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精品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总体上看,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注重文物建筑或某一类型建筑遗产的保护,却未能有效地将建筑遗产保护与维护城市整体风貌和营造城市文化空间有机联络起来,缺乏从文化规划的整体视角探索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要考察对象,尝试提出基于文化规划的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1文化规划的内涵文化规划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它经常与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牵扯不清。本文所指的文化规划,有特定的涵义,它作为城市规划的子系统,固然与城市的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发展规
2、划有密切联络,但两者并非互相涵盖的关系。国内研究文化规划问题的学者一般以为,“文化规划cultureplanning的正式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界。1971年,美国规划学者哈维佩尔洛夫HarveyS.Perloff从社区层面将文化规划描绘为“社区了解并运用其文化资源进行发展的途径11979年他在(用艺术提升城市生活)(UsingtheArtstoImproveLifeintheCity一文中又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推荐给社区建设,以到达社会文化认同和社区文化资源运用的双重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随着与大批量生产与工业都市扩张相联络的福特主义Fordism),向以知足个性
3、化需求为目的、与弹性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转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澳大利亚学者德波拉史蒂文森DeborahStevenson)以为,这种社会转变,其结果是导致了城市中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符号的吸引力日益成为消费焦点,而城市文化的本质与潜力更多体如今其多样性与创造力方面。同时,伴随生活方式的体验与旅游观光业逐步成为服务经济新的轴心,城市的特色与城市的文化体验日益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创造独特的城市元素,加强城市特色,而这些尝试是构成一个城市在世界诸多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策略基
4、础。3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创意城市creativecity与文化经济在欧美兴起,很多城市开场将文化规划作为一种包括城市、街区、社区和中心商业区复兴在内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重视城市和社区软环境的建设,重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文化作为城市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文化规划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基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而发展文化旗舰项目,兴建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规划专门的“文化区;发展文化旅游活动;举办庆典活动或大型文化活动;将都市空间改造成为具有可参观性的文化展示空间等等。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便是运用文化规划重塑城市形象较为成功的范例。尤其要强调的是,上个世纪9
5、0年代以来,以一些欧美国家的城市为代表,十分注重社区层面的文化规划,探索将文化元素有效导入城市社区的发展机制,即运用文化资源来解决社区层面的文化发展问题,鼓励从社区介入的角度保护地方特色,促进社区空间布局优化与文化品质提升。与此同时,相关专业人士针对城市美学品质,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的规划方法与理论的探索也开场涌现,例如,伦敦城市大学城市研究院院长格雷姆埃文CraemeEvan所著的(文化规划:一种城市复兴?)CulturalPlanning:AnUrbanRenaissance?2001便是其中的代表。总体上看,固然世界范围内文化规划的概念并没有被普遍使用,但文化规划已逐步成为当代城市
6、规划、城市设计领域一个遭到关注的专业分支。假如不限定使用过滥、几乎包罗万象的“文化的范围,便试图从“文化与“规划两个概念整合的角度,或者以城市规划的文化导向、文化途径的角度来界定文化规划的含义,将会由于“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与模糊性而导致文化规划概念的混乱。黄鹤在总结了国外一些机构和学者对文化规划的定义之后,提出文化规划中的“文化,针对的目的是城市的文化资源,即指那些能够用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可分享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4在此基础上,黄鹤以为:“文化规划一方面是作为针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的规划方法,是在城市和地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整体性及策略性的运用,用以提升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以及城市和地区的适宜性,它
7、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规划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和理念,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艺术,代表了以文化的观念来解决城市问题的发展理念。5黄鹤从城市文化资源运用的角度诠释文化规划,有助于为文化规划提供一种既具有分析性又具有操作性的定义。本文将从较为狭义的角度界定文化规划,即将文化规划视为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整体性运用,或者讲基于城市规划的文化途径,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使城市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形态之中。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能够充分展示其城市魅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主要是历史文化资源,详细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非物质形态的传
