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实验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保健实验指导.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体育保健实验指导.精品文档.实验一 健康检查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一、实习内容:询问伤病史和运动史;一般健康检查二、实验目的:通过实习,初步掌握体检中问诊的内容、健康检查部分项目的操作方法和分析评定。三、实验方法与要求: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将自身作为被检查者,所得数据填入报告书)。力求做到结果客观,分析评定准确。1、既往病史:病名: 病因:时间:治疗概况:痊愈情况:目前对生活、工作、运动的影响程度:家族病史:月经史(对女生填写):月经初潮年龄:经期表现类型:2、运动史:曾锻炼或训练的项目: 年限: 最好成绩: 运动性伤病情况:目前从事专项及身体情
2、况:3、基本健康指标:脉搏: 次分钟 血压: 毫米汞柱其它:(以往体检中所述心脏形态、心脏杂音、心脏节律、心电图等):实验二 形态测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身体形态的测量是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体质水平、营养状况和运动员选材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通过实习,初步掌握体检中姿势检查和形态测量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分析评定。二、实验内容:人体姿势检查、形态测量三、实验仪器:身高坐高计,体重秤,小皮尺,皮褶厚度计,测径规,线坠、直尺、足弓足长计、钢尺、脊柱测量仪四、实验方法: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将自身作为被检查者,所得数据填入报告书。)力求做到结果客观,分析评定准确。受试者测试前应保持安静状态
3、。1.直立姿势检查:正面观:正常: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腓骨头及骨盆同高、肋弓对称、肩峰同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和胸锁关节等高对称、头颈直立、咬合正常。后面观:正常: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股骨大转子和臀横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及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两横一竖。2.脊柱形状检查:2.1 脊柱前后弯曲测量测量仪器:脊弯测量计。测量方法:令受试者立于测量计底板,足跟、骶部及背部紧靠立柱。测试者方于侧方,首先观察其耳屏、肩峰、大转子三点是否在同一垂线上。然后将测量计上的小棍前推,使其密切接触
4、受试者的身体。根据棍棒在腰曲的最大距离,以及上述三点的相互位置进行躯干背部姿势良否判断。正常:颈曲和腰曲的深度在35cm之间,耳屏、肩峰、大转子点在同一垂线。驼背:颈曲大于5cm,胸段后弯程度加大似驼峰,头向前探,耳屏点落于肩峰及大转子点前方。腰曲正常。鞍背:腰曲过大,超过5cm以上,背及臀部后突,耳屏点与肩峰点落于大转子点前方。颈曲正常。平背(直背):腰曲和胸曲均减小,缺乏生理性胸曲及腰曲,背部平直,颈曲或腰曲小于3cm。2.2 脊柱侧弯测量(1)观察法令受试者取自然立正姿势站立。测试者立于其正后方,观察受试者两肩是否等高;两肩胛骨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与脊柱的间距是否相等;脊柱各棘突是否在
5、同一直线并垂直于地面,根据以上几点判定脊柱是否侧弯。(2)重锤法受试者自然站立,足跟靠拢。测试者立于其后,使悬垂的重锤线通过其第七颈椎棘突,观察各棘突是否偏离垂线。然后测量偏离距离,分左偏离、右偏离。部位按颈、胸、腰部来判定侧弯程度。偏离距离若小于1.0cm,为正常;1.02.0cm者为轻度侧弯;2.1cm以上者,为重度侧弯。 对判断为脊柱侧弯的受试者,令其活动身体,以确定侧弯性质。如在活动时侧弯消失,则判定为习惯性侧弯;如在活动时侧弯仍不消失,则判定为固定性侧弯。然后按照侧弯方向、部位、性质予以记录。3.胸廓形状检查:前后径测量:前点位于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水平和前正中线交点;后点为前点同一
6、水平棘突处。横径测量:与前后径同一平面的胸廓两侧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婴幼儿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基本相同,青年期后约为4:3。4.腿的形状检查检查方法:两足跟靠拢直立,用内径卡尺测量两膝之间或两足跟之间距离。正常:两足跟并拢时两膝能靠拢,双膝间隙在1.5cm以下“O”形腿:间隙增大,两足跟并拢时两膝不能靠拢,且间距大于1.5cm以上。“X”形腿:间隙减小,两膝并拢时两足跟不能靠拢,且间距大于1.5cm以上。5.足弓足弓测量是根据足底与地面接触面积的大小比例,将其分为正常足以及轻度、中度、重度扁平足。正常足足印空白区与足印最窄区宽度之比为2:1,轻度扁平足为1:1,中度扁平足为1:2,重度扁平足则足印无
7、空白区。一般可用以下方法测量。5.1简易法:脚踩滑石粉或清水立于地板或水泥地面上,将其留下的足迹沿第一跖骨内侧与足跟内侧画一切线,根据切线内的空白区与足印实区最窄处宽度比例来判定。5.2纸印法:为了便于保存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可采用纸印法测量足弓。方法是双足踏过浸以10氯化高铁溶液的纱布或海绵,然后踏在预先准备好(刷过10亚铁氰化钾溶液并已晾干)的纸上,令受试者双足站稳,离开纸后即留下蓝黑色足印。沿足印内缘画一切线,即第一条线;再自中趾尖点到足跟中点引第二条线,两线交叉形成夹角;然后画出夹角的平分线,即第三条线。至此,三条线将足弓分为内侧部、中间部、外侧部,根据足弓内线落在那个部位来判定足弓是否
