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20612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精品文档.西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u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u 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 古生物总论1. 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2. 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化石。3. 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4.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5. 化石

2、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6. 化石的保存类型:1) 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2) 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a) 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b) 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c) 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

3、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d) 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7. 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8. 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9. 生物的分

4、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10. 命名法则:优先律(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单名法(属、亚属及以上单位的命名)、二名法(种的命名,具体为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均用斜体字;拉丁语或拉丁语化。11. 细胞生物演化1) 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为最早生物;2) 生物多样性增加;3)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4) 后生动物出现。12. 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器官功能不同,形态各异,但起源和内部结构一致。同功器官:不同的生物具有结构和来源不同,而机能相似的器官。13. 生物进化途径:通过生物的不断的成种作用而完成。14. 生物进化原因:遗传、变异

5、(为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歧化不断加深)、自然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15. 成种作用模式:渐变模式(通过微小变异长期积累):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突变模式(短期内形成新种):骤变式成种、迅变成种。16. 生物进化模式:趋异: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演变的进化进程。趋同:亲缘关系上疏远的不同生物由于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产生相似的形态结构17. 生物进化规律:进步性发展、不可逆律、相关律和重演律。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重演律:个体

6、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18. 生物演化总貌:1) 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 可分不同阶段,由许多中间过渡类型将不同阶段的生物联结起来;3)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4) 生物的进化是不平衡的,反映在进化速度上的不同;5)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19. 集群绝灭:在一些地质历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的绝灭率突然升高。二、 古生物学各论20. 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1) 腔肠动物门概述:二胚层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2) 珊瑚纲概述:单体或群体,大多数具有外骨骼,以钙质为主。3)

7、 内部构造: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中轴或中柱。a) 隔壁: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排列的板状骨骼。b) 横板:珊瑚体内横向分布的薄板状骨骼。c) 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4) 四射珊瑚隔壁的生长顺序主隔壁和对隔壁、侧隔壁和对侧隔壁、主部和对部、一级隔壁序生、二级隔壁轮生。5) 横板、鳞板和泡沫板的关系和区别a) 横板的外围是鳞板带或泡沫带,鳞板带或泡沫带与横板带在宽度上形成相互消长的关系。b) 鳞板与泡沫板一般不共生于同一体,鳞板分布在隔壁之间,泡沫板切断隔壁。c) 鳞板向外凸,泡沫板向内凸。6) 生态:全属海生,固着底栖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正常浅海。7) 地史分

8、布:出现于中奥陶世,二叠纪末绝灭。21. 腔肠动物门横板珊瑚亚纲1) 骨骼构造:板状隔壁不发育,不具中轴,横板很发育,具联接构造。2) 地史分布: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大多灭绝。22. 腕足动物门1) 概述:具有真体腔、两侧对称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两瓣大小不等的几丁鳞灰质或钙质外壳。2) 外壳定向:(两瓣大小不等的壳)茎孔所在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另一个称背壳;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3) 背、腹壳的区别:腹壳大于背壳;腹喙大于背喙,腹铰合面大于背铰合面;腹中槽,背中隆;腹铰齿,背铰窝;背壳有支腕构造。4) 有铰纲和无铰纲的区

9、别无铰纲:几丁鳞灰质,铰合构造无,腕基或腕骨无,主要依靠肌肉联接两壳,壳小,无中槽、中褶。有铰纲:钙质,铰合构造有,腕基、腕骨或腕螺有,壳中等到大,多有中槽、中褶。(无腕骨类:只有腕基;有腕骨类:腕棒、腕环、腕螺)。5) 演化趋势:无铰合有铰合;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腕棒腕带腕螺);壳质成分(几丁磷灰质钙质)。6) 生态:底栖固着生活,单体,群居,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的环境。7) 地史分布:早寒武世至现代。23.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 外壳定向:(壳体呈螺旋状壳)壳顶为后方,壳底为前方;壳口一侧是腹方,反侧称背方;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位于壳体右侧者为右旋壳,极少数位于左侧为左旋壳。2) 生态

10、:广泛分布,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营底栖爬行生活。3) 地史分布: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古生代,新生代达到全盛时期。24.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1) 外壳定向:(具有两瓣壳,大多左右对称)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壳喙指向前方;后部较前部为长;放射及同心纹饰由喙向后方扩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后耳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闭肌痕为异柱时,大者在后,只有一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前方,位于观察者左边的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2) 生态:以海生为主。3) 地史分布:出现于早寒武世,中生代开始迅速发展,现代达到全盛。25.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1) 外壳定

