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ET软件的应用-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ET软件的应用-精品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ET软件的应用摘要:服装构造设计是一门兼顾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课程,是开发服装产品的关键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针对传统服装构造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ET软件融入服装构造设计课堂,并设置ET服装软件课程的教改方案和思路;通过合理安排课程衔接,结合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老师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整体教学的实效性,以更好地知足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经过中对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关键词:服装构造设计;ET服装软件;教学形式;教学改革服装构造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在工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它是款式设计到工艺设计的中间环节,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构成规律的,属开发成品的核心技术。除需要把握固有的构造知识外,还涉及到造型学、社会学、哲学、商业领域知识,其中造型学包括工艺设计、材料学、人体工学、美学、心理学及数学等知识。因而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繁多,同时还要兼顾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这样繁重的学习任务在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不够情况下是无法完成的,学习效果更无法保证。ET是服务于服装技术开发的系列软件,包括ETSYSTEM服装CAD软件、ET三维服装技术、ET对花解决方案等。把握ET软件对于企业来讲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适应将来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场环境;把它运用于服装院校
3、的服装构造设计课程,更有着直观、高效、灵敏的特点。目前ET软件普遍使用于各服装企业研发部,学校引入不多或只是作为独立教学课程来使用,并没有深化到构造设计与软件互通结合,以充分利用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1传统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的服装构造设计课程基本呈现为老师使用黑板演示画出平面构造图,学生模拟教师一起画;但是平面构造是为立体造型服务的,最终做出来的成衣必须知足人体的舒适性、符合人体工程学。由于粉笔线条的粗细、位置的误差等都会导致构造的不协调、穿着的不舒适,有时一套精巧的版型控制量只在毫厘之间,略作修改就会失之千里。比方设计外套的肩斜斜度稍过大,长时间穿着压肩会十分明显。更重要的是服装纸样
4、构造设计与款式必须相对应,在设计纸样构造的同时要考虑三维人体上的着装形态。对于初次接触构造设计的学生来讲,假如继续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仅就平面和立体之间的空间转换的理解就很困难,更何况还要兼顾更多的面料性能、活动松量、工艺要求,等等。再者老师讲解构造复杂的款式时,座位远离黑板的学生听不清或看不清的情况更是凸显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构造设计课程对线条准确度和流畅度的要求也并非学生能够一蹴而就的,没有工艺环节实践的检验和有经历老师的辅导,面对时髦的服装造型和枯燥的人体数据,学生更显得茫然无措。从主观能动性上来讲,艺术类学生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发达,而构造课程严谨、涉及内容广泛的特点更容易使艺术类
5、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活跃的艺术思维和严谨实用的科学理念之间的切换较不适应。其次,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仅仅单纯地把握纸样构造设计是远远不够的,了解相关生产流程和背景知识并将其综合运用,构成感性认识才是最终目的。目前纸样构造设计课程课时量相对缺乏,课堂内容压缩,无法提供应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操作练习,导致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一条完好的工业化品牌服装设计流程包括产品企划、确定素材、根据品牌确定款式设计,第一次绘制纸样和制作样衣(版师为到达满意效果,调板次数多达10屡次)、开订货会、确定量产,第二次绘制纸样(工业纸样)、推板,第三次纸样修正(生产用纸样)、排版与检查、工厂制作(裁剪、
6、粘衬、整理、缝合),整烫、验货、出货。可见版师从拿到服装款式设计后的所有工业流程都要全程跟踪与负责。而多数服装院校对构造设计课时量的设置,使课程内容讲授仅停留在几个常规类型的服装款式第一步纸样净板的绘制,毛板制作的时间都特别紧张。构造的变化、设计因素、材料性能、缝制方法和技术水平等对纸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此外,老师缺乏企业经历,课程认识深度不够。服装构造设计课程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通的课程,能够讲是一次再创造的经过,老师团队知识的连贯性也是本门课程的关键。由于国内早期的服装设计专业是从艺术领域分出来并从纯艺术的角度开设的,这导致大多数老师以为构造设计课程只是基础技术性的行为,追
7、求艺术性的效果才最重要,设置了大量的绘画课程。这种“重艺术,轻工艺的思想无形中又误导了学生,构成恶性循环,无法将构造与艺术有机结合。另外老师本身对构造设计的要领、规律及变化经过把握缺乏,没有明晰的构造设计思想,对曲线没有准确的控制能力,实际变化能力远远缺乏。很多老师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知识的整体链条认识缺乏,无法在课堂上将知识融会贯穿,只能死板生硬地照搬教材。不仅不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课程,也无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性和应变能力。2ET软件引入构造设计课程的优势服装构造设计最根本的挑战在于无法用平面设计手法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这对于刚接触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对知识综合利用和进行空间转换的掌控难度太
