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p1、p6)(简答或论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1、研究对象上的区别:社会学家研究团体 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与其发展趋势);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 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2、研究方法上的区别:社会学家研究的因素诸如社会地位,常常很难操控或可能引发某种伦理道德问题。社会心理学家更多依赖于可对某种因素进行操纵的试验方
2、法,例如有无同伴影响这个因素。二、如何实施研究?相关(法)研究、实验(法)研究(论述或不定项选择)相关研究是观察两个或多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操纵任何变量。相关研究可以同时处理许多变量,并且能够探讨实验室无法操纵的现象,例如犯罪、离婚或强奸。相关研究通常不允许得出因果结论。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创造两个(或多个)条件,这些条件仅在特定的、精心操纵的方面有差异(自变量)。个体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条件下,然后测量他们的反应。如果结果行为(因变量)有任何差异,都是由于研究者控制的自变量造成的。实验允许确定的因果陈述。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自变量自然变化由研究者控制随机分配否是明确因果通常不可以可以探索性经常
3、有通常无理论检验经常有通常有检验很多关系通常可以通常不可以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实验者可以考察不可能进行干预的问题效率较高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避免了多数相关研究的因果不明问题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比较(根据p23和shelly p19 表格综合修改 )数据收集方法有:自我报告(调查法)、观察研究(观察法)、档案研究、互联网研究、元分析方法(不定向选择)自我报告法最常用;观察研究使用广泛;档案研究是使用先前为其他目的所收集的数据,最省钱;互联网研究更容易招募被试,效率也高。三、实验室研究与现场实验的区别(在哪里实施研究)(shelly
4、 p19-p21根据主要内容列表)实验室研究现场实验概念在人工环境下进行,这种环境不是被试正常生活的环境考察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行为对变量的控制高低随机分配几乎总是很少便利性通常高通常低现实性低高自变量的作用较小较高怀疑和偏差较高较低外部效度低高优点允许对环境加以控制;便利、经济更现实,允许结果更容易推广到现实生活情景;趋近于现实生活,它使被试的怀疑趋于最小;不容易受实验室中由被试怀疑引发的各种偏差的影响;研究者有时能够处理一些在实验室中无法研究的极端变量和情景;外部效度高缺点怀疑和偏差较高;外部效度低难以随机分配;难以确保他们经历相同的事情;难以设计纯粹的自变量操纵和获得纯粹的因变量;难以精确测
5、量因变量;便利性较差四、事后聪明式偏见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评价(p11-p13)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的明显容易。有实验表明,当得知实验结果时,人们便突然觉得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惊讶,至少相对那些仅得知实验程序或实验预期结果的人们而言。例如分两组人,针对择友和爱情,让他们分别对性格和我们相同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性格不同“异性相吸”两种不同结果进行解释。两种结论都因谚语格言的解释变成常识而不让人惊讶。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一、自我概念(怎样界定你自己)我们持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信念集合称作自我概念。哪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6、?(多选)基因(双生子研究)、社会经验(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周围的文化)二、自我参照效应(p30)自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记忆。我们可以更好的记住和回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例如,我们经常把自己看成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三、自尊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还关注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品质。四、社会比较理论(shelly p120)1954年,
7、现代社会心理学先锋之一利昂费斯廷格,发展了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总结为三条:1、 人们有准确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驱力。2、 当缺乏直接客观标准时,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3、 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与类似的人进行比较。自我增强的愿望促使人们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不那么幸运、不那么成功或者不太快乐的人进行比较。自我改善的愿望可以带来向上的社会比较,即与那些更成功的人进行比较。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来自课件) 集体主义 独立主义 人们出生在大家庭或者氏族中,以忠诚来换取保护 人们照顾自己和直系亲属 身份是社会的,用与他人的关系定义 身份是个人的,用个人特点和目标定义 鼓励调
8、整限制自我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鼓励人们表达确立内在的自我 人们的社会情感依赖组织和群体 人们的社会情感不依赖于组织和群体 强调归属感,会籍是重要的 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领导力是理想的 经验、命令、责任、安全被社会系统强调 自我、多样性、乐趣,个人经济安全是社会系统追求的 信任在群体决策中有重要作用 信任在自我决策中有重要作用 六、独立型自我、相互依赖型自我的概念和差异(差异部分来自课件)独立型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与众不同的、具有整合的动机与认知能力的系统,一个集觉知、情绪、判断和行动于一身的动态中心,构成独特的整体,既区别于其他整体,又区别于它所在的社会和自然背景。相互依赖型自我是将自我看
