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大纲.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学大纲.精品文档.动物学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动物学(上)(二)学时学分:周3学时,3学分(三)预修课程:植物学(四)使用教材:刘凌云 邓光美 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五)教学参考书(3本以上):1.许崇任,程 红. 动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刘 恕,曾中平. 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马克勤,郑光美.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课堂讨论等)(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等)(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等)(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
2、能力的培养方法:1.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增加社会实践,调研;3.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4.吸收学生到教师课题中开展科学研究;5.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新的适合人才培养的新方法。绪 论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全书的主旨和内容作一概略介绍,目的是了解动物学的概念和主要分支学科。教学重点:学习时重点掌握研究、学习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用辩证唯物思想指导动物学的学习,(统一观、联系观、发展观、历史观、时空观)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程阅曾.普通生物学2.李难.进化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
3、.邹成鲁 生理学进展.第29卷,第4期.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一生物的分界复习: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统一性、生命的层次性、生命的多样性;二界分类系统:植物界、动物界;林奈三界分类系统: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四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界。真核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分别划归于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六界分类系统:非细胞总界、原核总结、真核总界。第二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1.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学的支学科: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生理学
4、、地理学等。第三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略:第四节 动物学发展简史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第五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动物学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空间上从整体观念出发,以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认识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时间上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二.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4. 综合法:三.学习动物学的基本方法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语言;2.遵循基本思路;3.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我们所说的坐标系。横坐标: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呼吸、循环、排泄、等)分类、;纵坐标: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生命的层次);第三维坐
5、标:生命的发生发展。(时间)第六节 动物分类的知识一.分类的依据自然分类;认为分类。二分类等级(分类阶元)界、亚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三种的概念四动物的命名双名法。五动物的分门及演化简介动物学者根据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附肢以及内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等,将整个动物界分为若干门,有的门大,有的门小。作业或思考题P13-1、3、4、5、6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命的微观层次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细胞的特征、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细
6、胞的结构、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教学难点:对细胞学说的理解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许崇任,程 红.动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组织):第一节 细胞一.细胞的特征:二.细胞动物化学组成:三. 细胞的结构:四. 细胞周期:五.细胞分裂: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组织的类型:(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
