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精品文档.附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年)海洋渔业资源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一直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海洋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总体上出现了全球性衰退趋势,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全球24%的主要种类处于低度开发或中度开发,52%的主要种类处于完全开发状态,16%的种类处于过度开发状态,7%的种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而其中仅仅1%有可能恢复。渔业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提高渔业资源的
2、综合效益和利用率,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的渔业已成为国际潮流,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的现代渔业将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主流。宁波是一个拥有82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市,海洋渔业一直是我市海洋与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已达到36.4%,渔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随着近海岸捕捞强度的日益加剧和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
3、大批海洋捕捞渔船撤出传统作业渔场,使得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以资源制约为主转变为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尤其是生产方式粗放,对自然资源以利用为主,养护不足,已成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管理,搞好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渔业产业,解决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促进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
4、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推进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突破,为宁波海洋渔业产业的提升提供动力;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等海洋渔业科技设施与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和海洋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研究,突破一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高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水平,提升我市渔业产业
5、层次,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科技对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60%。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渔业资源得到快速恢复;突破一批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与培育、优良增养殖品种规模化育苗和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筛选、改良、引进和培育2-3个具有抗逆强、生长快等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养殖良种,建成10个市级水产良种场;开发2-3项新型水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1-2个实用疫苗产品,初步建立水生生物疫病预警体系;推广海水产品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模式,建设2-3个可控、环保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35个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初
6、步建立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一)重点研究领域1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海水养殖生物优质、健康苗种的培育技术;主要养殖品种良种选育与培育技术,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单性化育种以及细胞融合育种等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良种鉴别与筛选技术;本地区域养殖优势种类的种质改良技术;重要养殖品种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及苗种生产BMP质量管理体系。2、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近岸浅海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增殖对象的优化选择、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资源增殖跟踪监测与评估等技术
7、;大黄鱼等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和增殖效果评估技术;人工鱼礁设计、建造与投放,效果观测与评估技术;渔业节能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3、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主要病害预警技术;大黄鱼等重要养殖生物免疫防治技术,水质生态调控、病害生态防治等无公害养殖技术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技术;优质高效渔用饵料培养、饲料开发及饲喂技术;健康养殖生态体系的抗风暴潮能力和快速重建技术。4、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演变的影响评估技术;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跟踪监视监测技术;象山港热
8、电厂对区域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精确评价与环境修复技术,利用大型藻类改善象山港富营养化水质技术,港内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淤积与冲刷影响评价技术。(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1、重要水产养殖品种苗种规模化培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重点推广锯缘青蟹苗种规模化培育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杂交真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漠斑牙鲆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花鲈苗种土池规模化培育技术,三疣梭子蟹、毛蚶、黑鮸大规格种苗培育技术和坛紫菜体细胞育苗技术。2、优良海水养殖新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重点推广杂交真黑鲷、岱衢族大黄鱼、黄姑鱼和漠斑牙鲆网箱、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曼氏无针乌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申福一号”、“H系”坛紫菜高效养殖技
9、术。3、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实用养殖新技术重点推广对虾大棚双季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虾、蟹、鱼池塘底充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梭子蟹分级养殖技术,鱼、蟹养殖软颗粒饲料应用技术,虾、贝循环水高效低污养殖技术和虾、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4、重要出口水产养殖品种GMP生产技术重点推广出口水产养殖品种GMP生产技术,包括出口对虾养殖生产GMP、HACCP管理技术和出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生产GAP管理技术。三、重点项目(一)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库构建与名优增养殖新品种研究开发研究内容:调查和分析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的种质资源,建立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研究重要水产种类种质保存技术,包
