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刻舟求剑2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第二课时学案 编制人 费正和 审核人李振仁 李兴 编制时间2009年09月13日 用时 30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二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三知识链接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末年著名、,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
2、“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 吕氏春秋是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丞相 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四学习内容(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涉 坠 遽 契 惑(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速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
3、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6. 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六学习小结实虚词含义寓言特点 寓言大意 诵读全文 寓意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编者是_。2为下列字注音。坠( ) 遽( ) 契( )3解释下列词语。涉( ) 是( )遽( ) 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求剑若此,不亦
4、惑乎? 译文: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 八学习反思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主备人 :费正和 复备人: 时间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二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三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一)自学质疑。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肯定语气和别人嘲笑他时嘲讽语气的,
5、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师指导朗读。要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的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sh 涉 j遽 q 契 y 矣 ru 若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二)、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3、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设计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结果找到了吗?没有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个什么句?(反
6、问句)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是吾剑之所从坠。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6、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四、
7、迁移应用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故事比赛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开场】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09汉本1班的17号李江,今天给我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28课,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带过东西没有啊?(前几天我就掉过)当你掉了东西之后,你会怎么做?会不会回去找,需不需要马上回去找?(要)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他掉了东西却不慌不忙,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马上去看一看吧!(下面翻开书翻到第123页)对,今天我们要讲的课文就是(板书)刻舟求剑【课堂】一、解释题目:在船上用小刀刻个记号(此几号非彼记号,不是早字),干什么呢
8、?求剑,寻求寻找宝剑。二、讲解课文:先听老师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点:1、 标自然段,看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 发现生字词 【课文】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他一不小心把挂在身上的宝剑(jin)掉到江里去了。那个人一点也不着急,他用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 有人催他:“还不赶紧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ko)了岸,我就从这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一个共有4段,生字 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剑是一种兵器,和“箭“区别。(大剑)靠:上边“告”要写扁
9、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PS:社会上,学校里,有好多人张口闭口都在说“靠”。可是“靠”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一个靠字解决!依靠,(我靠)2、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认真读,有感情的读,待会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3、思考: 剑掉江里去了,船上的人叫他怎么做?答:催他赶紧去捞。原话:还不赶紧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着急啊) 他为什么不慌不忙,他说了什么?答:他认为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课文题目是刻舟求剑,可最后有没有求到剑?(没有,求佛)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答: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
10、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怎样做才能找到剑?答:船上的人的话,赶紧跳下去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做事要随机应变!4、引申:守株待兔相似,注意:刻舟求剑是贬义。三、引导想象,续编故事。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怎样? (好的,这就是我今天留给大家的家庭作业,续写故事)老师同学们,以上就我讲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请批评指正!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剑:jin (宝剑) 靠:ko(靠
11、岸) 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做事要随机应变! 刻舟求剑课文讲解:先听老师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点:1、 标自然段,看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 找出生字词 【课文】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他一不小心把挂在身上的宝剑(jin)掉到江里去了。那个人一点也不着急,他用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有人催他:“还不赶紧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ko)了岸,我就从这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一个共有4段,生字:剑、靠2、思考: 剑掉江里去了,船上的人叫他怎么做?答:催
12、他赶紧去捞。 他为什么不慌不忙,他说了什么?答:他认为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课文题目是刻舟求剑,可最后有没有求到剑?(没有)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答: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怎样做才能找到剑?答:船上的人的话,赶紧跳下去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导学单【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 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
