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共1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738773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共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共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1.解剖基本术语(1)矢状面:沿矢状轴方向所作的切面。(2)冠状面:沿冠状轴方向所作的切面。(3)水平面:(或横切面)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4)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直线。 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最宽处所做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线所做的垂直线。(5)腹部分区常用2条水平线,经两侧肋骨最低点(第10肋)的连线。 2天垂直线,经左、右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线。分上腹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腹部的脐区和左右腰区;下腹部的腹下区和左右髂区。四分法,过脐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分左右上腹、左右下腹。二、骨骼系统1.骨(1)

2、骨的组成(形态和功能)骨细胞、骨胶原纤维及骨基质组成,成人骨206块,(2) 分类(存在部位)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2.躯干骨: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1) 椎骨的组成共24块,颈椎(7个)、胸椎(12个)和腰椎(5个) (2) 形态特点(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弓上有七个突。)3.胸骨(2) 形态特点(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4.肋及肋软骨(1) 组成有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2) 位置上7对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810对肋的软骨前端与上位的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对肋软骨末端游离于腹壁肌中。5.脑颅骨颅骨:23块,脑颅骨有8块(不成对的额骨、蝶骨、

3、筛骨和枕骨,成对的颞骨和顶骨)6.上肢骨及下肢骨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臂部的肱骨、位于前壁的桡骨和尺骨及手骨)。下肢骨由下肢带骨(为一块髂骨,为不规则的扁骨)和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和14块趾骨。三、(一) 消化管1、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 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部分为下消化道。2、食管是前后扁平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cm。3、 胃: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大部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

4、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部分叫胃底,靠幽门部分叫幽门部,胃底与幽门部的部分叫胃体。空虚时为管状,充盈时为球囊性。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4、 十二指肠: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2530cm,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分上部、水平部、升部、降部。5、阑尾:自盲肠下端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形似蚯蚓(又蚓突),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尖端为游离的盲端。长68cm。(二) 消化腺 唾液腺、肝、胰、消化管壁的小腺体。1、肝:最大消化腺,男11541449g,女10291379g。占体重1/501/40。25.8cm*15.2cm*5.8cm。 大部位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位于左季

5、肋区。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呈膈面,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下面朝向左下方叫脏面。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2、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长梨形,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3、胰:二大消化腺,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分头、体、尾三部。质地柔软而致密,灰红色,长1720cm,宽35cm,厚1.52.5cm重82117g。四、呼吸系统 呼吸道和肺组成(一)肺 :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形似圆锥体,分肺尖和肺底,两面三缘。左肺由斜裂分上下肺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肺上中下三叶。两套血管系统:一位循环与心肺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起于右心室至主动脉弓下方分左右动脉。 另一营养性

6、血管,属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运载动静脉血液到肺内进行物质交换。(二)胸膜 胸膜与壁胸膜围成的封闭的腔隙为胸膜腔。胸腔:由胸廓和膈围城,上界是胸廓上口,与颈根部通连,下界是膈,借以和腹腔分开。五、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一)肾: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上端平第1112胸椎体,下端平第3腰椎,后面贴后壁肌,前面被腹膜覆盖。蚕豆形,分上下端,内外缘,前后面。冠状剖面上,见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浅层,红褐色,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髓质位于深层,色淡呈椎体形,称肾椎体,椎体的尖端钝圆,称肾乳头。两肾的上端有肾上腺。(二) 膀胱:上连输尿管,下接尿道。位于小骨盆

7、腔内,前为趾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直肠,女性有子宫和阴道。空虚时呈锥形,分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六、女性生殖系统1、卵巢 于骨盆侧壁的卵巢窝内,子宫两侧,左右各一。2、子宫 成人未孕呈倒置梨形,前后略扁,分底、体、颈三部。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成年女子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屈位。上端向上隆凸部分叫子宫底,下部变细部分叫子宫颈,底颈之间部分叫子宫体,底体间的腔子宫腔,子宫颈的内腔叫子宫颈管,上口叫子宫内口,通子宫腔,下口叫子宫外口。壁由粘膜、肌膜、浆膜三层组成。子宫粘膜叫子宫内膜。3、乳房 位于胸前部,胸肌筋膜的表面,第36肋之间。