8、正常。足弓评定标准(1)正常足:足弓内缘落在外侧部。(2)轻度扁平足(度):足弓内缘落在中间部。(3)中度扁平足(度):足弓内缘落在内侧部。(4)重度扁平足(度):足弓内缘超出内侧部。6.身高:使用身高坐高计测试,精度为0.2厘米。测试时,受试者赤脚、呈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躯干挺直,上肢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与身高计的立柱接触,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呈水平。水平读数。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7.坐高:使用身高坐高计测试,精度为0.2厘米。测试时,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躯干与头部自然正直,保持耳眼水平位,骶骨
9、及肩胛间紧贴立柱。上臂自然下垂,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成直角,双足平踏于底坐,不得用手支撑于坐板上。8.体重:使用体重秤测试,精度为0.1千克。测试时,受试者自然站在体重秤中央,站稳后,读取数据。记录以千克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注意事项:测试时,受试者尽量减少着装;上、下体重秤时,动作要轻缓。9.胸围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体侧自然下垂测试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平静呼吸。测试人员立于受试者前面,将带尺上缘置于背部胛下角下缘,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已发育女性带尺通过胸中点水平绕行一周。带尺围绕胸部的松
10、紧度应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并在受试者呼气末时读取数值。带尺上与0点相交的数值即为胸围值。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10.皮褶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测试人员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捏提起来,用皮褶厚度计在提起点皮褶下方距手指1厘米处测量其厚度,共测试三次,取中间值或两次相同的值。记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上臂部皮褶厚度:上臂后面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处,与上肢长轴平行的皮褶,纵向测试。肩胛下角皮褶厚度:肩胛骨下角下方1厘米处,皮褶走向与脊柱成45度角,方向斜下。腹部皮褶厚度:脐水平方向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约在脐旁右侧2厘米处),纵
11、向测试。脐水平线与锁骨中线相交处,皮褶走向水平。大腿部:大腿前部股骨中点处。皮褶走向与股骨平行。注意事项:(1) 受试者自然站立,肌肉放松,体重应平均落在两腿上。(2) 测试时要把皮肤与皮下组织一起捏提起来,但不能把肌肉捏提起来。(3) 测试过程中皮褶厚度计的长轴应与皮褶的长轴一致。以免组织张力增加而影响测试的精度。(4) 测试前应将皮褶厚度计校准。测试过程中,卡钳的刻度盘和钳口压力经常校正11.肩宽指两侧肩峰之间距离,反映身体横向发育情况;肩的宽窄对肩带肌肌力的发挥有一定影响。测量方法:用测径规测量双侧肩峰之间距离。12.骨盆宽骨盆宽指两侧髂嵴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反映骨盆的发育,骨盆过宽对很多
12、运动项目不利。测量方法:测径规测量两侧髂嵴最宽处外缘距离。13.上肢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14.上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15.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至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16.手长: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此点相当于腕关节远端腕横纹中点)至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17.下肢长: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因大转子点不易确定还可采用以下方法。身高-坐高髂嵴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髂嵴高。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臀纹线高。髂前上嵴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髂前上嵴高。18.足长:跟点至趾尖点的间的直线距离。测量仪器:足长足
13、弓计。受试者将右足置于足长足弓计上,跟点紧贴后档板,移动前档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进行读数。19.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离。受试者两脚自然开立,扶墙提踵,小腿肌肉充分收缩,测试者在受试者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画一标志,测量两点间的垂直距离。20.上臂紧张围:屈肘握拳,肱二头肌用力作最大收缩时,带尺沿最隆起部位饶行一周的围长。21.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测量后,手臂自然下垂,肌肉放松时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原部位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22.前臂围:在尺骨鹰嘴下10cm处,放松下垂位测量。23.大腿围: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24.小腿围: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25.