8、统民俗、表演、民间技艺等地方特色文化。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怎样在文化规划中整体性地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建筑遗产资源,有效地将建筑遗产保护与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营造城市文化空间有机联络起来,激活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塑造富有魅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态。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专项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相对单一的文化规划,它属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规划的一个层次,但并不能以此替代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规划。由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一种整体性运用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旨在建构有明确文化导向的城市
9、规划和城市设计体系,并协调处理城市文化发展的所有要素。2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在我国,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经过侧重物质空间规划而缺乏对文化层面问题的关注。进入21世纪,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的观点,在我国规划界和政府层面得到广泛认同。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显然也包含着作为公共文化政策的城市规划。换句话讲,当城市规划从侧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向侧重于公共政策设计转变时,就意味着将文化规划也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体系之中,文化规划实际上是公共政策与文化资源之间的连接。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之中,固然早就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但主要任务是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鲜有将城市主题文
10、化、城市总体文化风格、城市形象的文化表达明确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并将文化规划视为各个层次规划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其他领域的规划密切合作以更为有效地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同时制定将文化和土地利用以及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关联的整体规划政策。正如单霁翔所讲,在我国“从城市规划的任务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方法,从城市规划的编制到城市规划的施行,内容可谓详尽,但是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城市文化规划还是城市文化建设均少有涉及。因而,针对中国城市,尤其是对“保存文物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应借鉴欧美一些城市文化规划的成功经历,通过涵盖区域、城市、社区等不
11、同层面的文化规划途径,使城市的传统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所有物质空间对象,并能够得以强化和表达出来。详细针对建筑遗产保护而言,核心原则就是坚持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主要用于调整建筑遗产与城市风貌、城市更新的关系。作为具有一定价值要素的有形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建筑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最直观和具象的表现,是展现城市风貌独特性的核心元素。当代城市在走向当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建筑遗产与城市风貌的关系日益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建筑遗产日益呈现出“孤岛化或“盆景化现象,大量的普通老建筑和传统街区被拆除,仅靠少数文物建筑或标
12、志性老建筑作为孤立的“岛或“盆景支撑,它们虽使城市体现出历史的痕迹,但所谓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建筑元素却萎缩为形象薄弱的几个“点,城市的传统格局几乎不存在,传统风貌整体性丧失。第二种形态是通过城市规划途径较好地处理老城与新城、保护与更新的关系,营造建筑群的图底关系,保留老城、历史地段、传统街区原有的空间场所特征,城市在保持基本文脉的基础上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得以有效保护和延续图1。无论是从文化规划的视角,还是从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基本原则来看,上述第二种形态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应该努力的方向。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的第一层含义便是通过城市规划途径实现城市建筑遗产资源的整体
13、性保护。早在20世纪初叶的意大利,既是一位建筑师,又是一位城市规划师的古斯塔夫乔万诺尼GustavoGiovannoni,在其所创立的城市遗产保护和修复学讲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古代城市片断应被整合到一个地方的区域的和国土的规划中,这一规划象征了古代肌理与如今的生活关系。8可见,乔万诺尼主张,应通过城市规划整合建筑遗产与现代城市形态的关系,使古代的肌理能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实际上,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通过的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宪章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保护理论对建筑遗产本身内涵的扩展性认识,即建筑遗产的范围既包括历史建筑及其建筑群,也包括历史建筑赖以存在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
14、风貌区等能够集中体现特定文化或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已足以讲明对建筑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的重视。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师协会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第六条指出:“古迹的保护意味着对一定范围环境的保护。1975年欧洲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中指出:“多年来,只要一些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得以保护和修缮,而纪念物的周边环境则被忽视了,因而,“欧洲建筑遗产不仅包含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还包括那些位于古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及其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9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现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比建议,提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重要理
