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安县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安县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新安县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精品文档.浅谈新安县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姓名:孟文龙学号:1241001203836专业:行政管理浅谈新安县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及各部门。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兴衰。县域粮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粮食经济发展的单元细胞,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购销的基础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补贴方式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粮食产业化水平低
2、。地方财政包袱沉重。县域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对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产业化。合理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优化粮食生产政策组合。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关键词】粮食经济 粮食安全 产业化 新安县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坚持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很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
3、、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而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共有1735个县(市、旗),其中800个产粮大县(市、旗)所产粮食就占全国总产量的78以上,对确保军需民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产粮大县又绝大多数是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粮食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是对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生动现实写照。而国家粮食产能增加和粮食增产,主要由产粮大县来承担。这些产粮大县多数地方财政年收入都在5亿元左右,又是人口大县,承担着压力极大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有关民生的公共事业责任,不堪重负。因而,无论是“南粮北调
4、”或是现在的“北粮南运”,从历史和一定意义上说,产粮大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付出和贡献。如何在粮食省长负责制框架下,着重调动县级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加快县域粮食经济发展,根本解决“高产穷县”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影响。为了进一步摸清以上问题,找准症结,并提供对策和建议,今年对新安县域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开展了调查研究,对该课题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一、基本情况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辖10个镇、1个乡:城关镇、石寺镇、铁门镇、磁涧镇、五头镇、北冶镇、南李村镇
5、、石井镇、仓头镇、正村镇;曹村乡。全县地壤普查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面积32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0%。可耕地42万亩,占总面积的20%。新安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新安县把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来抓,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粮油、饲料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进一步增强了质量、品牌意识,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发展订单农业、组建粮食饲料合作社,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粮食加工转化、粮食监督检查和粮食行政执法等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尽管如此,但由于该县经济总量小,农民增收
6、难,可用财力弱等特点,使得新安仍然没有彻底摆脱“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窘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粮食产业化发展进程不够快,品牌战略成效不大,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慢,粮食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带动能力不够强,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一)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56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倍、2.4倍,年均增长15.4%、19.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4亿元,是2005年2.3倍,年均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1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1.8倍,年均增长1
7、7.8%、12.8%。(二)粮食生产方面。2010年,全县农业人口达65.4万人,占总人口的79.5%,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2006年至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扩大,分别为119.99万亩、126.04万亩、129.7万亩、131.3万亩、133.3万亩;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分别达到54.7万吨、56.69万吨、59.7万吨、61.2万吨、63.5万吨。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64万吨以上。(三)粮食加工方面。目前,全县拥有粮食加工企业16家(而2006年仅有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数由2006年的4个,发展到2010年的9个。全县粮油年加工能力由2006年的
8、33.2万吨跃增到2010年的52.8万吨,增加近60%。2006年,粮油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2亿元,占当年全县GDP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25%和39.67%。2010年,粮油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2.8亿元,占2010年全县GDP的6.07%,占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5%。与2006年相比,粮油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县GDP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下降2.18%和4.17%(四)县级财政方面。“产粮大县、财政要饭”很形象地形容了产粮大县县级财政的状况。2006年,新安县财政收入为3.6亿元;2009年,财政收入6.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761元,远远低于全省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由于民生
9、和公益事业等刚性支出较多,2009年全县财政支出达11.3亿元,且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支出。其中仅教育一项支出就达4亿多元,巨大的财政收支缺口由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可以说产粮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县级财政可用财力寥寥,县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十分有限。二、主要问题(一)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在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加上农资和用工成本快速上涨,造成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特别是2008年以来,农资、人工、机耕等价格大幅上涨,有的生产资料和人工工资翻番甚至几番,种粮成本迅速增加,降低了农民种粮的收益,严重影响了其种粮的积极
10、性。于此同时,种粮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收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的粮经比例达到1:2.5。大部分农民在种植满足自己口粮的粮食外不愿多种。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对粮食安全保障构成重大威胁。(二)粮食补贴方式不完善。一是补贴方式不完善。目前各项补贴资金是采取普惠制办法发给原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与是否种粮挂钩,也没有和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影响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效用。二是操作成本高。目前补贴政策项目多,实施面广量大,操作程序复杂,涉及申报、统计汇总、公示、资金兑付、建档立册等诸多环节,工作量大、成本高,而国家补贴又未包括此项工作经费,加大了政策落实难度和地方负担。(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受
11、历史影响,新安如同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一样,粮食生产经营是以户为单位,户均耕地面积少,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生产波动性大等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四)粮食产业化水平低。主产区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少、粮食加工增值率低,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至今仍未改变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精深加工层次低、企业少,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此外,粮食市场和物流业发展滞后,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业化进程。从而使得粮食加工业产值虽连年增加,占地方GDP、农业产值的比重却连年降低。(五)地方财政包袱沉重。粮食主产区
12、农业比重大,地方财源短缺,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同时,中央对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补助实行包干办法,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这样,主产区生产的粮食越多,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就越重。相反,主销区从主产区调入大量粮食,却没有相应承担调入粮食的风险基金筹集任务,由此形成主产区补贴主销区、“穷县”补贴“富县”的不公平现象。(六)县域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自2005年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改革后,粮食产业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从近几年的发展看,虽然提出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种植收购销售,拉长产业链,但总体速度不够快,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只是口头提出,落实的力度、深度都不够,特别是事关群众生活和食品
13、安全的“居民厨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等民生公益事业缺乏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和政策的支持,这与国家及相关部门没有拿出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关,就是有,也是相关部门各出一套,政出多门,没有站在大农业、大粮食的角度,特别是在立法层面提出科学系统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在制定促进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时,应在税收、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意见建议(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落实对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形成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逐步提高。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
