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二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教案二篇.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初二语文教案二篇初二语文教案二篇篇一:初二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点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好一个人的。1、藤野先生鲁迅一、教学要点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操。2、通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二、课时安排:3 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巩固复习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
2、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第 2 页多,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都选自朝花夕拾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读准子音: fihu y g?ng yn jipujhu piy?o绯荟芋梗咽诘剖畸诲瞥杳解词:(16 个)烂熳:通常写作“烂漫” ,这里是颜色鲜明而美丽。油光可鉴:这里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斗乱:斗,通“抖” 。飞腾杂乱。客死:死在异国他乡。模胡:即“模糊” ,这里是马虎、不讲究。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3、。这里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托辞:借口。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第 3 页适值:正好遇到。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到了极点。 2、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 段):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想,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1)作者在东京都见到了什么?有何所想?(2)本部分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第 1 句话与哪句呼应?第二部分(
4、435 段):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相识:外貌描写学识渊博。语言描写和蔼、平易近人。留级学生介绍生活简朴。相处:四件事(1)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2)纠正血管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第 4 页(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实事求是。其他(5)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对比。(6)看电影: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相别:(略)第三部分(3638 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激励我去奋斗。 。(1)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时时记起他。珍藏他修改过的讲义。挂上他的照相。多写战斗的文章。
5、(2) “良心”指什么?指爱国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3、回答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识渊博;和蔼、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善于诱导、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的人。(2)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何处可以看出?第 5 页爱国。从离开东京;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弃医从文等可以看出。(3)全文的中心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 ,但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的“爱国青年”及看电影的事?见的藤野
6、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对比;离开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原因。 这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经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记得“日暮里” ,是因为作者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3)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请概括出来。时时记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4)散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线索是什第 6 页么?明线:作者与藤
7、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暗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四、布置作业1、字词各两遍,并牢记。2、研讨与练习二。附:如何写人?不能只写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典型材料。在写人时,多用语言、动作等描写。2、我的母亲胡适一、教学要点1、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品质。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怎样写好一个人。3、掌握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二、课时安排:2 课时。三、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胡适,原名胡洪騂(xng) ,字适之。学者,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士。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 岁)时对自第 7 页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二)感知课文内容1、字词(1)读准字音:绉(zhu
8、)穈(mi)庶(sh)翳(y)恕(sh)(2)解词:(4 个)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责罚:处罚。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广漠:广大空旷。2、感知课文内容(1)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表现母亲的性格和品质。第二部分(13):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是怎样的品性?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事:母亲对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学。既慈祥又严格地管束我。(言传) 母亲处理难事和矛第 8 页盾(811)债主讨债: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温和的性格
9、。 (身教)“刚气”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 (影响)(3)作者写了母亲对我的训导,却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你怎样理解?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教” ,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是“身教” 。它们共同表现了母亲是我的“恩师” 。3、理解语句的分寸感见课后练习二。4、学习写人写事 写人(1)写清六要素。 (1)不能只写一件事。(2)重点写详经过。 (2)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多用语言、动作等描(3)在写经过时,要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写。描写,突出事的意义。 (3)注意详略得当。四、布置作业1、字词各 2 遍。2、学习缩写(600800 字) 。
10、第 9 页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一、教学要点1、读课文,积累词语。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二、课时安排:1 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积累词语:(1)读音:掺和(chn)马鬃(zng)磨蹭(cng)脊背(j?) (2)解词:(3 个)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二)感知课文内容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 段):引出本文的话题,表明其分量。第二部分(213 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及其相关的事情。半本书同学情真。第 10 页父亲装订书父子情深。到崔家庄念书大开眼界。我的第一
11、本书的来历:考第二父亲考我半本书要回另一半父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补叙读第一本书时的快乐。几个读书人的命运惦记朋友。第三部分(14 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1) “第一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12、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第 11 页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 。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能和小伙
13、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篇二:初二语文上教案集初二语文上教案集1、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第 12 页南阳新闻两则教学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
14、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第 13 页(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过程: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5、布置思考题: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第 14 页
16、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拓展延伸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
17、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第 15 页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教师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18、相关作业2 、 芦花荡课型:教读研讨课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目标: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第 16 页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19、,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 年 4 月 6 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 P15-16页适当介绍)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 17 页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 P11 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
20、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第 18 页怀疑
21、,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
22、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3、蜡烛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第 19 页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一、导入。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
23、,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第 20 页的源泉。3)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
24、红军烈士的哀思。3)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2) 、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3) 、课后练习二。4) 、课后练习三。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第 21 页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
25、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3)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4)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测试包括课文及注释约 1400 字,3 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 5
26、00 字/分钟而定) ,要求看得快,记得准。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法国,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 )第 22 页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27、8.英法联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不是,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二感性认知圆明园。我以为我可以忘记只要我不回过头来第 23 页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唤醒我的心中对你不能忘却的思念5 、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二、导入新课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三、出示目标1、领会文章的主题。2、体会议论
28、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五、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六、研读赏析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 24 页2、 “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七、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
29、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6、阿长与山海经(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第 25 页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
30、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课时安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二、检查预习。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 、喜欢“告状” 、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
31、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第 26 页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 “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卜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到幼小
32、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二、学习新课。()分角色朗读 617 自然段。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第 27 页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惶急地看着我” 。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 ,恭喜
33、?”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 ,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 、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第 28 页3作者还用诙
34、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二)齐读第 1828 自然段。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 “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