15、念,即“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同时,该建议还强调:“除非极个别情况下并出于不可避免的原因,一般不应批准毁坏古迹周围环境而使其处于孤立状态,也不应将其迁移它处。上述宪章总体上强调的是通过保护建筑遗产的周围环境,或者讲通过对建筑遗产外围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对遗产的整体保护,这是实现建筑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的底线要求。从城市发展和文化规划的视角看,对于有着丰富建筑遗产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建筑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原则还要求充分发挥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与整体文化效能,避免城市空间中传统建筑元素的“面被打散,“线被切断,通过“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规划策略
16、,将建筑遗产有机整合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构造形态之中。以北京为例,近些年来已初步构建了片状保护与线状、带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形式。若不算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北京旧城区域内共有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共1967公顷,占旧城面积的31%,此外还有风貌协调区183公顷,占旧城面积的3%,正是它们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肌理、建筑景观资源与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构成北京城市魅力的重要部分。除了片状保护,2011年12月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提出“一轴、“一线和“一带的保护概念,坚持旧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北京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其中,“一轴传统的中轴线和“
17、一线从朝阳门到阜成门的朝阜路沿线和“一带长安街-前三门大街带状区域是旧城的核心景观带图2,必须进行更为完好和系统的保护。历史文化区空间要素的整体保护与线状、带状开发,有利于突显北京传统城市格局和历史文化建筑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北京文化记忆和文化旅游的高度聚集地。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不仅强调文化规划必须从空间维度上将建筑遗产单体和周边环境、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还应处理好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维度上动态保护城市发展各个时期构成的建筑遗产,处理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物的衰败与消亡,一如其更新与发展。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经过中,即使在旧城风貌区,也不可能完全不
18、允许新的开发,不建造新建筑。老建筑虽然是旧城风貌的基本载体,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新旧建筑并列而构成一种和谐的层叠关系,恰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活力之源。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以为,好的城市形态是充满活力的,而城市活力主要源于城市的多样性。维系城市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处理好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关系,使不同年代和状况的建筑能够并存。雅各布斯十分强调,她所谓的老建筑主要不是指博物馆之类的标志性建筑,而是很多普通的老房子。假若不同年代的普通建筑能聚在一起,复杂多元的用处和功能才有可能真的混合。11因而,在历史文化风貌区,能够在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更新或建造一些体
19、现时代精神的新建筑,只要这些新建筑能够尊重周围的环境气氛和空间尺度,不以自我为中心,毁坏空间环境的整体审美品质和文化特征,如(内罗比建议)所讲:“应十分注意对新建筑制订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构造和环境协调一致。目前在我国,不少历史文化名城所制订的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中,对保护规划范围内的新建筑风格和体量有一些强迫性要求,如现行(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20条规定不能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背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不能毁坏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等。这些规定仅适用于保护规划范围内的新建筑,从城市整体风貌保护的视角看是不够的,应在城市总
20、体规划层面对新建筑的整体风貌提出基本要求,制订详细的新建筑设计导则,从城市规划层面对历史风貌区及建控地带的城市开发构成有力的控制。3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固然在建筑遗产保护问题上“开发这个词好像“文化产业一词一样,由于与市场化、商业化严密相关,而经常遭致批评。但实际上,在当代城市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能仅仅只对建筑遗产施行保存、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好像建筑遗产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一样,对于何谓“保护,也有新的拓展性认识。1979年,澳大利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巴拉会议上通过的(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巴拉宪章),不仅突出强调遗产的文化价值,还提出“保护的概念包含保护性
