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2823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构建与集成摘要:针对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碎片化、关联度低等问题,提出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系统构建与集成管理的方法,从思想、功能、管理经过、管理组织等维度构成研究的层次体系,并建立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分类框架。通过讨论得出了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框架,分为基本信息、造型知识、功能知识、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5个维度,并通过提取关键词完成相关知识的匹配,旨在辅助设计师进行木作工具的创新设计活动,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证明了集成管理平台的有效性。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木作工具;集成管理;工具改进传统木作在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木作的历史1能够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木作工具

2、多达百余种,传统木作工具有锯、刨、斧、凿、规、尺和墨斗等。目前,我国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缺乏系统的知识集成与管理,存在知识关联度低、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详细表现为:一传统木作工具,知识资源大都是从文物角度去读解工具知识的存在和使用情况,没有用设计创意、改进的思路来深度读解传统木作工具知识2。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集成需要计算机专家、文博专家和设计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建立面向设计创意的传统木作工具的数据库。二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碎片化、检索效率低下,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形式。目前,网络信息化,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大量传统木作工具知识,但需要损耗大量的时间和精神来重新整理归类。构建面向设计创意的传统木作工具

3、知识系统平台是为了构成知识分享,从专业设计的角读解传统木工工具知识。因而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集成与管理形式,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来研究、处理管理集成系统的设计、运行、更新、发展的经过。把零散的要素聚合,构成互补关系,发挥最大的优势功能,最终弥补知识的缺乏,旨在辅助设计师进行木作工具的创新设计活动。一、传统木作工具知识与工具创新设计一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在工具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的调研是工具的创意改进经过中的基础和依托。20世纪80年代,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3最早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方法应该在产品的整个经过中持续地关注用户需求,提高用户在设计经过

4、中的介入度。舒马赫提出用户研究的本质是研究使用者的目的、需求和能力等。了解用户、使用工作、使用任务是作为设计调研中的核心目的,我们所有的资料收集也应该是围绕这三个目的展开。大多数工具的创意也都是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的改进和创新。如表1所示,平刨是通过平行推拉实现刨削功能的常见木工工具,在圆木作上,需要刨削凸圆面或凹圆面,所以出现了曲底刨。在挖榫槽时,能够用凿子挖,但是挖面不平整,所以出现了槽刨,能方便地刨出凹槽。平刮刨和圆刮刨是直接单手拿捏,用于刨削曲面构件的工具,能非常简单方便地修整曲面。二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系统构建经过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系统构建必须遵循创意设计的经过和

5、需求展开,包含工具的认知情况功能特征、造型特征、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等、使用经过、使用环境。其构建经过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系统收集:通过数字声像采集技术对传统木作工艺流程、工具使用情况进行影像的收集,全面记录对象的演绎经过,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收集主要围绕系统、用户、使用环境进行。重点记录加工流程和人物使用工具的要领、传统木作工具信息的收集两大类信息。第二个阶段为资料整理归类:主要包括从工具的功能特征、造型特征、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三面向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分类框架跨学科的知识集成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探索性,但是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们要从如下三个方面

6、进行学科的穿插和提炼:第一,文博专家提供工具本体知识类别、名称、使用年代、使用范围、产地、分类等;第二,设计师提供工具的设计知识造型、色彩、构造、语义、材质、使用方法等;第三,计算机专家考虑数字化技术研究合成技术、声像技术、检索技术等。在整体研究框架的集成管理层次体系如下:第一,管理思想的集成。计算机学、文物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其跨学科特色决定了它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4。第二,管理功能的集成。是将本来不同的功能经过整合,系统管理。在本知识集成管理系统中将搜索、知识匹配、查询等功能有机地集合一起。第三,管理的经过集成。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集成是以木作工具为研究对象,在设计管理系统时就充

7、分考虑各种因素:基本知识体系、功能知识体系、造型知识体系、生产技术、文化内涵等。第四,管理组织的集成。集成组织是平台开发的主体,也是施行管理集成思想和方法的载体。1.传统木作工具本体知识的分类框架传统木作工具本体知识的分类框架需要多名专家以焦点小组座谈的形式决定,是一种研究型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讲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详细研究步骤如下:1传统木作工具的界定。传统木作工具和当代的木作工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如何界定和划分它们,需要一个规范标准:年代、动力、工艺、材料等。2确定焦点小组座谈的议题。比方,器物知识有哪些组成要素。3遴选调研座谈专家。邀请10位

8、行业内文博专家高级职称,有10年工作经历以上,专家分别来自博物馆、研究院和相关专业高校,专业背景涵盖文物学、考古学、工艺美术史、文化学等。4施行焦点小组座谈。对专家讨论的意见进行笔头记录和影像记录,用聚类分析法5,对一样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传统木作工具的本体知识的分类框架,专家以为完好地展示一件传统木作工具除了本身的基本信息以外,还应该有对应的信息读解。2.传统木作工具设计知识分类框架常用的木作工具多达百余种,常用的是锯、刨、斧、凿、规、尺和墨斗等。我们对传统木作工具功能进行重新定义,最后归类到锯、刨、斧、凿、规、测量工具、其他,共七类。以“多角度读解,服务设计转化的原则,

9、研究经过如下:1明确研究的问题,传统木作工具设计知识分类框架与传统木作工具本体知识的分类框架相对应,制定传统木作工具设计知识分类框架。2建立专家小组。本阶段的专家愈加综合性和多元化,通过他们的合作,构成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分类体系。3把传统木作工具本体知识中的描绘性语句进行设计词汇的转换,详见表2。3.知识展示系统的构建根据“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体系,构建“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的展示系统,方便工具知识搜索、查询、匹配,为工具知识的传播和设计改进提供支持。传统手工艺木作工具知识展示系统设计是基于本体扩展的设计模型,通过关键词的检索,FBS模型准确描绘工具的功能信

10、息,构成关联元素的检索。展示框架系统分成:表现层,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三个层次如图1。工具知识的录入界面:传统手工艺工具的相关知识需要文博专家、设计师、计算机专家三方协同完成,完成步骤如下:1首先把传统木作工具知识输入到系统中,由文博专家、设计师和计算机专家根据“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分类与规范信息的准确性;2按工具七种类别去分类传统木作工具信息,从不同的维度去审核关键词,匹配数据,方便信息的存储和读解。知识管理平台具有实时新增、修改、完善的功能如图2。二、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分类体系的应用以“框锯的改进为例,怎样利用“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分类体系辅助工具改进的应用经过。一明确设计

11、任务,寻找相关工具案例。我们直接通过关键词“框锯就能够搜索到框锯的相关知识,以及在锯子下的相关锯子分类。点击图案进入详情页面见表3。二整理获得的框锯使用情境图,以及不同类种锯子之间的区别。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展示系统按设计调研的思路对传统木作工具进行归类和分析,缩短搜索设计素材的时间,后期通过草图构思、软件建模、渲染等方式,完成传统木作工具的改进。三、结语传统木作工具知识体现了中国匠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缺少一个成熟的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知识体系。通过系统的建立,全面梳理了传统木作工具知识,是对传统的传承保护,工具间构成可互相借鉴的资料以及供设计参考的图文资料。以纵向评估产品的某个设计点为切入点,在木作工具分类体系数据库中寻找比照,多渠道、多方位地活化传统手工艺。从思想、功能、管理经过、管理组织等维度构成管理集成研究的层次体系,虽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工程,但它完全能够从点的实验开场,用知识的录入的方式完善,走从点到面的发展与完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实施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