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186416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1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文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二年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解读: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课标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

2、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那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历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

4、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教学线段时,不应在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课时安排:约4课时问题探讨:这部分内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量度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自选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度同样长的铅笔,结果量的数量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用长度单位去量。二年级第一单元第1-2课时厘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

5、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学生

6、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3实践活动。(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7、(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1认识尺子。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认识1厘米有多长。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2)感知厘米有多长。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

8、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汇报交流。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

9、长。1指导学生看书。2课堂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二年级第一单元第34课时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

10、级上册)第45页和练习一的第4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1认识米导入

11、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

12、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2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

13、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1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14、 )2操作性练习(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米_厘米(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都有哪些收获?人教版第二单元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8P10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笔算的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运用算理理解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口算并说出计算过程。(1)

15、36+2 (2)36+20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36”中的“6”与“2”相加?第(2)题为什么用“36”中的“3”与“2”相加?教师小结;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做到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看书观察。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同学要去干什么?他们要怎样去?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他们能坐下吗?学生提出:二(1)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提问:剩下的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吗?说说为什么?还有别的乘坐的方法吗?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列式:36+30=( ) 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问:为什么用“36”中的“3”去加“30

16、”中的“3”?学习例1.师讲:36+30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成竖式进行计算,写竖式进行计算的就叫笔算。下面我们看书学习:你能知道竖式是怎样写的吗?写竖式时,第一个数写在哪?第二个数写在哪?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问:30中的“3”写在36哪个数下面?为什么? 30中的“0”写在36哪个数下面?为什么?教师说明:写竖式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要的十位上的数对齐,这就叫做相同数位对齐。提问:根据小棒图思考36+30(竖式)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请同学试说计算过程。讨论P9“做一做”重点讨论32+6这道题如何写竖式?如何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请同学们边说边写。学习例2。提问:剩下

17、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列式:35+34=( ),你能自己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看图写竖式。(图略)笔算下面各题。45+23= 23+4=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2、做P10“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P13页练习二第二题作业。人教版第

18、二单元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1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板算:34+53订正板算。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导入新课。提问:如果将来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二、探讨交流,解决问

19、题。看书P11例3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二(3)班有多少人?(35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列式:36+35=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请同学说说用小棒是怎样算的。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起来是非曲直1个什么?(一个十)也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一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问:3捆加3捆

20、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了的那一捆是哪来的?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提问:怎样写竖式?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个位满十,向十位进出1。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来的吗?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提问:通

21、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请同学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37+53 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P11“做一做”中的题,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小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和前一天学的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解答,并写上竖式。)提问:你还提出什么问题/做P13 N3 边摆边算边说过程。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人教版第二单元第3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P16P17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

22、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板算。24+33= 56+37=问:笔算加法我们要注意什么?说计算过程29-7= 65-30=问:为什么用29中的9去减7?为什么用65中的60去减30?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提问:你们知道知道2008年我们中国有一件什么大事吗?2008年要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回顾申2008年奥运会的情景,请看书本P16,申办的有四个城市:北京、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来确定2008年奥运会举行的城市。

23、看书你知道每个城市各得多少票?最后谁赢了?从哪儿看出?学习例1提问:从这道例题中,你看到了什么?说说看。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列式:56-22=?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问:50-20=30 这是哪位减哪位?6-2=4这是哪位减哪位?师:这道题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竖式做笔算,请同学们的本子上试算。(一生板算)讨论:怎样写竖式?怎样减的?你是从哪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写竖式。请同学板算。提示: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37-5= 67-62= 58-28=第(1)题 5为什么写在37的7的下面?第(2)、(3)题 得数都有0的情况,什么情况下这个0

24、要写,什么情况下这个0不写?教师说明:竖式计算时,十位上相减为0时,这个0因为前面没有数位了,不需要占位,这个0就不写了;当个位相减为0时,因为它前面还有十位,这个0需要占个位,所以这个0就要写。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本子上做:39-21= 74-34= 99-14=P19页的第一题做一做第一行。P20页的第2、3题做作业。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人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P18P19例2、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即: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使学生能正

25、确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退1当10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板算 68-25= 用竖式算。2、说得数说计算过程。63-7=问:个位3减7不够减时你是怎么想的?订正板算。问:怎样写竖式?从哪位算起?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谈话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已经算过了申奥过程北京比多伦多多34票,下面我们再算算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几票?P18 例2教师口述在申办奥运会的投票中,北京得到56票,巴黎得到18票,巴黎比北京少几票?还可以怎样问?列式:56-18=提问:个位6减8怎么样?不够减怎么办?出示小棒,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同学汇报,请学生尝试笔算这道题。讨