11、向:(多为两侧对称)壳口位于前方,胎壳位于后方;腹弯一侧为腹部,对侧为背侧;体管位于腹侧或壳中央;旋壳,旋环的外侧为腹侧,对应侧为背侧;体管多位于腹侧。2) 体管:贯穿整个壳体的钙质管道,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体管类型:无颈式:隔壁颈无或极短,无连接环;直颈式:隔壁颈直而短,连接环直;弯颈式:隔壁颈短且向外弯曲,连接环向外凸;全颈式:隔壁颈长达到或超过一个气室,无连接环。3) 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缝合线的类型:鹦鹉螺式: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舒缓波状;无棱菊石式: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棱菊石式:鞍、叶形态完整但呈尖棱状;齿菊石式:鞍形态完整,叶部呈齿状;菊石式:鞍、叶都有许

12、多小齿状褶曲。4) 演化趋势:a) 缝合线:简单(鹦鹉螺式)复杂(菊石式);b) 壳形:直壳旋卷,外卷内卷;c) 体管:小大小(出现内结构);d) 壳饰:光滑简单复杂;e) 个体:小大;f) 隔壁颈:向后伸向前伸。5) 生态:海生,在浅海到深海区,营游泳及底栖爬行。6) 地史分布:寒武世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26.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1) 背甲基本特征: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横向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2) 头甲构造:中部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头鞍上分布有成对的横沟,即头鞍沟;头鞍之前的头甲部分称为前边缘,环绕头甲一周的浅沟为边缘沟,边缘沟外侧部分呈隆起的凸边为外边缘,边

13、缘沟与头鞍之间的部分为内边缘;颊部上呈半圆型或肾型凸起支持眼的构造为眼叶,与眼叶相对突起,在活动颊内侧为眼;通过眼叶和眼内侧之间,切穿颊部的裂缝为面线。3) 尾甲类型:小尾型,尾头;异尾型,尾头。4) 面线类型及特征后颊型:后支交于后边缘;前颊型:后支交于侧缘;角颊型:后支交于颊角。5) 生态:与海生动物共生,生活在正常盐度的浅海深海环境。6) 地史分布:早寒武世出现,二叠纪末全部绝灭。27. 叶肢介和双壳纲的区别:1) 叶肢介的壳瓣是薄的几丁质,双壳纲是钙质;2) 叶肢介两瓣壳瓣是由肌肉韧带连接的,双壳纲则由铰齿连接;3) 叶肢介壳瓣的生长带上多数都有各种花纹的装饰,双壳纲则无;4) 叶肢介

14、的生长线细而规则,中间没有中断、分叉、相交或尖灭现象,双壳纲的生长线则经常分叉、尖灭、中断或相交。28. 笔石纲1) 硬体构造:由胎管、胞管、笔石枝(多胞管)、笔石体(多笔石)和笔石簇(多笔石体)组成。2) 演化趋势:a) 笔石枝:多少;b) 笔石枝生长方向:下斜平伸上攀;c) 胞管形态:直管弯曲;d) 胞管类型:简单复杂;e) 体壁网格化;f) 横管:少多。3) 笔石枝胞管排列的形式:单列式、双列式、四列式。4) 生态:海生群体动物,底栖和漂浮。5) 地史分布:出现于中寒武世,在早石炭世绝灭。29.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1) 旋壁类型单层式:旋壁仅一层致密层或原始层;双层式:致密层加透明层;致密

15、层加蜂巢层;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2) 演化趋势a) 个体大小:小大;b) 壳形:短轴长轴等轴;c) 旋壁:单层四层具蜂巢层;d) 隔壁:平直褶皱;e) 旋脊:粗大小拟旋脊。3) 生态:生活在正常盐分的海洋中,多数营底栖生活。4) 地史分布:寒武纪出现。30. 牙形石1) 形态结构单锥型:形状如牛角或弯曲的齿状,由齿锥和基部两部分组成;复合型:呈齿片状或齿耙状,由一个主齿和突起(齿突)所组成。可分为两类。齿棒状,基部呈棒状,窄长,两侧强烈肿大,其上生有分离细齿,主齿大而长,基腔位于主齿之下;齿片状,基部呈片状,薄而高,主齿与细齿等大

