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2016(共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2016(共35页).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
2、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二节 城镇化(城市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1城镇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
3、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人口职业的转变 (农业转非农业) 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一产业下降,第二 三产业上升)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非农业用地,低密度居住区转为集中,密集的居住区,自然环境转为人工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多的文化设施)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4、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一)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
5、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PU = U/P 式中:PU - 城市化水平;U - 城镇人口;P - 总人口。(三)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0%)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中国城市化主要特点:第一,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不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6、缓慢第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镇化 1. 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2. 城市的物质构成有哪些特点? 物质构成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以及非公共领域,前者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为社会个体所占用的物质环境,一般为非公共投资于开发的范畴。3. 城市社会构成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发展趋势? 城市的社会构成具有异质性,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与生活闲暇化4. 城市产业构成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发展趋势? 特点为分为基本产业与非基本产业。发展趋势是第
7、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下降。在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取代传统的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严重。5. 如何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与它所在的区域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周代王城的建设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8、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坊里制的居住分布形态,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体现了周
9、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开封的商业分布与唐长安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10、。此外,还受到道家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的奇偶关系。(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2)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3)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二)欧洲1、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方格形道路与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原则。(人口规模、土地功能区划、居民性质划分)古罗马:奴隶的大量使用的能力;人工环境;大规模城市组织的能力;基础设施与大量公共建筑;军队的移动的需要
11、;高技术的道路系统;殖民地分配需要。方格网状网络公路。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1)起源: 防御作用的城堡;古罗马时期留下的营寨;由于地处要道而形成的城市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模式(2)特点:l 城市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态势;l 大多数道路呈自然生长状,曲折、狭窄;l 大教堂、主教府邸等宗教设施、市政厅等政治性建筑和商业建筑等构成城市中心和公共领域;l 由于城墙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建筑密集,街道狭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3、欧洲
1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4、总结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两大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希腊城市以广场和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体现平等与民主精神;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文艺复兴和巴
13、洛克时期(资本主义)的城市以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为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1、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异同从城市发展阶段看,欧洲:西方城市进化的阶段较为明显;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生产力发展缓慢、朝代更替时周而复始的破坏,基本墨守周礼规制。从建城的目的看, 欧洲:捍卫与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的权利成为建城目的之一。中国: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从城市职能看,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居民”,中国:城市对外防守、对内统治的功能居首位。经济因素体现较少. 从城市规模看,欧洲:个体规模小,中国:个体规模较大. 从城市形态看,欧洲: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形态;中国:不同性质形成不同形态. 从城市规
14、划看,欧洲:未形成连续的体系化规划理论体系; 中国:礼制思想、阴阳五行、易学、风水.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于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有54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新协和村”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里叶的“法郎吉”,生产与消费结合,有组织
15、的大生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田园城市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其特征是中心城市(规模为58000人)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规模为30000人)形成一个城市组群,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置,它们之间用快速交通铁路连在一起。中心城市中心
16、为公园,核心部位布置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博物馆等。中心公园四周布置一圈玻璃廊道,供室内散步,在城市中心圈布置一圈林萌大道与中央公园呼应,增强环境气氛。 在林荫大道两侧布置居民生活区。在城外围建工厂、仓库及市场等。卫星城市卫星城的理论基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邻里单位理论小区与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注重功能,
17、提倡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3、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的宪章雅典宪章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
18、主要因素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第三节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全球化 2区域一体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镇化 第四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4.1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
19、法4.2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4.2.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规划的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第1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具体而言,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以及规划运作系统来共同构建。规划法规体系则为规划活动提供了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并决定了城乡规划体系的基础特征,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常常表现在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体系构成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编制体系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一)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20、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关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环境保护法 专项法- 如国家公园法文物保护法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从属法规-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 地方条例-如某某城市规划条例(三)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央集权-垂直管理地方自治-平行管理 行政管理模式通则式管理-依法管理判例式管理-依人管理(三)规划编制体系战略控制性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建