14、指距:指两臂侧平举时左右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双上肢侧平举,掌心朝前,五指并拢26.手足间距:又称站立摸高,高举右上肢,身体右侧贴墙站立,测量右手中指尖摸墙的高度。实 验 报 告被检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检查者姓名: 检查时间:一、姿势检查:(一) 直立姿势检查:背面观:侧面观:评定:(二)脊柱形状检查:、前后弯曲度:评定:、侧弯:评定:(三)胸廓形状检查:前后径: cm; 左右径: cm。评定:(四)腿的形状检查:两膝间距: cm;两足间距: cm。评定:(五)足的形状检查(印迹法):足印空白区最宽距 cm; 带色印区最窄距 cm。足长足弓指数=评定:二、人体测
15、量:体重: kg 身高: cm胸围:安静时 cm; 深吸气时 cm; 深呼气时 cm;呼吸差 cm坐高:cm 肩宽:cm 骨盆宽:cm皮褶:肩胛下角下 mm; 上臂后面 mm上肢长:左 cm; 右 cm。 下肢长:左 cm; 右 cm。足长:左 cm; 右 cm。 跟腱长:左 cm; 右 cm。上臂紧张围:左 cm; 右 cm。上臂放松围:左 cm; 右 cm前臂围:左 cm; 右 cm。 大腿围:左 cm; 右 cm。小腿围:左 cm; 右 cm。 指距: cm。手足间距: cm。三、生长发育评价:体重身高指数 胸围身高指数 评定:四、身体成分评价:体脂 瘦体重 kg评定实验三 心血管系统联
16、合机能试验实验类型一、实验目的:通过实习,初步掌握联合机能试验方法及评定。二、实验原理:心血管功能运动试验有助于评定功能水平,了解功能潜力和早期发现功能障碍。列杜诺夫联合功能试验由三部分组成:30s内做20次深蹲起;原地疾跑15s,要求以百米速度进行;原地慢跑3min(男)或2min(女),速度为180步/min,高抬腿进行。在上述每种负荷后检查脉率和血压,蹲起20次后一般连续测3min,疾跑15s后测4min,慢跑3min或2min后测5min。 联合功能试验由于负荷强度大、时间长(共约需20min),故此试验只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者。三、实验器材:血压计、听诊器、秒表四、实验步骤:1.安静时
17、脉搏、血压的测定被检查者坐在检查者桌子的左侧面,左上臂缚上血压计袖带,先测量安静时秒钟脉搏稳定值(如:测得连续个秒钟的脉搏数为,则其稳定值为);再测量血压,记录数值。2.联合运动、并测定运动后血压将血压计与袖带连接处分开,令被检查者作秒钟次蹲起;作完后,立即坐下,接上血压表,马上测其脉搏、血压(第一分钟前秒钟的脉搏,后秒钟测量血压)。如此连续测分钟。记录数值。接下来再作秒钟原地疾跑,马上连续测分钟负荷后脉搏、血压。记录数值。最后,作分钟原地高抬腿慢跑,马上连续测分钟脉搏、血压。并记录数值。操作完毕,将所记录的数值填写在试验结果纪录表内相应栏内。依试验结果纪录表绘制曲线图并作评定。五、实验分析:
18、列杜诺夫联合功能试验评定方法:联合功能试验的心血管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正常反应 运动后脉率和收缩压适度增加。20次蹲起后即刻脉率增加5次/10s, 15s疾跑和3min慢跑或2min后即刻增加10次/10s。20次蹲起后即刻收缩压增加15-20mmhg;15s疾跑后即刻增加30-40mmhg;慢跑3min或2min后即刻增加40-50mmhg。舒张压轻度下降或不变。脉率和血压恢复较快,20次蹲起为23min,疾跑15s为34min,慢跑3min或2min为45min。在三种负荷后脉率和收缩压上升的幅度虽不同,但均成比例地增加。紧张性增高反应 负荷后收缩压明显升高,可达180-200m
19、mhg以上,舒张压也较安静时升高10-20mmhg,同时脉率明显加快,脉率和血压的恢复时间明显延长。这种反应常表示周围血管调节障碍,多见于高血压者。紧张性不全反应 负荷后脉率、收缩压均明显增加,而舒张压却显著下降,甚至降低到0。这种反应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是由于负荷后心跳加快,心肌力量强,导致舒张压为0,但在负荷后2min内舒张压即可回升。这种情况常在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身上见到。另一种是由于血管张力明显下降所致,负荷后舒张压降低到0并持续2min以上,多见于血管中枢调节障碍(如疲劳、酸性代谢产物刺激)之时。无力性反应 负荷后脉率明显加快,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甚至降低,舒张压升
20、高或不变或稍降,脉压减小或增加较少,脉率恢复时间延长。这种反应常表示心脏无力,收缩功能减退,多见于患病或明显疲劳的运动员。梯形反应 负荷后收缩压在第2或第3分钟出现最高值,呈梯形上升,脉率增加,舒张压变化无规律,恢复时间常延长。这种反应常表示心血管功能状态不良,多见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下降或过度训练之时。实 验 报 告被检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检查者姓名: 检查时间: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试验结果纪录表:指标安静次蹲起后秒疾跑后分钟慢跑后脉搏十秒每分差值血压收缩压差值舒张压差值自我感觉注:表中“差值”均为负荷后与安静时数值相较。曲线图坐标:评定:(依据负荷前后脉搏、血压变化的幅度、方向;曲线
21、形状及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评定)实验四 运动性疲劳的测量与评定一、实验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测定和评定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三、实验器材:反应时测定仪、膝反射阈测定器、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光融合仪和秒表。四、实验步骤:(一)、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测定判断疲劳的方法1、安静时指标(1)反应时:受试者取坐姿,连续测定5次红灯信号反应时(每次间隔10s),取其平均值。(2)膝反射阈:受试者闭上
22、眼睛,坐在椅子上,小腿下垂,检测者将膝反射阈测定器上的重锤(H为200g)调节到正好对准膝盖下髌韧带的中央,从角度计(M)5的高度上开始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以后每次增加下落角度5,间隔5s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直至引起膝跳反射动作的最小落下角度,就是阈值。(3)皮肤空间阈:实验人员持触觉计或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至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两点阈)。(4)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取坐姿,注视闪光光源。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检查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
23、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测3次,取平均值。(5)时间再生法: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1min,然后闭眼,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一20次。检测者记录受试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由此计算出平均值及标准差,接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即(标准差/平均值)2。2运动实验(1)准备活动:受试者蹬自行车功量计,按功率50W,转速60转/min,运动3min。(2)疲劳实验:准备活动后休息lmin,然后按规定的逐级递