16、或稍大于细齿,彼此愈合;台型:刺体由前齿片和齿台组成。2) 生态:产于海相地层中,各种海相沉积岩中均有发现,石灰岩中最丰富。3) 地史分布:出现在中寒武纪至三叠纪。31. 孢粉应用1) 地质上应用:不同的地质时期或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存在着不同的植物群,产生不同的孢粉,这就是利用孢粉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基础。2) 寻找油源:生油层形成原油和天然气经过运移到储油层,同时孢粉也随油气运移,研究储油层中的孢粉,可以探明生油层的时代,寻找油源。3) 推测生油层的成熟度:有机质中孢粉的外壁由孢粉素组成,孢粉素是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的组成部分,生油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热变质,碳

17、化程度不断增高,孢粉壁的颜色变深,透明度降低,直到完全碳化,根据孢粉的颜色可以判断该地层的古地热和所含油气成熟度推测古地温。32. 植物的形态结构根:主根、侧根和须根;茎:木本茎和草本茎;叶:叶柄、叶片和托叶;叶序: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包括互生、对生、轮生和螺旋生。33. 苔藓植物门:出现于泥盆纪。蕨类植物门:下分,裸蕨纲(晚志留世出现,晚泥盆世绝灭)、石松纲(泥盆纪出现)、楔叶纲(中泥盆世出现)和真蕨纲(早泥盆世出现)。裸子植物门:出现于晚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开始繁盛,中生代极盛,到中生代末期开始衰退。下分,种子蕨纲(晚泥盆世出现,晚白垩世绝灭)、苏铁纲(晚石炭世出现)、银杏纲(晚古生代出

18、现)、松柏纲(晚石炭世出现)、科达纲(晚泥盆世出现,三叠纪绝灭)。被子植物门:出现于早白垩世初期,至晚白垩世迅速发展,并广泛分布。可分,单子叶纲、双子叶纲。三、 地史学总论34. 地质年代表太古宙: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显生宙:1) 早古生代:寒武纪()三分;奥陶纪(O)三分;志留纪(S)三分;2) 晚古生代:泥盆纪(D)三分;石炭纪(C)二分;二叠纪(P)三分;3) 中生代:三叠纪(T)三分;侏罗纪(J)三分;白垩纪(K)二分;4) 新生代:a) 古近纪:古新世(E1),始新世(E2),渐新世(E3);b) 新近纪:中新世(N1);上新

19、世(N2);c) 第四纪:更新世(Qp);全新世(Qh)。35. 地史学: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地层形成史、沉积演化史、构造运动史。36.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根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划分,进而确定各地层单位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科学。37. 地层接触关系及地质意义1) 整合接触:一个地区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无地层缺失。2) 不整合接触a) 平行不整合:产状平行一致,有地层缺失;抬升/剥蚀沉降/接受沉积。b) 角度不整合:岩层产状呈截交关系,地层缺失;沉积褶皱/抬升剥蚀沉降/接受沉积。

20、38. 沉积岩与岩浆岩或变质岩接触关系:侵入接触、沉积接触。39. 超覆:海水范围扩大,海水加深,海岸线向陆内推进,形成海进,所形成沉积称为海进序列。新沉积形成岩层有一部分直接盖在更老的岩层之上,这种现象称为超覆。超过的那一部分地区称为超覆区。海进序列:海水深,海水面积大,沉积物细,沉积面积大。40. 退覆: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称为海退,所形成沉积称为海退序列。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区。海退序列:海水浅,海水面积小,沉积物粗,沉积面积小。41. 沉积旋回/沉积韵律:成因上有联系,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

21、上规律叠覆的现象。42. 地层层序:地层的先后顺序。构造运动常使地层层序发生变化。43. 确定地层层序方法1) 地层叠覆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2) 化石层序律:生物化石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反之则越新;一些生物只存在于地质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段,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44. 确定地质年代方法:相对年代确定、绝对年代确定(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方法)。45. 两大地层系统:物质性地层系统(体现地层岩性、构造等固有特征)、全球性年代地层系统(体现地层时间属性)。46. 地层的基本层序:沉积地层纵向序列中按某