8、乳头(上有输乳孔)、乳晕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脂肪组织构成。七、男性生殖系统生殖腺(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为外侧略扁的椭圆形器官,上下两端,内外侧两面,前后两缘。表面包被致密结缔组织叫白膜。睾丸后侧,白膜增厚并突入睾丸实质内形成放射状的小隔,把实质分隔成许多椎体形的睾丸小体叶,每个小叶内含23条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可分泌男性激素。曲细精管在睾丸小叶的尖端处汇合成直细精管在交织成网,在睾丸后缘发出十多条输出小管进入附睾。重2030g。八、心血管系统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约2/3在身体正中矢状面的左侧。前方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大部被肺及胸膜覆盖,小部与胸骨体下部左

9、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接触(心内注射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处进针)外形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成年男255345g,成年女350g。心腔 左半心位于右半心的左后方。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左心房是最后方的心腔,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心壁 由内向外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2、血管肺动脉干:一短粗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的动脉圆锥,在主动脉根部的前方,向上左后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左、右肺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三部分。肺静脉:由左右各两条,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右上、右下肺静脉。起自肺门,横行向内行于肺

10、根内。左肺静脉行经胸主动脉的前方,右肺静脉较长,行经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后方。四肢肺静脉分别注入左心房后方。肺静脉输送动脉血,与体循环不同。肝门静脉系: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长68cm,常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的后方汇合而成。九、神经系统1、脊髓:位于椎管内,表面有若干层被膜及脑脊液包围。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长4245cm,最宽d为11.2cm。重约30g。脊髓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于第1腰椎体下缘处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细丝,为终丝。内部结构:灰质和白质组成。横切面间正中央有中央管,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围绕中央

11、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和外围颜色浅淡的白质。2、大脑皮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均厚2.3mm,最厚为中央前回运动区(4.5mm),最薄为视觉区(1.5mm)大脑皮质神经元数约有200亿。海马分三层,由浅入深为多层区、锥体层、分子层。分四区(CA1、CA2、CA3、CA4)。十、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位于颈前部,舌骨下肌群深层。略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甲状腺峡构成。表面附有两层结缔组织被膜,内层呈纤维囊、包裹腺组织并随血管神经伸入腺实质。外膜称甲状腺鞘。2、甲状旁腺:两对扁椭圆形小体,呈棕黄色,大如蚕豆,常每侧有上下2个,共四个。十一、淋巴系统1、脾:最大淋巴器官,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12、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暗红色,质软而脆。2、胸腺:胸骨柄后方和上纵膈前部。分左右两叶,每叶呈扁条状或锥体形。 新生儿1015g,性成熟后2540g。组织学一、细胞1、细胞膜:有两层类脂分子和嵌入的球状蛋白质构成的。2、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部分。3、细胞核:有核膜、核液、核仁和染色质组成。4、细胞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二、上皮组织(一)上皮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或内衬于体内各管、腔及囊的内表面。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的功能。根据细胞层数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又各再分为扁、平、立方、柱状上皮等。2、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

13、构成的称腺体。3、特殊上皮:有被覆上皮演变而来,具有特殊功能。(二)上皮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为一薄层的复合糖,包括糖蛋白、糖脂、蛋白多糖。具有黏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识别等作用。2、侧面: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成细胞连接。常见四种连接,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3、基底面:基膜,为一薄层均质膜,位于上皮组织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连接和支持作用,具有半透膜性质。三、结缔组织1.固有结缔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

14、创伤修复等功能。(2)脂肪细胞: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3)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特点纤维粗大,排列致密,支持和连接为主要作用。(4)网状组织: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是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2、软骨组织: 由软骨细胞、基质、纤维构成。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3、骨组织: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及数种细胞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长骨: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血管、神经等构成。4、血液(1)红细胞:d为7.08.5um,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2)白细胞:无

15、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有防御和免疫能力。有粒白(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无核粒(单核、淋巴)。(3)血小板:血栓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胞质碎片,无细胞核,有完整的细胞膜。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六消化系通消化管食管(1)粘膜: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为较厚的未角化的,耐摩擦,有保护作用。在食管与胃交界处,复层扁平上皮突然变成;食管癌易发部位,固有层为,内有食管腺导管;黏膜肌层由纵行肌组成。(2)膜下层,为厚的构成,内含食管腺,可分泌黏液经导管排入食管腔。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710条纵行皱襞,横切面呈星形。食物通过食管时,皱消失。(3)肌层,上1/3段为,下1/3为,中段