24、增负荷连续进行运动,男性从150W,女性从100W起始,每3min递增50W,直到精疲力尽,跟不上测功器的转速为止。(3)运动后立即测定运动前所测部位的同一生理指标,观察运动后变化,参考下列标准,判断有无疲劳和疲劳的程度。3实验结果评定(1)反应时,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延长。(2)膝反射阈按表1评定。表1膝反射阈评定表疲劳程度增加角度恢复速度轻 度5-10睡一夜可以恢复中 度15-30直到次日方能恢复重 度35休息一周才能恢复(3)皮肤空间阈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4)闪光灯融合频率按表2评定。表2 闪光融合频率评定表疲劳程度闪光频率减少(周/s)恢复速度
25、轻 度1.0-3.9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中 度4.0-7.9睡一夜才能恢复重 度8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5)时间再生法:动摇度在0.03一0.0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重度疲劳。(6)主观判断:根据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判断疲劳程度,受试者可以根据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判断疲劳程度,按Borg设计的RPE表,报出级别。(二)、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三)、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1. 心率(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5-10次/分,可认为有
26、疲劳累积。(2)运动心率: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3)恢复心率: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度增加。2. 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并使受试者返回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3. 生理生化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血红蛋白: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血尿素: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
27、尿素增加。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时,疲劳发生。尿蛋白: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多是出现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的反应。唾液pH:测试时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消除掉,然后使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将测试唾液pH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通过运动后唾液pH降低的程度来判断机体疲劳的状况。(四)、通过生物电测定判断疲劳1. 心电图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排除其他原因的前提下出现早搏且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多;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有持久存在的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下移。2. 肌电图肌电图是肌肉兴
28、奋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的程度。运动过程中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简称EMD)、延长。积分肌电和均方根振幅都是反映肌电信号振幅大小的指标。肌电测试表明,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增加,积分肌电逐渐加大,均方根振幅明显增加。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这个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注意事项1受试者身体健康,若发现有呼吸道感染,心动过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口腔温度高于37.5等,则不能进行实验。2受试者要密切合作,运动要坚持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
29、防测量误实验五 心肺复苏一、实验目的: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人工呼吸是借助人工方法来维持肌体的气体交换,以改善病员乏氧状态,并排出二氧化碳,为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创造条件。胸外心脏按压即通过按压胸骨下端而间接的压迫左右心室腔,使血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从而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一)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成人)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拍肩、呼叫,证实病人意识丧失。3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
30、板上;靠近病人跪地,双膝与肩同宽。4开放气道:压额抬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立即取出。5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并可以看到胸部起伏。6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病人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等。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