7、极少。(四)神经组织二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一些机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作业或思考题P34-1、2、6、8、9、10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原生动物多数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单细胞动物,也有的是由没有细胞分化或只是生殖细胞和体细胞分化的多个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群体。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大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门的特征;基本掌握各纲及代表动物的特征;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学知识,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
8、篇以上)1.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沈蕴芳等.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3.史新柏.原生动物分类的修订.动物学杂志,1991,第26卷,第3期.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组织):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大草履虫一一般形态二运动三消化或营养四呼吸五神经(激应性)六排泄七生殖和发育(一)生殖:1. 无性生殖;2. 有性生殖(二)发育(包囊或卵囊)第二节 原生动物各门的特征及重要属种一肉足鞭毛门以鞭毛、伪足或两者为运动器。除少数外,只有一个类型的细胞核。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一)鞭毛亚门衣滴虫:单细胞;盘藻:实球虫:
9、空球虫:杂球虫:团藻虫(2)赤潮(3)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人体肝、脾等处,由白蛉子叮咬后传入。(4)锥虫:寄生于血液,引起“昏睡病”。由采采蝇吸血传播。(二)肉足亚门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 二顶复门(一)门的特征(二)重要属种1. 疟原虫:2. 兔肝艾美球虫三纤毛门四粘体门:寄生于鱼类五微孢子门:寄生第三节 原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思考题P67-1、2、3、4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主要阶段,特别是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教学难点:低等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和有关学说。学习时运用比较法
10、认识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以深刻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Hickman C W,C P Jr.Hickman:Biology of animals.Sain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1972.2. Hickman C W.:Biology of invertebrates.Sain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1973.3.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一节 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亚界的动物属于单细胞,它们之中虽有群体,但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
11、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称原生动物。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还有一类中生动物,其分类地位,有两种观点:1.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扁形动物;2.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生物学方面二、形态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一卵细胞: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第五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单细胞动物发展为群体,树枝状群
12、体发展为多孔动物,成为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支;空球状则发展成腔肠动物,然后由此发展成为其他多细胞动物。空球状过渡到原肠胚状的多细胞动物的学说: 1.原肠虫;2.吞噬虫。思考题P77-3、4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多孔动物是介于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中间过度类群,但它并不是多细胞动物的直接祖先。多孔动物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侧枝。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多孔动物特化特征;低等多细胞动物。教学难点:分类地位。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Hickman C W,C P Jr.Hickman:Biology of animals.Saint Louis The
13、 C V Mosby company,1972.2. Hickman C W.:Biology of invertebrates.Sain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1973.3.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一节 海绵动物门的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制(二)体壁(三)水沟系二消化三呼吸和排泄四神经五生殖和发育(一)生殖(二)发育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第三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地位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因此它们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侧支,
