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精品文档.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专家评审稿东莞生态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七年十二月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目 录前言1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1第 2 章. 现状概况2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4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6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7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13第 7 章. 用地布局规划19第 8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23第 9 章. 综合交通规划24第 10 章. 景观系统规划28第 11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29第 12 章. 环境保护规划34第 13 章. 环卫
2、工程规划36第 14 章. 给水工程规划38第 15 章. 雨水工程规划39第 16 章. 污水工程规划40第 17 章. 电力工程规划42第 18 章. 通信工程规划46第 19 章. 燃气工程规划49第 20 章. 近期建设规划51第 21 章. 开发模式53前言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即生态园(新区)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六镇协调规划中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整合,解决了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东莞生态园将建成
3、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为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生态园的规划目标主要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区。东莞生态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以两级管理区的模式,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整合空间,调整城市结构”是城市转型的关键;服务职能中心、交通设施、公共物品的建设是“整合空间,调整城市结构”的重要
4、手段。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会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塑造东莞“第三代新城”。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1.1 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及城市魅力;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社会经济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相统一,实施“优化、整合、提升”,由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加快“东莞加工”、“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为了更好
5、地推进双转型的战略思想,2006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包括中北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并划定围合的35平方公里用地,整合周边镇区土地,实施统一开发,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并作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随后展开“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两侧地区,推进四个街道、同沙、松山湖与东部快速两侧统筹地带四位一体的融合,做大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增强对全市的带动辐射作用。” “加快园区品牌建设、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争取松山
6、湖科技产业园尽快升格为国家级科技园区,并将东部快速路两侧统筹土地作为其配套园区统一开发。”2007年5月31日,在市土地统筹办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生态园建设工作会议,市政府领导提出加快推进生态园建设设想,要求2007年底尽快实现绿化、治水、道路三大工程启动。并明确提出由中规院统筹协调东莞生态园及相关近期实施项目。2007年8月底,东莞市委市政府批准通东莞生态园管委会成立。1.2 项目意义1、珠三角地区-从竞次走向竞优全球化发展程度的加深,将导致区域生产体系与世界城市价值链的局部重组,这为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自主创新(
7、研发模块、品牌模块、标准模块);二是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服务业、商业贸易服务)。而这两个发展方向需要以竞优战略为基础。松山湖的“高地效益”与生态园“集约重组”是最有效、最实在的竞优战略,力促东莞核心城市地区发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在从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四位一体”的东莞中心城区将形成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东莞城市核心区,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成为东莞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提升东莞在珠三角城市服务的水准和服务影响范围。2、东莞 -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长期以来,以镇为单元的土地开发建设模式亟待整合、提升。建设以生态(水)环境修
8、复为特色的“公共产品”+”现代产业”东莞生态园,就是要通过地区发展的统筹、协作,带动或影响周边镇区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高标准城市化,支持新工作方式和新生活方式,彰显社会进步。 其中,治理寒溪河流域与东引河水系的生态环境,是为了建构与市域范围内环境生态相融合的东莞生态园永远不变的生态安全格局;利用道路系统、水系、生态系统整合城市空间的主干脉络;通过东引河道连通莞城,将使生态园融入核心城区空间。“东莞生态园”也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统筹城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1.3 规划思路该项目不同于常规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即将
