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46612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精品文档.注重方法指导 提升应试能力浅谈古诗文阅读的复习策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当高考的脚步越来越紧的时候,高三师生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紧张的复习任务从而达成三个目标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此,我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高考语文阅读三大板块(社会科学说明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之一的古诗文阅读这一专题,谈谈我的复习策略。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底子薄,且不太重视语文学习,通过一轮复习,在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基础知识掌握不

2、够,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顺利读通文言语段,答题时语言表达欠准确,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不强。由于见不多,识不广,导致古诗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错点比较分散,且每个学生的错点也不集中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就能提升阅读解题能力,结果是“试题一套套做,答题一道道错”。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令他们备受打击,古诗文阅读成了“蜀道难”。为扭转现状,我尽自己所能、借鉴其他教师的做法,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引领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教给他们摸清命题规律的方法,总结答题技巧。我把古诗文阅读分成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两个子专题。要求学生认真

3、“研究”历届高考试题决不能满足于做一遍,要仔细分析比较,看历年命题的内容有何变化,包括考试的范围、能力层级、常见题型、近几年的出题趋势、选材特点等,试着摸清命题规律,学习规范答题。经过教师点拨,学生静下心来比较之后,发现文言文阅读,选文仍以二十四史为重点,且来源已显多元化态势。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倾向。而古诗鉴赏阅读,选材上以唐宋为主,但不局限于唐宋。考题内容依然围绕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出题,具体的考查点有意境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作品风格、情感体味、比较异同等,考查了诗

4、歌鉴赏的方方面面。为了使学生能尽快提高阅读水平,我要求学生尽早明确答题规则,总结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这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佳途径。就文言文阅读来说,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增加知识储备,善用参照信息,务求读懂阅读文本 正确应答试题是建立在大致读懂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大致读懂文本,就必须增加知识储备,还要善于利用相关的可参照信息。比如说命题大多取材于史传文献,要读懂史传文字首先就必须有足够的相关古代文史、文化常识储备,否则在阅读中就会举步维艰。就说2009年安徽卷游东山记,选用的是明代“台阁体”三杨之一的杨士奇的游记体散文,涉及的人物有十来位。而2009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试题

5、延续了近几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立足于中学课本,文言文阅读第一篇,人物传记仍是主流,选自于清朝徐沁的明画录,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史传文,通过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同时展现其性格特征,内容积极向上。善于利用试卷上的可参照信息也有利于读懂文本。试卷上的可参照信息很多,比如文本出处、注解等,还有客观题所列选项当中的正确项,也是可以利用的可参照信息。这里仅以出处为例说说。2009全国卷(1)标明出处(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2009安徽卷标明 (明)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信息,都在告诉考生阅读文本的内容说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这对于正确理解文

6、本所述人物关系、事件原委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考生对此理应给予足够重视,充分利用。当然,利用这些可参照信息与有关常识掌握得如何密不可分。比如说,2008年全国卷(1)和(2)的宋史和宋书,此宋非彼宋。一个是赵宋,即唐宋元明清之宋。联系文本提到的徽宗、钦宗以及宣和、绍兴两个年号可知,廖刚所处时代当是北宋末南宋初。一个是刘宋,即南朝宋齐梁陈之宋,就是考生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见识过的“寄奴曾住”的那个时代,要早于赵宋500多年。文本中的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太祖即宋文帝,就是那个“赢得仓皇北顾”的刘义隆。文本中说王昙首“七年卒”,自然是宋文帝元嘉七年(刘义隆仅此一个年号),可知王昙

7、首所处时代应是东晋末刘裕起事至建立刘宋政权之初。以上这些就是命题人标注出处所要告诉考生的背景。假如考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善于利用这样的可参照信息,对读懂文本自然大有裨益。 二、整合储存信息,树立猜读观念作为现代人,除非古文专家,文言阅读谁也无法做到像阅读白话文那样每个字都一看就明白。即使白话文,有时也要凭借上下文进行猜读。文言阅读有不少时候要根据已知进行猜读。所以,在平时学生每做完一道文言整体阅读题,讲评之后,我都要求学生尽量合卷回忆复述,随着练习量的加大,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越丰富,已知的东西就越多,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就越快,越准确。那么,猜读就越容易越精确。三、注重融会贯通,讲究字斟句酌,

8、提高翻译文字水平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一主观题型自2002年在全国卷出现以后,赋分逐步增加到10分并稳定至今,其他省市自主命题卷的赋分也大致相当,都约占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数的一半。应对翻译题,当然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但是读懂并不见得能够翻译好,因为其中还有一个语言转化问题。因而应该注重对文意的融会贯通,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提高翻译文字的水平。从全国卷评分标准的变化趋势看,对翻译的要求越来越明晰,即要求考生在“译出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把握关键的实、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体现在译文之中。例如全国卷()翻译题的第2句“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评分