14、称为侧生动物。思考题P88-1、2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腔肠动物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多孔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只是一个侧枝),由于其仅是“开始”,而有一系列原始性(无论是结构上还是生理功能方面),故实际后生动物中的低等类群。因为其它后生动物的发展均经过此一阶段,故本门动物在进化上占有重要位置。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水螅的体型、胚层、组织分化、原始消化腔和网状神经系统,以及世代交替等。此外,还应了解各纲的特征、种类和生态。教学难点:结构的原始性和世代交替。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 Hickman C W.:Biology of invertebr
15、ates.Sain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1973.2.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3.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制(二)体壁二运动在皮肌细胞的靠近中胶层一侧,延伸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分布,其组成成份和收缩机理和高等动物相似。三消化四呼吸和排泄五循环六神经和感官七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及代表动物一水螅纲(一)代表动物(二)纲的特征二钵水母纲(一)代表动物(二)纲的特征三珊瑚纲(一)代表动物(二)纲的特征第三节 腔肠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发育经
16、浮浪幼虫,可推想最原始的腔肠动物能够自由游泳且具纤毛;群体鞭毛虫的表层细胞移入后,发展成腔肠动物。水螅纲最原始。其余二纲起源于水螅纲,并沿不同的道路发展。钵水母纲水母型复杂化,走向漂浮生活的道路;珊瑚纲则是水螅型的幼体继续发展而水母型退化并消失的结果。思考题P111-1、2、3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扁形动物门以三角真涡虫为代表,详细阐述了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分三纲,涡虫纲动物绝大多数自由生活;吸虫纲和绦虫纲动物主要营寄生生活。它们各具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寄生虫种类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应注意防除。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扁形动物门的特征的基础上,
17、还应掌握吸虫和绦虫寄生生活的特点并了解它们的生活史。可采用列表式比较、归纳三纲特征,应用流程式记忆寄生虫的生活史。教学难点:中胚层分化的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徐 南,甘运兴.动物寄生虫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3.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制(二)体壁二运动三消化四呼吸五神经和感官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六排泄七生殖第二节 涡虫纲一纲的特征二.重要种类第三节 吸虫纲一纲的特征二重要种类1. 华枝睾吸虫:2. 肝片
18、吸虫: 3. 姜片虫: 4. 日本血吸虫;防治原则:灭螺;粪管;预防感染;管理感染动物。第四节 绦虫纲一纲的特征二重要种类1. 猪带绦虫:2. 牛带绦虫: 第五节 寄生现象的起源和宿主的更换一寄生现象的起源二宿主的更换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思考题P-1、2、7、8、9第七章 原腔动物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以人蛔虫为代表,详细阐述了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即:身体两侧对称、三胚层、不分节、具原体腔完全消化道及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等。在本门动物中还介绍了线虫刚、腹毛刚和轮虫纲的主要特征、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以及寄生虫和寄主间既矛盾又斗争的关系。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原腔动物门的特征,
19、并掌握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对于本门动物中的其它寄生虫如蟯虫、钩虫等的结构特点、生活史、危害与防治原则等则作一般了解。教学难点:本章的难点在假体腔的概念。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徐 南,甘运兴.动物寄生虫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3.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二消化三呼吸: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借体表渗透进行。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四循环:尚未出现循环器官。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一定的循环作用。五神经和感官六排泄:为原肾管或由原肾管衍生的
20、结构。七生殖:多为雌雄异体,雄性通常比雌性小。第二节 线虫动物门一门的类征(一)一般形态(二)消化(三)神经和感官(四)排泄(五)生殖和发育二重要寄生线虫1. 旋毛虫: 2. 人蛔虫: 3. 人蛲虫: 4. 钩虫: 5. 丝虫:第三节 腹毛门腹面有若干列纵行的纤毛,肌肉不呈层状而是成束存在,体壁形式不再是皮肌囊。第四节 轮虫门头具有12圈纤毛组成的头冠,肌肉成束存在。第五节 原腔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腹毛门是涡虫纲演化来的。线虫门是渦虫演化成腹毛门的时候分出来的一枝。轮虫也起源于涡虫纲。原腔动物虽然出现了较扁形动物高等的一些特征,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阻碍性的特征,所以更高等的环节动物直接起源于涡虫