21、设控制性规划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 法律2) 法规3) 规章4) 规范性文件5) 标准规范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
22、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1城市规划的目标:健康,即土地使用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 公共安全,即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保障市民的安全 交通,即为社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公共设施的提供,即为社区提供诸如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财政健康,即城市开发要考虑社区的财政状况 经济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或维持现有经济水平 环境保护 即限制城市开发和土地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再分配的目标 即将城市规划作为再分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第三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1永续发展的概念与思想形成 1.1永续
23、发展:如何使用或消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致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 世界环境协会对其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两个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考虑 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1.2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3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城市使人类,经济,社会,社会活动最为集中地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现实全人类永续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正着眼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4、具有重要的意义。2永续住区与永续城市 2.1永续的人类住区发展把人类住区的发展目标总结为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在八个领域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方案 向所有人提供适当的住宅 改善人类住区的管理 促进永续的土地使用规划和管理 促进综合供应环境基础设施,包括水,卫生,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促进人类住区永续发展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促进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 促进永续的建筑商业活动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促进人类住区发展。 22永续的城市发展3城市规划与永续城市发展 在社会维度,该政策强调社会的融合和包容。在环境维度,
25、该政策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城乡自然与历史环境品质的保护于提升。在经济维度,该政策强调政府有责任推动稳定并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唯有如此,才会社会繁荣,人民乐业。4和谐城市 4.1和谐城市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个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和谐城市就是在规划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4.2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 从永续发展到和谐城市,反映了人类为建设更美好城市的思索有了更新的认识。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和谐城市以永续城市发展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
26、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4.3和谐城市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人与人的社会的和谐 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4.4和谐城市的“柱锤模型”社会,环境和经济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直接的冲突,永续的状态就来源于冲突之间的平衡。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为和谐城市。第五章生态与环境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
27、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3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3.1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物群落结构,物质空间结构等.3.2功能 生产功能 :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两种类型 能量流通: 物质循环:主要指各项资源,产品,货物,人口,资金等在城市各个区域,系统,部门之间以及城市外部之间反复作用的过程.信息传播各类信息汇集的焦点3.3流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是靠系统中连续不断和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和资金流等生态流来实现和维持的,正是这些生态流以物质循环,能力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运动方式和过程,实现了城市的支持,生产,和还原功能,
28、因此这些生态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和动态表现.3.4运行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础,是系统运行结构的基本功能单元,称为生态元.各生态元之间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行使着支持,生产,消费和还原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三节 城市环境1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概念: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等,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等组成: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2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城市环境特征:界限相对明确 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
29、多样 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具有脆弱性 城市环境效应: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效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3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 3.1城市环境容量 概念: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包括城市人口容量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 城市水环境容量 3.1.2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城市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地
30、址,地形,水文以及水文地址,气候,矿藏,动植物等条件的状况及特征. 城市现状条件: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构成状况对城市发展建设以及人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容许限度 经济技术条件,城市拥有的经济技术实力对城市发展规模也提出容许限度. 历史文化条件: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条件都会对城市环境容量产生影响3.2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三类.3.3城市规划环
31、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对于克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落实环境保护,重在预防 的基本政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强化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注意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慎重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1经济视角的城市1.1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城市使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1.2城市的空间范围:行政意义上有“建制市”和“建制镇”
