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层学讲义.doc(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精品文档.第一篇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分科: 1、 古生物学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古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 古植物学 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 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 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
2、微细构造大,小在10um(微米)以下。1um=1/1000mm 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 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是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担负着为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 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 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 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 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2) 研究古
3、地理、古气候;(3) 为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服务;(4) 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实际资料和论据(5) 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灭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二、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 (一)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即1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但树枝石( 假化石)是硬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姜结人 黄土中的钙结核 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二)化石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 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 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
4、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充填作用 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 所填充,变的致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2)置换作用 生物硬体原成分为地下水中矿物质所置换,如被Caco3、iO2 、黄铁矿等置换而称为钙化,硅化和黄铁矿化。例如:菊石 骨骼被地下水溶解,并被矿物质Caco3所充填,二种速度近等,并以分子形式置换,则其微细构造得以保存,否则无法保存。硅化木 树木被iO2置换,年轮、细胞清晰可见黄铁矿化的菊石也常见。(3)升馏作用 几丁质骨骼埋藏分解时,其中所含的氧、氢、氮等不稳定成分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例如:笔石、植物叶片等。(三)、化石保存的类型:可以分为
5、以下四种类型: 、实体化石 又分为二种:微变实体 原生物的遗体没有明显变化,完整保留下来。例如:抚顺煤田第三纪煤层琥珀中的昆虫化石;西伯利亚冻土带保存下来的猛犸象(25万年)变化实体 原来的生物遗体经过一定程度的石化作用(矿质充填、置换、升馏等作用),全部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大部分化石属此,珊瑚、双壳、腕足,脊椎骨骼等。、模铸化石它们不是实体化石本身,而是生物遗体在岩层或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又可分为四类:印痕化石:在松软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而生物体未被埋葬已销毁。如:叶子、水母等。印模化石:有壳硬体生物在围岩上印压所成的痕迹,又分为:外膜 外表印痕,反映外壳形态构造。内膜 壳内表
6、面印痕,反映壳内面形态构造。 凹凸与实物相反核化石:常见于两壳、两瓣齐全的生物体,分为两种:内核 贝体掩埋后,泥砂充填两壳之空腔,石化后其充填物形成内核,表面显示内模。外核 贝体被埋,两壳内无充填物,但壳体溶解后留下一个同形空间,再被外来物质充填,石化后形成外核,其外形与壳饰与原核体一致,但内部没有任何生物结构。铸型化石: 已形成了外模、内核后,壳体被溶化所成空间被其它物质所充填,石化形成铸形。大小和内外表面的构造与实体化石相似,但无壳质结构。 3、遗迹化石: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足迹,爬痕,潜穴,粪便,蛋化石等。4、化学化石:古生物被分解而成的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
7、等 意义: 探讨地史进程中生命的起源了解生物发展演变的历史 解决生物的自然分类(亲缘关系) 划分和对比地层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有两类分类方法: 系统发生分类 (自然分类) 根据亲缘关系、演化体系划分的,科学合理。 形态分类(器官分类) 按形态特征和形态功能,以化石间形态的相似性而作的人为归类。例:又分为形态属 不同生物的相同部分按它们的形态相似归入同一属。如:古植物有一属叫石果 Carpolithus 所有古代植物种子均称石果,随研究程度深入,现在正在分化。还有器官属 据某植物单独保存的器官所建立之属,如鳞木,它的叶、茎、根、繁殖器官分列五属:鳞木 Lepidodendron (茎
8、或枝) 鳞木叶 Lepidophyllum (叶,营养叶) 痕木(脐根座) Stigmaria (根) 鳞孢穗 Lepidostrobus (孢子束穗) 鳞孢叶 Lepidostrobophyllum (生殖叶)2、生物的主要分类(也适用于古生物)根据自养或他养分为两个界:动物界、植物界。界:最大的分类单位,界以下分类单位按大小顺序为: 门、 纲、 目、 科、 属、 种共性越来越小,亲缘关系越疏。辅助性过渡单位: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或分别合并几个主要单位而成超门、超纲、超目、超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学上物种的四个标准:(1)物种存在形式是种群,不是个体;(2)具共同的
9、形态构造;(3)种群上有一定的空间;(4)种内间能交配繁殖,物种之间则为生殖隔离。3、古生物的命名原则:(1)各级分类单位采用统一的学名,并以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命名;(2)属和属以上分类单元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例: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Lee(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字,姓名用正体字;(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2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环境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的存在;生物界不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二、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1物
