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更新(共751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更新(共7517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更新(共7517字)摘要:后疫情时代,谨慎外出的社会导向使居民对社区环境的依赖性有所增加,但社区环境家具却表现出不能弹性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迟缓的问题。因此,文章通过研究韧性社区的相关理论,提出赋能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的观点。通过归纳总结韧性理论的核心内涵,提炼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的基本特征和策略方法。从社区更新的时间、空间及人本三大维度进行环境家具韧性化特征的植入设计,增强社区环境的弹性适应力。说明宏观的城市韧性建设不一定非要从大尺度整体韧性入手,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社区环境家具的韧性化设计,也可达到增效韧性服务功能的效果。关键词:疫情;韧性化;环境家具;社区;更新2020年
2、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居民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居家隔离、虽然目前社会已逐步复工复产,但由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谨慎外出”的社会导向,使居民或多或少会对出门和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社区环境空间无疑是居民日常活动、接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而社区中的环境家具,就成为居民使用社区环境的重要接触性载体。但在很多传统的老旧小区中,由于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相对较小,使得大多数环境家具呈现出固定使用距离和集中式布局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各种心理需求距离的混淆,也会容易引起集中规模的聚集性活动。所以在疫情期间,出现很多居民出于安全防控考虑,不知如何继续恰当使用社区环境家具的问题。社区环境家具也不能快速韧性反应
3、,为居民提供一个信息透明、可弹性适应、值得信赖的服务增效性社区环境。这引起笔者对关于社区环境的利用途径与环境家具韧性设计方面的思考。尤其是在针对老旧社区更新时,是否需要一些新的设计考量因素和策略,以增强社区和居民在突发事件中自主应对和快速恢复的潜在能力?为此,作者想到从构建社区环境家具的韧性适应力入手,以微更新的角度把“社区韧性”(CommunityResilience)的相关理论引入到社区环境家具设计当中,增强社区和居民在突发事件中自主应对和快速恢复的潜在能力。一、韧性社区的理论解读(一)“韧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韧性”(Resilience)一般是指系统对抗干扰的承载能力。最早是物理与数
4、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在20世纪中期由生态学家霍灵(Holling)引入到生态学领域,作为描述系统“适应能力”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随后又在不同领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等一系列发展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概率的不断增加,解决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城市韧性(urbanresilience)研究应运而生,它不同于工程韧性对系统原始状态恢复的追求,主张建立系统自身面对外界干扰和冲击时的主动适应性和转换的动态平衡能力1。在2002年欧洲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正式将“韧性”概念引入到
5、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领域,重点研究通过对城市物质环境与基础设施的提高来对抗各种扰动的抵抗能力。倡导进行城市灾害防治系统的研究。而社区作为城市生活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受到外界冲击与干扰时,首当其冲成为“救灾”的第一现场2。所以,构建社区韧性(communityresilience)开始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韧性研究的新热点。(二)国内外“韧性社区”理论的研究现状:韧性社区理论主要是从城市韧性理论衍生而来。国外大部分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从“韧性”的内涵、组成和构建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重点针对社会、经济、制度、工程、生态等宏观领域(详见表1)。可见,韧性社区理论将侧重以物为主的城市韧性,延展到以人
