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共5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306865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共5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共5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共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共50页).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一、 有关常识: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

2、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2、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3、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教育与经济基础:(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3、(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削弱-消解作用: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5、教育与政治制度:(1)、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

4、积极作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6、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民主化含义: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性含义: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7、教育制度: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包括教育结

5、构的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机构系统两个方面。学制: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8、学校起源的条件: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不通过学校,青少年无法完全掌握这些文化的阶段;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文字的出现为传递和学习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载体。9、学校的法律特征:即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学校教育必须与宗教分离;还涉及到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1

6、0、学生的特点:学生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人(并非消极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最需要教育,也最容易接受教育);学生是完整的人(其一,学生既具有自然的属性更具有社会的属性;其二,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及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各个因素都要求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以学习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

7、、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11、当代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12、课程内容的选择(即课程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衔接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相关原则。13、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14、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

8、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16、教育的生产性表现:教育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8、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9、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9、所提出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要求;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及其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德育目标;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实施的具体条件。20、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到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问题。理性主义教育学重视逻辑性,忽视历史性;实证主义教育学重视事实性,排斥价值性;文化教育学重视价值性与历史性,忽视事实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回避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坚持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一、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一般指:凡是增进

10、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作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

11、他社会因素的制约。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4、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5、继续教育: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

12、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回归教育: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6、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躯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

13、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关于人的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著名概念。它是儿童的一种发展水平,用以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儿童“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8、一般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9、社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和类型,与家庭教育和

14、学校教育相对,属于社会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公共性、非正规性等特征。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第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延续或补充;第二,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扩展和继续;第三,是改善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手段;第四,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五,是现代民主国家管理的重要形式。社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包括人口、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机构、维持公共生活必须的行为规范或制度。10、学校: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是享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律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以

15、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11、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它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12、教学评价: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16、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别功能。四种功能,归根到底是个控制功能:“导向”是定向控制,“调节”是过程控制,“激励”是行为控制。13、元研究: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三、简答题:1、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观点述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

17、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

18、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是指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有以下几点:(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

19、本的特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

20、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围绕着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具体表现在:(1)、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

21、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2)、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a、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它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因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缩短了

22、再生产科学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摈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

23、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在同一时期,其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

24、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要有:(1)、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2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不论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4)、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a、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

26、影响。b、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c、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d、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充分意识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7、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主要有:(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2)、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a、生产

27、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b、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有着密切

28、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概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1)、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作出规定;对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规定。(2)、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统一地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受教育者应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则反映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地规定

29、了我国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是缺一不可的。(3)、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方针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b、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方面。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的发展各具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些要素综合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的素质结构。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

30、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9、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a、把幼儿教育阶段列入学制系统;b、小学教育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c、延长初中学制,成为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d、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e、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当代职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f、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3)、现代学

31、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a、“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函授教育、业余教育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使得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b、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第一层次,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层次,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身教育制度。10、请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1)、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中等教育应实行多样化和综合化。(4)、高等教育学制应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

32、向发展。(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11、简述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的区别。现代学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现代学校的类型比古代学校更加多样化。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 、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2)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3)、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4)、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

33、共资源,具有公益性;(5)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12、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总体来看,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2)、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的问题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3)、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国办学差距很大,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

34、教育制度需要重新界定。(5)、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6)、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7)、“科层制”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13、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

35、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即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和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内容。更广义的课程定义:除了通常的理解之外,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课程既包括校内教育(即正规教育)和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内容,或称“平行教育”的内容。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的要求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认知方式、文化传统等对课程的发展会产生特定的作用,其中经济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2)、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科学发展的水平影响着课程的选择、组织及其存在形式的性质和特征,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b、科学领域中各门学

36、科分类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课程分类的基本面貌;c、各门科学的新发现、新发展对课程方向、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结构和形式等的发展变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个人发展的需要a、个体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操作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审美活动、体力活动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b、由于个体之间在能力、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设计共同需要的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学校课程体系还应开设各种形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14、简述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知

37、识不等于认识能力,知识的多少并不标志能力发展的高低。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掌握知识多少有关,还与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用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认识能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但是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运用知识的技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15、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

38、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a、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不但影响教学模式中结构、程序和方法的确立,而且控制着教学模式运动的方向,反映出对教学目标、教学与发展、人类知识和个体认识等哲学问题的基本主张。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主张对教学模式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教学期望。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教学期望应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期望常常是人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的依据。c、支持系统。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d、程

39、序。教学模式的程序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它是教学情境、内容、方式等在一定时空中的优化组合。e、操作要领。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才可使模式真正具有可模仿性和操作性。(2)、教学模式的特征a、简略性。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b、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应用条件和范围。c、操作性。教学模式具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d、发展性。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16、简述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40、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a、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b、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c、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17、影响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德育目标具体指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的道德素质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

41、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等特征。影响或制约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1)、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和道德要求;(2)、各个民族特有的道德文化;(3)、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4)、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德育传统;(5)、目标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和德育价值观。18、简述我国德育工作原则。我国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影响的

42、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榜样示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

43、、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44、;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1、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具体来说,社会诸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3)、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

45、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现代社会,教育处于战略发展的重点位置,同时教育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22、简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集体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具有全面作用。学生集体之所以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因素,首先是因为集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其次是因为集体的共同目标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再次是因为在集体中往往存在该集体所特有的心理氛围。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

46、形成、巩固和发展。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3、试评析泰勒、加涅、布鲁姆的课程目标理论。a、在课程设计中,一定的目标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手段,反之亦然。先确定目标,后确定手段,按照严格的顺序,直线式地设计课程的方式未免以偏概全。b、这种研究把目标假设为一致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设计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对课程

47、目标的影响。c、许多重要的教育效果,如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等,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或可清楚地观察到的行为;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的目标,预先规定目标,势必降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课程目标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可靠的、实在的意义。d、人文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更珍视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预先规定目标,势必引起它的反应形式的格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违背这些学科的准绳。e、在实践中,教师要完全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做是很困难的。过分专注于课程目标会导致教师忽视那些不能严密表述的较难把握的教育目标。四、论述题: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8、?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a、不同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存在客观差异。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b、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c、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2)、环境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a、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一般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