10、括活体保存、精子冷冻保存及细胞、分子保存技术,建立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库。以银鲳、黄姑鱼、褐昌鲉、马鲛鱼、条石鲷和石斑鱼等78个品种为研究开发对象,开展优质亲体选择及驯养培育技术研究;繁育亲体生殖调控技术研究;优质苗种快速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以及高效养殖的摄食与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预期目标:掌握宁波市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的种质资源状况,建立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收集20种以上重要水产经济种类资源信息,分别建立1-2种种质保存技术,构建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库。培育出35个名优增养殖新品种,形成新品种的生殖调控、人工繁育、中间培育和养成成套技术。培育出新品种苗种50万尾以上,养殖成
11、品10万尾以上,养殖成活率20%以上。(二)重要水产养殖种类的遗传改良和良种培育技术研究以大黄鱼、花鲈、三疣梭子蟹、中华鳖、香鱼、曼氏无针乌贼、泥蚶、缢蛏等78个重要和特色水产养殖种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单性化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选择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培育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养殖良种。1、大黄鱼良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容:开展岱衢族野生大黄鱼采捕及种质资源库建设,研究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采捕、保活、运输等技术,采捕野生岱衢族大黄鱼,进行驯养与人工繁育,建立岱衢族野生大黄鱼种质资源库;采用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方法,培育大黄鱼
12、养殖优质品系,并进行示范养殖。预期目标:采捕50尾以上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体,繁育子一代10万尾以上,建立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库;培育大黄鱼养殖优质品系,生长速度增10%以上,品质显著优良,养殖示范1000只网箱以上。2、花鲈优质、抗逆品系培育研究内容:筛选花鲈特异分子标记,建立遗传连锁图谱;采用自然与人工选择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花鲈抗病品系;采用杂交、分子标记和雌核发育等技术选育优质花鲈品系;研究优质花鲈雌核发育育种技术,优质花鲈品系的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展优质花鲈品系的良种化养殖。预期目标:获得优质、抗逆花鲈品系2个以上,主要经济性状比选育前提高10%以上;获得优质花鲈品系及各群体间
13、的花鲈共显性标记200个,确定特异性分子 3个以上,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体系;获得花鲈选育品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繁育优质苗种30万尾以上,示范养殖2万尾以上,良种推广80万尾以上,培育雌核发育花鲈成鱼300尾以上。3、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三疣梭子蟹杂交育种技术,通过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地方种群进行不同方式的杂交,筛选具杂种生长优势的优良品系;研究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技术,筛选和选育出具某一抗逆性状或抗病性状的优良品系。预期目标:选育出三疣梭子蟹抗病新品系1个和具有生长快、抗性早熟等优良性状的三疣梭子蟹优良养殖品系1个,建立同胞与半同胞家系,培育的新品系养殖产量比目前野生
14、种养殖产量高一倍,养殖成活率平均达10%。4、香鱼雌性系、不育系选育及其苗种培育和养殖规范化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生产性全雌香鱼苗种技术,解决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功能性雄鱼转变的有关关键技术,获得全雌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香鱼不育系选育技术,解决香鱼四倍体亲鱼诱导关键技术,获得香鱼不育系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全雌香鱼、三倍体香鱼的设施规模养殖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预期目标:生产全雌香鱼苗种50万尾、三倍体香鱼50万尾;.示范养殖全雌香鱼二亩,产量10t,示范养殖三倍体香鱼二亩,产量10t,制定全雌和三倍体香鱼人工繁育、规模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5、曼氏无针乌贼遗传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
15、:研究曼氏无针乌贼遗传改良技术,建立主要品种育种的基础群体和重要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精确评估技术,优化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系,建立养殖示范。预期目标:培育曼氏无针乌贼新品系1-2个,养殖成活率达40%,平均个体重量大于200g,塘养产量75kg/亩以上。6、泥蚶、缢蛏等滩涂主养贝类良种产业化体系的建设研究内容:通过对泥蚶、缢蛏等几种主养滩涂贝类品种资源现状调查,建立原种遗传标记研究和基因库,在研究繁殖生物学基础上完善人工繁殖技术,并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建立大规格苗种培育基地,研究和建立贝苗产业化系列技术的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示范基地。预期目标:建立泥蚶、缢蛏良种基地,人工苗种培育年达10亿颗以
16、上,大规格苗种培育年达3亿颗以上,制定系列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示范基地500亩以上。(三)水产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针对浅海网箱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围塘蟹虾养殖和滩涂贝类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开展高效与安全养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1、浅海网箱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黑鮸、杂交鲷、漠斑牙鲆等4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优良种质健康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优化高效养殖生产体系和工艺流程;研发陆地越冬与网箱养成“接力”和沉箱养殖技术;开展高效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研制和加工工艺研究;开展网箱养殖环境监控与调控技术。预期目标:实
17、现网箱名优品种优质、高效、可持续的规模化养殖;形成网箱名优品种安全生产技术;构建网箱名优品种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建设5个网箱名优品种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2、浅海筏式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牡蛎、藻类等3-5个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适宜筏式养殖的品种筛选研究;开展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筏式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实施和谐增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预期目标:筛选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生长周期短的优良养殖种类3-5种;建立贝-藻-鱼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模式和技术,单位筏架产量提高20%,养殖区水质状况维持在二类标准以上,整体海区的水质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18、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新型筏式养殖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新型筏式养殖示范基地。3、围塘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梭子蟹、青蟹、对虾和中华鳖等4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建立单元和多元优质高效低污养殖模式;研究和建立高效养殖的围塘改造建设示范与标准;研究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建立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开发与示范;研究梭子蟹、青蟹等养殖动物营养需求和原料生物利用率参数数据库,开发高效环保饲料配制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和开发高效健康养殖投饲技术;研究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多种养殖模式水质调控技术,养殖废水和养殖污泥生物一生态净化技术,建立高效低污养殖示
