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开题报告范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开题报告范文-精品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法学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讲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当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加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开题者把本人所选的课题的大概情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根据材料之一。法学开题报告范文1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诸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
2、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缺乏。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历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研究意义我国的流动人口是2世纪8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当代化经过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窘境,讨论解
3、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宁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内研究动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下面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很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实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固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
4、的歧视性费用。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寓居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经过不稳定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十分简陋。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以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如今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
5、。1.教育经费缺乏,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应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气力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以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当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查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
6、任追查中裁量空间过宽。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具体分析了司法保护的众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根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要当行政主体的详细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7、。郑风,李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缺乏,以为:1.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2.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3.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拟薄弱,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拟模糊。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以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遭到除行政机关和公
8、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查侵权者的民事责任,以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以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能够能够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能够作为原告,以行政不作为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碰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
9、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背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合法权益的解释,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国外研究动态年英国政府公布了(1944年教育法案),明令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双轨制,确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权。2世纪6年代以来,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1967年的(儿童和他们的小学)强调政府愈加关注教育时机和社会协调,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通过国家干涉,
10、突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入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窘境的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处于教育优先区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民主化,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等问题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受教育权,20xx年公布的(儿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卫生权利和平等受教育权等。美国的教育券计划。美国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拟优越、历史比拟悠久、牌子比拟响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学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学校和条件不利学校更具创新精神。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平衡发展,在部分地区采取了诸如自由择校和教育券等制度,把国家的人均
11、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由他们自由选择本人信任的学校,到达学校在竞争中的平衡。美国的特许学校运行办法。学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门签订一个合同,学校要对学生承当责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学生经费给该学校。根据特许学校法,民间可以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能够从国家获得公共经费。特许学校被以为是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问题。首先通过分析诸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
12、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重大意义。其次,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及其如今面临的窘境,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在法律在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调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法律保障、政策、学校、家庭和本身因素分别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难实现的原因,进而就完善其宪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对策和设想。创新之处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相对较多,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比拟少。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众多缺乏。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就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法学开题
13、报告范文2一、论文(设计)选题的根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法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一种是法律意识或法律现念。现实生活中,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是前者,但在幕后起作用的却是后者。中西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法律观念、法律文化上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已制定法律300多件,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行政法规900多件,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却仍然存在。原因虽然很多,如体制、环境等等,但是,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法律观念的淡薄。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很大程
14、度上借鉴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经历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其当代的法观念也必然与西方有着宏大差异。探寻中西方法观念的差异,对我国从根本上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在中国与西方的法观念相关内容上作出了丰富的研究。魏胜强在(中西方古代法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解析)中研究了中西方古代法观念在法的本体、法的状况、法的价值、政体形式、治国方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指出这些差异实际上是由不同的文化选择造成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不同土壤培养出了不同的法观念。韩振文则从公民当代法律意识的一般理论、公民当
15、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基础的角度概括了培养公民当代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以及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公民社会、构建多元的理性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公民法律观念的基本途径。在(我国公民当代法律意识探究)一文中,何卫勇以为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当代法律意识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权利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当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现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16、。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的(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探寻导致中西方法观念差异的原因,以及中西方法观念的详细差异,进而得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启示。(二)预期目的1、通过具体比照中西方法观念构成的背景,得出中西方法法观念构成差异的根源。2、通过比拟中西方法观念内容上的不同,找出西方法观念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3、综合以上结果,提出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看法与建议。(三)写作大纲一、中西方法观念构成的背景的异同(一)东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法观念(二)两种法观念构成的政治背景(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两种法观念的影响二、中西方法观念的内容上差异(一)中西方对权利的看法的差异(
17、二)中西方对司法独立看法的差异(三)中西方对法与情的处理的认识程度的差异三、西方法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一)西方法观念较我国法观念的进步之处(二)怎样借鉴西方经历在我国培植成熟的法观念体系(三)在向西方学习的经过中怎样甄别西方法观念的糟粕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1、采用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劳动派遣有关文献的分析,找出我国在劳动派遣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比拟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内外对劳动派遣制度的不同进行比拟,提出关于我国对劳动派遣制度的完善措施(3)归纳总结。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其成功之处。2、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18、(1)确定论文题目(2)收集相关资料(3)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4)继续收集相关论文资料(5)完成论文初稿写作(6)修改论文(7)论文定稿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1、20xx年11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2、20xx年12月15日前,提交论文开题报告3、20xx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初稿4、20xx年5月1至5月29日,修改论文5、20xx年5月20日前,论文定稿6、20xx年6月初,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于小芮:(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比拟及启示)J,法制与社会出版社20xx。2刘旺洪、刘敏:(中国公民当代法律观念)M,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版。3(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
19、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版。4刘惠君:(中国近代早起工商业发展与社会法律观念的变革)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5任映绮:(关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内在差异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1997。6王红梅、唐红林:(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构成的自然原因比拟)J,盐城工学院学报20xx。7张琳:(中西法律文化差异之我见)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xx。8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法学院20xx。9徐冰、乔传福:(论中西传统法文化及人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0陈景良:(法与人: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解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11何勤华:(
20、西方法律史)M,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1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法学开题报告范文3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当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将来。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
21、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遭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化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构造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畅,格式规范。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选题要求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2、要严密结合法学研究
22、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3、选题避免过大。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老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三、成绩评定办法与步骤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论文的质量,提出建议成绩,学生经过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及答辩质量,写出答辩评语,经答辩委员会审核,确定最后成绩。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于当年补做一次。四、组织机构:学校设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下设指导组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由学校领导、老师和校外专家担任名单见附件一。论文答辩设若干小组,每组由三名老师组成,设答辩主持人一人。答辩小组根据论文研究方向设立,本人的指导老师不担任该答辩小组成员。五、指导老师、答辩老师的工作职责: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指导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