9、成是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且依赖于个体所知觉到社会关系中其他人的看法、情感和行动。多存在于东方、南欧和拉丁文化下。独立自主 相互依赖 特性 个人的,用个人特点和目标定义 社会的,用于他人的关系定义 重要的事 我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我的权利和自由 我们集体的目标和团结;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关系 反对 从众 唯我主义 座右铭 你要拥有真实的自我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支持的文化 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 集体主义的亚洲和第三世界 七、自我效能(班杜拉提出的)(p41)自我效能即我们对我们完成某些任务的能力持有的预期,也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八、控制点 (p4
10、1)在朱利安 罗特的实验中,认为命运是自己来控制的,属于内部控制点,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的,属于外部控制点。研究发现内控性格特征更有适应能力,而美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外控。九、习得型无助(p42)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席的一种被动和无助感。例如,在一个领域内,你知觉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就会放弃努力。实验:被关入笼内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十、自利的归因偏差(自我偏见的不良适应)又名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自我服务偏见: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
11、运气和外在的因素。例如:某门课程考的好是因为我用功学习了,另一门考的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者不公平。自我服务偏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1、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2、盲目乐观;3、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十一、自我展示(p55-p57)自我展示(sefl-presentation)是指我们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自我展示有哪些表现形式:虚伪的谦逊、自我妨碍、印象管理十二、自我图式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化的关于某种概念或自己的认知集合。自我概念的基础、你对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描述我们思考自己时所遵循的维度。例如:你非常在意自己的独立性,
12、而拒绝父母支付你的大学学费,或者自己洗衣服。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一、基本归因错误(p63)一般来说,我们更有可能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他们的内部倾向,也就是它们的人格特质或态度,而不是他们所处的情景。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二、两个经典实验(来自课件,书p64-p66)基本归因错误:当被试读到评论家关于支持或者反对卡斯特罗的演讲时,他们通常将其立场归结于评论家的个人态度,即使评论家是被迫站在该立场的。(琼斯和哈里斯在杜克大学的实验,给学生们看有关C的演讲稿)所有参加模拟测验游戏的考生和旁观者都认为那些被随机安排到考官组里的学生都要比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事实上,考
13、官和考生的随机安排只不过从表面看上去好像考官显得更有知识而已。(罗斯、阿玛比尔、斯坦梅茨的模拟测验游戏)三、 凯莉(Kelly)的三因素理论、折扣原则(p63)Kelly借鉴了Haider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背景环境,例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进行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Kelly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Kelly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
14、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有与其它可能的原因而削弱。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区别性信息归因理论情景1(低)其他人没睡觉(高)该学生以前也睡(低)该学生在别人课上也睡学生懒惰情景2(高)学生们都睡觉(高)该学生以前也睡(高)该学生在别人课上没睡教授没劲情景3(低)其他人没睡觉(低)该学生以前没睡(高)该学生在别人课上没睡情景原因四、心理捷径直觉(heuristics)(p83)另外一种翻译叫:认知启发式直觉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思维策略,将复杂、模糊的信息缩减为更容易做出判断的简单信息。直觉的分类:1、代表性直觉(代表性启发式):是指对某个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
15、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例如,某位31位的女性,单身,性格坦率,很聪明,大学主修哲学,学生时代她对歧视和其他社会问题很关注,并且参加过反核武器示威游行。依此为基础,你会觉得如下哪一种描述的可能性更大?A, 她是一个银行出纳员;B,她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并且在女权运动中很活跃。大部分人会认为B更有可能。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心目中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形象。提醒我们,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比一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大。2、易得型直觉(习得性启发式):通常我们根据头脑中的现成例证来考虑问题,假定该事件时经常发生的,并运用这个认知规则进行判断。例如小说、电影、电视中的虚构情节会给人们留下印