6、为本的社区韧性构建,不单纯依赖政府和社会力量抗灾,这无疑对促进韧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但城市社区韧性具有一定的复合性,需要多学科多门类共同协作,同时也难以实施和评价。所以对于社区韧性的研究呈表达方式各异,内容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并且对其界定仍在不断的讨论和完善中。但从不同方面提高社区适应性力,一直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关键点。在2016年的联合国人居会议上,也提出把构建韧性住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社区韧性建设已然成为各国应对突发灾害的重要举措。而我国关于韧性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有了长足发展。2016年针对突发事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损失,学术界倡导构建城
7、市韧性系统,使环境空间在受到突发灾害时可维持或迅速恢复其功能。所以国内学者也就此展开了针对城市韧性评估、城市生态规划韧性、历史文化街防灾减灾体系,韧性社区评价体系、居住区韧性模型及社区步行景观韧性构建等多方面研究(详见表2)。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韧性城市及社区的研究,在内容上逐渐由国外成果的推介和理论构架转向实证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定量方法的研发与应用。从上述韧性理论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对构建韧性社区做了大量研究,但都主要集中在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涉及更多的是社区的生态环境、政府规划、制度管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韧性策略研究。而对微观层面的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接触的
8、社区环境家具方面则几乎没有,最多是限于自上而下的大类基础设施的政府规划。这不利于激发自下而上的居民自主防控意识,调动居民参与共建共享韧性社区的行为。所以韧性社区构建可以进一步换位思考,从微观的更新联动,调动自主韧性能力提高入手,而这一点则可以从近年来的社区更新实践维度中寻求方法与策略。二、社区更新理论与研究综评(一)社区更新理论研究方向与实践:自吴良墉教授提出城市“有机更新”论开始,以“肌理插入法”,不拆除、不破坏,依存于旧区原有格局,通过对部分进行更新调整,以达成各片区的相对完整性,进而促进旧城市整体环境改善的更新策略,就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转型阶段所采取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家住建部更是
9、具体提出“小尺度、渐进式”的“城市双修”概念。与之前“大拆大建”的模式相比,更强调城市修补的更新方式。为此很多学者开展了侧重不同方向的社区微更新探索。伍学进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进行研究,注重居民生活和情感需求与社区的融入研究4。鲍莉等就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模式,展开了适老化社区更新的策略研究。黄瓴以社区中年轻群体为导向出发,探索“社群导向”下传统社区工作坊式更新的创新模式等。而近年来,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积极探索社区更新实践,如北京“遇见什刹海(2016)”、“大栅栏更新计划(2017)”、“暖城行动白塔寺社区再生计划(2018)”、上海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深圳“趣城
10、社区微更新计划(2014)”等。在这些实践中,社区更新理念最主要的观点与做法就是从细微的角度入手,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共享共建,激发居民行为,引导人的自主意识,更好更合理地使用社区环境。同时社区更新的角度也愈发富有创意和趣味,与经济背景、科技水平、生活方式不断融合,体现出社区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仍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二)理论评述与观点提出:虽然社区更新方面目前的研究开始注重自下而上的人的行为和参与意识,但却主要围绕社区的宜居性、老龄化适应性、不同社群、儿童友好等社区空间的适应性更新上,对如何通过社区环境家具这个更微观的角度,来构建社区韧性的研究和实践却没有涉及。如果社区更
11、新的研究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预判来增加社区的宜居性、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可以通过环境更新来植入社区文化、地域文脉等特征的话,那么也一定可以通过以环境家具为载体植入韧性特征,使社区具备韧性的自我保护和修复的能力。所以作者提出运用社区微更新的操作模式和实践手法,通过抓住“韧性”理论的本质与核心内涵,以社区环境家具为载体,研究将“韧性特征”植入到环境家具的设计,总结应用策略的观点,从而引导和激发居民自主防控避灾的行为意识,达到构建韧性社区的目的。三、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更新策略(一)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的关键特征分析:将社区环境家具作为一个更新系统进行研究,对其因子组成,功能特点、设计维度、植入韧性特