19、范;研究围塘蟹虾鳖高效病害防治与养殖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技术。预期目标:建设10个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制订梭子蟹、青蟹、对虾与中华鳖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实现围塘蟹虾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单产较“十五”期间提高30%,经济效益较“十五”提高35%。4、滩涂贝类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以缢蛏、泥蚶、青蛤、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等3-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开发滩涂养殖环境评估和优化技术;研究与优化滩涂贝类养殖工艺与模式;研究滩涂饵料生物的供给能力和环境负载力评估技术;实施高效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
20、示范;研究滩涂贝类高效净化与品质保障技术。预期目标:建立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滩涂养殖环境评估和优化技术体系;建立养殖水质、养殖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产品质量的监控技术体系;掌握贝类对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富集机制和规模化高效净化技术,建立滩涂贝类品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10个滩涂贝类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四)利用发电厂余热的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针对我市沿海在建和运行大型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大量温热废水和余热,利用发电厂余热和温排水进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使工厂化养殖与环境安全、节能节水结合,以有效利用和节约能源,提高养殖效益,建立循环经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和开发利用发
21、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工艺技术,包括发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循环冷却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养殖系统节能保温技术、循环养殖系统水质生物、化学和物理处理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筛选和研究利用发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适养种类和养殖模式,建立养殖示范;研究和建立利用发电厂温排水进行水产养殖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分析电厂温排水利用的环境经济损益状况。预期目标:建立利用发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技术工艺,开发2项以上发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技术;筛选3-5种适养种类,建立3种以上优化养殖模式,开展养殖10000m2以上,养殖承载力10kg/m2以上;建立一套利用温排水养殖的环境经
22、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五)对虾可控生态与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建立对虾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带动对虾可控生态与工厂化养殖技术在全市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内容:以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为养殖对象,对虾高密度养殖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对虾设施养殖新模式,包括利用保温大棚进行对虾二茬和多茬养殖新模式研究;研制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养殖可控化设施,并建立示范;研究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下养殖技术,包括苗种放养、养殖环境调控、饵料及投喂技术和病害防治和生物保安技术;研究对虾优质高效养殖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建立对虾设施养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良好操作规范(GAP)。预期目标:建立南美白对虾
23、、日本对虾工厂化无公害生态精养模式各2种以上,制定养殖技术规范;亩产南美白对虾1500kg以上,日本对虾500kg以上,养殖成功率80%以上,所产对虾达无公害产品标准率100%,养殖示范推广2000亩以上。(六)岛礁与港湾名优品种增殖与养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针对日益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以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黑鮸、黄姑鱼、褐昌鮋、梭鱼、梭子蟹、日本对虾、毛蚶、菲律宾蛤子等7-9个品种为主要对象,分别进行海湾、岛礁和滩涂增殖与养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相对合理的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数量;适宜的放流规格、放流群体识别技术和手段;放流苗种在自然海区成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
24、因子;放流群体在自然海区的成活、生长、洄游、繁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精确的生物统计量计算模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技术体系;放流群体的捕捞策略和生态系统结构和适宜的增殖放流模式。预期目标:建立2个增殖放流示范基地、完善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4个渔业资源保护区;建立2-3种放流群体标志和跟踪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增殖放流模式和效果评价体系;增殖放流回捕率大黄鱼1-2%,曼氏无针乌贼2-3%,黑鲷6-7%;梭子蟹、日本对虾3-4%;3-4%,毛蚶、菲律宾蛤子10-15%。(七)海水养殖动物重要病害防御和生物保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市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病害,研究病害防御关键技术,建立全程防控技术规
25、范,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包括主要病原、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害发生规律等,建立预警预报模型;研究重要疾病早期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制备检测试剂盒;研究免疫防治技术,开发海水养殖鱼类基因工程疫苗和海水养殖动物高效免疫增强剂;研究养殖环境调控技术,提出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无公害渔药,开发高效、低残、无公害的预防药物和治疗药物,开发有益微生物制剂产品,研究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研究建立一整套海水养殖病害防御实用技术操作规范和可供生产应用的安全、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健康养殖示范。预期目标:建立主要养殖动物主要病原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快
26、速检测诊断技术和产品4项以上,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建立主要养殖动物主要病害预警预报模型3-4个、病害诊断信息分析系统1-2个;研制海水养殖鱼类疫苗产品1-2个,海水养殖动物高效免疫增强产品1-2种,有益微生物制剂产品1-2种,无公害渔药产品2-3种;建立海水养殖病害防御实用技术操作规范、3-4个安全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应用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八)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针对象山港在宁波市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该海域热电厂等沿港工程建设、运行对港区生态环境构成的具大压力,从整体上开展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行评价,并研究损害的修复措施和技术,以保障象山港的可持续利用。
