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36616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品文档.摘 要在我中国进入到农业发展的新时期之际,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得到加强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更多的受市场调节,更全面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崭新姿态,那么对于占据全国大部分人口数量的农民来说,更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改善民生,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换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合理化发展,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合理化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现状分析,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

2、可持续发展之路,那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坚持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新农村建设中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推进城镇化的普及,再辅以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性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由传统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能够使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积极的反作用逐步凸现出来,并且在实践当中能够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在城镇化的问题推进过程中,本文也着重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配合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配合。也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契机,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手段,从

3、加快国内二三线城市周边乡镇县城的发展建设入手,使得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的重点倾斜到中小城市及其附近的县乡镇,从而能够更好的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一个以县乡镇为中心的小范围经济辐射区域,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且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城镇化建设,以此来更有效快速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农村 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1 前 言1.1 研究背景著名农业经济史学家帕金斯曾说,中国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不到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之所以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的来之不易,倘若要把这奇迹保持下去,而且是要在新时代下赋予其更鲜活的内容,就更是

4、实属难得。于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就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求矛盾的变化,再加上外部竞争压力强有力的冲击,也产生了从改革体制到转变发展方式,从更新观念到主动

5、参与竞争等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并未齐头并进;加上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大,使得一些“三农”问题的解决出现了边缘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以农村环境的恶化和农民收入并未显著提高为代价的,城市以农村资源的低成本为起点换取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为国内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还要接受虎视眈眈的外国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等等。无疑在此前提下,就要求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要顺应新时期的召唤,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 研究意义对于新农村建设时期

6、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符合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文化正确引导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使得农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维护了土地水动植物资源,建立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同时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就本文中提到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若干问题,更是连接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条纽带,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和更快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一剂强心针。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新时期坚持农村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

7、要性,并建立一整套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富民富村的长效机制结合国家的扶持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具体说来: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性)。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仍然不高,资源约束力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地域性差异明显的现状能够加快其改善的速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第二,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持续性)。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容小觑,通过以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拓展农村市场,增强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对于经济增长

8、的拉动作用,使经济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轨道,进而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第三,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持续性)。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乡村的带动,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民主的范围,提高村民自身素质,打破二元体制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对农村的局限性,使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第四,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持续性)。在环保的前提下,以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加工过程的污染指数,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将当下“低碳经济”的一些适用模式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

9、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1.3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时期条件下农村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入手,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途径。运用对比法,演绎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上世纪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是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

10、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生活过程的始终,使农村经济的迈进不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分离。2.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论2.1.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定义基于当今社会无论是农业的生产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合理使用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不能把各个环节当做独立的部分彼此分离割裂,而是应该把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当中,互相促进此消彼长,以农业的生产作为保障经济的稳步增长的基础,以资源环境的合理使用作为社会进步的支撑。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了其划时

11、代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强有力地指控了农业化学化的弊端,首次引起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在8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在198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提上了日程,并在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把其定义为“持续农业”-即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满足当代与后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进入到90

12、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使持续性的农业从一种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的实践。进入到新世纪,随着农业经济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延伸到农村经济的范畴,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增强,而是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看作一个动态的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相促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基础地位牢固,农村人口比重偏大的现实更是要将整个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2.1.2 农村

1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整体而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农产品本身外延的持续扩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农业生产本身而言,不仅能够在横向上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其产品种类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而且能够在纵向上与工业第三产业和日常人们的生活消费紧密连接,解决当前存在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更多更高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商品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商品经济持续增长,农村经济也是如此: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生产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这是对农村经济

14、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三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使社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能够青山长在永续利用,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客观支撑点。四社会持续进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持久的生产能力,保证全社会发展对各种产品和劳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消除贫困,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统一为前提的,因此,单就发展农村经济而言,也离不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与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的相互协调补充。2.2农村经济可

15、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和趋势2.2.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这个目标,已在丹波斯宣言中明确提出:(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温饱线以下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符合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