12、征的表达方式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具体梳理。注重环境家具之间、环境家具与社区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以及环境家具与居民之间的人性化互动和智慧性服务等特点。总结出社区环境家具的韧性特征表现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需求,即时间上应该对风险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具有预先性、持续性和冗余性;空间上使社区环境家具的使用途径与布局具有灵活性、可变性及预留性,在灾中和灾后协助整个社区环境网络,呈现出协作性与适应性。即:灾前具有储备能力(预测与准备)、灾中具有应对能力(反应与应对)、灾后具有适应能力(恢复与学习)5。从而归纳提炼出可持续性、适应性、灵活性、互动性、冗余性和预见性等能够在微观层面实现韧性化过程的社区
13、环境家具基本韧性特征,作为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方向。(二)社区环境家具的韧性更新维度归纳:通过对社区更新的实地调研和经典案例比对,作者发现近年来的社区更新实践都会着重于解决环境使用功能,表现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文脉,满足社区变化的空间需求偏好,并尊重和重视居民共享和公众参与共建这几方面关键特征。概括言之就是以“人”为中心,“事”为主轴,“物”为触点,“场”为背景的不同维度的更新手法和操作模式。可以归纳为功能维度,空间维度和人本维度三大更新维度。而社区环境家具是社区更新的载体,社区环境是它的韧性特征植入场所,所以也可以按照社区更新的三个维度方向进行。即物质功能韧性维度,基于社区环境
14、设施的使用功能增效,向增强承载能力,弹性可变,迅速恢复等方面的韧性功能拓展。这一维度是韧性实现的背景基础;空间组织韧性维度,即保证空间布局及其分布落点在位置、距离、可达性等方面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这是环境家具韧性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适应力韧性落实的具体空间途径;人本主义韧性维度,即关注居民应灾时的心理需求,实时消息指导、信息透明化。并将对社区居民的行为激发能力视为构建环境家具韧性的可开发利用资源,居民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可预见性,韧性的环境家具设计可以促进他们的防控行为,指引居民自主避灾。这一维度为韧性的增强带来了有效指导,是韧性能长久根植社区环境并发挥效率的根本。(三)社区环境家具韧性设计的具体策
15、略:梳理环境家具的种类,范畴和各分类界定。整理出社区环境家具的系统因子组成,即社区服务家具、休闲家具、信息家具、交通家具、照明家具、绿化家具六大类别6,每一类中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具体设施,它们的功能特点、空间形态、环境分布、人的使用行为等和可植入的韧性特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会随着时间、空间和灾害种类的不同有所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韧性设计策略更多着眼于通过社区更新常用的操作模式和手法,把韧性理论的微观表象特征分别从不同维度植入到环境设施设计,构建和总结出赋能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的原则和落实社区韧性的途径。1.基于物质功能维度的韧性形态设计:无论哪一种环境家具,其本身都存在固有的
16、物质组成即材料构造。具有韧性的环境家具首先应该具备在突发环境变化中确保坚韧牢固的结构强度,也就是高承载能力原则。并且具备材料的可持续性原则,即在各种干扰中能维持基本功能、材料可循环利用、韧性重组,提高环境设施的修复能力,从而全方位做好防控准备。如图1、2就是利用天然毛石和铁丝网构筑的绿化环境设施,它不但材料坚固、抗灾能力强,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拆卸重组,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此外,环境家具的功能要具备弹性互动与适应性原则,即根据使用环境和抗干扰需求的不同,灵活应对弹性变化,适用于多种环境。如图3是一种可滑动的公共座椅设计,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弹性改变落座距离,更好地适应了人们在交往中对不同亲密度的需求
17、。图4则是利用居民健身的动能转化成电能的社区健身+路灯的多功能环境家具。可以充分激发居民自主运动的热情,避免独自健身时的枯燥感。总之,功能韧性就是要激发社区环境家具与人和环境的密切互动,通过弹性适应降低灾害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且通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的使用行为,促进灾后社区关系的恢复与社会结构的改善。提高社区面对灾害与突发事件时的软实力7。2.基于空间组织维度的韧性布局设计:塑造社区环境家具空间组织的韧性化,要求设计基于对灾害与突发事件各种可能性的预测,对环境家具的布局与形式进行提前且长远的考虑,从而为因环境改变导致的需求变化预留可变动余地7。具体韧性策略为结构上的连通性与互依性原则,即使