16、象,深深的影响我们随后的判断。例如,在听到或读完关于抢劫、强奸和殴打的故事之后,加拿大人十有八九会高估与暴力有关的犯罪率。3、模拟启发式(可能不考) 反事实思维:对将要发生事情的心理模拟通常出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可能结果的时候。4、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可能不考)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及经典实验并举日常例子(p89)当观念引导我们以证实自己的方式行动时,这就成为自我实现预言。(罗伯特 默顿)例如:投市的自我实现、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表现的影响(p90)六、核心特质的基本概念(Shelly.E.Taylor 书p34,普心也讲过这个概念)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
17、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阿尔波特确定了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核心特质是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如诚实和乐观。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一个人突出的特质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整体的评价。七、过度自信倾向(p80)我们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我早就知道了”),这种现象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一、认知失调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的概念、解释以及试验:(简答或论述)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 利昂.费斯汀格 提出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 nan
18、ce theory)。该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p110)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研究表明,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我们会调整自己的想法。(p111)注:认知失调理论不能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判断)2、两种认知失调情形:理由不足(1美元和20美元的实验p111)和决策后不协调3、决策后不协调: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p113)杰克.雷姆的实验:杰克.雷姆让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评价8种物品,例如烤面包机、收
19、音机和吹风机。然后他让他们看自己评价非常接近的两件物品,并告诉她们可以这两个其中一个。最后,当她们重新评价物品时,她们提高了对自己所选物品的评价并降低了对放弃物品的评价。4、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来自课件,考的可能性较大)一般的策略例子改变态度:人们可以仅仅改变他们的态度来使之与其它相矛盾的态度或先前的行为相一致。“我没有必要去戒烟”,“我喜欢吸烟”增加认知方式:如果两个产生分歧的想法引起了认知失调,人们可以加入更多的辅助想法。“吸烟可以让我放松,让我减肥,这对健康有益”改变分歧的重要性:人们可以改变这种不协调和分歧的重要性。“保持放松和苗条的身材比现在开始就担心三十年后可能会得的癌症要重要得多
20、”减少知觉到的选择:人们可以说服自己,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做前后矛盾的行为。“除了吸烟我别无选择。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太大,吸烟是一种能让我放松的方式。”改变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消除态度上的矛盾状态。“我要再次戒烟”二、态度的心理学作用(了解,来自课件)态度类型作用心理学观点实用主义型帮助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奖赏和赞同行为主义观点知识型帮助个体构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认知观点自我防御型帮助个体保护自己不暴露本我精神分析理论价值观表达帮助个体表达自我概念中重要的部分人文主义观点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态度的三个基本要素:感觉、行为倾向、认知三、态度如何预测行为?态度何时预测行为?最小化社
21、会因素对我们态度的影响(在为法案投票中,对批评的畏惧会歪曲投票者们真实的观点,而学生们在实验中用测谎仪测试时却比较诚实)、最小化其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情景也可影响行为,例如战俘会撒谎。但人们对于宗教的总体态度能够很好的预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体总体的宗教行为。这可以得出一个综合原则,即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者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信给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下应会变得更明显)、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例如对于亚洲人的态度对于是否帮助某个具体的亚洲人)、使态度增强。(以上看懂,了解即可p99-100)我们已经明确以下条件态度一定能够预测行为:1、 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 态度与观
22、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3、 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的预测行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判断)行为何时改变态度?角色扮演(津巴多关于监狱里扮演与组和犯人的试验)、语言变成信念(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登门槛现象、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战时集中营对于囚犯的态度)、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黑人白人的种族平等人权法案)、社会运动(希特勒极权主义政权)。四、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p105)五、自我知觉理论以及它与认知失调理论的区别(来自课件)1、自我知觉理论的概念:达里尔.贝姆提出,假设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
