膏状贴脐治疗小儿水泻,用鸡子清调和烧针丸做膏涂两脚心治疗呕吐。清代医家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被称为“外治之宗,书中记载了很多小儿腹痛外治之法。如在熨法一章中有炒葱和盐各四两,炒布包熨腹部治疗小儿受寒腹痛;在纳法中有用人参、乳香、没药各一钱研末纳入脐中,并用艾叶炒热覆于上面治疗腰腹绞痛。清代
4、医家张振鋆在(厘正推拿要术)对小儿外治治法中有具体的阐述。在卷二针法中用花针于虎口风气命三关等处放血治疗小儿饥饱不知;卷四腹痛证中在神阙、气海艾灸,用分阴阳、清天河水、推脾土等推拿方法治疗小儿寒热食蛔等各种病因所致的腹痛诸证。2中医外治小儿腹痛的当代研究2.1中药敷贴疗法中药的穴位外敷疗法是将中药与其他介质调和成膏,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产生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文献研究显示,目前中医外治法中穴位贴敷的应用最为广泛。目前穴位贴敷用药与内服用药基本类似,辨寒热虚实组方制药并随症加减。神阙穴位于脐窝中间,是元神之门户,气血运行的通道,主治腹痛、腹胀、腹泻等肠腑病症,临床治疗腹痛选穴多为
5、神阙穴。洪策3治疗小儿气滞腹痛,用腹舒散(延胡索、枳实、白术、麦芽、丹参)调成膏剂,贴于神阙穴,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优于口服培菲康对照组。胡钰等4用半夏、吴茱萸、丁香、阿魏、花椒制成丸状贴于神阙穴作为治疗组,结果显示腹痛和呕吐缓解时间优于双歧三联活菌的对照组,但在60min时的缓解程度无显著差异。李宏卿5用肉桂、干姜、丁香、小茴香姜汁调糊状制成温中散寒方治疗脾胃虚寒型腹痛,贴于神阙穴46h,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而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80%。张永春6用术芍散贴敷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将白术、干姜、吴茱萸、枳实、白芍、延胡索组方的颗粒剂装入纱布中后贴于脐部,结果显示能够有效且迅速缓解腹痛,减
6、少复发率。刘丽等7强调功能性腹痛病因中的社会及心理因素,制成疏肝柔肝散从肝论治腹痛,7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与口服山莨菪碱的对照组相比,结果治疗组的药物安全有效,总有效率为90%,痊愈率为76.7%,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将西药与中药结合制成贴敷剂也是目前穴位贴敷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邓敏红8在临床用654-2注射液调和云南白药制成糊状药剂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避免了姜汁等刺激性介质的使用,两种药物合用又可加强药效。总体来讲,穴位贴敷用药多属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品,且贴敷的位置较固定。而在治疗经过中,要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及耐受程度选取适宜的材料,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介质。同时,也要注意
7、贴敷的时间长短,才能够构成稳定的疗效。2.2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疼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小儿不易耐受针刺,临床多用艾灸治疗小儿腹痛。艾灸的主要作用在于温通,当代研究以为艾灸温通作用在于其有广泛的抗炎作用9,这和功能性腹痛中炎症因素相切合。苏冠凤等10在临床中将消瘰定痛散白醋调成膏剂贴敷神阙穴,用艾条灸30min,连续7天为1个疗程,具有温经散寒,消积散结等成效,治疗效果优于口服颠茄片。李冬梅等11用DJ-23型多功能艾灸仪调至4045对神阙穴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min短期内能够缓解小儿腹痛,但未能评价此艾灸仪的长期疗效。曾展华等12选取足三里施以隔蒜灸结合四磨汤口服治疗功能性腹痛,以为隔蒜灸能够
8、温通经脉,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传统灸法常用蒜、盐、附子等作为介质,而通过正确的辨证选药,借助当代科技手段,能够改良传统灸法的缺乏,发挥灸法的长处为临床所用,丰富治疗方法,推动中医外治的发展。2.3推拿治疗当代研究表明,推拿能干扰疼痛,通过舒缓情绪来到达镇痛的目的13。小儿推拿在临床中易被患儿接受,且具有较好的缓解疼痛作用。谢胜等14采用背俞穴指针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脾俞、胃俞按顺序点按和按揉各10min,强度为2.53.7kg。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到达治疗目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654-2片。任丽辉等15采用捏脊疗法中传统的“捏三提一来治疗小儿腹痛,详细方法为从龟尾至大椎
9、,一般为捏3次后提1次,随后点压膀胱经的脏腑腧穴到皮肤潮红,根据中医辨证证型加减捏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09%,不同证型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邢晓君16选取小儿乳食积滞型腹痛患儿,将自制消积膏涂于施术部位进行推拿治疗,结果显示症候及体征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疗效肯定。霍红梅等17在临床中将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青皮、厚朴等药物制膏剂敷于胸腹部及背部穴位,推拿手法按揉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和大肠俞,摩腹、分阴阳。治疗后能够缓解腹痛症状,并且减少发作频率。2.4外治法合用在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的文献中,存在着多种外治法结合的临床研究。谭丽珍等18选用耳穴压豆(主穴为脾、胃、肠、肝、三焦
10、)和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功能性腹痛,门诊随访半年后观察得出有效率和复发率等指标均优于单纯口服培菲康。马传贞等19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和艾灸法共用观察疗效,详细选穴为中脘、神阙、足三里、关元及内关。范欢欢等20将延胡索、白芍、丁香、肉桂等研末制成贴敷剂贴于神阙,用神灯治疗仪照射15min。结果治愈25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89%。外治法的可操作性较强,在患儿配合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但多种外治结合的治疗效果能否优于单种外治法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数据支持2.5其他疗法除了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治法外,还存在如灌肠、直肠滴注及一些民族特色疗法。卓平21临床上将附子理
11、中汤和痛泻要方加减制成益脾安合剂,每次100mL注入肛门中,注射后在家长帮助下保留1h,有效率可达94.4%。哈萨克族民间疗法中有油脂疗法和热敷疗法治疗小儿腹痛,所用的材料为羊尾巴油、羊皮、动物肠管及灵雀窝等22。综上,临床上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灌肠等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已经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针刺因有其刺激强度过大且容易让患儿产生恐惧心理,文献中应用较少,其他治法均有较多应用,并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这也是中医治疗小儿腹痛的特色和优势。但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也存在着众多问题:(1)目前常用的外治法在药物制备、穴位选择、手法操作等方面并没有标准化的规范,外治法的中医辨证及分型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大多是临床医生经历总结,或者是从中医古籍中摘录总结得出;(2)外治法治疗效果的断定标准仍比拟模糊,未进行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因而也并未获得普及;(3)外治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存在较大争议。穴位贴敷药物的选择、艾灸及推拿手法的强度均由临床医生根据经历来定,需要对此进行统一标准量化,构成一套安全稳定的标准。小儿腹痛病情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需要临床医生具体诊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根据病因辨证施治,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但总的来讲,治疗小儿腹痛,中医外治法是一种简单可行且疗效得到肯定的治法,需要在临床中积极探索,将其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