27、1、象山港热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研究内容:调查象山港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建立象山港区域海洋资源与环境数据库;研究和建立象山港热电厂温排水对区域海洋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电厂运行前后象山港海域环境和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影响因子,对电厂运行引起的生态结构变化的程度、影响范围和趋势性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提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措施。预期目标:建立象山港热电厂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象山港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影响评价报告和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2、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水动力影响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和分析的象山港历史气象、水文、潮位、水流、盐度及泥沙等资料,
28、分析建围垦工程对整个象山港造成的影响;建立涵盖整个象山港在内的三维数值模式;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前后象山港水动力特征;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前后象山港水交换能力沿程变化规律,象山港悬浮泥沙的变化规律和对象山港内冲淤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象山港水动力、水交换和泥沙动力特征造成的影响。预期目标:建立三维数值模式。验证计算包括:潮位过程线;分层的流速、流向、盐度和含沙量过程线;垂线平均的流速、流向、盐度和含沙量过程线。3、象山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筛选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研究和开发生物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评价动物、植
29、物和微生物的不同生态修复功能,建立生态修复新模式;评价修复前后生态效应,建立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及营养盐等因子数据库;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及应用推广;研究修复海藻种类的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预期目标:筛选出几种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的生物;建立一套不同水温(6-30)环境下的海藻间养、轮养新模式,示范养殖面积累计达1000亩,养殖海藻平均生长率3%以上/天;建立一套海藻与鱼、贝类生态养殖的模式;建立1-2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微生物或综合修复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出1-2个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海藻种类加工产品。(九)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针对港口开发、临港工业、跨海大桥和发电厂等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
30、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等问题,开展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及评估,研究典型生态功能区的退化过程及机理和海域资源损害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保持我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研究和评估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包括海洋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毒效应及生态响应,海洋开发活动等非污染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评估;研究典型生态功能区退化过程与机理,包括典型生态功能区环境退化过程及其原因识别,生态动力学模式构建及发展预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海域资源损害补偿机制,评估各类宁波海域资源的价值,制定出海域资源损害补偿的办法;开展重点海域的生态修复,根
31、据综合调查结果和系统评估情况,选择1-2个受重大涉海工程影响的典型区域进行生态恢复试验、示范。预期目标:完成2-3个涉海工程项目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及评估;提出和建立宁波市海域资源损害补偿办法;建立1-2个生态修复示范区。(十)宁波地区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为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程度不断提高的需求,开展宁波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建立海洋数值模型,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海洋空间资源结构和开发利用现状,预测影响海洋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和空间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海域的海洋空间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建立宁波重点海域海底地形、海岸线、
32、水文、泥沙和生化要素等数据库;研究和建立海洋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研究和建立一个具有灵活坐标系统的水动力、泥沙和典型生化要素三维耦合模式;建设海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属性数据库,实现与非空间数据的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和储存和资料的处理、分析和管理;建设海洋场演示系统,实现海底地形的二、三维多种显示方式;研究宁波重点海域海洋场与地形及海洋场之间的最佳二、三维迭合方式。预期目标:建设具有通用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数据库,并发访问响应时间应小于1秒;具有完备接口,实现对向量和栅格海洋遥感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转换功能,实现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和空间比例尺转换,并符合有关技术要求;验证计算三维模式;海洋
33、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的可靠性和组合的完整性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操作接口清晰、简捷,系统中响应时间不超过15秒;演示系统具有三维地形漫游功能,接口完备,可进行二、三维静态或动态单独或迭加展示。四、创新平台建设(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速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海洋与渔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服务平台”和“渔技110与渔业科技入户服务平台”等八个海洋与渔
34、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为我市海洋与渔业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海洋与渔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建设面向我市广大海洋与渔业用户的信息网络平台框架和分布式大型多媒体综合“数字海洋”与“数字渔业”信息数据库;建立面向我市海洋与渔业信息服务交流与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与数字渔业平台,并建立信息平台网上服务体系;“十一五”期末争取启动宁波市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系统的建设,加快海洋与渔业信息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发展海洋与渔业信息综合利用多媒体与可视化技术;建立和健全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努力提高海洋与渔业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2、水产增养殖