31、: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继续心肺复苏。(二)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儿童)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拍肩、呼叫,证实病人意识丧失。3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病人跪地,双膝与肩同宽。4开放气道:压额抬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立即取出。5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并可以看到胸部起伏。6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动脉搏动(可查颈动脉或股动脉),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病人面部反应。胸外心脏
32、按压方法:(1)用一手掌根或扣手,肘关节伸直;(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约胸前后径的1/31/2,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等。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继续心肺复苏。(三)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婴儿)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拍足底、呼叫,证实病人意识丧失。3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置于硬质表面上;靠近病人,坐位。4开放气道:压额抬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
33、立即取出。胸外心脏按压时另一手固定于额部,保持气道通畅。5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鼻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可以明显看到胸部起伏即可。6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肱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病人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二指按压:中指、无名指或中指、食指;双人用双手拇指环抱按压;(2)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在双乳头连线略下方;(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约胸前后径的1/31/2,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等。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单人为3
34、0:2,双人为15: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肱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继续心肺复苏。三、实验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KAS/CPR300型)四、操作步骤:1. 将模拟人仰卧于操作台上,经电源线连于电脑显示器上,电脑显示器与220V电源接好,即完成连线过程。2. 打开电脑显示器开关,按语音提示操作,选择工作方式、工作频率,按“启动”键开始测试或训练。3. 按语音提示:开放气道,口对口吹气两次,正确吹气吹入潮气量700-1000毫升后,开始按压,连续操作完成30:2的5个循环。期间如果吹气错误(吹气不足或过量)或按压错误(按压不足,或按压位置不正确)不予计数。4. 操作
35、成功后,音乐奏响,颈动脉连续搏动,心脏自发跳动,瞳孔缩小恢复正常,说明人被救活。实验六 冷热疗法一、实验目的:了解、掌握冷热疗法原理、方法二、实验原理:(一)、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蒸发冷冻剂)刺激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冷因子刺激躯体可使组织温度下降,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充血现象,有止血、退热、镇痛、解痉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伤后立即使用。(二)、温热疗法应用比人体温度高的物理因子(传导热、辐射热)刺激治疗伤病的方法。作用:热疗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组织新陈代谢,缓解肌肉
36、痉挛。促进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具有消肿、散瘀、止痛、减少粘连和促进损伤愈合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期和后期以及慢性损伤。三、仪器:冰袋、毛巾、氯乙烷,好得快、红外线灯,治疗床、治疗巾。四、操作方法:(一)、冷冻疗法1、冷敷法:用毛巾浸透冷水,2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或将冰块装入热水袋或塑料袋内进行外敷,每次约20-30分钟。天气不冷的季节,也可用冰块在治疗部位来回移动(冰块按摩法)或将伤部浸泡于冷水中,但时间应短些。2、蒸发冷冻法利用容易蒸发的物质接触体表,吸收热量而使局部温度迅速降低。常用的氯乙烷,好得快等。从瓶口喷射的氯乙烷细流应与皮肤垂直。距皮肤30-40cm,喷射8-12
37、秒至皮肤出现一层白霜为止。有时为了加强治疗作用,隔20秒后再喷一次,但喷射次数不能过多以免发生冻伤。(二)、温热疗法1、热敷法:将浸透热水的毛巾放于伤部,热敷的温度以47-48度为宜,约30分钟一次。也可用热水袋作热敷。2、石蜡疗法:将白色可塑的石蜡放在套锅内熔化,加温至70-80度后倒入盘内(盘底先放1CM左右厚的冷水),厚约2cm,大小按治疗部位而定。待冷却成饼后取出(蜡温保持于50-55度),擦干蜡面水珠将蜡饼敷于伤部,包以塑料纸后再用棉垫包裹保温。每日一次,半小时左右。蜡疗热作用持久。3、红外线疗法将红外线灯预热2-5分钟后移至伤部的斜上方或侧方,灯距一般为30-50CM。伤部应裸露,
38、体位要舒适。剂量以伤员有舒适热感,皮肤出现桃红均匀红斑为宜。过热应调整灯距,如有汗液应擦去,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五、注意事项:(一)、冷冻疗法面部损伤不宜采用蒸发冷冻法。冷冻疗法结束后伤部应用加压包扎。(二)、温热疗法热疗时要防止烫伤蜡疗时若有皮肤过敏(皮疹)或红外线治疗时有头昏、心慌、疲倦等应停止照射。高热、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和有出血倾向者不宜进行热疗。七、 急 救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二、实验内容: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三、设备和器材:止血带、普通卷轴绷带、三角巾、医用橡皮膏、剪刀、夹板、担架。四、方法与步骤:(一)、止血