14、策,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倾斜,加大对粮食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应不断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确保补贴全覆盖。应从体制机制入手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确保农资市场供需平衡稳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二)发展粮食产业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县域粮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粮食产业化。一是确立和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产出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重点开发,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食商品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并把产品生产、加工、贮运、
15、销售融为一体。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扶持加工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多层次深加工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完善市场网络。继续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大力培育专业协会、经济联合体等各类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民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健全企业优质粮食产品质量标准、原料粮食品种的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建立企业质量监督体系保证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合格、可靠。五是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粮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多层次的县、乡、村社会服务网,探索形成有效成型的粮食和饲料合作社等经合组织形式,形成以县(市、区)服务公
16、司为龙头,乡镇为主体,村居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产后服务。建议要充分体谅基层粮食部门的同志发展的急切心情,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骨干带动力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一是结合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采取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粮食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要大力实施以强带弱战略,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整合兼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盘活资本存
17、量,整合资源要素,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龙头企业向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大型粮食企业的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来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用市场化手段真正打造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新上一批骨干购销、加工项目。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和省推进农产品购销加工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企业投资、市场融资、吸引外资、政府投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资金,新上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的骨干粮食购销、加工项目,为粮食产业
18、化发展积蓄力量。四要注意研究优化分配机制和规避企业风险的办法,使企业能够合理地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源和不断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三)合理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在加大补贴农业的情况下,与其他经济作物产品的比较效益仍有较大差距,与工业产品相比差距更大。积极利用粮食价格的激励作用,既要运用宏观调控促进粮食市场稳定,又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应综合未来经济发展、粮食产销格局变化、物价体系变动与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等各类情况,在兼顾消费者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同时,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要通过价格调整,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在粮食丰收
19、时,国家要敞开收购,避免“谷贱伤农”,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不断增加。在粮食歉收时,要及时抛售各级储备粮,平抑粮价。同时,在农资和化肥等供销渠道上要采取有力调控措施,切实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负面影响,逐步形成更科学的、真正反映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的、又兼顾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保护价格机制。(四)优化粮食生产政策组合。建立完善粮食生产扶持资金是破解财政穷县、粮食大县的重要方式。促进粮食稳定增产,需要提高粮食生产扶持资金效益,优化政策组合。为此,应立足于当前粮食的供应并着眼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要优化补贴的投入结构,将补贴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倾斜,向核心产粮地区、高产稳产地区倾斜,提高
20、粮食生产补贴的综合效率;要运用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方式,并根据粮食供给形势,固定补贴或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把各类粮食补贴同农民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要综合把握粮价、农资价格的运行态势,精心确定补贴水平,科学调控农资;要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并完善支农资金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支农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运行。(五)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注重粮食体制创新,激发粮食生产的活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等方式使闲置的耕地和复种指数低的土地进行使用权流转,促进耕地逐渐向种田大户集中,规避良田季节性抛荒现象,以提高耕地粮食种植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粮食生产经营
21、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置于整个粮食产业链条之中,加强粮食及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粮食及其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建立粮食经营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准确快速的反应机制,提高国内粮食储备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六)推进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一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增加对主产县地方粮库的建设和维修资金,积极扶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让主产区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加强主产区粮食市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集仓储、物流、加工、批发、交易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四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掺杂做假、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及压级压
22、价等各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五是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建立粮食市场预警机制和粮食供需抽查制度。六是将粮食生产资料的运输纳入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粮食生产流通成本。(七)要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调查的情况看,省级储备比较充足,市以下储备一般都达不到合理储存规模,特别是县一级粮食储备,更是不尽人意,达不到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有的县(市、区)单纯强调财政
23、困难,根本没有建立地方粮油储备。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城镇居民有效供应的今天,这显然不符合政策要求,不符合市场调控的要求。应重新核定市地及以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目前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是在2004年粮食实行“三放开”时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城镇居民的大量增加,现在看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严重不足,储存费用补贴标准过低,况且建立之初有的地方或是规模不足,或是落实不到位。当前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分迫切和必要,一是从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粮食连续八年丰收,有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的物质基础,同时产销出现了新的平衡,也需要充实储备。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锐减以及社会存粮大幅
24、下降,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前,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常年保持较高的库存,成为政府调剂粮食余缺,稳定粮食市场,应付特殊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2004年粮食收购放开后,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多数农村粮管所实行了兼并、破产、重组等民营化改革,少数粮库改为国有独资或控股的粮食企业,承担着地方储备粮承储任务,由于资金等原因,开展商品粮购销业务很少,真正能用于市场调控的粮食有限。应按照市场应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对目前地方储备粮的储备规模重新测算,不足部分,尽快建立,储存到位;没有建立的,要立即落实规模,充实到位。同时根据居民对成品粮
25、油的需求,测算城镇居民的成品粮、食用油的应急需求量,部分改变地方储备粮的存储形态。对成品粮油(可以是小包装粮油)的存储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持常态下的存储数量,并及时进行轮换,既要保证应急的需要,又要使成品粮油有序流动起来,减少费用开支。改革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解决粮食主产县即是财政贫困县,储备资金不到位的问题。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建立于90年代,一般基数比较低,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财政贫困县,因此要按规定要求,增加粮食风险基金的规模,要按照国家要求,尽快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结余资金解决粮食政策性亏损挂账本息,大力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化发展。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力增强相协调。尽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的地方储备粮规模,适当提高地方储备粮费用补贴标准,确保储备粮油利息、费用有来源,在粮食风险基金中足额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