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教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优秀的人和人才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窘境和造成窘境的原因,并提出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期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关键词】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本义为自由教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解放、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张寿松把通识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为基础、核心的是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二是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着的主体性观念;三是把主体性转化成现实的主体能力。1应用型地方本科院
2、校就定位来讲是为地方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的是通识教育的第三层次目的,而第一、二层次的目的对第三层次的目的具有终极指导意义和作用,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这三个层次目的的实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需要有一支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来正确执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教是为了不教,这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优秀的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老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受传统观念和当代社会受短期利益的驱使,而通识教育又是外表看上去是最无为的教育,导致通识教育老师队伍出现下面窘境。(一)师资准入机制不严格。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识课程在知识体系的设置中,
3、呈现的大都是某一领域基本的、入门型的知识,进而表现为“是这个专业的老师就能够承当该门课程的教学。随着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即便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每年引进的老师中,除特殊专业之外,几乎都是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继而出现即便是新进工作岗位的老师都给予安排了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事实上,通识课程是通过基本知识为载体,承载的是作为“人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着的主体性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这个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通识老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历练,尤
4、其是自然科学的老师,可能在本人的高端研究领域能够如鱼得水,把握自若,但应对通识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由于没有必要的社会经历,无法从实践上做到“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通识课程的讲授“狭窄化为知识的传播,丢掉了主要的、根本的能力培养。(二)通识教育老师地位边缘化。当代社会知识和经济快速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的考核是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以为毕业生进入岗位就能立马独立、高效地完成工作,那么该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被社会这种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要求裹挟着生存和发展。大多数高校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度,用以鼓励各院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相形之下,通识教
5、育是最“无为的教育。通识教育主体是以通识课程为载体,实际上进行的是理念教育,在基本知识基础之上的能力、态度和价值的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其实是导向性教育,提供高等教育的必需营养,引导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引导受教育者发展人类的美妙个性,引导受教育者构成正确的人生观,较高的沟通能力,高尚的情感,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素养,都不是立竿见影式的,它的质量和效用在短期内无法测量,也无法被社会短期内认可。受传统思想的惯性作用和现代社会急躁的、短视的价值需求双重作用,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其中的通识教育老师队伍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三)老师对通识教育缺乏理解,停留在认知层面。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为地
6、方业界输送合格的人才,但被业界急迫的、短视的利益诉求所左右,“无为的通识教育被挤到了边缘。学校和业界对通识教育的关注相对较低,师资队伍对通识教育也呈现挣工作量、混日子现象,更是缺乏对通识教育的研读。李曼丽博士以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2。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和“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的养成。也有业界抱怨在工作中毕业生难以沟通,与别人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奉献精神,这些品质在工作培训中非常难以养成,而作为岗位所必需的技能,企业以较少的时间和经济的投入就能够培养达
7、成。业界所抱怨的缺乏的精神就是李博士所阐述的“有责任、全面发展、道德、理智等品质。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对通识教育普遍缺乏如此全面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以为通识教育是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普及。知识和能力的普及只是通识教育的低层次目的要求,如李博士阐述的目的要求,需要教育者在教育经过中,呈现和导向性施行。但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大纲中都忽略如此较高层次的目的,还指望老师在教学经过中自觉自愿地研究、施行。(四)缺乏有广度知识的老师。通识教育老师在成为高校老师前缺乏深厚的通识教育。以高校最年轻的老师来讲,在进入高校之前,学生被高考的指挥棒紧紧圈囿着,难以有较高的素质养成;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正是高校通识教
8、育处于美妙的愿景与实际执行存在偏差之中;在后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中,已偏向于专业知识的专业研究,更难有素质养成的外界条件。纵观通识教育老师本身成长的经过,他们在知识的深度上不会存在缺乏,但作为通识教育老师,在知识的广度上显得力不从心。二、完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详细措施(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确立通识教育应有的地位。一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剧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9、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化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固然社会上对高校的考评大多是近视的短期的就业率、成绩等,但作为管理部门不能被其左右,全力以赴花大力气打造就业率等,高校要谨记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两手抓抓专业教育为地方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就业生、抓通识教育长期为地方社会输送优秀的劳动力。二是要让通识教育者明确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者从课程的开发与规划,到目的、教学和评价的施行,再到详细教育活动的施行,一直让较高层次的能力目的以“
10、在场和“不在场的方式给学生以导向性和浸润性教育3。三是要让学生明确通识教育在完善本身人格魅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知培训,使得学生从内心对通识教育产生共鸣,进而内化学生的自我教育需求。素质存在于教育者及教育者的实践之中,有内在要求的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会敏锐地辨别和认知,进而到达自我素质的养成。(二)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对通识师资队伍加强培训,使得师资队伍的水既有底蕴又常换常新,充满活力。1古为今用,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何为经典,有人讲初读觉得是在重读,重读却又觉得是初读。由于经典中有人类经常考虑
11、的重要课题:人如何才能算是个好人?在不同时代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地方特色经典对人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意义?通过阅读和参观游览,引导老师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追求。在本身有过深入考虑,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意设计情景,与学生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到达师生共同素质的自我提高。2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实践性知识教育。高校老师在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欠缺,要以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安排通识教育老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介入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企业管理,让老师在企业一线的磨合中领悟企业对毕业生除技能之外还需要哪些更为可贵的素质。高校还能够通过聘请在企业富有经历,在行业中卓有奉献的同志到高校来授课、开
12、讲座等形式,让高校的老师在聆听和观摩中领悟企业和社会对“人的内涵要求。3加强网络技能训练,构成宽广的视角,加强对师资队伍视野培训。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人都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网络就是环境,是知识和体验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进行网络素养培训,洞悉媒体的构造和运作本质,真正明白媒体传播符号背后的意蕴,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现今社会日趋多极化和多元化,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固然是立足地方,但不能没有宽广的视角,对学生的教育要有世界目光,要知己知彼,要理解和尊重差异,要到达这样的目的,就要对师资队伍加强培训。(三)加大对通识师资队伍的鼓励政策。1采取精神层面的鼓励
13、政策。从本质上来讲人是需要外界认可的。对通识教育老师的鼓励,会让老师从内心得到知足,进而不断产生自信心去坚持不懈地从事和研习通识教育,在实际的教育经过中会激发工作热情并维持这种积极主动性。能够不定期进行通识课程观摩课,组织通识老师会讲比赛、老师沙龙等等,通过活动丰富老师的生活,使其在活动中得到沟通和鼓励。2给予物质层面的鼓励政策。通识教育外表上看起来是“无为的教育,通识老师的努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印证,需要政策给予强力保证。认可通识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的认可就是对通识教育老师地位的认可。在职称评审中给予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同等地位。这样还能鼓励一部分教学名师乐于承当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利于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此外,通识课程会出现部分课程是百人以上的大课,对于这样的教学任务要提高课时系数,从量的方面认可通识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