26、论。提问: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教师说明:个位不够减,从十位拿出1个10.提问:从十位拿出的1在个位上是几?教师说明并介绍“退位点”。问:退位点表示什么意思?结合56-18说算理。P19例3 50-24=请同学看旁边的提示,进行试做。问:个位你是怎样减的?为什么用10减去4?十位你是怎样减的?为什么不用5减2呢?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与复习板题比较,有什么不同?问:已学过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P19“做一做”N1、N2 做完后订正,然后讨论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说明:计算时,除了注意笔算减法的法则外,还要注意,个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十

27、位退1再减,退位别忘了减去。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教学内容:P23 例4教学目标:比少5个,摆几个?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的算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解答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求比一个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提问:求摆了几个,怎样计算?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在这里是个什么样的数?看图猜数。教师出示10个,现在请你猜猜,知道比多5个,你能说说有几个?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求较大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二、探

28、讨交流,解决问题。做猜数游戏,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学生出题,老师猜数。黑板上贴10个,请同学说出一句比少( )的话,然后由老师猜出有几个,最贴图验证。老师出题,学生猜数。黑板上贴10个,老师说出一句比少( )的话,然后由学生猜一猜有几个,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猜的。学生动手摆图形理解算理。上:摆10个,下:摆,要求比少5个,摆几个?放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摆?(4)比较与复习中的题比较比多5个,摆几个?比少5个,摆几个?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摆出来的个数一样吗?在每句话中是什么样的数?提问:你从比少5个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知道和比,多,少,是较大数,是较小数。较大数,它分成两

29、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部分。)提问:要求摆几个,怎么办?教师说明:通过摆学具,同学们会分析比少5个这句话了,下面就用这个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习P23 例4看图提问: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 )面。这个总是能解决吗?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1)用学具代替小红旗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二(2)有几面小红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问:从二(2)班比二(1)班少3面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根据图上提供的其他信息,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展开讨论、说算法列式)提问: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三(1)班得几面?四(1)班比三(1)班多1

30、面,四(1)班得几面?还能提出什么条件,什么问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拍手游戏。听老师拍了几下,按要求想好你要拍几下。P25练习四的N5、N6、N7、N8听老师口述题,学生口答。例:河里有白鸭36只,黑鸭比白鸭少20只。黑鸭有多少只?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24页第三题做作业。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人教版第二单元第6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P26P27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习题的运算顺序,会笔算连加、连减的习题,掌握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要学生

31、养成读题、抄题、数字搬家三检查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板算:28+34 84-28订正板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学习例1学生看书本例1,说说图意。提问: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怎样计算?(28+34+23=)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连加)这道题能口算吗?教师说明:这道题口算有困难,我们可以笔算。提问:这道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请同学尝试笔算,可看书学习。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比较两种书写格式。提问:这道连加题,有的学生是把两个竖式左右分开写的,有的同学是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的,你认为怎写简便?为

32、什么?教师说明:连加计算有两种书写格式,一种是左右分开写的,另一种是上下连着写的。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再做连加题时,可采用这种简便写法。完成P26“做一做“中的题。学习例2让学生看书说图意列式。提问:这是一道什么题?(连减)讨论:连减题怎样计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学生试做,教师找两生板演。提问: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教师把口算部分用虚线圈起来。教师说明:虚线框中表示能口算的部分,计算时不必写竖式。看书P27一步口算的怎样写竖式计算。教师说明:能口算的就可以不写竖式,不能口算的可以写竖式进行计算。提问: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3、做书本P26“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用简便写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P27“做一做”N1、N2,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提问:你们刚才做的是什么样的题?做这样的题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在连加、连减笔算计算时,有的全部要笔算;有的又要口算,又要笔算。有的是第一步口算,有的是第二步口算。在计算时,遇到哪一步能口算就用口算。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人教版第二单元第7课时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P28 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教学重、难点:计算的正确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34、生成问题。板算37+25+24 72-28-16订正板算。提问: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两种?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二、 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看书本例3请学生看图试说图意。提问: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下去25人,能求什么?用什么方法?又上来28人,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列式:67-25+28提问:像这样有加法有减的加减混合式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提问: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格式是简便写法?请学生用两种格式在本子上进行竖式计算,同时叫两生板演。最后请学生把P28例3补充完整。完成P28

35、做一做两题。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指导。指名板演。提问:能口算的怎么办?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比较指黑板上的几道板算题。提问:同学们刚做的几道题是什么样的题?(加、减混合)与复习板算的两题比较提问: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连加、连减)提问:像这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是分几步计算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提问:今天学的加减混合题与连加、连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是两步计算,都有两种书写格式;都是先算左边的再算右边的,从左往右进行计算;都是能口算的就不用写竖式了。不同:运算符号不同。提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要注意什么?小结: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