10、理因素 温度、水深度、水压力、光照、水动力条件、底质性质、经纬度2化学因素 含盐度(水)、含氧量、其它气体成分,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3生物因素 生物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合、对抗、竞争、食物营养依赖关系等三、生态系统与能量转换1生态系统:指一定范围的环境因素及其生物的综合。2能量转换:由下面三个环节组成: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3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4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围绕食物而发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叫食物链,又分为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四、环境类型(一)
11、大陆环境1陆地环境:山,丘陵,平原,低地。2河流环境:各种水系 。3湖泊环境: 咸水湖,淡水湖,滨海泻湖, 沼泽。(二) 海洋环境1滨海区 高低潮线之间,又称潮间带 2浅海区 低潮线至水深200m左右地区3半深海区(水深2002000m)4深海区 2000 m以下包括水深2000 m以下的海区海底5远海区 离岸较远的海洋上层,主要是半深海、深海的水层,多为游泳生物、漂浮生物。五、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生活方式又称生态类型,主要指习性、行为,如摄食方式、居住类型、运动方式等。(珊瑚) (腕足) (腹足)(海胆) (船蛆)底栖生物: 固着、 躺卧、 爬移、 抱穴、 钻孔;游泳生物: 自游生物、运动
12、器官发育、身体流线型;浮游生物: 随波逐流、身体微小、薄壳或骨骼不发育;水母六生物的埋藏(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生活在同一环境,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群生物,它们互相适应,又相互伤害。2死亡群:各种原因死亡后尸体的堆积,不一定是同一个生物群。3埋藏群:死亡群经一定损失(风化破坏、搬运破碎、地下水溶解、动物吞食),被沉积物覆盖叫埋藏群。有原地、异地之别。4化石群:埋藏群上周围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变成化石群。 (二)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为了进行古生态研究,必须区分化石群是原地还是异地埋藏,主要标志为:1化石保存完整程度:细微构造、两壳闭合、破损等2个体排列情况:大小分选程度3壳的分散性:壳瓣比例4化石在岩层中
13、的保存位置珊瑚生长方向 五房贝5今昔对比6保存化石的围岩性质,应与化石生态环境一致。第二章 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分类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原生动物的特点1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是由单个细胞或由单细胞联合群体所组成的完整有机体。2具有类器官,可进行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如鞭毛、伪足、纤毛即是运动类器官。3个体微小,一般在250um以下,大的可达30-60mm。4一般不具硬壳,仅少数具骨骼或外壳。5生活环境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海水、淡水,也有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或土壤中。二、原生动物门的分类: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四个纲: 1鞭毛虫纲 具鞭毛,如眼虫2纤毛虫纲 具纤毛,
14、如草履虫3肉足虫纲 具伪足,又分为若干亚纲,其中以有孔虫亚纲最重要4孢子虫纲 无运动细胞器,孢子繁殖,如单房孢子虫三、有孔虫亚纲1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2)壳形繁多。(3)多数海生,少数生活在泻湖、河口半咸水中,极个别生活淡水中。2有孔虫亚纲的分类目 壳壁部分 壳壁分层性,隔壁褶皱、旋脊 时代网足虫目 假几丁质、薄膜状 不分层 3现代串珠虫目 胶结壳 不分层 3现代内卷虫目 分泌钙质壳 不分或分层,可具假旋脊 OT蜓目 分泌钙质壳 分层,隔壁褶皱,具旋脊拟旋脊 CP小粟虫目 分泌钙质壳 不分层 C现代轮虫目 分泌钙质壳 一般分层 C现代
