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易成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交易成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遠東資管系講師 黃弘聖 張本芳 交易成本理論的源起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價格機能可使資源達到最適配置。新古典經濟學則將廠商視為一生產函數。交易成本理論屬於新制度經濟學, 其基本觀念來自Coase (1937) 所寫的“The Nature of the Firm”,他不同於過去經濟學家以生產函數來解釋廠商(firm)的行為,而是認為廠商與市場是兩種相對的治理方式,採取不同治理方式的原因取決於哪一種方式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Coase認為在一個專業分工與交換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事前成本(如搜尋資訊、契約協商和簽訂之成本)和事後成本
2、(監督契約執行之成本),這些統稱為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1985)以Coase的觀點為基礎,並綜合組織理論、策略理論、商業史等,將交易成本發揚光大,成為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他擴大Coase的最初架構,提出交易成本包括管理關係的直接成本和作次級治理決策的可能機會成本。其分析邏輯為市場與廠商是完成交易的機制,選擇哪一種治理模式視交易特性和模式效率而定。當適應、績效評估和防衛成本不存在或很低,則經濟行為人將偏好市場治理。若這些成本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益,廠商將偏好內部組織。廠商存在的理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由交易特性(不確定性、資產專屬性、交易頻率)與行為假設(有限理性、投
3、機主義、風險中立)所造成。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為交易,商品或勞務的移轉即發生交易,而不可區分的行動會被統一在一個所有權下。交易成本經濟學操作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隨著交易成本增加區分界線,三個重要的特性是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的專屬性。交易成本理論的基本假設與邏輯交易成本分析對行為的假設來自新古典經濟學:1.有限理性2.投機主義。有限理性是指人在處理資訊時能力有限,其來自於環境和行為的不確定性。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指其不可預測和複雜易變,因而提高事前的契約協商成本和適應成本(包括傳遞新資訊、重新訂約及反應新環境的有關活動所產生的直接成本)。行為的不確定性則來自監督對方執行交
4、易的困難(Williamson,1985),因而產生績效評估成本。當交易是處於不確定和複雜的情況下,便難以事先擬定涵蓋所有可能情況的長期契約,因而造成市場失靈。投機主義是指契約另一方透過說謊、偷竊、欺騙,及其他詭計來追求自利。交易成本理論並非假設所有的社會行為者皆有投機主義傾向,只是有些人會表現出投機行為,但要在事前確認投機行為者有困難並耗費成本,而在事後才發覺,將蒙受損失。投機主義與資產專屬性有關 ,資產專屬性是指某一資產具有特定用途,無法輕易移轉到其他交易關係中而保有同樣價值,因而做出投資的一方可能受到另一方剝削。在資產具有專屬性的情況下,為防範另一方的投機行為,因而產生防衛成本。在交易成
5、本理論的原始概念中,因為需要預防投機主義,評價問題產生,因而產生衡量成本。Ouchi(1979)則認為衡量成本的產生是為了公平的分配報酬給合作夥伴,若報酬分配不公,夥伴可能減少其努力,因而導致生產力的損失,而產生機會成本。由於資訊不對稱性,導致事前篩選合作夥伴的直接交易成本產生,若與缺乏技術和動機的夥伴建立關係將產生相關的機會成本(A. Rindfleisch and J.Heide,1997)。有限理性和投機主義是彼此相關。因為有限理性,無法事前擬定一個面面俱到的契約,而為防範契約對方的投機主義,因而產生相關成本。交易成本理論的第三個行為假設是風險中立,但較少受到探討。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