8、大,过于抽象。为此,初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参加ET服装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仅能为平面构造设计与修改提供更多的三维效果展示,还能够使设计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比方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袖子平面构造图的半成品阶段,然后打开ETSYSTEM服装CAD软件,输入之前准备好的同黑板一样的袖子构造图,软件能够立即实现袖子的3D预览诊断,界面会出现透明显示效果、面料显示效果等,再根据3D效果对平面纸进行样板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见图1)。可以以将文件导入ET三维服装技术软件,查看袖子不同角度的姿态仿真,缝合显示等(见图2)。这样直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快速理解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的同时促使其自主地深化学习,对解读设计大师的作品,感受构造设计的魅力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教学形式是以传统教学形式为主,ET软件为辅进行教学演示。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固然单一,但老师在黑板或白纸上手绘的经过、设计思维转化的经过、良好的绘图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其次,改革课程设置,将课程合并。设置ET软件课程,将构造设计课程与ET软件课程前后排列。构造设计课程主要解决构造设计原理、设计规范和变化经过,融入ET软件辅助教学,使学生高效把握课程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造型能力,对原理理解和实际运用都能很好结合,尤其对线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
10、知。这样前期通过一定量的手绘训练,积累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再进行ET软件专项练习,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人体特点,合理控制线条,灵敏应对款式变化,设计出知足款式设计要求又符合人体的服装纸样。能够在人体工程、构造认知、轮廓造型、面料把握等方面具备基本的把控分析能力,这样也解决了传统的服装软件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将软件作为绘图工具的弊端。通常传统的服装软件教学目的是以构造设计课程的笔记为参考,要求学生把握各种服装版型的计算机制作手法,服装构造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设计规律不会得到有效利用。学生常因对前期课程知识把握的不熟练导致软件里面的工具也不能正确使用,只能机械地模拟老师的演示。造成这种被动学习局面的原因有三个
11、:(1)软件课时有限,任课老师无法系统温习;(2)学生对构造设计课程理解不深化,实践能力弱;(3)两门课程距离时间久,中间没有很好地衔接。将两门课程前后衔接进行模块化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保障学习效果。ET软件中设置的推板模块提供了主动安全检查机制,对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智能巡查,严防死守。放码模块拥有多组智能放码功能,无需反复凑数一键到位,而且改变角度对接放码不变形。排料模块实现智能摆放,可以人为地拿、放、摆等,排料模块里独有的主动安全机制能够自动检测能否有误,降低损失风险。服装ET软件的应用在设计效果、准确率、高效、精度、板房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较的优势。设置ET课程的优势不
12、仅体如今教学上,对学生的就业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老师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一体化教学。两门课程衔接的最好效果是实现老师的一体化教学,优势在于:(1)避免内容重复,造成时间浪费;(2)保证课程的连贯、系统和高效;(3)加强造型意识,提升设计兴趣。这就要请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艺术思维与技术相通,转变教学思路,而目前的教学体系缺乏这类老师。因而鼓励老师提高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广泛涉猎艺术学、美学、造型学、时髦情报、史论、心理学等提高审美能力,潜心研究造型学、构造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等加强构造设计意识,强化造型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了解产业构造、市场需求,把握时髦前沿资讯,逐步构成多元化知识理论体
13、系,强化老师教学的吸引力。将ET软件融入服装构造设计课程并设置ET软件学习课程,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两门课程的知识总汇,做到既要授之予鱼也要授之予渔,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但古往今来,唯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坚持才能推动本身在各自的领域进步。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服装产业正日益向着以品牌为效应的产品定制化、创新多样化、质量标准化、服务精细化、使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设计师需具备在设计上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知足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经过中对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服装构造设计教学形式单一,设备落后,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形势,其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