16、安全目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其中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第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骤与实现方式。登博斯宣言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定义提出了“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和“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指明了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自觉的管理和良好的保护以及技术的革新和社会体制的变革等四个方面。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原则。以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持续进步、人类的自由发展、资源永续支撑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评价准则,建立一个合乎现代农业和农村经

17、济发展标准的框架,使一些符合标准的步骤和措施能够得以保留并更好的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不符合现行发展状况,有悖于发展规律的要摒弃。同时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和统领下,能够采取最环保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实现符合评价体系标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2.2.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及趋势 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因为其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再辅之以政府部门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使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一直走在集约化道路的前列;而日本由于其自身环境条件的约束和农业资源的贫乏,使其只能依托强大的科技含量采用实验室研究

18、的方法走“精致农业”的发展模式;西欧国家则是以德国为领头羊探索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推行至全欧洲。我国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历史遗留的二元体制,只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科技的带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力量对于农村经济亟待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今天可谓是锦上添花,具有助推器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中都能较好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称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领军因素。第二,有机产业的兴起。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输入有机的概念并不是说单纯的在农业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

19、作物轮作,有机废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节省了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第三,生物因素的异军突起。基因技术虽然还没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毋庸置疑在未来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会占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改变一些农产品的内在结构入手进而影响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乃至认知态度。第四,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指引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逐渐成为人们所达成的共识。如何使农村的经济建设同农民生活水平共同稳步提高,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一步显著的跨越就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尊重自然重视农业以人为本的政策引导下,使人既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获

20、益,又不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倒退为代价。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这其中要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而且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3 新农村建设下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早在20实际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它正式被提上日程是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

21、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3.1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占有基础地位,农民占有人口相对较大比重的大国,这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国民经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模式,更新发展观念,把保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型农村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在城市已经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当前实现

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发展较快的部分农村,也要适时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出台,也体现了中央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良苦用心。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23、。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4、。3.2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3.2.1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确保建立五大有效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

25、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而这些机制在实际过程中贯彻落实的时候怎样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是在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其中就包括: 第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生产相结合。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不能只重视产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例如粮食生产与桔杆的利用,焚烧、水资源的耗费、浪费、节水灌溉、能源的消耗;不能注意经济成本而无视其生态成本,农田生态系统的农药污染,即施药与增产关系;农作物的有机肥减少带来生态成本提高等;不可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价值而忽视资源可再生的正值,例如提高秸杆的氨化、沤制、

26、河塘清淤后河塘养鱼、河堤植树的利用值。第二,公平合理的管理体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农村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农民,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巩固,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是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体制的公平合理,就是基层政权的管辖的范围、机构的大小、职数的多少、功能作用、运转的物质基础,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整体素质。这样一个公平合理的体制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将联接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循环利用,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农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农村基本保障制度的建设。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

27、基本法规,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它的重要作用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能够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就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去。 3.2.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诚然,在“新农村”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框架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被镌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也背负着解决与国情息息相关阻碍我

28、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任务。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光要以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引导和风向标,将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贯彻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要发挥农村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证明“新农村建设”这一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切实解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第一,能够检验中央相关政策对于经济建设的有效性。在当前情况下,二元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与农村经济急于与市场接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依然走传统农业的高耗费低效率之路,未能满足现时市场的需求;由地区差异造成的农村经济发展不

29、平衡引发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工依旧不明朗的前途和生存状况让人担忧.。有问题才会有对策,这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出现,可以使中央保持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敏感度,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检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使经济的发展不偏离正常的社会主义轨道,是否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使宏观调控有力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第二,能够促进中央关于农村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每一个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些方针政策不能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反而没有从实际出发,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冲突

30、得以很好的处理,凡尔纳称为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和负累,那么这个方针和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中央适时转变大的发展方向,调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完善新农村健身中的若干细节,使宏观调控政策与落实到实处的现实工作有效契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从而能够使方针政策以最佳的方式与实际状况相连接。4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历来都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历史条件的束缚和我国当前现实国情的制约,使得我国农村经济