18、社区公共设施布局呈现结构上彼此相通、功能上相互依存的韧性网络,使多重疏散通道成为可能;空间布局的可变性、灵活性,延长性原则。即空间布局灵活可变,呈模数组合关系,保持一定人际距离的延长性布局特点,在面对冲击时可随时调整布局形式,应对突发应急需求;空间余留界面的长远性、冗余性和纵伸性原则。即空间留有一定余量,不过于集中密集,考虑未来拓展需求,可在被干扰时作为临时避难应急之用。如图5和图6是上海某社区疫情期间的环境改造方案,在社区中心花园的硬质场地中植入多条行为动线,在增加居民行为路径、休憩机会选择多样性的基础上,解构传统社区公共空间的集中式布局模式,形成多个可以互动又可独立使用的独处或小规模休憩交
19、往空间。以线性流动空间为特征的“廊亭”设计,通过延长布局的手法,即增加了居民的漫步距离,又确保了社交安全距离8。另外,还可以适当考虑社区纵向留白界面的空间利用,分散水平布局压力。如图7图8,则是一种很巧妙的利用社区纵向留白空间的公共座椅设计。对有胆识有冒险精神的年轻族群来说,这不失为一个能很好保持人际距离,离开繁杂闹市街区,享受独处空间的韧性设计。3.基于人本主义维度的韧性服务设计:基于人本主义的韧性服务是社区环境家具韧性化设计的核心,包括所有社区环境家具可以为居民提供的信息、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内容。它是整个社区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提升社区韧性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其首要
20、原则是全方位多角度的预防服务设计,即环境家具具有宣传、提醒、教育等安全预防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灾前,通过宣传栏、广告牌、显示屏等社区信息设施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递防控知识和预警信息,帮助社区居民多角度提升防控意识。其次是环境家具的智慧化互动原则,即通过环境家具植入智慧化服务设计,构建无接触应急智慧信息平台。运用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服务的三大核心技术将社区服务系统和空间设施系统进行整合,使社区在多重智慧化服务链条中形成一个韧性整体。在灾中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应急指挥、灾情评估、灾民安置等服务内容。最后是人性化心理疏导和激活恢复原则。即在干扰后更多关注居民的心理及精神需求,通过环境
21、家具重塑社区活力和凝聚力,促进社区人文系统的恢复与加固。表现为灾后服务理念的人性化,环境家具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在智慧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动员社区力量,居民共享共建,参与灾后修复活动,通过环境家具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慧化、人性化的社区韧性安全网络。图9图10是南昌社区引进的新型智能应急服务站设施。这个名为“慧应急”的微型应急服务站内不但配备了处置初期火灾的设备及用于救援的医疗用品,还有电子显示屏随时滚动宣传消防安全和火灾逃生等知识,引来很多社区居民驻足学习,居民还可以通过互动屏幕进行知识竞答,通过技能实操培训成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大大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虽然,由于“韧性”这一概念来源于其他
22、学科,学科背景的差异性和本身具有的抽象内涵,使得城市韧性最终体现的是一个宏观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多方协作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韧性的实现必须从大尺度上的整体韧性入手。通过对社区环境家具,这一与居民最为亲密接触的社区微观层面,梳理和构建社区环境家具的韧性化设计策略,指导社区更新实践,也可以达到见微知著增效韧性服务功能的效果。从而以小制大提高和加强社区韧性,最终实现构建城市的整体韧性。参考文献1魏艺.“韧性”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空间适应性建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50-57.2刘峰,刘源,周翔宇.基于韧性理论的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策略研究J.园林科技,2019(7):70-75.3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4):60-66.4王骁.国内“一站式”社区中心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6.5申佳可.基于韧性特征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2016,36(08):11-16.6王昀.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7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风景园林,2017,(03):98-106.8宋立民.疫情引发的空间环境设计嬗变J.设计,2019(19):75-78.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