9、标准规定“译出大意给2分;第二君字、第二兄字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这句话的翻译共占4分,从分数分配比例可以看出对译文要求的各有侧重。首先是对全句大意的把握要对,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意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并译出,也就是说要用现代汉语把自己的理解准确地转化成书面语言,书写在答卷上。这个过程应是字斟句酌的过程,而不是草率写就的过程。再就是要慎重对待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此句中的“第二君字、第二兄字”,这两个实词无疑是准确把握全句意思的关键所在,它们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之为君”和“以之为兄”的意思。这两处若看不出来,全句意思自然翻译不对;而看得出来也未必能够翻译得恰到好处,所以这两处各占分

10、数的四分之一。因此考生在这里同样面对把自己的理解准确地转化成书面语言并书写出来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才会“译出”:“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注意译文中的“时”和“用礼”,它们是哪里来的?它们就是融会贯通的结果,翻译文字的水平就隐于其中。对学生来说,平时可做如下训练:做文言文阅读时,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要求,依据上下文推敲判定句子的整体意思,再从微观上,利用相关的文言知识,对关键词语的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文言句式、文言修辞等进行辨析,以题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真

11、正弄懂句意,为正确翻译打下基础。在翻译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按照“保留、删除、添补、调整、对换、衍义”的基本方法,译出原句。就古诗鉴赏来说,由于涉及的可考点多,不便一一列举,故简述如下:(一)高考命题有其常规的思路,答题自然也有一定的套路,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归纳简化。对题目类型一:(诗歌鉴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本诗某句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可教给学生如下【答题模式】(1)写出诗中相应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围绕诗中运用的技巧分析。(3)运用此种技巧的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复习时,我们要有

12、意识归纳出上述表现手法在诗歌整体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让自己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意识。对题目类型二:(诗歌鉴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诗中某句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如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可教给学生如下【答题模式】(1)找到诗眼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3)说明该字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比如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意境”是诗歌领域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意境”不仅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

13、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提高思想情操的诱导物。它是诗人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中介,是诗人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中,以“意境”作为抓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把握整体性 任何一首诗或一首词,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在鉴赏时,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单个的“意象”画面,是不大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诗人词家的情感意旨的。鉴赏“意境”,就是要先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风物、景象切入,再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贯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方宅”“草屋”“远村”“墟烟”“桃李”“鸡狗”等,都是平淡无奇的“农家物”,而把这些单个名

14、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赣江的流水起兴,用“清江水”和“无数山”这些“眼前景”道“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心上事”。看到这些“意象”,再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民族英雄,特别是作者最后用“鹧鸪”自比。借以明志,一个沉痛的追怀国事艰危、深情萦念失土的“意境”浑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由此可见,古典诗词中的种种“意象”,诸如“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霞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橘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湖光山色”“田园桑麻”等等

15、,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无一不倾注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鉴赏“意境”,只有从整体上理解感悟诗歌中这一个别的、零散的“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突出层次性 “意境”通过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画面,形成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但是其呈现的层次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在“意境”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体味其特色。 从表达内容上看,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理三个层次,三者常常是各有侧重。 物境。其特点是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篇“诗中有画

16、”,写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景象,透露出宁静幽深的境界。 情境。其特点是情重,景散,意明。如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五言山水诗意境深远,诗人借助眼前所见的秋山暮钟,江上烟雨,独鸟飞归之景色,构成凄迷寂寞的气氛,以烘托怀念亲故的心情。 理境。其特点是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含

17、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再如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从表达形式上看,一般也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移情人景”。 即景生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秋兴发。”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是首登高怀人之作。诗人登山远望,不见友人踪影,但见雁飞长空,一颗思友之“心”自然随着雁阵飞向远方的朋友。接下来言“愁”道“兴”,均说因何而起。该诗“意境”的

18、创造,可谓“即景生情”的具体写照。 移情入景。“梧桐树,三更曲,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的更漏子写出了一位年轻女性的离情愁思。雨滴梧桐,原本普通之至,可是一经词人点明“不道”,即“不懂得不理解”,秋雨之无情立刻跃然纸上,加上诗人特地用了“一叶叶,一声声”等叠字,寓于景物之中的感情就显得格外强烈了。这种“移情人景”的“意境”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取境不可执一。按照诗歌呈现的不同层面鉴赏创设的“意境”,我们就能做到“由景到情”,“由情入理”,“渐入佳境”了。 总之,古诗文阅读的复习重在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好答题技巧,切不可缘木求鱼“空手套白狼”,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才能在前贤文海中徜徉遨游,才能胜券在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