23、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者模糊不清是,我们就会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从外部观察自己。当人们能够自由行为时,我们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以洞悉他们的态度。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这样洞悉自己的态度。人们有时候通过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部状态来推测自己的态度。2、自我知觉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的区别:自我知觉理论:人们通过关注周围环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认知失调理论: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将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心理安慰)(p117)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态度是直接知道的态度是从行为中推断的 在“失调组”的态度被扭曲在“失调组”的态度
24、是理性推断的不愉快的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是必须的态度形成中没有不愉快情绪或负性驱动状态的参与适用情况(来自课件)当对于个体来说这个态度比较重要、或态度与行为上的差异很大的时候,认知失调理论更适用。当态度-行为的差异较小时,自我知觉理论更适用。六、过度合理化效应外部动机可以排解内部动机(p117)过度合理化效应: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去做。例:付钱给本来就在自己屋前玩耍的孩子们每天继续玩耍,然后逐渐减少报酬直到报酬极少,孩子们就再也不会在屋前玩耍,因为物质激励(外部动机)排解了内部动机(兴趣)。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本章属于非
25、重点,看书和课件了解即可)一、文化、生物学二、性别角度、表现形式、渊源三、社会角色理论(见课件,看一下)四、进化论预测五、心理学模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第六章 从众一、三个经典的实验1、谢里夫的演动实验(规范形成研究)p154第一天, 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在对面15英尺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过了几秒这个小光点移动起来,最后消失了。被试必须猜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第二天,被试与其他俩人共同经历黑屋光点移动的测试,这时被试明显的改变了他们的估计,群体规范产生了。其实光点根本没有移动,但是随后几天的实验中被试者们的答案却趋向一致。这个实验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2、 阿施的
26、现场判断实验(群体压力研究)p155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p158(电击试验)二、人们何时会从众?举例说明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规模(3到5人比1到2人能更多引发从众行为,如在闹市街头抬头观望)、一致性(群体一致性高时更容易从众)、凝聚力(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现实生活中的仲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决定)三、谁会从众?(了解)个性、文化四、个体为何会从?规范影响:“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绝,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得人们的赞赏。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容易产生规范影响。信息影响:当现实较为模糊时,
27、如光点似动情境中的被试者那样,其他人可能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第七章 说服一、说服的途径:p1811、中心途径: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而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关注论据。2、外周途径: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二、说服的要素:传达者、信息内容、沟通渠道、听众三、态度免疫,并举例说明p202就像注射疫苗以抵御疾病那样,抵制说服。例如:教育孩子们抵制和评论吸烟广告和其它以孩子为广告目标的广告的欺骗。p204四、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近因效应:从我们的经验中(还有某些记忆试验中)可以
28、体会到,对当前事件的记忆总是比过往事件的记忆更深一些。第八章 群体影响(请参照期中考试的题目和解答)一、社会助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社会助长作用经常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标努力时,比如绕渔线和解数学题时,在这种情况下,她人可以对个体作出的努力作出单独的评价。二、社会懈怠:当单个个体对于集体活动的贡献不能被衡量时,人们往往会比单独工作时更不卖力,这种效应被称为社会懈怠。三、去个人化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约束自我。四、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会使决策更加极端化,这种被称为群体极化。五、群体思维 的概念,影响因素、描述并举例说明贾尼斯认为造成“珍珠港事件“、“入侵猪湾“、”越南战争
29、“等错误的决策的原因在于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成为群体思维。第九章 偏见一、偏见的概念和来源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态度,负性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偏见的来源:(见期中选择题)1、性别(性别刻板印象)2、种族二、偏见的社会根源: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例如权威人格(权威人格的人倾向于服从哪些权利比自己大的人攻击或者惩罚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宗教、从众。偏见的形成还源于某些社会制度的支持,例如种族隔离。三、偏见的动机根源:p2561、挫折-攻击:替罪羊理论
30、。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内群体偏见(因为我们有社会同一性,所以我们服从于我们的群体规范。我们为团队、家庭和国家牺牲自我,我们可能不喜爱外群体,我们越强烈的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一个例证)和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例如老师给大家做的创造性测验,实际上是乱给的分,但会影响对之后物品或学校等的评价水平。这个实验最早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恰尔迪尼和克尼斯理查森作的一项实验。实验发现,
