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27676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精品文档.“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按照课题组研究计划,2016年9月初召开课题组成员上学期研讨交流会,总结2015年的不足及困惑,调整思路;大家研讨并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为了强化了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更加精细的把握好教材,较好的应用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2016年下半年我们做了研究调整,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基本措施 1.继续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搜集课题的信息,提高

2、研究水平。一方面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讲座,(全国有名专家没资金邀请)我们利用看光盘看视频的办法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一方面加强有关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强化有关融合理论的学习,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点,使课堂操作更好的融合到数学课堂中;另一方面加强个人研究的计划性,提高课题成员的个人研究意识、强化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引导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具体明确课题研究问题,依托问题实际厚度。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只需解决好以下4个问题(A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怎样确定有效的操作内容。B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

3、、有程序地操作。C怎样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效结合。D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要求研究教师结合解决的4个问题选一个主题本学期继续第二轮的“五个一”研究。每学期结合主题有准备理论学习分享一次;每学期设计上一节研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每月案例剖析一次(有4个主题);每学期研究成果小结(或论文);每学期研讨简报一份;课题组要组织人员对实验课进行评议。课题研究以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为载体,研究为课堂和学生服务。课题组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五个一”同各类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

4、时间,促使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基本计能、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每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动脑、动口、动手,最终实现学会学习。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将过程性的资料刻录成光盘及时上交收集研究资料,以便总结方法。 二、课题研究成果 以课堂为核心,立足课标,扎实开展实践研究。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合理地设计操作活动。只有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才能促进操作的有效性,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此下手,在集体备课中重点突破设计操作活动,收获感悟如下: (一)解决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我查阅了

5、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到:1.把握好学生操作的时机。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

6、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8+412为例:(1) 8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另两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 4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另6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6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7、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

8、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 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

9、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或许超越了教材,但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脑操作。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

10、操作,共围出的图形:长方形有43、62、121;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至此,似乎可以煞锣。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

11、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没有包含正方形”。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两个问题,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二)应用合理恰当的学生操作时的策略 1.进行定向指导。例如:我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

12、+3+3+5;3+3+3+3+3; 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

13、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

14、括的作用。 2.设置多层要求。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要设置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

15、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3.调动多种感官。在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

16、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反思不足在课题专题教研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教学中实际操作方式视角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够强。课前备课没有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操作实践活动,在讲求教学策略上差些。 (2)个别学生的操作处于浅层次,停于玩学具,不

17、会思考,在语言组织表述上不足。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师要养成积极调研,主动分析学情,教材,积极主动学习理论,乐于探讨的教学习惯 ,使的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效应。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有效教学的因素,合理使用学具,将电子白板等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 (3)进一步收集好过程性资料,及时归类,及时总结,及时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研究,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织不能简单对待,要想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得到真正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手操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操作什么,怎样操作,通过操作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但也要适度,本着简约高效的目的,能用图形、符号代替直观操作的,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创设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