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ppt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7762249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必修3思想文化历程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一、“百家争鸣”的出现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各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的局面。2.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文化上:从“

2、学在官府”到出现了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3.诸子百家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4.意义(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过程(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其体系更加完整。(3)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主要内容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第十页,编辑于

3、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三、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背景(1)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3)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3)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3.汉武帝推广儒学(1)汉武帝接受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付诸实行。(2)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汉武帝规定“五经”,兴办太学,此外,还下令在全国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自此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4.影响(1)汉代: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巩固君权,维护了统治。(2)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一早期的儒家思想角度1:孔子的儒学思想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

5、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自林存光孔子新论【问题】 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答案】 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角度2: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

6、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编自孟子等【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答案】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理解早期儒学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他劝告统治者“为政以德”即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

7、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民本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典例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项属于战国末

8、期荀子的思想,体现了儒法两派思想的融合,故本题应选B项。A项属于春秋末期孔子的思想;C项属于战国初期孟子的思想;D项属于战国初期墨子的思想。三项均未体现“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故排除。【参考答案】 B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1.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

9、学思想进行了改造而不仅是解释,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2.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

10、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A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认识出发点与孔子的不同,不能说明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B项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C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D项正确。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百家争鸣角度:法家的变法改革思想材料一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材料二礼、法以时而定;制

11、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问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答案】 观点:反对变法,维持现状或遵循先代旧制;反驳:有利于强国、利民,就不必因循守旧;法令制度应与时俱进。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一、儒、法、道三家思想特点及作用1.儒家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

12、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革新。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思想路线能收到奇效,它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

13、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

14、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典例2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道家C.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恶果,说明希望统治者对人民

15、好一些,即实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句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主张,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参考答案】 C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1.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即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与自然和谐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实现人与社会和谐是儒家的追求,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2.孔子说:“天何言哉?

16、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的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天法道”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常”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在他们的言论中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

17、规律的尊崇,故B项正确;从三位思想家的话中不仅看到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有一种尊崇,敬畏的心理,故C项不全面;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度1: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问题】 根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答案】 强调“大一统”;糅合先秦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

18、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角度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答案】

19、不同: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一、全面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大一统”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发展。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是充满封建的一面,应当摈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因素,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

2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成分。二、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1.联系与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2.区别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典例3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题思路】从孔孟开始,儒学就强调“礼”,即社会秩序,故是两者的相同点,A项错误;B项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重视道德与人伦,C项错误;从孔孟时代到汉代,儒学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D项错

21、误。【参考答案】 B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1.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A【解析】材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是皇帝要依天行事,而不是有时要依天行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是君权神授的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天人感应的体现,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2 “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

22、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C【解析】本题考查法家、墨家、儒家的思想主张。材料抨击的是仁义亲情,认为治国不能只靠情感和榜样。材料未涉及墨家主张,A项错误;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按照父子关系那样相处必然会产生隔阂,B项错

23、误;韩非子并没有针对孔子言论进行评价,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项。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

24、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解析】本题考查士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衰落,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战争频繁,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极力招揽人才,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逐渐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题干中“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正是人才

25、受到诸侯重用的体现,故本题选A项;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与题干中分封制瓦解的社会现象不符,故排除。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符合“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项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项不正确;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各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符合注重实践,同时法家重农抑商和

26、反对儒家,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故选D项。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材料说明,孔子弟子来自于各个社会阶层,这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对宗法分封制没有直接的瓦解作用,B项可排除;C项指井田制,材料中的做法并无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作用,也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5.在对天

27、、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B【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以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他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七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