16、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其的排列为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食管还有括约肌,位于人水平的,称为食管上括约肌;位于食管下端,一部分在膈上,穿过膈孔,另一部分在膈下的高压带,称为。这两处在非进食情况下是关闭的,可阻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2、胃(1)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pyloric valve)。胃黏膜可分为三层。上皮、固有层(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粘膜基层。(2)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肥大细胞及神经丛、血管和淋巴管。(3)肌层 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其中,中层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增

17、厚,形成幽门,具有节制胃内容物排出的作用。(4)外膜 为一层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3、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粘膜 小肠腔面的环行皱襞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和变矮,至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粘膜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肠,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环行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面积达20m2左右。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隐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又称肠隐窝,故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小肠腺

18、直接开口于肠腔。(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其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于小肠腺底部。此腺分泌碱性粘液(pH8.29.3),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酸性的侵蚀。最近研究表明,人十二指肠腺尚分泌尿,释入肠腔,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3)肌层: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4、大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结肠带之间的横沟处有半月形皱襞,在直肠段有三个横行的皱襞(直肠皱襞)。上皮为单层柱状,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固有层内有稠密的大肠腺,呈单管状,含吸收细胞、大量杯状

19、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粘液,保护粘膜使大肠腺的重要功能。粘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细胞,可有成群脂肪细胞。肌层:有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内环形肌节段性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带间的纵行肌菲薄。(二)消化腺1、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1)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具有浆液腺结构特征。 腺泡:每个腺泡含有4050个腺泡细胞,具有典型的浆液性细胞的形态特点。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分别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腺泡无肌上皮细胞。腔面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胞质染色浅,核圆或椭圆形。 导管:导管的润

20、管较长,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其深入腺泡的一段有泡心细胞组成。润管远端逐渐汇合成小叶内导管。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后者再汇合成一条主导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2)内分泌部:胰岛是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染色中,胰岛细胞着色浅,胰尾部的胰岛较多。2、肝:人体最大的腺体,具有极其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胆汁作为消化液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多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参与糖、脂类、激素、药物的代谢。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多角棱柱体,长宽约为2*1mm,成人有50100万个肝小叶。中央

21、有一条沿其长轴走向的中央静脉,肝索及肝血窦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多面体形,直径1530um,核大而圆,居中,染色质丰富,有一至数个核仁,双核细胞较多。3、胆囊:胆囊壁有粘膜、肌层、外膜组成。粘膜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突入腔内,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固有层较薄,无腺体,但皱襞之间的上皮常凹入固有层内,形成许多窦状凹陷,称粘膜窦。肌层平滑肌厚薄不一,底部较厚,颈部次之,体部较薄。呈纵行或螺旋排列,肌束间有较多弹性纤维。外膜较厚,大部为浆膜。七、呼吸系统(一)气管: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三层。 1、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

22、,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1)纤毛细胞: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 (2)杯状细胞:较多,形态与肠道杯状细胞相同,分泌粘蛋白。 (3)刷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似刷状。(二)肺:1、表面被覆浆膜。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结、神经等。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2、肺导气部(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渐薄;杯状细胞、腺体、软骨片渐少或消失;平滑肌纤维增多,呈现不成层的环状

23、肌束。3、肺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上出现少量肺泡,上层为单层立方,上皮下有少量环形平滑肌纤维。 肺泡:为半球形小囊,直径约为200um,开口于肺泡囊。肺泡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八、泌尿系统(一)肾:1、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1)肾小体:球形,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um,有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一端为血管极,对侧一端与近端小管曲部相连,称尿极。 血管球:肾小囊中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2)肾小管:单层上

24、皮性小管。包括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有重吸收与排泄作用。九、女性生殖系统(一)子宫 底部和体部 (外膜、肌层、内膜)1、 肌层 很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肌束间以结缔组织分割,可分为粘膜下层、中间层、浆膜下层。2、内膜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有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固有层结缔组织较厚,含大量低分化的梭形或星形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二)1、子宫颈一般结构:外膜为纤维膜,肌层由平滑肌和含有丰富弹力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2、 宫颈外口处由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移行,分界清晰,为宫颈癌的好发部位。(三)乳腺小叶结构:乳腺被结缔组织分割成152