21、纲,而原腔动物则应看作是进化中的一个阻塞的分支。思考题P169-1、3、4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环节动物身体具环状体节、形成真体腔(与原体腔的本质区别在于中胚层之间的腔,其周围有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这些都是动物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动物体制上的变革,既是它们本身变异适应的结果,也是适应进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其它器官、系统,如循环、排泄、生殖等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体节、真体腔的这一新概念,就成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各纲动物的特征,了解一些重要种类。教学难点:真体腔的概念。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22、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节(二)体腔(三)体壁二运动三消化四呼吸:依靠体表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五循环六神经和感官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环节动物的分纲一多毛纲: 二寡毛纲: 三蛭纲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的涡虫纲。思考题1.2.3.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以无齿蚌(河蚌)为代表,在认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软体动物门的特征,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各纲的特征及其重要种类。教学难点:本章的难点在鳃的结构和扭转学说。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
23、3篇以上)1.2.3.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制(二)体壁(三)体腔二消化三呼吸四循环五神经和感官六排泄七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纲一单板纲二多板纲三无板纲四掘足纲五腹足纲六瓣鳃纲七头足纲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均起源于扁形动物门的涡虫纲。它们的这个共同祖先,一部分向着适于活动生活方式的道路发展,这就是环节动物;另一部分与之相反,向着适应于比较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成软体动物。头足类活动的生活方式是后来演变而成,为次生性的。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在无脊椎动物中,大多数是水生种类,有些门类也有陆栖种,但在进化
24、过程中真正登陆成功的是节肢动物,尤其是庞大的昆虫纲动物,具有许多陆生的特征。因此,必须掌握节肢动物门的特征,并了解各纲的特征、常见“目”的特征及常见种类。由于节肢动物适应性强,分布广:深海、高空、温泉、沙漠处处均有它们的踪迹。因此,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化,学习时要注意用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统一的原理进行联系和对比。由于它们与人生关系密切、复杂,平时应多注意观察、采集、查阅资料,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分类特征。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节(二)体壁(三)体腔二运动三消化四呼吸五循环六神经和感官七排
25、泄八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纲一三叶虫纲二有爪纲三甲壳纲四肢口纲五蛛形纲六多足纲七昆虫纲第三节 节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进化而来的。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这三类动物都营固着生活,在演化上类缘关系不清楚,形态差异较大,具有原口动物的特征,又有后口动物的特征。重点理解它们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教学难点:结构特征。一三门动物的共同特点及演化意义身体前端具有1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称总担。消化道呈“U”形。属原口动物,但具一些后口动物的特征,如辐射卵裂,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因此这三类动物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
26、间。二三门动物的主要区别苔藓动物为群体,腕足动物具背腹两壳,箒虫则生活在自身分泌的管内。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学习这一章时,要注意通过对代表动物海盘车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生殖与发育特点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演化上的意义,如后口与原口的区别、此生辐射对称、体壁与骨骼特点、发达的体腔、水管系统、循环系统及围血系统,以及再生能力强等。棘皮动物分五纲,要通过对五纲特征的比较,了解各纲的简要特征及重要种类。教学难点:体壁、骨骼和水管系统。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
27、态(一)体制:1. 对称性;2. 体形(二)体壁(三)体腔二运动水管系统三消化四呼吸五循环和围血系统六神经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纲一. 海星纲:二. 蛇尾纲:三. 海胆纲:四. 海参纲:五. 海百合纲: 第三节 棘皮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棘皮动物的辐射对称是由两侧对称的祖先演化而来。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半索动物门是种类不多的一个类群,虽然具有一些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但并无真正的脊索;同时,与无脊椎动物则有些更为接近的特征。因此,学习本章时在于了解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教学难点: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本章主要阅读文