22、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岩层组合。基本特征:基本层序之间常是侵蚀面、沉积间断或岩性突变面;常具有旋回性,由一个低级的旋回构成;是一个可描述的客观实体。47.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单位分级:群、组、段、层。单位性质:有一定的岩石内容,依据岩性划分;无严格的时间界限,与形成时间无关;具区域性;具穿时性。48. 生物地层单位:依据地层中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单位分级: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单位性质:无大小级别;可指示相对地质年代;具不连续性(哑带存在);具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划分依据不同)。49. 年代地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层状和非层状的岩石

23、体单位分级:宇、界、系、统、阶、亚阶。单位性质:有一定时间,无岩石内容;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是具有一定时限的地层单元。50. 地质年代单位: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时间间隔。单位分级:宙、代、纪、世、期、亚期。51. 层型: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界线层型:在连续沉积的地层、相同的岩相类型和同一古生物演化系列中确定一个特殊点,用以标定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这个特殊点主要根据能在全球广泛追踪的重要古生物属种首次出现来标志。单位层型:是泛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52. 地层

24、划分和对比方法1) 岩石地层学方法:根据组成地层的岩石本身的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的变化来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a) 根据岩性划分对比:一定范围内相应层段代表同一环境沉积;b) 利用标志层划分对比地层:区域内比较稳定,特征明显;c) 根据地层结构划分对比:同一地区,同一构造运动影响,沉积物变化趋势相同,在横向上可以追踪。2)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a) 利用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b) 利用测井资料划分对比地层;c) 地球化学方法,主量、微量元素分析。3) 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演化的进步性、统一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和生物层序律。标准化石法、化石组合法、种系发生法、统计法。4) 不整合方法沉积间断

25、、底砾岩、铝土矿。5) 事件地层学方法生物突变事件、海平面升降事件、冰川事件、宇宙事件。6) 磁性地层学方法:岩石层序中物质的磁学属性。7) 层序地层学方法:全球范围地层层序变化。8) 综合地层学方法53. 地层沉积三定律1) 地层水平律: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2) 地层连续律:沉积岩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续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3) 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54.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该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55.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

26、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56. 相标志: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的沉积特征。57. 生物相:沉积岩中的古生物、古生态及其反映的生活环境的综合。58. 岩相古地理:研究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期的地层分布及其沉积相类型,推测地史时期的沉积环境,恢复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59. 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全球性的构造作用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并把发生这种构造旋回的地质阶段称为构造阶段。60. 威尔逊构造旋回洋壳盆地经过了开裂、扩张、收缩和闭合的发展过程,威尔逊系统地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1)胚胎期-陆内裂谷阶段、(2)幼年期-陆间裂谷、(3)成年期-被动大陆边缘、(4)衰退期-主

27、动大陆边缘、(5)残余期-有限洋盆、(6)遗痕期-拼合造山期。61. 构造阶段的划分:根据全球性的威尔逊旋回或造山带旋回划分。一个旋回期,一系列洋盆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这个时期就为一个构造阶段。62. 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等)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63. 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既有被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或陆壳构造残片,又因板块俯冲而刮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物(增生柱)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的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这种堆积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尺度的外来岩块和深海细粒沉

28、积的基质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64. A式俯冲:古洋壳板块已全部俯冲消失,两个大陆板块直接碰撞,继续俯冲的陆壳板块内部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并导致硅铝壳明显增厚。65. B式俯冲:在海沟带发生的洋壳俯冲和消减。66. 大陆边缘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67.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四、 地史学各论68. 生物演化:经历了化学演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无壳后生生物(裸露动物群)和带壳后生生物阶段。69. 埃迪卡拉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晚期的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

29、,亦称裸露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从植物到动物演化过程。70. 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标志着生物界完成了无壳到有壳的演化。以小壳动物群的大量繁盛作为寒武纪和前寒武纪的界线。71. 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发现无壳和具壳的化石混生带。72.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范围由5.434.1亿年前;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早古生代属于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格局是对前寒武纪继承和发展。73.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晚古生代包括二叠纪、石炭纪和泥盆纪,范围由4.12.5亿年前;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共同发展的时期;随着各古大陆板块的运动及其相互间的复杂碰撞作用,造成了一系列古海域闭合消失和大陆面积的明显增加。终于在二叠纪末形成了全球规模的联合古陆基本轮廓。74. 地层剖面分析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