25、0个小叶,每叶有分隔成若干小叶,每个小叶为一个复管泡状腺。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基底面有基膜,上皮和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十、循环系统(一)心脏 心壁的结构: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三层构成。(二)动脉 大动脉:大动脉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平滑肌纤维。 2、中膜:很厚,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血管横切面由于血管收缩,弹性膜呈波浪状。 3、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中的小血管为营养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三)静脉 1、微静脉:管腔

26、不规则,管径50200um,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无外膜。 2、小静脉:管径在200um以上,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外膜渐变厚。(四)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与毛细血管相比,其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有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十一、免疫系统(一)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外,还有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共四种类型。2、: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存在于体腔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7、。(二)淋巴器官1、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呈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小叶间隔,将实质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离的胸腺小叶。每个小叶都有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所有小叶的髓质都相互连接。(1)髓质:内含大量胸腺水平细胞,少量初始细胞、巨噬细胞等。髓质上皮细胞成多边形,胞体较大,细胞间以桥粒连接。部分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胸腺小体,是髓质的特征性标志。(2)胸腺小体:直径30150um,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幼稚,细胞核明显,细胞可分裂;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叫成熟,核渐退化,胞质中含角蛋白,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已完全角化,呈嗜酸性染色,有的已成均

28、质透明状。 2. 淋巴结:大小与结构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两者无截然界限。 (1)髓质:由髓索及其间的髓窦组成。 (2)髓索:是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主要含浆细胞、B细胞核巨噬细胞。 (3)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但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有强的滤过功能。3.脾:(1)新鲜脾切面,大部组织深红色,称红髓;(2)其间散在分布的灰白色点状区域称白髓。两者构成脾的实质。脾富含血管,脾内淋巴组织形成的各种微细结构沿血管有规律的分布。(3)红髓: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外侧的广大区域,有脾索和脾血窦组成。4扁桃体:包

29、括、咽扁桃体和,它们与咽黏膜内有多处分散的淋巴组织共同组成咽淋巴环。病理学一、细胞、组织的损伤和适应 (一)变性和物质异常沉积1、变性:在一定强度的损伤因素作用下,细胞和组织会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某些物质便可在细胞内或间质中沉淀,这些沉淀物或原来没用或原来虽有但数量异常增多了,通称变性。一般以异常的沉淀物来命名某种变性。2、水样变性:(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分过多沉淀。 常见器官的实质细胞,器官体积增大,颜色较淡,显得浑浊而无光泽。显微镜下,水肿细胞胞质含水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淡染。3、脂肪变: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一般细胞内不见或仅见少量脂肪滴,出现脂肪滴或脂肪滴明显增大,称为脂肪

30、变。 好发于肝、心、肾脏,器官增大,色淡浅,切面油腻感。4、玻璃样变性: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嗜伊红均匀一致的物质。常见的有三种: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5、纤维素样变性(坏死):是一种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一种可逆性病变。早期结缔组织基质的黏多糖增多,随后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为颗粒状、小条或小片状,称强嗜伊红染色的物质,状如纤维素,纤维素染色阳性,故称此。6、粘液样变:病理特点:组织肿胀,切面灰白透明,似胶冻状。光镜下,病变部位间质疏松,充以淡蓝色胶状物,其中散在一些三角形或星芒状并以突起互相连接的细胞。7、淀粉样变:病理特点:光镜下,淀粉样物

31、质呈淡红色、均匀一致的、云雾状、无结构的物质。淀粉样物质本质不同,但与碘时变为棕褐色,再加硫酸时呈蓝色,与淀粉反应一至。 (二)细胞死亡1、细胞坏死:(1)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 病理特点:细胞核的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核固缩,核内水分减少,染色质浓缩,颜色变深,体积缩小;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形成小片,核膜破裂,染色质小片分散在胞质中;核溶解,在DNA酶的作用下,染色质被分解,细胞核淡染,最后消失。 细胞质的改变:在初期出现蛋白质颗粒和脂肪滴,进而发生凝固或分解。 间质的改变:间质纤维先发生肿胀,继而崩解,最后于基质共同液化,显示一片无结构或红染的颗粒状物