15、 四、蜒目(Fusulinida)1一般特征 (1)蜒又称纺锤虫,是有孔虫较高等类型,浅海底栖,伪足运动,少数漂; (2)仅出现在CP纪,现已绝灭;(3)钙质壳,大小如麦粒,最小不足1mm大者可达20-30 mm2蜒壳形态和构造(1)形状:多房室的包旋壳,分为:长轴型 壳长壳宽 如纺锤形 Fusulina短轴型 壳长壳宽 如透镜形、长方形 Ozawainella等轴型 壳长=壳宽 如球形 Verbeekina(2)大小划分壳级 微小 小 中等 大 巨大 特大壳长(mm) 20(3)壳的基本构造初房 发育初期分泌的第一个房室,既最初的壳室 旋壁 房室的外壁。隔壁 旋壁绕一假想轴生长时,到一定程度
16、向内转折弯曲而形成隔壁。房室 隔壁之间狭长空间叫房室,又叫壳室。壳口 隔壁中央近底部的一长形小孔,又称为口孔。通道 前后房室壳口互相沟通则称为通道。旋脊 通道两侧从内至外盘旋堆积的两条隆脊。列孔 隔壁底部一排整齐的小孔。拟旋脊 列孔两旁相当于旋脊的堆积物。轴积 部分旋脊不发育的蜒,轴部四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前壁 壳体最后一个壳室,前方之壁称前壁,实际上每个隔壁在蜒生长过程中都曾是前壁 。 隔壁褶皱 隔壁有的平直、有的褶皱;褶皱仅限于隔壁下部者为轻微褶皱;上下全部褶皱为强烈褶皱。隔壁沟 旋壁开始弯折为隔壁时,在壳表面形成下凹的纵沟。3旋壁的微细构造旋壁是分层的,它是蜒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原生
17、壁包括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蜒壳壁,次生壁内疏松层、外疏松层旋壁分为以下几层:原始层 不太透明、疏松、多孔的Ca质层,颜色比透明层深,比致密层浅,不如蜂巢层清楚, 为原始蜒类型所有。致密层 薄而致密黑色层,是旋壁主要组成部分透明层 在致密层之下,为一层浅色透明壳质,镜下为一壳线,为较低级蜒所有,C2较多蜂巢层 致密层下,较厚的似蜂巢状壳层,C22出现,它再发展便成副隔壁(P1)疏松层 壳壁的次生堆积,为不太疏密,不均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分两种: 外疏松层:附于疏密层之上,壳壁之外表面 内疏松层:附于疏密层或透明层之下,壳壁之内表面4、旋壁分层的组合类型一层式 仅有致密层或原始层二层式 古纺锤蜒
18、型 致密+透明 希瓦格蜒型 致密+蜂巢 新希瓦格蜒型 致密+蜂巢+副隔壁三层式 原小纺锤蜒型或假史塔夫蜒型 致+内+外 费伯克蜒型 致密+蜂巢+内疏松层四层式 小纺锤蜒型 致+透+内+外5分类及代表属1)纺锤蜒超科 小泽蜒科 Ozawainella 苏伯特蜒科 Palaeofusulina 纺锤蜒科 Fusulinella 希瓦格蜒科 Schwagerina 2)费伯克蜒超科:费伯克蜒超科 Verbeekina 新希瓦格蜒科 Neoschwagerina 6蜒的演化及地史分布(1)演化趋势:壳体变大 OzawainellaNeomisellina,C2 P2(P1)壳形变化:由短轴等轴长轴发展
19、 始史塔夫蜒C1 小纺锤蜒 C2 苏门答腊蜒P2( P12) Eostaffella Fusulinella Sumatrina透镜状 粗纺锤状 长轴状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 三层式 四层式 蜂巢式 副隔壁Eostaffella ozawainella Fusulina Tritisites NeoschwagerinaC1出现 C21出现 C2多 C22 出现 P2( P1) 隔壁褶皱增强平直C2 两端褶皱C2 全面褶皱 P2( P1)Ozawainella Fusulinella Parafusulina 小泽蜒 小纺锤蜒 拟纺锤蜒旋脊的变化,两种变化 :大而明显 渐小 消失Fusulinel
20、la Tritisites Parafusulina 小纺锤蜒 C21 麦蜒C22 拟纺锤蜒P2( P1) 较大旋脊 拟旋脊Qzawainella C21 Neomisellina P2( P1) 地史分布C1 晚期 开始出现蜒类,小泽蜒科为主 C21 纺锤蜒科开始大量出现 旋壁四层式 C22 希瓦格蜒出现,蜂巢层 P1 全盛时期,出现拟旋脊、副隔壁 P2 衰退、特化现象,Codonofusuella 喇叭蜒 P3(P21)五、有孔虫生态:1绝大多数生活在盐度正常浅海区,少数为半咸水环境,个别属种在淡水中生存;2底栖移动为主,个别浮游;3多生活于钙质淤泥或细砂海底;4生活在温暖、清澈、盐度正常