31、通过对比自尊没有受到威胁的控制组,体验到挫折感的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校评价更高,对竞争对手学校的评价更低。P261)四、偏见的认知根源:p2621、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试验结果表明,我们会根据种族对人进行自发分类。2、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这些“独特的人“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3、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利群偏差(我们对自己群体成员的行为给予善意的解释,而外群体成员俄积极行为相对经常被忽略,或者被视为一个特例。)和公正世界现象五、公正世界的假设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这种认识的需要导致人们贬低不幸者。例如,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受到
32、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奋工作和高尚情操会换来奖赏,而懒惰和不道德不会有好结果。因此我们更容易认定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则是他们的命中注定。不能说天才和主动与成功无关,但公正世界的假说不重视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会使一个人竭尽全力的努力付诸东流。六、偏见的认知结果p2701、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2、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3、刻板印象威胁:面对负面刻板印象而引起的威胁可能造成表现缺憾心及不认同试验:刻板印象弱点对女性数学成绩的影响p2724、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试验:观看名为汉娜的四年级女孩回答问题的同一个录像,被告知汉娜来自社会上层家庭,则多数试验者
33、判定她的回答表现了较高能力。而被告知汉娜来自社会下层家庭,则多数试验者认为她的能力低于同年级水平。p275第十章 攻击性行为一、攻击的概念以及分类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分类: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敌意性攻击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二、替代攻击替罪羊(见上一章内容)三、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理论:1、生物学理论包括:本能论、进化心理学、神经系统的影响、基因的影响、生物化学因素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见期中试卷)四、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其他因素(多选或正
34、误题):1、厌恶(疼痛、炎热、攻击)2、唤醒3、攻击线索(例如枪支)4、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五、如何减少攻击性行为?(参照期中选择题)宣泄(不一定有效)、社会学习第十一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一、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二、 接近性: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易得性(某些人们很容易见面或相互熟悉)曝光相应(p312):在人们面前多次呈现某个刺激(比如某个面孔或文字)之后,人们对刺激的评价更为积极。实际上,熟悉诱发了喜欢。扎伊翁茨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三、 外表吸引力:外貌的确很重要
35、。实验结果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在意异性的外表吸引力。匹配现象: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例如:吸引力和外表的修饰影响着面试的第一印象。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能获得声望较高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四、 相似性和互补性:“相似导致喜欢“的效应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
36、的人。关系中的回报包括:情感上或物质上的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五、 爱情的种类:激情之爱、伴侣之爱斯滕伯格的爱情三成分理论(书p332图):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六、 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依恋、公平、自我表露(见期中选择题)依恋有3种:安全型、回避型、不安全型七、 结束亲密关系:离婚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一、 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原因:获得回报避免惩罚,当然,也有除了金钱以外的回报其中包含了社会交换和内部回报(内疚感和消极心境,怀心情-好行为现象例外),帮助行为能够提高
37、我们的自我价值感。P350-p353二、 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北大社会心理学p146)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酬赏与成本: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在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需要时间精力、同时还有冲突和责难等。酬赏指个体从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六种基本酬赏包括: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分类:特殊性(取决于提供该酬赏的人物是谁)和具体性(有形的、能看到、修道、摸到的东西)。2、 交换结果评价
38、方式: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公式为:交换的总体结果 = 获得的酬赏 - 付出的成本绝对的比较标准 指个体认为自从某种人及管理应该获得的量有多少相对的比较标准 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还是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3、 公平交换: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宜。公平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并有三个假设: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囚徒困境、