32、。 (2) 类型:凝固性/液化性/特殊类型的坏死(干酪样/脂肪/纤维素样坏死、坏疽)。(三)适应性反应:1肥大: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2增生: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3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致器官或组织缩小。4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或细胞取代另一种已分化组织或细胞的过程。二、损伤的修复(一)1、再生:细胞和组织损伤后,周围存活的细胞进行增值,以实现修复的过程。2、增生:3、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不稳定性细胞(一大类再生能力很强的细胞,有表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器官的粘膜被覆上皮,淋巴、造血细胞等)、稳定细胞、永久细胞。(二)肉芽组

33、织:由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和成纤维细胞共同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 特点:组织损伤较多时,其从组织缺损的边缘和底部长出,并向残损中央及其表面伸展,最后填补缺损。创伤愈合:一期愈合:主要见于无菌性手术创口,只形成少量瘢痕组织,几乎不影响功能。 二期愈合:残损较大、创缘不齐无法密切缝合或伴明显感染的伤口。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外形和功能。 痂下愈合:伤口内的渗出物,血液和坏死组织在表皮凝固、干燥后形成硬痂,在痂下进行上述的愈合过程。不利愈合。三、血液循环障碍1、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2、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

34、病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3、血栓形成:在活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1)血栓:所形成的的固体质块。(2)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1.心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正常的心脏或血管的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黏集、抑制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活性以及溶解纤维蛋白的功能,是防止超出生理限度的凝血发生的主要屏障。当内皮细胞受损时,通过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激活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栓形成。) 2.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3.血液韵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加)分为获得性血液高凝状态(1.严重创伤、产后、手术后,由于失血2.大面积烧

35、伤3.恶性肿瘤4.DIC时)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3)血栓形成的过程: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当凝血过程启动后产生的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纤维蛋白单体在聚合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聚合体。纤维蛋白聚合体与内皮下的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使黏集的血小板堆牢固地粘附于受损内膜表面。(4)类型(白色、红色、混合、透明血栓)(5)血栓的结局:软化/机化(: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钙化(:血栓长久既不被溶解又不被充分机化时,在干枯收缩基础上可发生钙盐沉积。) (6)血栓的有利方面(血管破裂处堵塞裂口,阻止出血) 不利方面(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性、出血休克) (三)栓塞:在循环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

36、常物质,随血流流动,阻塞某处血管管腔的现象。 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栓子的运动途径:顺血管方向运行,偶见逆向运行。 类型:血栓栓塞:由脱落血栓引起的栓塞。 脂肪栓塞:血流中出现脂滴阻塞小血管。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 羊水栓塞: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四)梗死:由于血流受阻,且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引起器官的局部的缺血性坏死。 条件:(侧支循环状况/血氧饱和度/组织对缺血的敏感度) 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镜下见早期的梗死灶尚见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变化,细胞质则均匀一致,组织结构仅见粗略轮廓。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坚实

37、,原已呈褐黄色的出血带亦消失。镜下见病灶呈均质状,边缘有肉芽组织生长及瘢痕形成。 2.出血性梗死:严重瘀血、组织疏松。梗死灶的结局:周围血管扩张,并有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渗出,继而有肉芽组织形成。以后逐渐演变为瘢痕。不能被机化时,病灶内部可被钙化。对重要器官的影响:.肾脏引起腰痛和血尿,不影响肾功能;肺梗死有胸膜刺激征和咯血表现。心肌梗死可影响心功能,严重可引起心力衰竭或猝死。脑中病灶大着可致死亡。(五)出血:1、破裂性出血: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2、漏出性出血: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 (1)病理变

38、化:内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者称体腔积液;发生于组织内的局部性出血,直径在1020mm者称血肿;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肉眼可见紫红色病灶12mm者称瘀血。直径1020mm者称瘀斑。若大于3cm称紫癜。 (2)后果:较大血管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心脏破裂,引起心包积液填塞导致心力衰竭;脑出血,导致神经中枢受压制死局部出血影响相应功能;漏出性出血不会导致严重后果;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四、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1、变质:(1)、形态变化:实质细胞有细胞水肿、脂肪沉积、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可发生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组织崩解等。(2)、代谢变

39、化:分解代谢增强为特点,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局部组织的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增高,促使渗出过程的发生。2、渗出: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浆膜腔,粘膜表面及体表的过程。3、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二)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反应和渗出性变化,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1.血流变化(炎性充血)2.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3.白细胞反应(炎性浸润)。(三)炎症介质的形成与释放 1、炎症介质: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2、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1)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和5-羟色胺。存在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胞