21、的浅海区;5与珊瑚、苔藓虫、层孔虫共生。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 一、腔肠动物的特点:1低等多细胞后生动物;2体壁为二胚层(外胚层、内胚层)及中胶层所组成;3多为海生,身体辐射状对称(适应漂浮或固着生活);4具原始的消化系统: 口,食道,腔肠。 腔肠有消化酶,可在细胞外消化 , 比海绵进步口是食道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孔; 5具肌肉和神经组织,有的具刺细胞;6生殖方式有二种:1。无性生殖:出芽;水螅型产生生殖体,其内产生水母芽,从顶端出来。2。有性生殖:精卵结合;水母,水中受精,幼虫固定下来成水螅(世代交替现象)7体型有两类:水螅型: 固着生活;水母型: 自由游泳。 二、腔肠动物门分类刺胞亚门: 原
22、始水母纲 低级,化石少 CO 钵水母纲 水母世代发育,多为大型水母 现在 水螅纲 小型,水螅型与水母型世代交替繁殖 现在 珊瑚纲 只有水螅世代,化石多 O现在无刺胞亚门:栉水母纲 无水螅世代,单体,为现代海生腔肠动物。三、珊瑚纲:为刺胞亚门中最高等的一类,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特点:(1)单体或群体,海生;(2)口的下端具口道,消化腔内内胚层突出形成放射状隔膜,并形成若干小室;(3)多数具外骨骼,以Ca质为主,少数角质。少数具分散的Ca质骨针,如红珊瑚(属八射珊瑚) 分类:根据软体特点(触手、隔壁的数目、排列),有无骨骼及其构造特点而划分:(1)四射珊瑚亚纲隔壁为的倍数,具Ca质骨骼 ? (2
23、)异珊瑚类 单体、小,隔壁生在两个部位 321(3)六射珊瑚亚纲隔壁为的倍数,海葵 2现(4)横板珊瑚亚纲复体、隔壁一般不发育、横板多 (5)日射珊瑚亚纲复体、有共骨组织和个体小管 3(6)八射珊瑚亚纲隔壁个、触手只、共体相连 现四射珊瑚亚纲(1)外形单体外形:润锥状、狭锥状、圆柱状、方锥状、曲柱状、拖鞋状、盘状(中图)。复体外形:丛状,又分枝状、笙状,块状 ,又分多角状、多角星射状、互通状、互嵌状。(2)内部构造:可分为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纵列构造 隔壁:直立板状物,用以支持软体,又叫序生隔壁:最初生长出个原生隔壁。即主隔壁、对隔壁、侧隔壁(个)、对隔壁(个),在它们形成
24、的四个区域中,每次生长四个一级隔壁,长到一定数量后不再增加,有的类别在一级隔壁之间还会长出二级隔壁,甚至更短的三级隔壁。但二、三级隔壁为轮生。横列构造 横板,横向薄板有完整横板和不完整横板之分,有水平状的,也有上凸或下凹的 。边缘构造 鳞板、泡沫板鳞板:分布在体腔边缘与隔壁之间的薄板,多呈现上拱的鱼鳞状相互重迭,纵向排列成列。有种类型:规则鳞板,人字形鳞板, 马蹄形鳞板泡沫板:边缘大小不规则之小板,切断隔壁使其不达外壁轴部构造中轴、中柱a中轴:实心、纵向棍状体、灰质:由对隔壁在中央膨大而形成,由一般隔壁延至中心相聚加厚而成。b中柱:由上凸的内斜板(横板在轴部分分化)和长隔壁在内端分化出来的辐板
25、组成。特点:a)不是实心的,是种疏松蛛网状物质;b)横切面轮廓为多边形、近圆形; c)中央常有一块由对隔壁伸至的中板。(3)、 构造组合类型及化石代表a单带型 仅有横板 2 achylasma速壁珊瑚 CP 单 b双带型 横板鳞板Kueichouphyllum 贵州珊瑚 C13 横板泡沫板Pseudouralinia 假乌拉珊瑚 C1 横板中轴Lophophyllidium 顶柱珊瑚 CP c三带型 横板鳞板中柱 Dibunophyllum 棚珊瑚 C横板鳞板中轴 Lithostrotion 石柱珊瑚 1-2横板泡沫板中柱 Wentzellophyllum似文采珊瑚 C22P1横板泡沫板中轴
26、Thysanophyllum 泡沫柱珊瑚 1d泡沫型 仅有泡沫板D Cystiphyllum 泡沫珊瑚 (4)、分类 根据骨骼特征,分为三个目: A 扭心珊瑚目,单体为主,隔壁羽状排列、横板上拱 O2PB 柱珊瑚目,复体为主,隔壁辐射状排列,横板平或下凹 O2PC 泡沫珊瑚目,单体为主,隔壁刺状,泡沫板发育 O2D(5)演化趋势a. 内部构造的复杂化 ,由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 , 隔壁级数增加,横板由完整分化,鳞板从无有,轴部构造无有,由中轴中柱b. 外形的变化,由单体丛状复体块状复体c. 细微构造复杂化,隔壁从层状组织羽状组织(6)地史分布四射珊瑚最早出现2,经历4个繁盛期: O3S2 双带型