9、面临实施的规划项目,可操作性要求更高,面临的问题也异常复杂,包括土地统筹、功能定位、产业选择、防洪排涝、水体整治、生态修复等等;规划范围也不是一个常规的城市发展地区,而是一个有特定要求的生态地区,对生态要素的基本认知及处理是项目展开的核心,也是生态园最大的特色。本次规划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明确生态园定位及产业选择。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园区水生环境,满足生态园防洪排涝工程要求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园区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不同造价比选、投入产出效益比较,等多种方案明确提出造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用地布局及相关配套设施。水体湿地是生态园最显著的地域特征,是
10、生态园之魂,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塑造,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最大亮点。1.4 规划年限本次规划年限由2007年至2020年。其中2007年至2010年为近期,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1.5 规划依据(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2)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3)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2006)(4)东莞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4-2020)(5)东莞市茶山镇总体规划(2004-2020)(6)东莞市横沥镇总体规划(2003-2020)(7)东莞市寮布镇总体规划修编
11、(2002-2020)(8)东莞市企石镇总体规划(2006-2020)(9)东莞市石排镇总体规划(2006-2020)1.6 规划范围东莞市中北部六镇交界的东莞生态园征地范围,规划范围涉及到寮步、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六镇,规划总面积35.11平方公里。考虑各镇返还用地为各镇独立管辖,本次规划用地汇总及统计均以扣除返还用地的31.71平方公里计算。第 2 章. 现状概况2.1 现状条件2.1.1 地理位置规划区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埗村,西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
12、镇的边沿地区。2.1.2 交通状况现状区内对外主要道路包括东部快速路、石排大道等过境交通干道。内部主要道路有东寮路、东安路、龙岗大道等,主要满足镇区间的交通联系。目前,各镇之间的联系道路等级较高,联系较为便捷,但各镇内部支路等级较低,路面狭窄,且断头路较多,未形成有效的道路网系统。2.2 自然特征2.2.1 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全年平均湿度为77.9,年平均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为3300毫米,最小降雨量为950毫米。2.2.2 地质地貌及
13、土壤规划区内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寒溪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历来是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台丘坡地多已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规划区内地形属台丘平原区,丘陵台地多分布于东坑镇南部,平原则相对集中于东坑镇北部,即寒溪河两岸。 园内土壤包括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等。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和水稻土,呈酸性。2.2.3 水文水质规划区北部濒临东江,内有大面积水域,区内水系发达,有寒溪河、南畬郎渠、大圳埔排渠等主要河流,池塘密布,河网纵横,其它低洼地区为密布的天然鱼塘及人工养殖池
14、,另有一些天然的冲沟也存有水体,及易于积水的埔田区和围田区。目前,规划范围内河流和排渠水体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养殖池塘的水体质量相对较好,维持了较好的生态景观。2.3 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规划区内整体生态环境较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质量较好,植被生长情况较好,生态特征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所适宜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植被。区内以低丘陵和平原为主,整体山势不高,错落有致,风景优美,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经济林和沼生植被,地带性植物丰富,有荔枝、小叶榕、乌桕、桉树、芦苇、荷花等。动物种类繁多,昆虫和水生动物种类占有突出比重。2.4 土地利用规划区内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水域面积最大
15、,其次为基本农田和耕地,有少量的村庄,包括石步村、新围村,月塘村及麦屋村等。在生态园内各镇区均有少量建设,但建设用地布局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占园区总面积的5.90%,其中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到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06 %和57.43%。 如表2-1所示。表2-1 生态园现状用地汇总表用地性质代码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R4村镇居住用地56.2630.06M工业用地107.557.43T1铁路用地0.090.05S道路广场用地22.211.86U市政设施用地1.120.60城市建设用地187.17100.00E水域
16、及其他用地2984.18E1其中水域1632.02E2耕地1247.99E4林地104.17总用地3171.352.5 现状问题长期以来,规划区属各镇独立发展的边缘地区,区内主要为非城市建设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旅游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开发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现状生态基础条件较好,但环境污染压力较大。规划区内虽然维持了较好的生态基础,但由于工业污染的排入,南畬朗渠、大圳埔渠、寒溪河等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果外部的工业污染继续排放,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将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境况。同时,各镇边沿将生活垃圾无序的堆积到规划区内,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因此未来环
