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106070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日期:2009-11-06来源:四川大学 作者:章 程字体: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约有65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市场萎靡。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客观而严峻地展现在政府、学校、学生面前。面对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我们认为必须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及对策。一、大学生就业困

2、难的原因(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第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供需比2007年年底为0.98,2008年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至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2009年到高校招聘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尤以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为甚。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权且没有

3、大幅裁员或减少招聘人数,但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第二,持续的高校扩招与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协调。“十五”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总计是1090万人,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将达到2700多万,增长1600多万,增幅近150%,年均新增大学毕业生70至100万2。这期间,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等,将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压力。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产业结

4、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增长慢,发展相对滞后,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较大,专业的“冷热”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造成大部分“冷门”专业人才供求矛盾大,就业困难。另外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第四,企业用人观念缺乏理性,用人标准错位。正因为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单位在进行校园人才招聘时一

5、味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提高就业门槛。这种学历歧视也直接导致了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经常对性别、外貌、身高、生源地、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特殊限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二)人才教育培养因素第一,培养内容、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在不断深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更新。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然而高等学校由于以下原因却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这些主要原因有,有的高校有的专业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或更新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有的教师重授学生以“鱼”而轻授学生以“渔”,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

6、教育,使高校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或者滞后的现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的弊端。第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根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心应届毕业生的条件依次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0%)、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才是个人学习成绩(21.4%)3。而当前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还不够,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第三,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几乎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功能几乎局限于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几场招聘

7、会,等待企业与学生上门提供有限搭桥作用,统计就业率、上报就业率,甚至是为了完成就业率目标而忙碌。真正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指导方面的功能非常之少,更没有开展诸如能力测评、综合考评、跟踪指导等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人数不足,除了忙于事务性工作外,难以有精力开展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咨询等工作,很多高校也未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辅导。当然,此项工作已经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正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推进。(三)学生个体因素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择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择业区域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大型中心城市。据“

8、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06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比例分别为,北京(24.69%),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9.62%、7.39%)。其次,择业部门集中于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政府机关、国企作为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最后,在择业认识上,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4。第二,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缺乏长远的职业思考。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

9、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第三,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在考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看重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等这些“软能力”。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少数毕业生性格上具有个性突出、为人自我、缺乏宽容、合作精神不强的特质;学习上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其他能力的锻炼,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往往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二、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学校、学生应该三位一体,全面切入,共

10、同努力,才是可持续有效之计。下面我们从政策扶持、平台援助、长效规划、个体指导方面探讨就业指导对策。(一)政策扶持第一,户籍、档案、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户籍、档案制度改革,降低户籍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束缚影响,尽可能考虑取消户籍在各区域的限制、地方保护性的户籍歧视,可喜的是政府已在尝试户籍的改革,减少档案关系给毕业生带来的麻烦;改革用人制度,促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第二,落实“三支一扶”政策,深化优惠、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调控人才东西部合理配置,通过财政优惠、计划性、激励性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机构、农村、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

11、区以及艰苦行业就业。其中对到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大优惠力度,及时兑现承诺,增强信任,促进良性发展。第三,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的今天,民族自主品牌急需尽可能多的创建,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鼓励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毕业生利用已有资源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营建规范的经济市场、政府服务,简化相关的创办程序以利于自主创业的健康发展。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信用体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与约束,为企业大胆招聘应届毕业生,大胆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学习提供信用保障。第五,落实高校学分制改革。我国高校很多都不是完全学分制,有一部分学生对高考时选择的

12、专业,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听任家长意见,因而上了大学后,学习动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效果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定位。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专业调整等政策可以改善这类问题。(二)平台援助第一,校企合作职业创业实践、锻炼平台。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培养人才,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能力、认识社会机会。第二,各高校就业科学化平台。目前,相当多高校的就业信息通过本校网络公布给本校毕业生,对其他高校的学生是封闭的,这是高校就业资源配置不科学的后果。对此,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促进搭建就

13、业市场化、信息共享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就业平台。第三,深化搭建职业咨询平台。鉴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限于就业指导事务性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深化就业指导功能,拓展职业指导规划功能,搭建职业咨询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三)长效规划第一,从基础教育开始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效规划。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的甚至工作了几年,仍处于为生活而工作的迷茫状态,至于职业热情、职业享受更无从谈起。其深层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缺失职业启蒙教育,高等教育中也是近些年才零散提供几场不系统的讲座。由此分析,我们认为应学习国外的经

14、验,从中小学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更新家长、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第二,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科学长效规划。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定期反馈市场需求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宏观控制,科学有效地设置专业,控制招生人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能够与市场的需求有效对接。第三,大学新生开始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就业跟踪全程长效规划。在现实情况下,高校应尽早全程化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测评、就业跟踪长效规划等工作,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学习实践课程,以警醒学生对就业、职业规划的思考,

15、培养关注职业信息、注重综合能力、加强组织沟通、参与实践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参与社会工作的适应力、发展力。(四)个体指导第一,动员宣传,转变观念,注重就业力自我培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缺失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因此需要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尽可能更新传统观念,渗入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提高自我需求意识,从观念的层面认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有效性,并促进转化为行动力,加强学生对软能力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更新对职业种类的客观定位、发展性的选择职业、自我期望的准确定位等评价观念。第二,引进人才测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目前很多学生对职业指导规划只是略有所闻,但并未体验到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16、的有效性,尤其是非毕业生,加之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难以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于现实,从引进人才测评,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特质、潜力,给予学生思考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寻找提供有效的依据入手,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困难的可行方向。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具体职业指导档案。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提供学生能力测评依据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加强职业指导跟踪力度,给予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档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变化,不断地更新指导意见,并反馈于学生。第四,增强心理调适,树立自信,培养豁达、积极、包容的性格。针对学生成长、学习实践方面必然出现的一些困惑与困难,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给予学生耐心、全面的心理调适指导,调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矫正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对现实职场生活的认识,坦然正视受挫困难的考验等,通过调适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业软能力等。参考文献:1 温清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世纪桥,2009,(8).2 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17.3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阅读:3084 次录入: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