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40992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精品文档.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说课活动,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我从以下方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思想。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定理,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份内容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

2、字语言。2、智能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3、思想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深入和解决向学生渗透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规律是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区别。 2、几何分析能力的培养,推理表达能力的形成。教学关键:从平行线判定方法入手,通过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迁移。四,学法,教法n 探究法n 直观教学法n 主体互动法五,教具准备:n 投影仪及教学课件、三角板、量角器、剪刀、方格纸片。六,教学过程: ,回顾交流,引入新课。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攻破重点、难点该部分是本节的教学主体部分,我设计了5个师生互动单元1,分组探究让同学利用手中的方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直线,再随意画一条直线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并标注一些角。如图:小组活动1小组: 度量这些角并填表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写出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小组:再任意画一条截线同样度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表达猜想如何?本活动设计的目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性质,真正成为

4、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性质是十分重要的,也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2,讨论:突破本节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平行线性质与前面所学的判定定理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讨论交流,举手表达结论3,思考: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道理吗?例如如图:因为 所以( )又 (对顶角相等)所以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本活动设计的意图:说理、推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先有意识地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填写推导出的结论,填出得出结论的理由,这样安排也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从而能逐步进行简单的推理。4,范

5、例学习,应用所学。我精心选择了两个例子:例1,贴近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平行线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2,是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也是为突破难点所安排的。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是多少度?先由教师引导提问:1,由梯形定义能得出哪两条线段平行?(ABCD)2,由平行线的性质能得出什么结论?(AD180BC180)再由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表达,初次计算格式不一定很完整,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5,练习:趣味练习:寓教于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在两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那么这两次转变的角度可以是()A先右转800,再左1000。B先左转800,再右转800。C先左转800,再左转1000。D先右转800,再右800。(三),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也可由学生作小结。(四),布置作业:习题5.3 : 2、3、4。七、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条件结论例一例二方法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