27、、泡沫型 大量造礁 泡沫珊瑚 D1D2 双带型 主要造礁期 六方珊瑚 Hexagonaria C1 典型三带型出现并繁盛,大型双带型,造礁期 ,贵州珊瑚,假乌拉珊瑚 P2(P1) 复体三带型为主,似文采尔珊瑚,卫根珊瑚,古生代末期,四射珊瑚全部绝灭4、珊瑚生态造礁珊瑚:水深小于20m,温度25-29C。清沏,透光线性好,正常盐度,热、亚热带浅海。非造礁珊瑚:单体为主,复体小型,生态位广,一般水深大于100 m,4.5-10C正常海域,少数可生活在零下1.1C、深达6000 m海域中。生物钟,珊瑚体壁粗细两种横纹与时间有关,粗纹为年生长周期痕迹生长带,细纹为日生长周期痕迹,叫生长线。因此,可推算
28、地质时期一年中的天数。例如 石炭纪 一年约有385390天 泥盆纪 一年约有385410天 这表明随着地质历史的进展,每一年的天数在减少,这也为地球物理学者和天文学的计算所证实:地球的自转速度也逐渐变慢!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一壳的外形、定向、量度 1定向、量度(1) 两壳不等大,大者为腹壳,较小为背壳,但也有例外,后端有一茎孔;(2) 最早分泌的壳体叫壳喙,腹喙大于背喙;(3) 壳喙一端叫后方,增长方向为前方,壳喙两旁边缘为后喙,前方边喙为前缘,两侧为侧缘。(4) 量度:壳长壳喙至前缘,壳宽垂直于长度线的两侧缘间最大距离,壳厚两壳间最大距离2壳体外形观察外形分正视(腹视或背视)、测视、前视。正
29、视壳体轮廓:圆形、卵形、近方形、五角形等。侧视(左背右腹):双凸、平凸、凹凸、凸凹、双曲线;前视 ,无中槽中隆 前缘近直线直缘型,(背上腹下)腹壳具中槽 单褶型, 背壳具中槽单槽型二壳的硬体构造(一) 壳饰 1放射状:自壳喙附近向前缘侧缘放射之壳饰 放射纹:细小、易分叉 放射线:较粗,仅见壳外,壳内光滑放射褶:粗强,不仅见于壳外,且影响到壳内 放射状壳饰的形态:简单 ;分叉成束状,一根多次分叉插入分叉2同心状壳饰: 壳增长过程中由于迟滞停顿或外层边缘细胞生长状态变化所形成的同心状排列的壳饰。它分为: 同心纹;细弱的线纹。 同心线:较粗的纹饰。同心层:更粗而显迭瓦状。同心皱:粗而呈波状起伏3刺瘤
30、壳饰: 壳刺:短而细,多为长身贝类所有;壳针:粗而长;壳瘤:刺针的残留物或不发育的剌状突起叫壳瘤多见于同心状或放射状纹饰的交会点,也有作同心状或放射状排列的。 4网格状壳饰:放射状壳饰与同心状壳饰交叉形成网格状壳饰。 (二)壳体后部构造,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喙部:壳的最后端,尖锐突起的部分 铰合线(铰缘、主缘):为两瓣铰合处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可圆可方可展翼 壳肩:自壳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叫壳肩 喙脊:壳肩呈棱脊状 铰合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之间的三角形壳面假基面:类似基面,但界线不明确(后转面),例 五房贝,小咀贝、穿孔贝类三角孔:铰合面中央,喙下的三角形孔洞,为内茎外伸处,为腹壳发育,
31、有时背壳也有。三角板:在胚壳阶段生成的覆盖三角孔大部或全部的板状物。又分腹三角板,背三角板。单一板(自壳后部向前生长而成)三角双板:三角孔两侧相对生长出两块板,中间留一缝叫三角双板副三角板:三角双板的中间缝很大时,空隙常被三角板覆盖,则二侧之板叫副三角板。 (三) 壳体内部构造:内部构造复杂,尤以背壳更重要,是软体肌肉附着处。 1腹壳铰齿 腹孔前侧角突起物,有一对。齿板 沿孔侧缘、铰齿之下,向后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板。匙形台齿板相向延伸联合成的类匙状物,其下可有中板支持,又分为:单柱匙形台:由一个中隔板支持。双柱匙形台:由二个中隔板支持。三柱匙形台:由三个中隔板支持。 隐柱匙形台:匙形台空悬壳底之
32、上,未见中板。中隔板 位于壳底中央的板状物,高而薄,细而长,可支持,也可不支持匙形台。中隔脊 顶脊粗强的中隔板叫中隔脊。侧隔板 位于中隔板两侧的薄板状物。2背壳铰窝 承纳铰齿的凹窝,又叫牙槽。铰板 衬托铰窝的平板,由铰窝内缘向中间延伸的板状物。主突起 背喙下的突起物 上部为冠 球形 二叶形 多为长身贝类 三叶形下为基部腕骨 为纤毛腕的支持构造,支持腕骨的构造有:腕基 位于铰窝内侧的低脊状突起,其下方有时有腕基支板支持; 腕棒 自铰板前方伸出的短棒状构造;腕环 两个腕棒向前伸展相连而成的环带状腕骨;腕螺 由细长条带自腕棒旋绕而成的螺锥状腕骨,又分为三类:无洞贝型(Atrypa):螺顶指向背方,无