17、境的整治、生态的恢复将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2)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未形成规模效应。规划区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周边有南社古村落、塘尾古村落、李家坊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南社和塘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水体景观优美,既有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大圳埔等河渠水体,又有星罗密布的阡陌池塘。现状农田也呈现出独特肌理的、纵横交错的大地景观效果。然而,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尚未得到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游览系统。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的挖掘这些旅游资源,构
18、建东莞东部的岭南文化旅游圈、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弘扬东莞地域文化、塑造生态园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3)地势较低洼,内涝现象严重,建设条件较差,土地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规划区内现状土地标高低,内涝灾害严重,现状鱼塘密布,并有淤泥淤积,地基条件较差。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提高用地标高、增强土地承载力才能达到用地安全标准。回填的土源难寻、运输费用高都将导致较高的造地成本。(4)规划区范围较为细碎,用地边界不完整,土地利用难度较大。规划区分布比较分散,范围比较细碎,用地不够集聚,一方面导致土地的利用的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也较难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规划区用地边界与六镇紧密结合,将有利于
19、发挥生态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统筹和提升六镇。(5)高压走廊造成了规划区内用地的严重分割。现状和原规划高压走廊严重的分割了生态园核心区的用地,使规划区内用地更加分散,土地的价值难于发挥,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景观效果。调改高压走廊成为整合用地、提升土地价值的必要条件。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3.1 区域协调策略统筹东莞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转变,东莞生态园应有极大的发展。“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强调核心城区城市功能的统筹协调,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核心城区在空间上放大的同时也将其区域发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市域的东北部,提升了城市整体参与区域发展的能力。东
20、莞市主城区“四位一体”结构图以东莞生态园为中心,统筹协调周边石排、茶山、东坑及横沥四镇市政基础设施、产业服务、旅游服务等综合功能,聚合四镇的发展,是形成东莞主城区“四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寮步作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是“四位一体”结构中重要的联系点。企石依托东部工业园发展相关产业及配套服务。中北部六镇规划等级结构图3.2 生态优先策略重新审视对待生态资源的态度,将地区生态安全提升至整个区域安全高度。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核心,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安全格局。治理寒溪河流域与东引河水系的生态环境,建构与市域范围生态廊道相连接的具有修复功能的人工生态环境。形成沿东部快速、东江及寒溪河的生态廊道,
21、并以道路系统、水道、水系、生态系统成为组织空间的主干脉络。利用湿地公园及泻湖形成水环境自净系统,提升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营造更加安全的生态系统,形成内环境生态相融合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区涉及多条市域生态走廊:沿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寒溪河流域生态走廊,东江生态走廊,它们是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沿南畬朗两侧的低洼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义为生态绿化空间,起到沟通东部快速路沿线生态走廊至东江生态走廊的作用。因此生态园是区域生态走廊交汇的节点地区。为保证东部六镇维持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合理的发展形态和土地利用,最关键是要在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防止出现
22、“建设性破坏”。开发建设应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学思想方法,达到持续高效利用资源,减小环境压力,创造高质量的生态景观环境。3.3 治水为先策略规划区涉及的河流水系包括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及大圳埔等,由于历史原因,水质均为国家标准的IV类水体。规划区范围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高标准的区域防洪防涝措施及水环境整治成为规划区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园定位为“四位一体”的主城区之一,要求建立高标准城市水环境,树立东莞城市建设的新标准。规划区范围内水系纵横,必须以区域治水为先,以水环境的整治带动规划区生态恢复工程。3.4 滚动开发策略生态园采用滚动式的土地开发策略。土地投放采取渐近式,逐步分批向市
23、场投放成熟土地,逐步分片开发。为使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最大化,应采取“以地养地”的方式。在投放市场的土地开发到一定阶段后,将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再将增值后的政府用地出让,以此循环,逐步开发。开发初期政府应主动降低启动发展的门槛,利于开发的充分市场化运作。开发应充分利用周边镇区成熟的发展条件,借助镇区的服务配套带动生态园用地的迅速启动与快速发展,以降低发展周期。通过治水为先策略打造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水环境品质,使基础设施投入带动土地增值。充分利用现状人文旅游资源启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人气。由树立生态园新区形象的启动区先行发展,形成示范地区,达到政府最终的发展预期。3.5 新城发展策