36、合式题时,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计算。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人教版第二单元第8课时 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P31 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学习估算的思路,提高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估算思路和估算策略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要说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如:带的钱能不能买所需要的东西。下面请帮小明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小明和爸爸、妈妈逛商店。在商店里,小明看到了一双喜欢的运动鞋,价格90元。这时爸爸有32元,妈妈有43元,小明有20元,小明能买到这双运动鞋吗?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

37、的?提问:小明能不能买到这双鞋?进行判断时需要准确的计算吗?教师说明:有时在进行判断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要大致的估计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出示P31 例4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提问:要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的计算吗?教师说明:要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计出大约的数就能判断了,这种算法,我们把它叫做估算,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能用到估算。下面请同学说说这道题你是怎样估算的,判断的?请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思路思路有:妈妈用100元,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

38、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水杯24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提问:你怎么估计买热水瓶后大约还剩70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提问:在这里你用到了什么估算?教师说明:在你们刚才的判断估算中,有的用到了加法,有的用到了减法,有的用到了连加,有的用到了连减的估算,估算的方法多样,思路不同,最后的判断结果都一样,妈妈带的钱够。估算时,有的把接近整十数的看成整十数去估算,有的只要把这几个接近整十数的去连加、连减,就能进行判断了,总之估算的方法多样,依具体题目去选方法。请同学们看P31“做一做”:你能估计二年级大约有多少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吗?说说你的想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39、高。1、帮老师解难题。(课件)春天到了,小红和同学们放风筝。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同学们高兴极了。忽然吹来了一阵大风,小红不小心松手了,风筝被吹到了一棵高10米的大树上。同学们着急了,都想办法要把风筝弄焉。这时,有一个同学发现路旁放着长2米、3米、4米、5米、6米的竹竽各两根,还有一些绳子。请问他们能用其中的哪两根竹竽和绳子,把风筝弄下来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P32练习六 N1 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人教版第二单元第9课时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P33P35教学目标:通过笔算加、减法的复习,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法则,在比较中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计

40、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加、减法法则的整理与比较,从中总结出应注意的地方。养成良好的计算与检查的学习习惯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板算与本子上练相结合。42+34= 53+29= 34+6=78-36= 54-29= 90-64=订正板算。说计算过程。检查对错。二、回顾整理,兼顾网络。提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尊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比较。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在法则上有什么异同?相同: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

41、个位算起。不同:(1)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减法是从个位减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讨论。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笔算加、减法的法则,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具体计算时,怎样做才能保证计算正确,不出错。小结:(1)计算时要看清数字和符号。加法:个位不满十不进1,个位满十进1,进位点别忘了加上。减法:个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十位退1,见退位点要少1。加强检查,做到读题、抄题、数字搬家三检查。练一练 P34练习七 N3P33第二部分。提问:从图上我们知道什么?公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问题,边让学生列

42、式计算)问题有:公鸡有多少只?小鸡有多少只?公鸡、母鸡、小鸡共有多少只?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笔算下面各题。18+24= 36-25= 48+22=90-36= 7+28= 75-6=24+18+15= 36-24+57=90-26-27= 62+18-80=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列式解答。同学们种杨树36棵,种的松树比杨树少12棵,种松树多少棵?商店卖出其不意42台电脑,卖出的电视机比电脑多18台,卖出电视机多少台?人教版第二单元第10课时 我长高了教学内容:P36P37教学目标: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43、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并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通过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渗透统计思想。教学重、难点:测量方法的指导和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分别轮换地合理流动进行测量。每大组又分为三小组,在大组内合理地流动测量。一组:(1)测身高 (2)测门窗宽度 (3)测步距和手臂长度。二组:(1)测门窗宽度 (2)测步距和手臂长度 (3)测身高 三组:(1)测步距和手臂长度 (2)测身高 (3)测门窗宽度测量时一般3人为一小组,合理地进行分配,有测量的,有记录的,有被测量的,但又有轮换,有顺序地进行,保证秩序不乱

44、。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怎样量身高,怎样测门宽和窗宽,怎样测步距和手臂的长度。找同学分别做测量方法的示范。分三大组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的结果。汇报身高时,教师在黑板统计表上填上名字和身高。提问:最高的同学身高多少?最矮的同学身高多少?全班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人?全班哪个高度的人最少?一共有几人?(2)汇报两臂长度时,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身高作个比较,一般情况下,伸开两臂的长度与自己的身高有关,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年级第三单元第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及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直尺,直角三角板。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