6、。風險中立性的假設主張:風險中立的當事者對於不確定利潤的預期與確定利潤間並沒有差別,即預期變動利潤的平均期望值會等於確定利潤。因而這些當事者會有線性的效用函數,即有固定邊際效用的特徵(Chiles & Mcmackin, 1996)。交易中的風險越大,其他條件不變下,治理結構會越複雜。若在風險是客觀條件下,此提議只與風險中立的假設一致。Williamson強調交易成本分析是基於交易的特質,而不是交易的風險特質。藉由這樣簡單的行為假定,所有交易者在風險特質上皆中立。不確定性和資產專屬性有關。Howard A.Shelanski and Peter G Klein(1999)認為不確定性隱身在資產
7、的專屬性上,彼此會互相影響。當不具資產專屬性的投資發生時,即使有不確定性,市場價格機能仍可以發揮作用,可以利用市場的競爭狀態來達成交易,同時在市場上購買會比自製來得便宜。此外,高的交易頻率也可能造成市場失靈,因為重複的交易使廠商易被綑綁,必須經常討價還價與協商,為了減少這些成本因此產生整合的需求。交易成本的來源和類型 資產獨特性 環境不確定性 行為不確定性A.交易成本來源 治理問題本質 防衛 適應 績效評估B.交易成本類型直接成本 防衛成本 溝通、協商和 篩選成本(事前)協調成本 衡量成本(事後) 機會成本 不能投資 不適應 不能確認適當的生產性資產 夥伴(事前) 因努力調整產生的生產力損失(
8、事後)-資料來源:Rindfleisch & Heide(1997)由於高的交易成本導致市場失靈,因此選擇層級的治理模式以救濟。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廠商優於市場的地方在於:1. 組織較市場有更強的控制和監督機制,因其能衡量行為和產出並給予回報。因此增強廠商察覺投機行為及促進適應的能力。2. 組織能提供長期的報酬,如升遷機會,因此能降低投機行為的負面作用。3. Williamson 認為組織氣氛具有潛在效果,如組織文化和社會化過程,可使兩造產生共同的目標以事先降低投機主義。(Rindfleisch & Heide,1997)Coase將統治機制分為市場與層級兩種。Williamson起初著重於探討市
9、場與層級兩種模式,後來將治理的範圍擴大,在完全經濟市場交易和完全組織層級交易間,加入混合形式之治理機制(Williamson, 1991)。層級較混合具優勢的地方為,雙方可簽定較不完整性的契約,由於層級採用公司內部機制,所以對動態性調適的成本較低;在高度動態下若採用混合型式,可能產生違約或高的訴訟成本。而另一個層級較混合所具有的優勢為,層級採用合作適應時,將不會產生成本。然而,混合的優點為動機強度較層級高。經濟行為者以效率和總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最小化為原則 ,選擇適當的治理結構。市場模式提供行為者較強的誘因,因其可取得自己努力而來的所有收益,其適應是來自於自主的能力,可隨市場變動而
10、快速改變價格,各自追求效用及利潤的極大化。層級模式則具有較佳的控制,有助於需要密切協調的工作,其適應是來自於合作能力。混合模式在誘因強度、管理控制與適應等方面均介於市場與層級之間。市場、層級、混合統治機制的區分要素要素統治架構市場混合層級工具(Instruments)動機強度強中度弱管理控制弱中度強績效因素調適(自主)強中度弱調適(合作)弱中度強契約法則強中度弱資料來源:Williamson(1991)交易成本理論可以視為一門 “管理機制選擇學”,經濟組織對於交易加以定位,由於不同的特性差異,與不同的管理機制結合; 同時根據其成本及競爭差異性,採用不同的節省成本方法。交易成本理論試著去解釋交易
11、雙方如何在一組可行的機構型態中進行選擇,使得交易的總成本最低。假設某商品勞務的生產是一般的技術,則用市場機制交易;若需要特定投資,則考慮是否有降低風險的安全機制,分為市場化安全機制(hybrid)和單一所有權(內部化組織)。由於內部化組織有其官僚成本,所以往往是最後選擇。整合來自高度資本專屬性以及高度不確定性的交易,例如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William -son,1999)。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 (1978)認為當資產的專屬性越高,將產生專用準租,此時垂直整合可作為避免專用準租風險成本的工具,可規避投機主義行為。長期契約做為垂直整合的替代品,雖然可以解決機會主