24、略第三代新城,充分结合城市生态资源,综合城市多种职能,形成具有较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东莞生态园通过整合、统筹镇区土地、交通、基础设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打造东莞第三代新城。以南畬朗、东部快速路为空间主线,以生态环境缝合边缘化的城镇空间,形成具有安全的生态环境格局的新城地区。树立新的城市建设标准,通过以新标准建设的新城地区,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3.6 产业提升策略整合空间资源,力促城市发展从“竞争上游”走向“上游竞争”。过去东莞在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是建立在竞次策略基础之上的。诸侯显神通的“成本洼地”效应。以竞次策略为基础发展的只能是规模经济,需要生产要素的不断大量投入。核心城市地区发
25、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已经形成以全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价值链。城市价值链的价值体现在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地位。只有争取东莞在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地位,才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理想,包括成为全球具有影响的城市。城市在这个价值链中的位置,是由众多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环节汇集而成,也是由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模效益来实现的。采取统筹、非平衡分配资源的策略,非均衡化的社会资源投入方式,使该地区具有相对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的确立生态园的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配套产业为主。作为东莞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增长点,产业类型选择为机器人产业、电子信息、旅游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房地
26、产、机械模具(机械模具、电器机械)及包装印刷等。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4.1 上层次规划4.1.1 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基于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空间结构,对规划区尚无明确的开发指引。总体规划确定的“复合中心、五大片区、生态型的空间结构”。生态园主要位于西北部片区,部分位于东北部片区,为片区间生态绿地东西横向穿越。4.1.2 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指出:规划区为东莞市中心城区“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影响区域,是主城区东部铁路综合枢纽,中北部地区产业服务主中心,
27、以现代制造业生产加工为主体,兼有产业服务、湿地公园、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文化新城,是东莞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最终成为:东莞城市发展转型的“助推器”;积淀“制度厚度”的产业新城;没有“边界”(空间的、产业联系的)的新产业区。4.2 规划定位根据东莞生态园现状基础条件及其周边资源情况,结合东莞“四位一体”的空间发展战略,综合研究确定东莞生态园的功能定位为: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其主要职能为:n 东莞生态园是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n 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n 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n 东莞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服务区n 松山湖配套园区4.3
28、 规划目标集聚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构建东莞生态园城镇群统筹发展的平台;全面恢复园区生态环境,发展岭南文化旅游,使之成为珠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生态产业综合园。4.4 规划规模4.4.1 用地规模规划园区总用地面积为35.11平方公里,规划统计面积31.71平方公里(扣除各镇返还用地)。水域和生态绿地等不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501.51公顷,约占总用地面积的47%;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69.84公顷,占总用地的53%;其中产业用地512.7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0.7%。4.4.2 人口规模东莞生态园规划居住用地293.55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为223.83公顷,商住混合用地30.8
29、2公顷,考虑到东莞市人均居住用地实际情况和未来生态园的功能定位,并参考深圳等发达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标准,确定生态园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为21平方米/人,则预测该地区的居住人口容量约为11.8万人。在产业园区规划单身宿舍用地29.07公顷,按照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0平方米标准计算,可居住约2.9万职工。以上两项合计,预测规划区可居住总人口数约为14.7万人。综合各方面因素,东莞生态园区人口控制规模为15万人,弹性人口规模为20万人。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5.1 生态系统布局5.1.1 生态格局在对规划区现状生态作详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首先确定生态恢复的非建设地区。结
30、合景观的塑造和区域生态走廊的形成,整理现状的绿地和水体,整合山、水、林、田、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构建生态园的 “山”字型的生态空间格局。“山”字型的生态格局由沿寒溪河、南畬朗、东引河三条南北走向的生态走廊和沿东部快速路东西向的生态走廊共同组成。5.1.2 造地方式造地原则包括:(1)生态安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重大生态廊道、园区环境。(2)防洪排涝。满足生态园防洪排涝工程要求。(3)用地需求。结合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园区产业发展需求。(4)经济分析。多种方案进行不同造价比选、投入产出效益比较。规划针对现状生态的敏感性的不同和现状地形特征,在满足生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用地比例的前提下,
