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修改分解(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修改分解(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文曲西路基坑监测方案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8月7日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文曲西路地下综合管廊南起创智中路,北至北快速路,总长2484米,管廊类型:干支线混合型管廊,舱室数:单舱,入廊管线:电力、通信、给水。文曲西路地下综合管廊线路沿道路西侧绿化带布置。管廊截面尺寸(m)3.3*3.2,基地埋深-5.7m,管廊基坑开挖深度约6.3m(相对地面高度),与管线和其道路管廊交叉口位置深度为6.391m9.937m(相对地面高度)。管廊交叉口共计5个,过街支廊2个。本图坐标系统采用1996中川城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为198
2、5年国家高程系统。1.2 工程名称及地点 1、工程名称: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25条管廊项目文曲西路项目 2、建设单位:兰州新区铁路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3、设计单位: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工程总承包: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6、施工总承包: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7、工程地点: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 8、工程规模:文曲西路地下综合管廊南起创智中路,北至北快速路,总长2484米第二章 主要技术要求2.1 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J719-2007)3、国
3、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0、业主、设计提供相关资料、现行相关规定、规范及规程2.1 主要技术要求 1、基坑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一等级的要求,采用精密水准测量
4、的方法进行。2、基坑变形监测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变形观测规范(JGJ8-2007、J719-2007)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有关规定和相应第一等级的要求,采用极坐标的方法进行监测,控制按平面一级导线,基坑变形监测按二级导线精度监测。 3、监测项目:基坑顶沉降和位移、基坑周边地面及基坑西侧山体位移等。4、监测频率:各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在开挖急剧卸载阶段,每天进行测量。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大雨、暴雨或基坑边载条件改变时应及时监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
5、续观测。5、监测网点布设(1)基准点水准、平面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根据有关规范,在管廊施工区附近(变形范围外)共布设供沉降、平面位移观测使用的六个控制基点,同时也是水准基准点。编号分别为BM1、BM2、BM3、BM4、BM5、BM6为坚实稳固深埋水准点,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2)工作基点根据现场情况遮挡物情况设立工作基点,以便在观测过程中实现观测点的覆盖。在一周期位移监测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设立在工程施工区域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采用观测墩,水平位移工作基点亦作为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3)变形观测点 1)水平位移观测点根据工程测量规范
6、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J719-2007)标准进行埋点。基坑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点间距按每20m设置一组,双侧布点,设置在距离边坡外侧1m处。在支护结构顶部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20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测点端头加工成半球形,并刻十字丝(或加铜芯),在墩的四周增加维护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 基坑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监测点位管廊开挖坡顶线 20m 20m 20m2)沉降观测点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J719-2007)标准进行埋点。沉降观测点采取和水平位移监测点
7、合二为一的方式,将点位做的既能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又能用于沉降观测。 6、观测周期安排及工作量统计(1)基坑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2)基坑沉降、水平位移监测: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原则上每天观测1次,遇有特殊情况,如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等应增加观测次数。在基坑非开挖期间为2-5天观测一次.7、稳定标准(1)基坑沉降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规范要求:“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拟取“0.02mm/天”为稳定停测标准。(2)基坑水平位移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
8、007规范要求:“位移速度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拟取“0.02mm/天”为稳定停测标准。8、本工程基坑变形观测等级采用:二级,垂直位移监测变形观测点高程中误差为0.5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为0.5mm,水平位移监测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为3.0mm。9、每次观测时需详细记录天气情况、施工条件变化情况(如停工、降水、雷雨等)等情况,以作为资料整理、分析的一种依据。10、首次观测前,由工程负责人编制“实测纲要”,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定,然后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各项内容及要求,其后整个工程严格按照
9、规范要求进行监控和作业。另外在首次初始观测时,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简要分析说明。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工程结束后,及时提交总的工程技术报告书。第三章 实施技术方案3.1 基坑沉降观测整个观测工作将严格按照前述有关技术标准中“沉降观测”的二等水准要求执行观测。水准测量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钢尺进行观测。1、水准基点的高程测量和限差 (1)水准环线闭合差h4L(L为两水准点间之线路长以公里为单位)。 (2)为确保各水准基点的高程精度,规定各测站的视线长度小于50米视线高度0.55h2.8。 (3)为了确保沉降量有较高的置信度,对已设水准基点的稳定性应定