40、质异染颗粒中。当致炎因子激活上述细胞膜表面卵磷脂酶或蛋白酶时,使细胞膜受损,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2)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均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3)溶酶体释放的介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4)淋巴因子: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用于相应的抗原接触,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 (四) 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激肽系统的激活最终产生缓激肽。 2、补体系统: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在脾脏、淋巴结、骨髓中产生。 3、凝血系统:炎症时由于各种刺激,同时启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凝血酶原转变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五)炎症的分类及其病理特点1、按照持续的时间长短

41、及起病急缓分为超级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四类。(1)急性炎症起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局部病变以渗出或变质改变为主,而增生反应较轻微。(2)慢性炎症病程较长,持续数月至数年。(六)炎症的结局:1、痊愈2、 炎症迁延3、炎症扩散(1).局部蔓延:病原体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2.)淋巴道转移:病原生物侵入淋巴管内,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或远处,引起继发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3).血道转移:病原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从炎症灶侵入血循环或其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严重危及生命。 菌血症:细菌有局部病灶入血,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临床无中毒症状。

42、毒血症:细菌产生的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临床出现全身中毒现象。 败血症:毒性强的细菌入血,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临床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败血症:除有败血症的变现外,化脓菌可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形成多发性小脓肿,脓肿中央及小血管内常见细菌菌落。五、肿瘤 1、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而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所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2、一般形态:性状:深部组织和器官内的肿瘤多呈结节状、分叶状、哑铃状或囊状;体表和空腔器官内的肿瘤常突出于皮肤或黏膜面,呈息肉状、 伞状、乳头状、菜花状,斑块状或溃疡状。 (1)颜色:上

43、皮组织多灰白色,脂肪组织多黄或近黄色,血管源性多暗红色,黑色素瘤呈黑色。 (2)大小: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生长速度、发生部位有关,良性可长较大,恶性生长较快。 (3)硬度:取决于分化方向、数量、其与间质的比例。 (4)数目:一般为单中心性发生,多发性肿瘤也可常见。 3、肿瘤的实质: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和特异性成分,也是病理诊断中判断肿瘤的组装分化方向和生物学特征的重要形态依据。 4、肿瘤的间质:由脉管和结缔组织构成,对实质起着支持营养作用。 5、肿瘤的异型性:细胞形态上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分化方向对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细胞异型

44、性小,与其分化方向对应的正常细胞很相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常有明显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多形性、核的多形性。) 7、核的多形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态不一,可出现双核、多核、分叶核、巨核、奇异性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染色明显加深,核膜增厚。核仁增大,数目增多;分化差的肿瘤,核分裂象常明显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8、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和失去正常的层次和结构。(1)良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不明显,表现在瘤组织的分布和瘤细胞的排列不太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应正常组织的有序结构与层次。(2)恶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明显,表现在瘤组织和瘤细胞的分布和排列明显紊乱。9

45、、肿瘤的生长方式:(1)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常膨胀性生长,分化好,生长缓慢,瘤体在体内逐渐增大,挤压正常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与周围界限清,有完整包膜。(2)外生性生长:体表、体腔面、自然管道内的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3)浸润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分化差,生长迅速,侵袭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侵犯血管、淋巴管、神经等,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分解不清。10、肿瘤的扩散:(1)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脉管壁、神经束衣等不间断的侵袭和破坏邻近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2)淋巴道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瘤细胞首先浸入毛细淋巴管,大多按淋巴液引流方向到达局部淋巴

46、结,形成淋巴结内转移癌。(3)血道转移: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瘤细胞经毛细血管或小静脉浸入血液,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共同黏聚成瘤栓。当其栓塞于靶器官内的小血管后,导致内皮细胞受损,瘤细胞从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或受损处穿出血管,浸入组织中,形成转移瘤。(4)种植性转移:当体腔内的器官的恶性肿瘤侵袭器官浆膜时,瘤细胞可脱落,散落于体腔的浆膜或其他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并形成多个转移瘤。11、良恶肿瘤的区别(1)分化程度 分化高,异型性小,与正常组织形态相似,核分裂象少。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对应正常组织的形态差别大,核分裂象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2)生长速度 生长缓慢 生长较快(3)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用包膜或蒂,边界清楚,有一定活动度。 侵袭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常粘连固定,不活动。(4)续发改变 少发生坏死、出血、感染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形成及感染(5)复发 很少 易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