31、采用以下三种手段来完成规划区造地:n 将生态敏感性较低、地势较高、邻近城市主干道的地区,交通可达性较高的地区确定为建设用地。n 将现状池塘密布,水网纵横的地区确定为水体,局部整合小水面成大水面,并清理现状水系淤积的淤泥。n 将水面整合和清淤的泥土回填周边绿地形成景观生态绿地的地形。 “山”字型的生态格局图5.1.3 生态功能布局生态的概念是本次规划布局中一直所强调的主线。规划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全区划分成四个生态功能区,结合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特点,提出意向性的用地功能,为用地功能布局奠定基础。(1)生态核心区:以水体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2)生态保育区:以生态防护和低密度建设研发
32、、旅游、度假等为主要功能;(3)生态影响区:以生活居住、综合商业办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功能; (4)沿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的非建设地区。这种优先确定生态功能布局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即力求城市建设对生态压力最小,同时又为园区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创造一流的生态产业园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造地方式图生态功能分区图5.2 水系景观规划5.2.1 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的原则(2) 因地制宜的原则(3) 保护与利用并进的原则。5.2.2 规划目标生态修复现有水体生态系统,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建设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各类水体景
33、观,提供各类水上游赏休闲活动。5.2.3 保护培育规划为积极修复、合理保护、适度利用,规划针对不同生态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相关措施予以修复,并且采取分级保护的手段,使保护培育工作措施到位、可行性强。(1)生态修复规划n 水体的生态修复现有水体水质较差,因此除了以工程手段截污纳流以外,还应利用生态修复的办法改善水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池塘及河道底部彻底的清淤;在保留原有桑基鱼塘肌理的基础上,沟通部分池塘,从而改善水质;在池塘边缘及各入水口栽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引进培养底栖生物体系,从而长期保证水质。n 植被的生态修复清除入侵性较强的水生物种,如浮萍等,以避免水体的高度富营养化。在恢复当地乡土水生、湿
34、生植被的同时,引进具有湿地特色且适合当地生长的湿地植物群落,以丰富园区植被景观。n 土壤的生态修复与水体景观密切相连的就是各类驳岸的形式。硬质水泥驳岸不仅从景观上不够美观,而且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也有不利影响。因此,应改造现有人工硬质驳岸,而代以生态做法的自然式驳岸,如有必要,在陡坎处可用松木桩或柳木桩加固。n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修复目前园区内水体多为养殖池和河流,生境较为单一。因此规划在中心水体区营造一定面积的滩地、岛屿,具有时间性被淹没特点,吸引适合各类水鸟来此栖息。不仅提升了园区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同时也丰富了湿地特色景观。(2)分级保护规划n 一级保护区:位于东部和中部的人工生态湿地区域。该区
35、域是净化水体的重点区段,因此在该区内不开展公众参与性较强的水上活动,除寒溪河主航道外,不允许任何游客船只驶入,只设立必要的游步道、木栈道等,以便开展各类科普活动。n 二级保护区:北部岭南特色旅游区域该区内以保护当地水体风貌为主,结合乡土文化限制性的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允许摇橹船驶入,但不允许电瓶船进入。n 三级保护区: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带和中部的中心水体区域。该区域内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允许电瓶船驶入。5.2.4 景观游赏规划(1)景观分区规划水是生态园的重要主题,同时也造就了生态园“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色,为使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进行合理的规划
36、设计,规划将园区水体分成以下四类分区:n 岭南文化水景区:北部与古村落相连接的区域以历史古村落为依托,展现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农耕水景。水体以池塘为构架,保持原有桑基鱼塘的肌理。展现传统岭南民居特色的同时,增加部分现代水生园艺展览等活动。利用乡土水网特征,营造自然湿地,对污水厂排出的水质进一步净化。n 生态休闲水景区:园区中心水体区域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水体形态以大水面和岛屿、滩地相结合的形式。北部主要以岛屿和滩地为主,营造湿地植物展示园,鸟类栖息岛,观鸟楼等生态游览设施。南部月塘湖营造较为宽畅的大水面,可以进行F1摩托艇之类的大型水上赛事。n 湿地展示水景区:东部和中部的两块生态湿
37、地区域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建设观赏游步道以及提供青少年了解湿地的科普活动场所。水体以滩地和涧流为主。两个湿地区域的植被类型各有侧重,东部主要是灌木、高草湿地景观,以芦苇及各种湿生灌木为主。西部则以观赏性较强的水生植物为主。n 三角洲生态水景区结合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提供生态休闲区域。(2)河道规划n 航道分级规划综合考虑水体保护和游客游赏的需要,规划设立主、次两级水上游览航道。主航道:通航电瓶船。共有两条,一条是南畬朗渠,另一条则是东起中心水体区,西至寒溪河,并向上延伸直至莞城。次航道:只能通行摇橹船。河道最窄处不得少于三米。主要是连接中心水体和北部岭南文化水景区的各小型航道。
38、n 典型河道断面考虑到河道的泄洪要求和突显湿地特色的要求,河道两岸均为自然驳岸,缓坡处理。河道两侧种植挺水植物,不仅美化河道景观,同时起到固堤护坡的作用,减少河水冲刷。水、岸临界处栽植耐水湿的高草、灌木及部分乔木,以适应洪水位时被水淹没的期间。5.3 水体整治规划5.3.1 规划原则(1) 安全性原则(2) 整体性原则(3) 多样性原则(4) 生态性原则(5) 综合协调原则5.3.2 规划目标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促进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
39、整体形象。为将东莞生态园建设成为以水生态为核心的山水园林城市新区、岭南水乡特色宜居城市新区、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新区作出贡献。5.3.3 水体整治规划(1)水系布局根据现状水系分布、生态要求、防洪排涝要求、水系水质的总体要求确定生态园水系分布。规划生态园水系主要由排洪渠道、中央水系、生态湿地组成。n 排洪渠规划区大部分用地位于南畬朗、大圳埔排渠集水区域内,水系规划区域内共有三条主要排洪渠。即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新排渠。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基本走向不变,并进行清淤、挖深、疏通、局部拓宽及断面改造。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洪渠,将南畬朗与大圳埔打通。规划的三条主要排洪渠相互连通,从而使区
