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doc(1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精品文档.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1、野先生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志、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德育目标: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2、体会卢学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
2、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导语设计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课题、作者)资料助读(投影)1、
3、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
4、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翠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放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一、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注音痛疾(w) 烂漫(mn)二、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1、(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
5、转换的词语。(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明确。研读,分析藤野形象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组织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胡”“戴着黒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
6、: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3、研讨:(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宛( )如 驿( )站 教诲( ) 瞥( )见畸( )形 诘( )责 不逊( ) 匿( )名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1)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
7、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得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的。”(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第二课时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实在是标致极了”改为“实在是丑极了”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2)“居然睡安稳了”句
8、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在课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3)“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合作探究,体验反思1、课后习题第1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
9、供参考意见。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第三课时写作及作业处理。附:板书设计藤 野 先 生鲁迅 添加讲义 收藏讲义清国留学生 相识 纠正解剖图 悬挂照片见 相知 关心解剖实习 多写文章赏樱花 了解女人裹脚 学跳舞 感 鄙夷、厌恶 匿名信 看电影 弃医从文 别后感念(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感情 仙台 课外阅读:朱德会议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教
10、学后记:2、我的母亲胡 适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延伸拓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
11、,我们一起走进忽视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阅读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文绉绉(zh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din)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学生回答,教师点拨。3、本文是中年胡适
12、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教师点拨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后交流结
13、果,教师点拨。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课后题第二题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第 二 课 时拓展阅读及作业处理。附:板书设计我 的 母 亲胡适“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主体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课外阅读:海伦凯勒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后记:3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14、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能力目标: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教学方法:诵读法 拓展延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板书课题、作者)二、学
15、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
16、一本书”的?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四、研读探究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总结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
17、“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课外阅读: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节选)教学后记:4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
18、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1)注音髭(z)髯(rn)鬈
19、(qun) 黝(yu)黑 炙(zh)热 尴尬(gn g)犀(x)利滞(zh)留 禁锢(g) 颔(hn)首低眉 锃(zng)亮 广袤(mo)无垠 (2)释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滞留:停留不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
20、特征。思考:(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锐、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课后习题第
21、2题)学生研讨回答,教师明确。2、合作研讨:(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得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3)课后习题第1题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
22、人的外貌。附:板书设计4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多毛、须发浓密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先 普通大众 赞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教学后记: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德育目标1、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
23、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读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老师。(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海伦凯勒简介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企盼:盼望。迁徙(x):迁移。繁衍(yn):逐渐增多或增广。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
24、完(看不过来)。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
25、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3、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辟的语句。2、合作探究(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3、拓展延伸请学生联系阅
26、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越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教师提示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附:板书设计再 塑 生 命 理解、关爱、教育莎莉文老师 “我” 井房散步(光明的使者、出色 走进、体验自然 (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的教育艺术家) 解释“爱” 热爱生命) 无比的敬爱、感激教学后记:第二单元6 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德育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
27、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三、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磬(qng)口 脂粉奁(lin) 朔(shu)方博识:学识丰富。消解:书消融;溶化。凛冽(lnli):刺骨地寒冷。灼灼(zhu):书形容明亮。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
28、飞雪的鲜明景致。3、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3)落雪使冬天无味的百草园显现出两样,雪地捕鸟的描写生动传神。而本文写雪罗汉,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4、学生配乐朗读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2、合作研讨 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29、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示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雪 鲁迅 暖国的雨 单调礼赞独立与张扬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 “雨的精魂”7 雷电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能力目标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
30、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戏曲知识简介2、屈原简介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三、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睥睨(pn)
31、: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zh)立:长时间地站着。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png)射 眩(xun)目 稽(q)首摆弄:摆布。驰骋(chchng):(骑马)奔驰。虐(n)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鞭打。比喻抨击。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抽查
32、背诵二、研读赏析文意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2、研讨:(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三、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思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
33、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板书设计雷电颂 郭沫若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 歌颂风雷 浪 象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 漫 征 怒斥神祇 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主 拟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 义 人 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 人民群众 诗 呼 统治集团 风 告 手 法 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能力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
34、悟力和理解力。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巴金简介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三、内容研习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yn
35、g):日出。 浸(jn)姮(hng)娥,即嫦娥。 皓(ho)月:明亮的月亮。2、教师配乐朗读。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点评后,学生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6)“
36、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 巴金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追月 寄托人格理想月:细腻清幽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9 海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7、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涵义。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对比阅读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
38、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二、资料助读简介高尔基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icu)精灵:鬼怪。方机警聪明;机灵。蜿蜒(wnyn):蛇类爬行的样子。(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2、 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3、教师指名学生朗诵,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4、合作探讨,疏理文章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四、分析海燕形象1、学生诵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
39、提示。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五、学生诵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二、研读赏析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学生分别朗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思考: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2、合作研讨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3、语言运用课后习题第三题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海燕高尔基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海燕侧面描写(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10 组歌(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