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能够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作为教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教师是怎样做本人的教案的?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能力目的: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能力和分析
2、思维能力。情感目的: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固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构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考虑。教材一开场就提出一杯水里能否能够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相互互溶者除外。由此为根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1通过实验72,学
3、生应该了解:1要判定物质的溶解能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确实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拟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到达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怎样教学生判定能否到达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定溶液饱和的一个根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定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能够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讲:1讲明当
4、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毁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实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经过,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定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讲服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
5、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能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能否到达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教学建议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老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能力。教学设计方案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学经过:通过前
6、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参加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老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经过中,溶液的温度能否改变?水的量能否改变?这个实验讲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老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参加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参加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7、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考虑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老师活动介入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老师活动讲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
8、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老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参加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定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投影提供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判定: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络,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
9、液浓。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怎样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判定: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仍然是饱和溶液。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严密联络,
10、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拟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络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二、学情分析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
11、、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一样,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一样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绘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2.经过与方法(1)
12、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稳固概念。(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络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互相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2)调动学生介入概念的构成经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和喜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互相转化;(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黑板六、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方式
13、,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经过,初步构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七、教学经过(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构造,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分
14、子、离子构造,进而深化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造,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而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的: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对原子构造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
15、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构造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拟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老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经过:(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构造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一样。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怎样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构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讲,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