10、期检测,拟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检测时若相邻水准基点间的高差较差小于h6R(R为检测测段两点间距离,单位为KM,小于1KM时以1KM计算),则认为水准基点是稳定的,否则需再次复查,若复查结果证明水准基点确有变动,这时需用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其变动情况及原因,在查明原因后处理之。2、沉降观测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以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0.5mm来推算沉降观测点的水准测量的各项限差,具体如下:(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m0.3mmn毫米(n为测站数),高程中误差mh0.15mm。(2)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20米,前后视距差小于1米,前后视距累积差小于3米。(3)为确保精度,要求水准尺读数区间应该在0.50米到
11、2.80米之间,超出此范围不得读数,规定要求采用奇数测站方法进行观测。奇数站观测顺序为:1)后视标尺;2)前视标尺;3)前视标尺;4)后视标尺。(4)测站按如下程序观测:1)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中央)。2)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此时,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指标环中央),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3)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4)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5)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
12、站。3、观测值的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分析 对观测记录进行全部复核确系无误,并检核有关限差均、满足要求后,用计算机专业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计算各观测点之高程和精度。将各观测点之高程汇总在已编定的统计表格中,并据此计算分次核累计沉降量,同时注明日期及荷载情况,由此形成临时监测资料,正常情况下,在下次观测时将资料送交有关方面。若发现有明显的异常沉降,则在两日内告之委托单位,以便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3.2 基坑水平位移观测1、根据测区情况采用独立坐标系,运用极坐标法进行基坑位移观测。2、变形监测网应同时顾忌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的优化设计。3、观测要求(各观测周期)。(1)在较短的时间
13、内完成;(2)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4)观测人员相对固定;(5)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荷载、温度、降水、水位等;(6)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4、观测误差:5、预警要求本工程为局部为一级基坑,大部分是二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预警值: (1)水平位移累计值50-60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0.6%-0.8%,变化速率10-15mm/d。 (2)竖向位移累计值50-60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0.6%-0.8%,变化速率5-8mm/d。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采取相应措施:
14、(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 (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3)建筑物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6、变形分析要求(1)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分析;(2)变形体的累积变形量和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分析;(3)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4)回归分析;(5)有限元分析。 第四章 提交的成果内容1、观测成果分为监测中间资料和监测报告。当次监测资料在下次监测时提交,向监理、总包报送,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2、在监测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出各种类型的报表、绘测点布置位置平面和剖面图外,还要及时整理各监测项目的汇总表。3、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时,立即向总包、监理进行口头报告,并在24小时内将书面报告
15、(报表)递交到总包、监理。4、监测过程中除了中间资料和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监测工作的回顾和总结,监测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1)工程概况;(2)监测依据;(3)监测精度和警戒值;(4)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5)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6)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汇总表);(7)对监测结果的评价和建议。提交的报表不少于一式两份(具体份数按总包或监理的要求确定)。提交的监测报告满足监测要求,报告加盖公司项目章;各工点现场监测结束后,提交监测成果报告一式四份,光盘电子文件一式两份。资料装订规格及电子文件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第五章 技术
16、保证措施5.1 仪器设备 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经法定计量授权单位检定合格的天宝DINI12电子水准仪、铟钢尺、2.5kg尺垫进行观测;基坑位移观测采用采用经法定计量授权单位检定合格的0.5级TCA2003全站仪,内业采用台式PC机+变形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平差计算,AutoCAD软件绘图。5.2 仪器、人员配置技术措施1、保证100%监视和监测设备在校准、鉴定的有效期内运行。2、注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3、按规定的频率和方法进行仪器的常规检测。4、保证所有人员到位,持证上岗。各监测项目要按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方法固定、监测时间段固定的原则作业,以保证数据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项目人员配备职务人数