40、内水系形成网状。区内排洪渠与外河东江和东引河的联系主要通过下沙水闸、南畬朗水闸控制。暴雨时区域内排洪渠无法自排,则通过下沙排站、南畬朗排站、燕岭排站、大圳埔排站分别将区域内涝水排至东引河、东江及寒溪河,以达到行洪排涝的目的,保护规划区安全。n 中央水系由于南畲朗排渠与新开排洪渠之间距离较近,且现状多为鱼塘水面,结合生态园水系生态景观及蓄洪滞洪的需要,规划在此处挖湖造水,建设中央水系。中央水系由月塘湖、中心公园、燕岭生态湿地、南畲朗排渠中断及新开渠组成,是生态园的生态核心。n 生态湿地结合水系水质的要求,规划建设燕岭生态湿地、建设下沙生态湿地、大圳埔生态湿地。三湿地分别净化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尾水、
41、东引河来水及园内水体,以改善水质,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2)水系整治水系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综合协调,分步实施。东莞生态园水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截污及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n 截污及污水处理截污及污水处理是改善生态园水质的前提条件。结合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沿龙岗大道铺设截污干管,主要收集企石镇东部及石排镇的污水入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管径D1800D2000。截污干管施工完成后,将南畲朗渠汇水面积上的污水基本上都纳入污水收集系统,加上规划区内污水管道的不断建设完善,基本从源头上消除了点源对区内水系的污染。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污干
42、管收集的污水后排放。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30-35万立方米/日,占地约25公顷。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尾水经燕岭人工湿地净化后排入水系,补充生态园景观用水。n 排渠建设与整治对南畲朗、大圳埔排渠进行拓宽、清淤、疏浚改造,保证其过水断面,并在南畲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水渠,满足防洪排涝要求。通过对河道进行拓宽、清淤、疏浚改造,同时在流域的点、面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底泥对水体的污染将会减免。n 挖湖造水根据防洪排涝要求,结合生态园景观要求,挖湖造水,建设中心公园及月塘湖,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集中水面,作为生态园的景观核心,同时在洪水期承担调洪滞洪的作用。n 排涝设施建设结合现状排涝设施,分析计算排洪渠和雨水
43、泵站规模,并根据排涝系统方案布置排涝泵站。保留燕岭排站,规模49.8立方米/秒;新建下沙排站,规模25立方米/秒;扩建南畲朗排站,总规模88.2立方米/秒;扩建大圳埔排站,总规模49.6立方米/秒。n 水体置换在水系建设的初期,为了尽快改善规划区水系水质,规划将南畲朗排渠与东引河相接,并利用闸门控制,洪水季节在东引河水水质相对较好的时候,开闸引东引河水进入南畲朗排渠,将生态园已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置换。并以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作为生态园备用水源,如果东引河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则从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中取水,置换生态园水体。在水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为保证水系水体流动和水量平衡,规划从南畲朗污水处理厂以及东引
44、河引水,为保证水系水质,所引至水需经湿地处理后方能进入规划区的河道湖泊。n 湿地建设根据生态园水系水质要求,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净化生态园水系水质。其中燕岭湿地由南、北两个湿地系统组成,占地56.7公顷,负责处理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尾水;下沙湿地占地68公顷,主要负责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处理后出水补充南畲朗渠景观用水;大圳埔湿地占地59公顷,主要负责净化生态园内部水体。寒溪河河南畬朗排大圳埔渠东江东引渠排新增排渠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拓宽大圳埔排渠大中央水系园区水系规划寒溪河河南朗排大圳埔渠东江东引渠排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占地24.4公顷大下沙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约65公顷燕岭生态污水
45、处理系统占地约56公顷畬大圳埔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占地59公顷统园区污水处理规划5.4 绿地系统规划5.4.1 区域生态系统规划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构建协调区特色生态系统。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基础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形成在“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进而建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园协调区范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多绿径:利用铁路防护绿带、水系、高压走廊、公园等开放空间,串联成网,形成生
46、态“毛细”网络。多节点:在协调区范围内形成多个生态节点,充分体现生态园山体、水网、河塘交织的自然生态特征,形成古采石场、人工湿地、景观湿地、自然湿地、三角洲、塘、涠等以等多个不同功能特色的生态节点。5.4.2 规划目标为使东莞生态园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型园区,本次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建设目标确定为: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以绿色植物栽植养护、管理为手段,建成结构合理、效益充分、功能完备的园区生态安全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最终把东莞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5.4.3 规划指标指 标近期指标(2010年)中期指标(2015年)远期指标(2020年)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建成区绿地率(%)3845483538绿化覆盖率(%)45535740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121315912道路绿化普及率(%)1001001009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30353530/生产绿地建成区面积2%建成区面积2%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