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材教科版必修1课题超重与失重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参与实验、讨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结论,充分理解所学内容指导依据:教科版教学指导用书、2013考试说明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却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过牛顿第二定律后组织学生研究这一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也能激发起学生对观察生活、解释现象的热情。因此,本课时在本章内容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牛顿第二定律后对牛顿第二定
2、律的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较好地理解生活中见到的升降机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并能够进一步总结出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最后还能推广到对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3.教学目标分析1. 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2. 分析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条件3. 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4. 尝试分析太空中的宇航员为什么能出现失重现象;分析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中的系统误差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观察升降机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讨论什么时候出现超重、什么时候出现失重找到规律并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理解其本质,并
3、能解决相关问题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体验超重与失重10-15分钟准备体重秤两台,将学生带至学校内有电梯的建筑里,告知实验目的,交代观察重点该实验进行时需要事先对学生做好安排以节约时间。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少数同学到校外合适地点进行实验并录像,课堂上播放实验过程(或网络下载相关视频)学生分两大组在两台电梯中进行实验。每大组分两小组,每次实验一组进入电梯,让一个同学站在体重秤上,大家仔细观察并记录以下过程中体重秤的读数情况:静止、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乘坐电梯的经验大家都有,但从没有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数据的
4、记录。通过这一实验,让同学们把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实验进行整合。总结与分析5-10分钟带领学生回到教室,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记录,布置总结、分析任务交流实验记录,对各过程中人的受力进行分析,总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规律,分析产生原因这样的分析与讨论过程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强化,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印象深刻教师归纳5分钟以内将学生讨论、总结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价强化对实验规律的认识: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出现超重现象;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时出现失重现象强化对超重、失重条件的理解:出现超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出现失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带领学生将感性的体
5、验转化为理性的认知问题拓展5分钟以内提出问题:只有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才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吗?学生讨论,提出太空中航天员的完全失重现象进一步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新的实验5分钟以内在矿泉水瓶底部附近扎一个小洞,灌满水后可以看到水从洞里漏出。分别将瓶子自由释放和斜抛出去,请学生注意观察瓶子落地前有没有水流出将航天员问题和本实验进行对比,作为思考题请学生课后思考学生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在瓶子落地前没有水才小洞里漏出来,尝试分析这一现象尝试的原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成超重、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的加速度知识应用视具体情况,可在课堂解决,也可留待课后解决提出问题:在之前所做的“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实验
6、中,只有当重物该实验进行时需要事先对学生做好安排以节约时间。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少数同学进行实验并录像,课堂上播放实验过程力等于重物的重力,你能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并分析本实验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分别从两个角度回答问题:1.从超重与失重的角度看,重物处于什么状态,绳子的拉力与重物的重力相比偏大还是偏小;2.分别对小车和重物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拉力准确值的表达式对该问题的分析既能强化对本节课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对这个比较重要的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6.教学设计评价评价内容:课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2. 对实验观察记录是否仔细、完整3. 讨论是否主动,能否通过讨论得出结论4. 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是否清楚、深刻5.能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更多问题评价方法:1.与学生交流获得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2.提出思考问题评价学生对实验的认识3通过相关练习评价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7.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有地点转换,因此需要精心组织,事先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这一素养要在平时多多注意培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