12、義的問題,但契約的執行是非常昂貴的。當專用準租越高,越傾向採垂直整合,反之,則依賴契約關係。J.Hennart(1986)則認為:在市場系統下,價格是給定的,每個人將極大化其收入。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價格無法充分反應資訊,經濟行為人將受誤導。層級組織下,員工不再需要作分配資源的決定,所以不需要去評價所有相關的資訊,只需知道有關工作的指示。層級組織解決不具效率市場的問題,不在複製市場的方法,而是藉由轉換不同的資訊結構。在公司內組織這樣的交易活動(內部化該交易)將減少外部性,因為其(1)修正誘因;(2)解決價格失靈並提供資訊。J.Hennart (1991)提出:市場偏向採用價格機制(價格限制),價
13、格機制可以促進努力(因此減少偷懶),但引發個人誇大其產出的價值或降低品質(即鼓勵欺騙)。廠商偏向採用層級機制(行為限制),個人所得不是產出的函數,而是受管理支配,因此個人會減少努力(即偷懶),但固定報酬與命令使欺騙的誘因減少。偷懶與欺騙加起來形成整體的組織成本,任何交易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此組織成本。當環境變化快速時,價格機制較層級機制不利,因為要花時間在溝通與調整。但在層級機制下,當層級愈多時,資訊的損失就可能會愈多。價格及層級機制的可能問題如下:價格層級資訊的分散化產生次佳選擇資訊的集中化產生資訊的損失產出衡量問題產生欺騙成本監督效益的逐減產生偷懶成本結論:若衡量成本高採用層級機制,若衡量成本
14、低採用價格機制資料來源: J.Hennart (1991)Armen A.Alchian and H.demsetz(1972)認為報酬的特殊機制會刺激特定生產力的回應。若經濟組織在衡量上不夠準確,會導致報酬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降低,那麼就會降低生產力;相反地,若能準確的衡量,那麼就會提高生產力。藉由團隊導向的生產方式會增加生產力,但會產生衡量成本,而要利用簡單的巿場交易來限制偷懶行為有困難的,因此產生廠商存在的必要。廠商藉由組織結構設計、觀察投入者的投入行為及監視及估計他們的邊際生產力、激發團隊精神及忠誠度,並且更有效率地提供報酬來提高生產力。既存於原團隊生產內的投入,若能良好地運用將會比由外
15、部引進的投入來的經濟、有效率。廠商較傾向提升、修改員工契約而非雇用新的員工。因而廠商才有理由運作成為企業集團。對異質性資源做有效的生產將會有更精確的生產表現。要使公司更具獲利性,則需要投入生產行為的潛在、精確的生產知識,而非只擁有高生產力的資源。交易成本理論在這二十年間陸續應用到許多不同的研究主題上,如中間財產品市場、勞力市場、資本市場、企業管理、技術移轉,以及多國籍公司組織等。這些主題往往超越了傳統單純的自製-外購的選擇問題,而包含了一些位於中間的混合模式。許多對交易成本理論的延伸或修正,主要是針對混合模式而來。交易成本理論內設市場為優先選擇機制 ,當市場失靈時,則以層級方式來救濟,然事實上
16、經濟行為人不一定非採整合不可,而會採取混合模式(組織間合作)。學者為了對組織間合作議題進行解釋,也對交易成本理論進行一些修正與補充。J.Hennart (1993)指出:組織的方法(價格系統及官僚系統),以及經濟的機構(市場和企業)間並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任何的機構會根據他所處的情況採用混合的方法。價格限制的成本(欺騙成本)為衡量成本加上衡量不完美的誤差成本,行為限制的成本(偷懶成本)為行為限制成本加上行為限制不完美的誤差成本。價格控制減少偷懶但是鼓勵欺騙,行為控制則反之。選擇哪一種限制是基於這兩種機制的相對成本比較。因為衡量產出以及行為限制的報酬是遞減的,因此,不論市場或是企業都會採取混合
17、價格與行為限制的管理方式。企業的混合方式是採用較多的行為限制較少的價格限制。而市場的混合方式是較多的價格限制較少的行為限制。愈專精於管理的組織愈少使用價格的機制;愈大愈多樣化的組織愈常使用價格的機制;當雇主對該交易的知識較少時,或該行為不容易被限制時,較常使用價格機制。混合使用價格與行為限制可以解釋各式各樣的制度形式及為何多數的機構形式同時使用價格和行為的限制。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作者自變數因變數結論Williamson(1979)交易頻率投資特性治理模式高度標準化的交易往往不需要特定的治理結構;只有具週期性(recur- rent)的交易須維持特定的治理結構;偶爾發生的非標準化的交易沒有特定
18、的治理結構,但需要特別注意。Williamson(1981)資產專屬性(影響生產和治理成本)治理模式當資產不具獨特性時,市場是有效的;當資產是半獨特的,雙邊市場訂約出現;當資產高度獨特時,將採內部組織。Williamson(1981)人力資產專屬性、產出衡量的難易人力資產治理模式 人力資源專 產出 屬性衡量 低高容易市場僱用困難團隊關係性團隊Williamson(1991)適應性治理模式混合與市場、層級相比較的特徵為:中度的動機強度、中度的管理機制、中度的調適。市場與層級位於南北二極,而混合則介於二者(市場、層級)之間。Claude Menard(1997)內部交易複雜度內部交易頻率人力資本專