32、1.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集聚经济 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正是因为存在集聚经济,城镇水平才能代表发展水平的高低。 2城市和经济2.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以生产所有产品的服务的物质资料,如机器,装备和建筑。人力资本增长 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获取的。同时也会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技术流程。任何提供劳动生产率的途径。2.2城市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2.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推动和塑造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室经济活动。2.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33、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具有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单不完善的市场及现实中的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证实了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干预的必要性。第二节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1产业分类 统计分类第一产业:指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要素角度分类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34、知识密集型产业)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2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为基础产业 非基础产业: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成为非基础产业区位商分析:是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假设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生产同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是一样的,同时,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家庭消费同样种类和数量的商品。)最小需求法:针对于区位商分析法的弊端,此法是将城市或区域的就业结构和类似规律的其他区域相比,而不是与全国的就业结构相比3就业规模预测 3.1就业乘数效应 根据基础
35、产业与非基础产业的划分,一个城市的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和本地部门的就业之和,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3.2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 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变化量*就业乘数4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4.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4.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从主导产业的转
36、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4.3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10%,且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比重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
37、当一产比重小于5%,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三产业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5主导产业的选择 5.1比较优势原则 5.2产业的关联效应, “向前”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吸收它的产业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向后”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他的向后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为由于某产业自身对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供应部门相应地扩大透支,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
38、变化5.3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从产生到衰落的发展周期.早起创新阶段 ,科研与工程技术室关键性的投入,生产者依赖于外部经济与分包合同增长阶段企业组织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调整以适应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竞争导致加工产业的重组,先是主要企业获得垄断地位,随后竞争企业大量增加成熟阶段及其后,在成熟期,大规模生产技术使得生产过程标准化,可以由低技能劳动力来完成.6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 6.1增长极模式: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6.2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
39、位,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线轴.6.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模式发展指,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发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法蒂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可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
40、,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级化”经济核6.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指由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第三节 1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1.1规模经济从经济学角度讲,城市使”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物.规模报酬变化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1.2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可用于多种输出集中在一个企业生产就更为节约1.3集聚经济包含多种经济,主要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镇化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经济源自产业内的互动,城镇化经济源自产业间的互动1.4自我强化机制指
41、促使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产生额外变化的过程,.2外部性与纠正 2.1外部性的概念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会有不一致,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外部性是非价格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是正效应,也可以是负效应.2.1.1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2.1.2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3城市土地使用的竞标-地租理论 3.1城市土地使用中的资本和土地的替代以建造更高层建筑来集约使用土地.空间基本特征:一是土地价格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速率
42、下降,二是作为微观主体的家庭和商业活动占据的土地面积随着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趋势扩大 3.2阿隆索的企业竞租模型当企业远离城市中心时,土地价格越来越低,企业会偏好用土地投入来替代非土地要素投入,即随着距离增加会占用更大的土地面积,而减少资本等要素投入,所以,当企业逐渐远离城市中心区时,非土地投入/土地投入的比率会降低,反之,比率会上升。 3.3择居的竞租模型在不同的交通状况以及家庭的行为和偏好下,可以得出不同家庭的竞租模型。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2.2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1)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位其变体形式,由小的地方性企业支配,对地方的根植性很强,产业类型主要是规模经济
43、相对抗较低的类型,与外区企业的合作和联系程度亦底.(2)轮轴式产业园: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以相当数量的关键企业或设施作为核心,在其周围有供应商和相关活动的区域,它的结构可以比拟为轮子和轴,这种产业区的例子有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汽车城.(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 :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分工厂组成,这些分支工厂可能是高技术的,或主要由低工资,底税,公共资助的机构组成.(4)国家力量依耐性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耐性产业区是公共或者非营利的实体,区域内关键的承租者可能是军事基地,国防工厂,武器研究室,大学或政府机构,地方的商业机构是有这些设施支配的,那里的经济关系取决于政府部门而
44、不是私营部门.第七章人口与社会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1城市人口 是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1.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民设施等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2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城市社会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内容: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的划分城市问题(如失业,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
45、不均,犯罪等)对策与规划城镇化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1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 11.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1)户籍人口(2)流动人口分为流出人口与流入人口(3)暂住人口(4)常住人口1.1.2 城市人口动态统计:(1)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2)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2城市人口结构分析 2.1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个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意义: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
46、和发展趋势,是制定幼托,幼儿以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以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的主要依据分析年龄构成,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依据 22职业结构: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2.3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都有密切联系。2.4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