31、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存在时间之久,牵涉面之广,种类范围之大,背景之深刻,也非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所能及的。特别是再在前面冠以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又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要求;与此同时,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大的框架内,要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遥相呼应,就必须谨慎处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4.1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在科技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时,无可厚非,我国也相当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政策,

32、带动农业科技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创新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稳步上升,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就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相对于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了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地域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未能显著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和瓶颈也致使创新的技术不能有效的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4.1.1 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阻碍和瓶颈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相叠加的原因,导致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但就主要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科技

33、创新的体制层面上的矛盾。我国目前体制和政策上都有许多不配套的地方。包括:(1)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矛盾。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要求实行人员的合理协调配置,但优化出的人员无处安排,使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与其他人员所占比例分配不合理。(2)科技推广与资金、物资供应脱节的矛盾。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需要实物为载体,但目前技术、资金、物资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没有实现配套融合。(3)行政推广惯性与基层经济组织涣散矛盾。目前仍主要依靠基础性的行政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基层特别是以村为单位的组织涣散,不能承担起推广农业科技的职能,系统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又没有形成。(4)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

34、化技术的矛盾。特别是一些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组织配套技术的推广和采用受到限制。第二,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层面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比重中,农业科技创新无论是在资金支持还是在政策扶助或者是人员培养上还仍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各个创新的机构和部门之间也缺乏相应的分工与合作。使得已经进入创新发展轨道的资源浪费闲置,降低了运行效率。但是一些花大把资金和精力投入的所谓“农业科技经济园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只是三分钟热度,发展缺乏后劲,投入与产出明显失调,农业科技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效益占GDP总量的比重始终在下游徘徊。4.1.2 创新的技术不能有效的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这其

35、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上的综合实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中生产生活的需要,不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截止到2008年中旬,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足四成,我国农业科技研究长期以来都偏重于农业学科自身的需要,注重于农业基础研究,比如一些小麦的栽培技术和灌溉效率的提升等等,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基础研究上,更不要说如何适应市场的波动和调节去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了,有限的科技投入没有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成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第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推广不到位。一些技术虽然有所创新,也

36、在一定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试点,但是缺乏相应的市场推广机制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出来的成果成为了一纸空文,或者“被所在保险箱中”,不仅没有能够成为农业的发展助推器,反而成为技术运用上的包袱。比如说,单就农业经济规模来讲,湖南省有333.3万公顷耕地、46.7万公顷茶果桑、133.3万公顷水面、饲养7000万头生猪,然而专业的技术层面推广人员只有3.5万人,这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也会造成农业科技与用上的不稳定,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研究周期长、不易保密、地域性强等特点,也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第三,作为应用农业技术覆盖面最大的受众

37、体,素质和观念都有待提高。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处于一个素质低,观念落后的水平,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取和对技术的认知应用上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而是这一群体以相当大的规模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另外,虽然一部分人知道如何运用创新的科技,但是由于其应用成本高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活动,从而使农业创新科技的运用成为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2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前面提到过,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者说目标所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要经历了由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38、-在发展中融入环保的可持续理念这么一个过程。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4.2.1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这里所说的环境污染是指狭义上的由于认为的原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它包括:第一,废弃物和化工原料污染加剧。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农村经济的中的乡镇工业企业以蓬勃发展的姿态挺立潮头,但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污染问题:1995年乡镇工业的烟尘排放量、废水中COD物质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工业排放总量的54.2%、46.5%、38.6%,特别是一些不具规模甚至是违法的小造纸长,印染加工厂的生

39、产,给所在地环境造成了不可再生的损失。而在2000年前,1997年,全国化肥使用量达3980万吨(折纯量),农药120万吨,地膜覆盖约一亿亩,使用量达62.6万吨。农田土壤中的氮磷大量迁入湖泊、水库、河流、海湾,使这些水域发生富营养化,造成了水体污染,据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估算,我国因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为32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大气污染农田面积8000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6%;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重金属污染农田面积1230万亩;农药污染农田面积1.36亿亩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1.5亿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25亿元。第二,水土流失导