17、技术负责人1测量负责人1测量员3配合人员25.3安全文明措施1、严格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首次作业进场前请总包方安检工作人员进行工地作业安全讲座和指导。作业人员要熟知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人防护用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2、进入施工现场必需佩戴好安全用具,安全帽戴好并系好帽带;不得穿拖鞋、短裤及宽松衣物进行施工现场。3、作业人员处在建筑物边沿等可能坠落的区域应佩戴号 安全带,并挂在牢固位置,未达到安全位置不得松开安全带。4、在场内、场外道路进行作业时,要注意来往车辆。防止发生交通事故。5、在建筑物外侧区域作业时,要注意作业区域上方是否交叉作业,防止上方坠物伤人。6、观测作业需要
18、拆除防护网、护栏时应经总包方批准,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拆除,并在观测完成后及时回复。7、临时用电时,拉、接线须有持证电工操作并在总包方指定的电源接线。使用的电线、电缆、电器及照明设施需符合工地安全要求,并请总包方安检人员检查,以保证用电安全。8、进入工地严禁吸烟,严格执行现场安全防火制度。5.4 现场资料记录技术措施1、记录表格监测记录的表格全部统一使用我公司质量手册规定的样式,内容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按程序办理,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使用,并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电子记录要注意记录储存设备的电源更换,避免数据丢失。注意
19、手工录入的数据复核和非直接采集项目的检查。2、对监测中观测到和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及时的记录,方便成果的分析。须现场计算的检核数据要当场完成,避免返测而耽误工期。3、及时记录有关会议上对监测工作做出的一些决定,并与会后的纪要进行核对,作为日后工作的依据。4、及时记录业主、监理对监测工作的指示,无书面材料的,记录须经指示方确认,作为日后工作的依据。5、在监测过程中,如因场地环境条件的改变、设计方案的变更,需增减工作量或改变监测手段,应及时报请监理审核、业主批准。6、保存好有关的会议纪要、传真、电话记录、函件、电子邮件。7、做好文件收发记录。5.5 数据整理技术措施现场检测的数据必须由当事人整理和计算
20、,成果实行三级审查制度,即校对、审核和批准。监测、校对、审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满足我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的条件要求,确保数据及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5.6 专人日常巡视监测措施基坑过程整个施工期间,每天设置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监测包括的内容如下:1、支护结构(1)喷射混凝土坡面有无裂缝、隆起等异常现象;(2)基坑内有无涌水、流沙、管涌等;(3)坡面有无地下水渗水。2、施工情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是否与岩土勘察报告是否一致(2)基坑开挖的分段长度、分层高度是否施工技术方案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现象;(3)场地地下水、地表水排放是否正常;(4)基坑周围堆载情况,有无超堆情况。3、基坑周边环境(1)
21、临近便道上无裂,沉陷;(2)基坑边上无裂,沉陷。4、监测设施(1)基坑坡顶监控量测点位是否完好,保护情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基点、水准点保护是否完好。5、巡视检查的方法巡视监测的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锤、钎、尺量,放大镜等工器具和摄像等设备进行。6、巡视检查的要求(1)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监控量测单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2)现场施工人员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置,保证施工安全。(3)及时整理巡视检查记录,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5.7 质量保证措施项目经理部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
22、求对此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对每个环节都执行“过程”监督、检查和控制,认真而规范地做好各项记录,严格按技术方案和有关规范进行实施,并由技术处对质量严格把关,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每次观测时,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及可靠性,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台(套)仪器设备,且每次固定相同观测人员(专业人员5人)、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5.8 应急措施1、变形值达到报警值时,及时通知工程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并加密观测。2、暴雨后及时观测。5.9 监测注意事项1、在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前,要先对既有建筑物布设监控量测点,为施工中的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依据。2、
23、在基坑影响范围上方设置沉降测点时,测点在边线外1.0m处布置。3、各项监测工作的频率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各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控制值或设计值的80%),并有增加趋势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严格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4、各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少于3次。5、钻孔测点遇既有管线及构筑物避开设置。6、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对周围地面进行监测,如发现有地面开裂、沉陷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处理。7、应加强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信息反馈的准确及时。8、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检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9、根据现场具体需要进行调整布点间距及数量。10、在进场施工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对周围原有的建筑进行仔细调查、检测和技术鉴定,并做好记录、拍照、录像等工作,为施工过程中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依据。(2)详细了解周围地下管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3)在周边建筑物、路面设置沉降及变形观测点。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