39、(1) 常用的止血方法A. 抬高伤肢法将受伤的肢体抬高使岀血部位高于心脏,从而降低岀血部位的血压以减少岀血。主要适用于四肢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岀血的止血,在其他情况下一般只作为一种辅助方法。B. 加压包扎法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岀血处,然后用绷带包扎止血。主要适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岀血的止血。C. 指压止血法在岀血部位的上方相应的压迫点(动脉行走中最易压住的部位)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将动脉压在临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来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2) 常见的指压止血部位A. 颞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在耳屏的前方用拇指摸到动脉后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可用于同侧头额、颞部的临时止血。B. 颌外动脉压
40、迫止血点在下颌角前约1.5厘米处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下颌骨上,可用于同侧面部岀血的临时止血。C. 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点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可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臂岀血的临时止血。D. 肱动脉压迫止血点患臂外展,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压迫上臂内侧中部,可用于同侧前臂岀血的临时止血。E. 指动脉压迫止血点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食指相对夹住,可用于手指岀血的临时止血。F. 股动脉压迫止血在腹股沟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掌或拳向下方的股骨面压迫,用于同侧大腿、小腿岀血的临时止血。G. 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点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按压在内踝
41、与跟骨间和足背横纹的中点,可用于同侧足部岀血的临时止血。(3)止血带止血法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进行。主要适用于四肢动脉岀血的止血。上肢岀血时止血带要绑扎在上臂肱动脉处,下肢岀血时止血带要绑扎在大腿靠近伤口的近心端。一般而言,上肢30分钟、下肢60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止血带,放松的时间约为2分钟到3分钟,并暂时改用压迫止血法,避免引起肢体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坏死,但止血带最长绑扎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常用的止血带止血法有以下两种。A. 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先将要止血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衣物等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食指、中指夹住靠在垫
42、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圈3圈(一定压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带上)后,将残留端夹在食指、中指间拉出即可。B. 紧扎止血带止血法在伤口处用绷带、三角巾等勒紧止血,其中第一圈衬垫,第二、第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往后勒紧、打结,这种方法常用于四肢动脉岀血时的临时性止血。(二)、包扎一、绷带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方法:(一)环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法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困覆盖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二)螺旋
43、形包扎法此法适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圈盖前一圈的12到23即可。(三)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注意要避开伤处)并压住前一圈的12到23,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四)“8”形包扎法 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1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l2到23,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44、 2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外形包扎,然后将卷带白F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二、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等名称。(一)手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患者手掌向下,指尖对三角巾的顶角,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然后将三角巾的顶角向上反折,再将两底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围,在腕背打结。(二)足部包扎法 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三)头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的底边置于前额,顶角朝向头后正中,然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在枕后交叉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四)大悬臂带 适用于除锁骨与肱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损伤。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肢的肘后,一底角置于健侧的肩上,肘关节屈曲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将下方的底角上折,包住前臂,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向前面,用橡皮膏或别针面定。(五)小悬臂带 此法适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其中央置于伤肢前臂的下13处,两端在颈后打结。注意事项 (1)、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2)、包扎时动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