33、窗贝型(Athyris):螺顶指向两侧,石燕型(Spirifer): 螺顶指向主端。还有一类特例:鱼鳞贝 Sguamularia 螺顶指向两肩三分类及化石代表1无铰纲 现在 Lingula 舌形贝 现在 2有铰纲 现在 (1)正形贝目 P Sinothis 中华正形贝 O1(2)共凸贝目 D1 Yangtzeella 扬子贝 O1(3)五房贝目 O2D Pentamerus 五房贝 S(4)扭月贝目 O T Dicoelostrophia 双腹扭形贝 D2(5)长身贝目 O3 P Oldhamina 欧姆贝 P3(6)小咀贝目 O2现代 Yunnanella 云南贝 D3(7)无洞贝目 O2C
34、1 Atrypa 无洞贝 S-C1(8)石燕贝目 O1J Cyrtospirifer 弓石燕 D3-C1(9)穿孔贝目 S3 现代 Stringocephalus 鹗头目 D2 四地史分布1寒武纪初期 分布广泛,多为无铰纲。2奥陶纪 第一个繁盛期,有铰纲为主,除穿孔贝目外,均已出现,其中以正形贝目、共凸贝目最盛,扭月贝目和小咀贝目也较盛。3 志留纪 五房贝目、无洞贝目突增,扭月贝目仍盛,穿孔贝目开始出现。 4泥盆纪 再次繁盛,其中无洞贝目、石燕贝目极盛,小咀贝目也盛,共凸贝目和五房贝目在D绝灭。5石炭 二叠纪 长身贝目极盛,石燕贝目也很繁盛,扭月贝目也较多,P为腕足第三个极盛时期, 出现特化类
35、型,如: Leptodus Oldhamina,Richthofenia ,结束除穿孔贝目、小咀贝目、石燕贝目外,其余均绝灭。6中生代 具疹壳的石燕贝目延至J而绝灭。7现在 延至现在的只有穿孔贝目、小咀贝目及无铰纲,三大类群60余属260多个种。五生态1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中,少数在滨海或盐度不正常海区;2固着底栖生活,肉茎固定。固着方式分为 :壳刺支撑固定、凸起腹壳自由躺卧、根刺固着特化,李希霍芬贝;3喜砂质海底、泥质海底或碎屑海底;4常与珊瑚、蜒共生;5现代类型主要生活在浅海,也见于半深海、深海区。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一 基本特征1种类众多,仅次于节肢动物门,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2
36、软体动物不分节,但分为头、足、躯干、外套膜四个部分,肌肉发达;3除大多数成年腹足类外,其余的身体均两侧对称;4大多数以鳃呼吸(指水生部分),陆生者以肺呼吸(如腹足类蜗牛);5具发育的壳,常由钙质组成;6三胚层,具体腔。二分类 根据壳及软体特点,本门动物划分为九个纲:1, 单板纲 1现代 如新喙螺 2, 双神经纲 3现代 如石鳖3, 无板纲 现代 如龙女簪 4, 腹足纲 现代 如蜗牛、田螺5, 掘足纲 O现代 如角贝 6, 双壳纲 现代 如河蚌、蛤等7, 头足纲 现代 如章鱼、乌贼等 8、竹节石纲 OD 如竹节石、塔节石等9, 软舌螺纲 P 如软舌螺三双壳纲: 又叫瓣鳃纲、斧足纲、无头纲等,最小
37、者2-3mm,最大者可达2米,重250 kg,例如:略呈三角形的砗磲(Tridacna gigas) 1。 一般特征(1)绝大多数两侧对称,有左右两片外套膜,分泌壳质形成两瓣外壳故称双壳纲;(2)身体分为躯干、足、外套膜三部分(3)头部退化,因此又叫无头纲;(4)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内有瓣状鳃,所以又称瓣鳃纲;(5)具肉足,位于体腔腹侧,扁状,外伸呈斧状斧足纲。2壳的形态和构造(1)壳形:具左右对称、大小相等的两个壳,每个壳前后不对称 常见壳形有圆形、三角形、扁形、卵形、匙形、近菱形、斜扇形、圆锥形、不规则形等(2)壳的外部构造壳喙 最早形成的壳尖叫壳喙,多指向前,很少指向后。壳顶 包括壳喙在内
38、的壳顶部最大弯曲区,该部位位于背部。铰缘(边) 背部铰合的边缘,又叫铰边 。基面 铰边与壳喙之间或平或凹的面叫基面,为外韧带附着处,基面具二种结构:新月面(小月面):限于喙前呈心脏型凹陷区域。盾纹面:限于喙后呈长槽形的凹陷区域 。耳 铰边下前端或后端的翼状突出部分称为前耳或后耳。耳凹 耳与壳体相连处的凹沟。足丝凹口 海扇类前耳凹与壳边相交处的缺口,供足丝伸出,此缺口左右壳较大叫足丝凹口。足丝凹曲 上述缺口在左壳并内凹较浅叫足丝凹曲。壳顶脊 由壳顶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脊状隆起区域。顶脊线 壳面隆起最强的脊线。(2)壳内构造 分为四类: A外套膜附着痕 外套线:为外套膜在边缘留下的痕迹。 外套湾:外套线弯曲部分,为水管拉入壳内存放处。 B肌肉附着痕 同柱内 (前后闭肌痕近等) 双柱类 (二个闭肌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