13、语翻译课文。3、 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学习活动】活动一:回顾旧知1.填空: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家;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 3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活动二:1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活动三:疏通课文1、 解释句中加点
14、的字: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2、 解释下列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活动四: 讨论问题:“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活动五:总结反思: 文言文刻舟求剑刻
15、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同步练习: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遽契其舟( )( )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遽契其舟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三、 翻译下列各句。(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四、 刻舟求剑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松树的风格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有(瞻仰 敬仰)之心。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
16、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
17、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回答问题。 “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请用“ ”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抓住“物”和“人”的共同特征简要回答) 4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英语手抄报:刻舟求剑译文marking his mark(刻舟求
18、剑)a man from the state chu was crossing the river. in the boat, his sword fell into the water by his carelessness. imediately he made a mark on the boat.“this is where my sword fell off.”he said. when the boat stopped, 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at the place where he marked the b
19、oat. the boat had moved but the sword had not. is this not a foolish way to look for a sword?译文:从前,一个楚国人在坐船过河时,不小心把他的剑掉入了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做了个记号。“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他说。船停下来后,他就根据船上的记号跳入水中寻找他的剑。船在移动但他的剑并没有。用这种方式来找剑难道不是非常愚蠢的吗?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初学习内容:一 年级刻舟求剑语文 科技能训练 学案教学设计 (收获)主备: 曹兴梅时间 :9 月23日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诗词,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重点 :积
20、累文言实词 一、自主学习(准读课文最重要! ) 自学指导:1、用 2 分钟时间读课文两次,读准字音并标注在课本上。 2、把不会划分节奏的句子用勾画住。 自学检测: 1、 刻舟求剑讲了一个 的故事。 2、 刻舟求剑选自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楚人有涉江者 是吾剑之所从坠 3、用 “”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楚人有涉江者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小组学习: (读懂课文,疏通文意,比一比谁最棒! ) 指导: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小组中的疑难勾画出来。 1、 解释加点的词。 楚人有涉江者 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教学反思 (疑惑)
21、(2)遽契其舟难点: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是吾剑之所从坠(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三、展示反馈(品读课文,比一比谁聪明! ) 1、一词多义 , 吕氏春秋是 时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忘操之 遽契其舟 而置之其坐 2、文中表现作者对“楚人”态度及评价的句子是 。 3、这则寓言讽刺了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四、拓展延伸: (比一比,谁写得生动! ) 想像一下楚人“遽契其舟”时的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不少于 50 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重点词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第11页第12 页刻舟求剑的故事【注音
22、】k zhu qi ji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但没能及时抓住,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结果一无所获。 【典故】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成语例句】 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 新刻
23、舟求剑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小舟,慢悠悠地漂浮着。此时的码头却是另一番景象。码头的人多极了,一艘艘的小舟在波光摇曳的湖面上穿行而过,留下一条条碧绿的水纹。这时,码头来了一个眉清目秀,衣着光鲜的楚国少年,仔细一看,少年的腰上还挎着一把宝剑。那把宝剑上虽然没有镶嵌宝石,却雕刻着精致的花纹,使少年看起来威风凛凛。只见少年站到一艘小船前,吆喝道:“喂,开船的,我要渡江,能载我一程吗?”“没问题!”渔翁回答。少年迈开方步跨进船里,站在船上悠然自得,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一阵微风吹过,少年耳边的几缕发丝肆意地飘扬着,为少年平添了几分贵气。渔翁问:“贵客是否来自名剑世家?
24、您的这把宝剑看起来价值不菲啊!”少年得意极了,说:“那当然了,要这道这把宝剑可是皇上亲自赏赐的!”说说罢,还把宝剑从剑鞘中抽了出来,耍了几下。谁知,少年刚想把宝剑放回剑鞘,结果一不小心,宝剑掉入了江中。少年着急极了,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还边嘀咕着:“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岸时,已经是黄昏了,夕阳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边的天。船停下后,少年慌忙地脱下衣裳,跳入水中寻剑。岸边的人满脸疑惑,为少年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而船上的人则是满脸鄙夷。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不行,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五年级:沉澱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
25、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
26、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刻舟求剑的故事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
27、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28、,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29、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螳螂挡车的故事有一次,齐庄公带着几十名随从进山打猎。一路上,齐庄公兴致勃勃,与随从们谈笑风生,驾车驭马,好不轻松愉快。忽然,前面不远的车道上,有一个绿色的小东西,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绿色的小昆虫。那小昆虫正奋力高举起它的两只前臂,怒气冲冲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马车轮子,一副要与车轮搏斗的架势。小小一只虫