40、致自然灾害严重。树木的滥砍乱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得全国每年有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长江流域60%的泥沙来自中上游开垦的坡地,仅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达到5.33亿吨;陕西省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8亿吨。水土流失导致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减少耕地100多万亩, 水土的严重流失,导致整个大气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的下降,进而诱发洪涝干旱等,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专家评价,20世纪90年代洪水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00亿美元,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仅1998年,长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

41、暴发了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4.2.2 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逐步膨胀,再加上地球村范围的进一步缩小,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在无休止的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的作为自己可以予取予求的资本;另一方面,在对资源的索取和开发中也没有贯彻物尽其用的原则,而是随意浪费,将资源废弃物叠加,造成了对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中,并且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弥补。最终也会影响到人们自己的生产生活。比如说,在矿产资源方面,虽然总体储量较为丰富,但对一些煤炭有色金属等矿

42、产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再加上地域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协调,人均占有量少,资源较为紧缺;水土资源方面,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淡水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均不丰富;土地资源方面,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绝对数量逐步减少,可供耕种的土地在市场的冲击下愈发减少,土地利用程度没有明显提高,一些被污染和弃用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和再利用;生物资源方面,没有按照生物本身的生长规律进行合理利用,而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强加进行繁衍更生,从

43、而引起种群关系的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资源不能物尽其作用,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成本的控制问题一直迟迟不能解决,跟着经济效益也颇受影响。4.3城镇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但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城镇本身的发展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44、却没有能够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水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持一致,也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4.3.1 乡镇企业的发展资源调配的不平衡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

45、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各种决定因素以及资源的调配利用由于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和一些人员的意识观念束缚导致本应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乡镇企业困难重重。第一,区域资源调配不平衡。从政策层面来讲,尽管国家把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作为推动东中西部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并加大实施力度,也着实取得了一定的丰硕成果,但由于发展基础不同,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在全国比重分别为66.627.55.9,不仅如此,三者在总体规模水平和经济运行总量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同一地区,其分布比例也不甚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乡镇

46、企业80%左右集中分布在广大农村的自然村落,12%分布在集镇,7%在建制镇,只有1%在县以上城市。就全国范围内来讲,乡镇企业这种区域分布的不合理,在某一区域内分布又比较分散,区域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不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也就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下的显现。第二,人力资源调配不平衡。从全国来看,虽然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较快,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小型和粗放发展阶段,随着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含量就成为整个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的不均衡也就成为乡镇企业创新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来自农村,整体受教育

47、水平和劳动素质不高,创新能力更是有限,直接导致了乡镇企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在与外出打工相比,本地乡镇企业也不足以对本地从业人员构成吸引力。另一方面,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乡镇企业在职员工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三成,一些企业没有把人才与企业利益真正联系在一起,造成二者断裂,加之其它市场竞争主体,如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也给想着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真才实干的人员都大量流入了这些地方,相对流入乡镇企业的就变少了。第三,资金资源的调配不平衡。融资渠道不通畅,资金短缺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各地普遍存在着发展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

48、题。虽然国家财政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上也投入了大额资金,但对于数量庞大,亟待发展的乡镇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一些乡镇企业偿债能力低,降低了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政策上没有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多数中小型乡镇企业产品不能作银行贷款抵押;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多分布在县以上城镇,使乡镇企业对这种服务可望而不可及。作为主要融资手段的贷款,没未能很好的被乡镇企业所利用。4.3.2 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未能有效衔接就全国整体而言,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缺乏谨慎有力和科学性的论证,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建设并未实现有效的衔接。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解放思想,深入调研,开创出一条适合本地域城镇发展的新路,城镇规模小,整体落后,但乡镇企业发达。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偏远地区,自然资源的约束,资金技术人员的不足和方针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城镇的发展束手无策,前进步伐缓慢,但这些地方的若干乡镇企业却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发展壮大。比如湖南的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经营规模大,产品效益好,甚至依靠产品的特殊性和区位优势在本地区形成了行业垄断。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它们能保住企业本身的发展已实属难得,就更别说带动整个城镇的经济发展了,形成了“大企业,小城镇”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一些城镇化程度较高,城镇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由于其各种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