35、种质资源库建设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重要水产增养殖种类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水产饵料生物种质资源库。调查和分析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的种质资源,掌握宁波市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的种质资源状况,建立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子资源信息库;收集20种以上重要水产增养殖种类,研究种质保存技术,包括活体保存、精子冷冻保存及细胞、分子保存技术,建立重要水产增养殖种类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水产活体饵料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海洋单胞藻种质资源库、海洋轮虫种质资源库。3、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在现有检测功能和检测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发展需要,并结合宁波渔业生
36、产特点,引进国外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检测功能,重点建设前处理、快速检测、生物检测(包括细菌、病害和转基因)的设备和技术。使平台具有水产养殖苗种、水产品(包括投入品)、病害(包括转基因)、养殖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和相关技术,并以计算机网络化作为信息交换的窗口,为渔业科技创新提供报务和渔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4、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建设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建立适用于宁波市沿海新一代高分辨率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和风暴潮预报减灾辅助决策示范系统并投入实际运行;完善重要港口和码头前沿的潮汐、潮流及通航水深预报的业务化运行;建立实时跟踪、有效防范的海
37、洋赤潮灾害预警报和防范应急体系及海洋重大污损事件防范应急体系;建立包括台风、风暴潮、地质灾害、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环境灾害和包括外来生物入侵、赤潮、种质基因资源灭绝、病原性暴发性流行病等海洋生物灾害的现代监控技术与预警应急体系;完善宁波市海洋安全和海洋环境预警报体系,整体提升宁波市海洋预警报技术和服务水平。5、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水产生物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依托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市水生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建立1个市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并结合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网络,与省、国家水生动物疾控机构组成完整的
38、体系;培养一支具有相应资质的防疫检疫专职队伍;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预警,应急控制机制;提高水产重大疾病免疫防病研究的能力,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规定的疫病基本实现有效监控,主要水生动物苗种检疫率达到70%以上。6、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建立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建立宁波市渔业资源增殖中心,开展对重要渔业经济种类人工增殖放流苗种培育、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研究、增殖效果评估技术和人工鱼礁技术研究;在象山港海域、渔山列岛、韭山列岛附近海域、姚江以及四明湖水域,分别建立象山港增殖放流保护区、渔山列岛增殖放流保护区、韭山列岛增殖放流保护区、姚江增殖放流保护区及四明湖名特优水产品增
39、殖放流保护区等五个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保护区。7、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海上安全技术研究,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短波数据通信技术、GSM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完善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体系;健全市、县二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8、渔技110与渔业科技入户服务平台建立宁波市渔技110与渔业科技入户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整合优化渔业科技资源,搭建渔业科技110服务平台,建成为渔业产业发展服务,为渔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疫病预防、水产品安全
40、生产、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渔业减灾防灾,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依托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渔业科技入户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渔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渔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有效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二)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完善海洋与渔业科研体系建设,加强海洋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与渔业工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1、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建设继续加强与扶持“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三个
41、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建设。2、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加强“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健康食品和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四个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新建“水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3海洋与渔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建设和提升“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农业部宁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和“宁波市水产养殖苗种培育中心”等三个海洋与渔业工程技术中心。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1、强化组织管理由市科技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
42、部门、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相关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2、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全社会对海洋科技产业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
43、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海洋管理和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遴选进入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3、促进人才培养建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把培养、凝聚优秀人才作为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科技专项的重要内容。把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项的组织实施,在我市涉海科研院校、推广机构、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中,形成一批在海洋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