28、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均为海生。一特征二分类地位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前半部分主要特征和分类概述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应重点掌握。学习时应多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以后的各章应与本部分对照;教学重点头索动物终身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又具有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相同性状,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度类群,掌握文昌鱼形态结构特点为本章重点。教学难点:文昌鱼的演化。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制(二)体节(三)体壁(四)体腔二运动三消化和呼吸四循环五神经第二节
29、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脊索动物门约4万种。分为四个亚门:半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其中,前3个亚门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常合称为原索动物。一.尾索动物亚门二.头索动物亚门三.脊椎动物亚门(一)圆口纲(二)鱼纲(三)两栖纲(四)爬行纲(五)鸟纲(六)哺乳纲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亚门的特征第四节 头索动物亚门亚门的特征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类征(一)一般形态(二)运动骨骼(三)循环:闭管式循环,具红血球。(四)神经和感官(五)排泄第六节 脊索动物的起源仅有两个胚层的腔肠动物是一切三胚层动物的共同祖先。由腔肠动物演化出2大支,即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在后口动物这一支
30、中,脊索动物又起源于棘皮动物。第十五章 圆口纲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纲动物一方面表现了它们在脊椎动物中的原始性特征,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与半寄生生活有关的特化性。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教学难点:特化特征掩盖下的原始性特征。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2.3.第一节 圆口纲纲的类征一一般形态二运动三消化:无真正的齿。具角质齿。肛门与泄殖孔分开。出现独立的肝脏。四呼吸:呼吸器官为囊鳃。五循环:出现了心脏,包括静脉窦、心房(心耳)和心室。六神经和感官七排泄:八生殖:第二节 分类概述1.七鳃鳗目2.盲鳗目第十六章 鱼纲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
31、学重点:本章按照教学大纲规定,是在简单了解圆口纲特征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由于鱼类在书中是脊椎动物亚门之始,作为脊椎动物知识基础,其重点为代表动物-鲤鱼的结构、功能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软骨鱼与之作比较)以及纲和我国鱼类各主要目的特征和分类。教学难点:本章的难点在鲤鱼的骨骼系统、排泄系统及分类,学习时结合实验实际观察进行。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要求有3本或3篇以上)1.孟庆闻等.鱼类比较解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孟庆闻等.鱼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第一节 概述鱼纲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鳍游泳、有上下颌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鱼类出现于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
32、四大类型(4.44亿年)1.棘鱼类:原始有颌类动物,最早的鱼类是棘鱼类,出现于晚志留世,已有上下颌,还有偶鳍。2.盾皮鱼:体被盾甲、软骨、歪尾型,石炭纪灭绝。体被盾甲、软骨、歪尾型,石炭纪连同棘鱼一起灭绝3.软骨鱼:泥盆纪,长期的造山、造陆运动使内陆水域大面积缩小,原始的鱼类中产生出两种适应方式,一是由内陆水域迁居海中。4.硬骨鱼:最古老的硬骨鱼是古鳕类。演化出内鼻孔鱼类和现代鱼类主体辐鳍鱼类。另一类则是由体内出现能用空气呼吸的原始“肺脏”,在必要时代替鳃的功能。第二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从水环境的理化特性(陆地、空气)和鱼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对水环境的适应。环境不同,生活习性各异,体形差别。纲
33、的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壁(二)体腔:体腔被横隔膜分为围心腔和胸腹腔两部分。二运动(一)骨骼内骨骼均为软骨。1. 头骨2. 脊柱3. 附肢(鳍)骨三消化(一)消化道(二)消化腺四呼吸五循环(一)心脏:包括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4个腔。(二)动脉(三)静脉六神经和感官(一)神经1. 中枢神经系统脑2. 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软骨鱼类有脑神经10对。(2)脊神经(二)感官1. 鼻: 2. 眼: 3. 内耳4. 侧线器官: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一)生殖(二)发育第二节 软骨鱼纲的分类一板鳃亚纲:水孔常存在,正常鳃裂5对(少数6或7对),有共泄腔。各鳃裂单独通体外,无鳃盖。快速游泳。(一)鲨总目
34、:体大多纺锤形,鳃裂侧位,胸鳍正常。(二)鳐总目:胸鳍与躯干部愈合呈盘状,背腹扁平。鳃裂腹位。游泳主要靠胸鳍。底栖。二全头亚纲:鳃裂4对,外被1皮肤膜鳃盖,仅以1对鳃孔通体外。无共泄腔,泄殖孔和肛门分别开口于体外。第三节 软骨鱼纲的演化地位软骨鱼类更可能是鱼类中最后出现的,骨骼退化、生殖特化的,偏离演化主流的一支海生有颌类。第四节 辐鳍鱼纲(或硬骨鱼纲)的特征一一般形态体壁二运动骨骼1. 头骨2. 附肢(鳍)骨(1)胸鳍(2)腹鳍:腰带仅有1对属软骨原骨的无名骨。无辐射鳍骨,鳍条直接生于腰带上。(3)奇鳍三消化(一)消化道(二)消化腺四呼吸1. 水孔和伪鳃:水孔消失,而伪鳃则变为腺体。2. 鳃
35、盖:具硬骨形成的鳃盖。3. 鳃:舌弓后缘的半鳃消失。各鳃弓上的鳃隔消失,形成(双)梳状鳃,其呼吸面积较板状鳃提高。4. 肺和鳔:硬骨鱼类的祖先出现了肺作为辅助性呼吸器官,由消化管壁向体腔突起而成,后来肺被改造为一种控制身体沉浮的器官,称鳔。硬骨鱼能增加或减小鳔内气体及其压力,从而改变鱼体比重,使鱼稳定在所需的深度,而不必以肌肉的连续运动来保持。有鳔管通消化管的鳔称开鳔型;无鳔管的称闭鳔型。五循环(一)心脏:(二)动脉:仅剩4对动脉弓。(三)静脉: 六神经和感官(一)神经;(二)感官:1. 鼻: 2. 眼: 3. 内耳;韦伯氏器: 4. 侧线器官:常为管式。七排泄八生殖第五节 辐鳍鱼纲的分类本纲