19、屬性籌資目標資產特性交易成本的相對高低組織內部層級關係資金籌措的方式1.不確定性愈高,組織的內部交易愈複雜,需要愈嚴格的調整及集中的策略決策。2.內部交易頻率愈高,工作慣例化程度會愈高,對決策機制的迫切愈低。3.人力資本特定性愈高,勞動契約會愈不完整,層級關係的需求愈高。特定性低的資產適合以債來籌資,特定性高的適合用股份,中間存在折衷的方式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1978)資產的專屬性治理模式當資產的專屬性越高,將產生專用準租,此時垂直整合可作為避免專用準租風險成本的工具。當專用準租越高, 越傾向採垂直整合,反之,則依賴契約關係。Howard A.Shelansk
20、i and Peter G Klein(1999)資產獨特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及頻率治理模式1.垂直整合的決定因素: 資產獨特性、不確定性2.研發重要性高、合作計劃多、潛在合作者少:傾向股權連結3.特定關係投資多、資產獨特性高、環境不確定性低者:契約關係較長4.聲譽及互惠條款可降低投機行為Chiles and Mcmackin(1996)資產專屬性風險偏好治理模式1. 當資產專屬性較高,風險喜好廠商會持續地在巿場中交易。2. 當資產專屬性較低時,風險趨避廠商會垂直整合。N.Argyres and J.Liebeskind(1999)議價能力的改變過去的契約承諾對新交易的治理模式1. 廠商易受其
21、過去承諾的束縛,而限制其轉換或差異化其內部管理機制的能力。2. 當工會具較高的議價能力時,廠商經常被迫使用層級機制來管理不具資產專屬性的交易。3. 當交易的最佳管理機制與廠商現存的管理協議差異愈大,廠商內部化該交易的成本就越高。4. 較高的不確定性將減少廠商的垂直與水平整合治理模式與契約型態的關係1. 市場治理:古典契約古典契約法則是假設在理想市場中進行,亦即市場資訊的不確定性非常小,交易雙方不相關,可預測程度高,能由期初業績來預測未來結果; 同時能很清楚的知道在未來交易發生不同狀況時,所應採行之權變手段。此種法則的交易特性為在高度監視下執行、法則是在守法主義下闡述、依據正式的條件解決衝突、議
22、價及嚴格的執行契約。因此古典契約較傾向於市場的統治機制。對於偶然或是週期性的非專屬性交易,市場是最主要的治理結構,對週期性的交易特別有效,因為雙方只需考慮過去經驗即可決定繼續交易或是取消。偶發的非特定交易,交易雙方較難倚重過去經驗,不過可透過評分或是其他人的經驗補足。個別契約的假設比較適合以市場為主要管理的模式,交易者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契約的形式及法律的支持,市場保護了交易雙方,解決爭議的方法是訴訟。2. 三邊管理:新古典契約古典契約法則假設交易在理想的情境中進行,但是事實上許多未來的情境因素不清,無法事前預知其所必須採行的權變手段,而必須在情況明朗後,才可能決定必要的權變手段。這些新的
23、因應作法有三 (1) 放棄交易 ; (2)以內部交易取代市場 ; (3)維持交易,但改變訂約方式。以上三種應對方式均可能會引起交易雙方之爭執,因此宜採三邊交易之形式進行。新古典契約法則主張應該增加一個統治機構以協助交易之進行,該統治機構在交易過程中,能對雙方做非正式溝通與教育,以化解雙方之誤會與衝突。同時,在衝突發生後能扮演仲裁的角色,以降低衝突的損失。需要三邊管理的交易是偶發的混和交易及高度特別的交易。市場並不能滿足這類交易,特定交易的管理設定成本無法由偶然的交易負擔。古典契約的限制和特定管理的高成本,使得居間第三者變得可行。新古典的契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特性,於是求助於第三者以解決可能之爭端
24、或估價的行為便出現。3. 特定交易管理:關係契約由於外在環境因素複雜,交易失敗風險很大,許多交易雙方乃願意捨去投機心理,改以和交易雙方訂定長期之合作關係,以避免交易失敗所帶來的風險或成本,這種現象即稱為關係契約法則。特定的管理結構是為混合的循環性交易和高度專屬性的交易。中間產品市場有兩種特定管理結構的形式:雙邊對等管理和統一管理,前者交易雙方自治程度相當,後者透過垂直整合將市場行為納入公司內部。其對應之契約為:(a) 雙邊對等管理:義務契約(b) 統一管理:內部化組織 治理模式與契約型態的關係投資專屬性非專屬混合專屬頻率偶然市場管理(古典契約)三邊管理(新古典契約)循環性雙邊對等管理統一管理資料來源:Williamson(1979)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