21、利用conservativeuse、展示或阐释interpretation等更为广义的内涵。西班牙学者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SalvadorMunozVinas以为,今天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狭义的保护是相对于修复而言的保持性活动,而广义的保护还包括再生、复兴、更新、改造、利用、活化等其他相关活动在内的行为的总称。同时,当代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拓展,便是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从内在价值走向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结合的综合价值观,即将建筑遗产不仅仅视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同时还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在此意义上,能够讲通过对建筑遗产的适宜
22、性再开发包括重建、改造、扩建、再利用等活动,更好地保护其综合价值,尤其是挖掘和发挥其蕴含的独特公共文化价值功能,也是一种保护。那么,何谓建筑遗产的适宜性开发原则?文化规划视角下的适宜性开发原则秉承文化价值的保存与提升不仅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首要目的,也是保护的重要手段的理念,强调任何对建筑遗产的开发性保护,若有助于提升而非损害遗产的文化价值的话,则是适宜的。其中,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涵义,它至少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法国文化部建筑和遗产司总监阿兰马里诺斯AlainMarrinos以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21世纪,保护历史遗产不再是孤立地保护古建筑,更多的是保护一
23、种文化认同,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议题。人们需要文化根基来平衡当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继续前行,这就是如今我们保护历史遗产最重要的意义。14马里诺斯的观点实际强调,不能仅仅为了保护而保护一些孤立的古建筑,建筑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保护一种文化认同,考虑怎样让这种建筑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存续下去。马里诺斯的观点也折射出当今遗产保护理论中的一种价值转向,即真实并不是保护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应从保护“真实走向保护“意义。建筑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文化意义,因而怎样通过保护性再开发途径提升其公共文化效能,提升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知和鉴赏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城市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
24、的象征和源泉,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建筑遗产最好的保护。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大会通过的(阿姆斯特丹宣言)指出:“建筑遗产只要得到公众赏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赏识才能得以存续。在此意义上能够讲,只要有利于加强公众对建筑遗产的了解、赏识和文化认同感的开发性保护,同样也是适宜的,更准确地讲,这是一种作为文化发展和教育策略的遗产保护途径。英国社会学者贝拉迪克斯BellaDicks)曾经从“可参观性visitability)的生产这一视角,讨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被展示出的文化价值。她以为,“1980年代以来,可参观性已经成为规划公共空间的一项关键原则,而可参观性取决于对文化的展示程度,即怎样将场所变成展览,使场
25、所具有“可读性legibility),让文化被铭记在物质层面上,使某些文化价值被视为某一场所的身份,以此方式吸引市民的注意力,这是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可读性、“可参观性同样可以作为建筑遗产资源规划与开发的一项原则。基于文化规划的城市有机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能够通过对一些建筑遗产和传统都市空间进行改造、再开发,并参与一些阐释性的公共艺术,使之成为具有可体验性、可参观性的文化设施或文化展示空间,让建筑遗产更好地传递意义,令使用者居民、游客不仅能“观看建筑遗产,而且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建筑遗产、体验建筑遗产,以此激活建筑遗产的公共文化价值,培育公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发挥建筑遗产有助于展
26、示与体验城市独特性的重要功能。例如,在现代,侧重于与社会文化与艺术需求相结合的普通历史街区、产业建筑遗产再开发形式,业已成为保护并活化建筑遗产的重要途径,中外很多城市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一些再开发较为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在保护真实的历史信息基础上,以地域文化脉络为主线,根据建筑遗产的不同特点,将其修复或改建成不同功能的文化空间,探索传统建筑遗产与城市文化生活融合的有效途径,有效发挥其公共文化功能。还有一些产业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则结合本身情况对产业遗产进行改造再利用,将其改造或扩建成主题博物馆或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艺术区、景观公园、工业遗产展示游览区等各个层次的文化空间图3。基于城市文
27、化规划的历史街区和产业建筑遗产再开发利用形式,不仅能够通过其营造的文化空间展示和传承城市文化,而且还能够给予衰败的街区和废弃的建筑以新的生命。需要讲明的是,通过建筑遗产的再开发途径提升其“可参观性,多数情形下只适用于具有一般保护价值的非重要文物建筑。建筑遗产中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的重要纪念建筑和文物建筑,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其建筑遗产本身便具有唯一无二的“可读性与“可参观性,这类建筑不合适开发性保护。对这类建筑遗产的保护,除了坚持原真性和历史完好性原则之外,面对人潮汹涌的参观者,还有必要采取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丝萧伊FrancoiseChoay所提出的调节游客人流、设置步行通道等限制方式的策略性保
28、护原则。由此可见,适宜性开发原则并非合适所有建筑遗产的保护,它主要针对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中具有一般保护价值的普通建筑遗产。总之,本文从文化规划视角,讨论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即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途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严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强化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