36、分3亚纲,第六节 辐鳍鱼纲的演化地位辐鳍鱼不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与软骨鱼类一样,是进化的另一个盲端。第七节 肌鳍鱼纲的类征一一般形态二运动(一)骨骼(二)肌肉三消化:肠螺旋瓣发达,无幽门盲囊。四呼吸:鳃多退化或数目减少。肺未变为鳔。五循环(一)心脏:具动脉圆锥,无动脉球。(二)动脉:初步形成的肺循环。六生殖:卵巢不连输卵管。第八节 鱼类的起源和进化原始的有颌类有棘鱼和盾皮鱼。软骨鱼类是盾皮鱼演化而来的。棘鱼发展为硬骨鱼类,其中一支为辐鳍鱼类,另一支为肌鳍鱼。肌鳍鱼中的扇骨鱼则发展为四足类。思考题第十七章 两栖纲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两栖纲动物是由古代总鳍鱼演化来的,在脊椎
37、动物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完成了由水生向陆生的转变。本章重点是掌握两栖类的躯体结构与功能的特征,从而认识两栖类是水生脊椎动物到陆生脊椎动物的过度类型。此外,还应掌握个体变态发育的特点。教学难点:蛙的呼吸、循环及变态发育。第一节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及陆生脊椎动物(四足类)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产生了空气呼吸器官肺。二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偶鳍改造为四肢。三温度的恒定性:动物由变温向恒温进化。四湿度:产生各种皮肤衍生物。羊膜卵出现。第二节 两栖纲的特征一一般形态体壁;真皮二运动(一)骨骼1. 头骨(1)脑颅(2)咽颅2. 脊柱3. 带骨、胸骨和肢骨(1)肩带(2)胸骨(3)
38、腰带(4)四肢骨(二)肌肉三消化(一)消化道(二)消化腺四呼吸五循环(一)心脏(二)动脉(三)静脉(四)淋巴系统六神经和感官(一)神经(二)感官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一)生殖(二)发育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一无足目:无四肢和肢带。具退化的骨质鳞隐于真皮内,双凹型椎体。二有尾目:具尾且长。三无尾目:成体无尾。第四节 两栖类的起源起源于古代的总鳍鱼类。第十八章 爬行纲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本章学习的重点为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及其原始性。在学习时要与两栖类代表动物相比较,并要结合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难点:循环系统和羊膜乱。第一节 爬行纲的特征一一般形态(
39、一)体形:已分化出明显的颈部。(二)体壁表皮: 真皮:二运动(一)骨骼1. 头骨(1)脑颅(2)咽颅2. 脊柱、胸骨和肋骨3. 带骨和肢骨(1)肩带: (2)腰带:(3)四肢骨: (二)肌肉三消化四呼吸五循环(一)心脏(二)动脉(三)静脉六神经和感官(一)神经(二)感官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一)生殖(二)发育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和发育,无需象两栖类那样在生殖时必须再回到水中,从此出现了真正的陆生动物。第二节 爬行纲的分类一喙头目:原始类群。二龟鳖目:具骨质甲板。三有鳞目:体表被角质鳞片。(一)蜥蜴亚目:一般具前后肢。(二)蛇亚目:缺四肢及其带骨。四鳄目:爬行类中最高等的类群
40、。第三节 爬行纲的起源和进化由坚头两栖类演化而来。以后分化为:1. 无颞窝的龟鳖类;2. 双颞窝类,除分化出现存有鳞类和鳄类外,其中一支还进化成为鸟类;3. 合颞窝的盘龙类,为哺乳类的原祖。第十九章 鸟纲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鸟类是一群特化的、适应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它们某些结构和生理功能虽与爬行动物有近似之处,但有较高而恒定的体温、育雏和护幼能力等。都说明他们的高级性。因此,教学重点:本章重点在鸟类躯体结构功能(注意进步性)和飞翔生活适应的特征,必须重点掌握;此外,还应该掌握鸟类的主要分类依据及重要目的特征,以及生态特点。教学难点:双重呼吸、视觉的双重调节。第一节 鸟纲特征一一
41、般形态(一)体壁(二)体腔二运动(二)肌肉与翼运动有关的胸肌发达。后肢具有适应树栖握枝的肌肉。三消化四呼吸五循环六神经和感官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鸟类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繁殖行为,从而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第二节 鸟纲的分类(一)平胸总目:胸骨无龙骨突,适于地面行走,翼退化。(二)企鹅总目:前肢鳍状。(三)突胸总目:翼发达,胸骨具龙骨突。第三节 鸟类的起源鸟类是由早期爬行类的一支进化而来。始祖鸟与鸟类相似,具羽毛,前肢特化为翼,又与爬行类相似,具齿,尾部由分离的脊椎构成,指端具爪。第二十章 哺乳纲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重点:学习本章时重点掌握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对各纲、重要目及某些科
42、的特征,以及生态等的知识也要适当的掌握。教学难点: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生殖发育。因此,要注意与前面各纲作比较,才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一节 哺乳纲的特征一一般形态(一)体壁1. 体壁结构2. 皮肤衍生物(1)毛;(2)爪、(3)角;(4)皮肤腺3. 皮肤的功能: (二)体腔二运动(一)骨骼1. 头骨2. 脊柱、肋骨和胸骨3. 带骨和肢骨(二)肌肉三消化(一)消化道(二)消化腺四呼吸(一)呼吸器官1. 呼吸道2. 肺: (二)呼吸动作:五循环(一)心脏(二)动脉: (三)静脉: (四)淋巴系统六神经和感官(一)神经1. 中枢神经系统2. 周围神经系统支混合(兼有感觉和运动纤维)神经支,即背支、腹支和交通支。3. 植物性神经系统(二)感官1. 鼻;2. 眼;3. 耳七排泄八生殖和发育(一)生殖(二)发育胎生, 九内分泌第二节 哺乳纲的分类一原兽亚纲:卵生;有泄殖腔。无齿,代以角质鞘。二后兽亚纲:又称有袋亚纲。胎生,但尚不具真正的胎盘,产出的幼兽需在母体育儿袋内继续完成发育。三真兽亚纲:具胎盘。第三节 哺乳纲的起源哺乳类起源于爬行类,但比鸟类出现得早,它是从更接近两栖类的早期爬行类演化来的,因而仍保持着一些两栖类的特征,如具2个枕骨髁、皮肤富于腺体和排泄尿素。鸟类则是从较高等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爬行类的特征较多,如具单个枕骨髁、皮肤干燥、排泄尿酸。-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