30、子,竟然敢与庞大的车轮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这有趣的场面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他问左右:“这是什么虫子?”左右回答说:“大王,这是一只螳螂。”庄公又问:“这小虫子为何这般模样?”左右回答说:“大王,它要和我们的车子搏斗,它不想让我们过去呢。”“噫!真有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公饶有兴趣地问左右。左右回答说:“大王,螳螂这小虫子,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体小心大,自不量力,又轻敌。”听了左右这番话,庄公反而被这小小螳螂打动,他感慨地说道:“小小虫儿,志气不小,它要是人的话,一定会成为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说完,他吩咐车夫勒马回车,绕道而行,不要伤害螳螂。后来,齐国的将士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非常感动。从
31、此,他们打起仗来更加奋不顾身,都愿以死来效忠齐庄公。人们常说螳螂挡车,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看,螳螂挡车之勇,也实在可赞可叹,这种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争的勇气,不是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吗? 1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
32、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
33、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掩耳盗铃的故事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钟铃。这个成语出自战
34、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末期,晋国有个叫范吉射的人,家门口挂了一口大钟。在我国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 一天,有个人到范吉射家里,见到门口的钟,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钟太笨重了,他根本无法把它背走。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用力去敲钟。“当”第一下敲上去,钟就发出洪亮悠长的响声;再敲下去,钟发出同样的响声。他想:“钟声一响,人家就知道我在这里敲钟。这样,钟就要被别人夺走,我也要被人抓住。”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样钟声再响也听不见了,他想既然我离得这么近也听不见,其他人当然更听不见,就可以安全地将钟偷走了。 其实他非常愚蠢可笑:虽然他捂住
35、了耳朵听不见钟声,但别人的耳朵没有被捂住,当然还会听见钟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来比喻那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人。比如:“他以为把成绩单涂改了,妈妈就不会发现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盗铃!” 2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36、。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
37、”,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东施效颦的故事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
38、关上。 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
39、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3刻舟求剑_55078刻舟求剑主要角色:楚人,船夫,同船人趣味故事:楚国有个人要坐船渡江办事。船上,众人见楚人的宝剑华丽,想要一睹风采
40、。同船人:你的宝剑一定看上去如此华丽,一定造价不菲了,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名师之手。 楚人(缓缓拔出宝剑,面带微笑):此剑是家父所传,据说是(突然一阵风浪袭来,船晃动不已)船夫:各位坐稳了,起风了。楚人(摇晃中宝剑掉入水中):呀,我的宝剑。 船夫:客人,实在是不好意思了。突然起了大风,弄丢了您的宝剑。同船人:唉,实在是可惜了,那么好的一把宝剑。楚人:船家不必自责了,我自有办法捞回宝剑。船夫:客人,这里水深的很,连我们熟悉水性的轻易都不敢下水。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同船人:你有什么好办法,我们实在很好奇。 楚人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楚人:我的宝剑是在这里掉下去的,所以我在这里做上一个记号
41、。同船人:这是何意?楚人:等船靠岸了,我就能把宝剑捞回来了。 船夫:各位,船靠岸了。大家下船要小心些。同船人:我们先不急下去,倒要看看你怎么把宝剑捞回来。船夫:老朽也挺好奇的。不过客人要注意些安全啊。楚人:各位看好了。 楚人脱下鞋子,走到船舷做了记号的地方,下水捞了起来。楚人(一无所获):奇怪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明明是在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还做了记号。众人(哈哈大笑):我们还以为你有什么好法子。船在前行,你的宝剑却躺在江底一动不动,怎么能够捞到宝剑呢。 成语解释:其实宝剑沉入江底不会动弹,而船却在前行,像楚人那样的做法,实在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原意是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
42、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故事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关键词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急遽,立即,匆忙。4.契-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
43、,其:他。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17.止:动词,停止。18.行:前进。19.亦:也。 语文知识: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百科知识:船舶,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燃气涡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
44、(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古称艨艟)、艇,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趣味练习:1:填一填破釜沉( ) (舟)学如逆水行舟, ( ) (不进则退)( )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 2:答一答我国历史上是那个皇帝为了龙船能够下江南游玩,而开挖了一条运河。这条运河又叫做什么? 说一说你知道的历史上有名的宝剑名称。 算一算: 一艘船每小时可以行驶50千米,现在距离岸边还有2400千米,问这艘船还要多少天可以靠岸? 趣味思考: 楚人的为什么会以为他这样做可以捞到宝剑?如果楚人在船上别的地方做记号能够捞到宝剑么? 05刻舟求剑“学 程 导 航”课 时
45、 教 学 计 划主备课人: 教学内容 施教日期 年 月 共几课时 第几课时 日 1 1 课 型 新授刻舟求剑教 学 目 标1.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字,通顺地翻译课文。 2.了解文章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并概括寓意。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资 源重点:疏通文意。 难点:引导学生概括寓意。1学生对寓言在小学时就接触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2对寓言的寓意有一定的概括能力。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停顿读顺. 2 抄背注释一遍,口头翻译课文,圈划不会翻译的字词和语句 3.完成学程导航P14 第二课时的(课前思考)预 习 设 计学程预设导学策略 一检查复习导入
46、 1重点字词 度 置 之 其 坐 至 操 反 及 罢 遂 宁 2重点语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3概括郑人买履的寓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划不 会读的字音和停顿。 2、 让小组交流后, 学生反复朗读。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 赛。 三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投影展示全文,用红色字体 标注重点字词和语句。 重点字词:遽、契、是、惑 重点语句: 1、 是吾剑之所从坠。 2、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词多义 其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四、推知寓意调整与反思学生思考后逐个回答学生自读课文, 圈划不会读的字音和 停顿。 小组交流后,反复朗读。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问 处。 小组交流疑问处。 全班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翻译。1、 学生复述故事。 2、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他人补充。2、 学生复述故事。 3、 宝剑掉入江里后, “刻剑之人” 做了什么?这样做能找到宝 剑吗?为什么? 4、 从楚人身上我们获得了什么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 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