39、货运游戏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在协商和讨价还价中常用三、 进化心理学:亲缘保护和互惠p357社会规范包括: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性别与助人规范四、 榜样作用:如雷峰。亲社会的电视榜样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反社会榜样的作用。五、 谁会提供帮助: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助人行为,女性乐意帮助略高于男性)和宗教信仰(信仰提升了勇气和关怀)六、 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旁观者数量(注意、解释、确定责任)、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时间压力(例如上班快迟到让人们无暇顾及他人的事)、相似性(相似性容易唤起喜欢,从而引起帮助)P36
40、3-371七、 人们在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去帮助呢?(1)观察到其他人的助人行为之后(2)时间不太紧的时候八、 如何增加帮助行为?(1)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2) 提升对违规行为的意识(增加内疚感)(3) 增加个人对自我形象的关心(提升公众形象,例如,贴上助人标签能加强人们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九、 几种利他主义理论的比较(来自课件)如何解释利他主义 理论 解释层次 外在“利他主义” 内源利他主义 社会规范 社会学 互惠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 社会交换 心理学 提供帮助的外部回报 痛苦帮助的内在回报 进化理论 生物学 互惠 亲缘选择 第十三章 冲突与和解一、 囚徒的困境(要求会画图,举实例p383)
41、(见李丽丽在Q群共享传的试卷)二、 公共的悲剧(见李丽丽在Q群共享传的试卷)三、 和解阿尔波特有关于接触的理论,有关种族歧视(Shelly那本书上p198)如果缺乏种族间的接触所造成的全然无知造成了错误的刻板印象,那么种族间更多的接触应该会增加正确的认知并减少偏见。接触理论主张有四个特殊条件将有助于群体接触减少偏见:1、 拥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性相互依赖2、 接触还必须发生在地位平等的个体之间3、 接触必须有促成相熟的可能性4、 最后,需要对于接触有某些制度方面的支持。四、 误解:多数冲突中只有核心的一小部分来自真正的矛盾,外面包裹着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误解。五、 文化和和解(p405)性别角色和刻板
42、印象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来自课件)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与主流群体的认同 强 弱 强 二元文化 (双身份认同)融入 弱 双分离 边缘人 “双身份认同“的人通常有很强的积极自我概念。而那些既没有民族身份认同也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边缘人”通常自尊心就比较低。六、 通过沟通的方法来解决群体间的冲突,三种方法:谈判、调解、仲裁谈判:谈判是有关方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互相磋商,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达成协议的过程。(本概念来自百度)调解:第三方调解人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使得冲突的双方可以在做出让步的同时,仍挽回面子。仲裁:有些冲突很难解决,双方的潜在利益有很大分歧以至于无法达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如果调解解决
43、不了,冲突双方应采用仲裁,由调解人或者其他的第三方组织来做一个决定。七、 影响和解的因素和解:GRIT策略(逐步、互惠、主动的减少紧张)GRIT要求一方在宣布希望调和之后,做一些小的意在降低冲突的行为。发起调和的一方,在实行每一个表示调和的行为之前都声明这种希望减少紧张的主张,并邀请对手进行回报。这种声明可以建立一种框架,使对手能正确理解其意图,而不是当作示弱或者欺诈。并且这种声明也给对手造成了舆论上的压力,使他们必须遵循互惠的规范。八、 边际递减效应:(来自百度)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地体验的。消费或想用同样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满足
44、感和效用,随着边界的变化不断变化,越到最后,效用就越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子评分,不管它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适合他,他都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有机会不断地得到鞋子,但是他继续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分数缺越来越低。“下一双鞋”带给他的满足感逐渐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效应。九、 什么会导致冲突?社会困境(如囚徒困境和公共的悲剧)、竞争、知觉到的不公正、误解补充第二章概念:自我妨碍: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言语上的自我妨碍:女生多这么做,例如,考试前说自己会考不好基本没复习,因为自己没睡好,但是其实复习了。行为上的自我妨碍:男
45、生多这么做,例如,考试前说自己会考不好没复习,实际情况是确实在玩,没有复习。自我决定理论(维持动机)(来自百度,这是比课本更加精确和清晰的回答):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 Ryan,1985)。
46、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还有学生考试成绩好可以获得奖学金等物质激励等。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A型人格和B型人格:(课外知识,了解即可,哈哈)A型人格通常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带有敌对情绪、有情略性、控制欲强。B型人格则较有耐性、较轻松自在,而且不好竞争。补充第三章内容:核心特质:注意:普心和社心两门课的书对核心特质的阐述有一定不同。我原来写的是普心书上的核心特质的概念。但这两种说法应该都是正确的。社心老师课件上是这么说核心特质的: 一些特质可能比其他特质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