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862456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7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质量

2、数和AZX的含义。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

3、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

4、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钠的化合

5、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6、,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法建议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

7、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3.紧密联系实际。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

8、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教学设计示例课题:钠的化合物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过程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1.钠的氧化物(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

9、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Na2O、Na2O2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Na2O2、Na2O与CO2作用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讨论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

10、气,所以是强氧化剂。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

11、关化学方程式:CO2+CaCO3+H2O=Ca(HCO3)2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Na2CO3+CO2+H2O=2NaHCO3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总结、扩展:(1)总结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扩展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应

12、,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布置作业:1.补充作业(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

13、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残留固体质量,n值,NaHCO3质量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

14、分子量。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科学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

15、、合作的精神。科学方法: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重点、难点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4一、教材分析: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

16、,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17、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

18、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三、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

19、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2022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

20、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

21、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六、教学信息技术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5【学习目标】1、认识铁的几种氧化物及其常见性质。2、认识三价铁的氧化性、亚铁的还原性及Fe3+的检验、Fe2+和Fe3+相互转化。3、会熟练书写Fe2+、

22、Fe3+相互转化的有关化学方程式。4、知道Fe(OH)3、Fe(OH)2的制备方法知识点一:铁的氧化物阅读教材59页铁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名称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化学式色态俗名化合价溶解性与酸反应知识点二:铁的氢氧化物阅读教材60页,完成下表加NaOH溶液FeCl3溶液FeSO4溶液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Fe(OH)2颜色变化的原因,请用必要的文字与方程式加以说明:探究与思考:小组讨论Fe(OH)2的制备实验可采取的改进措施2、Fe(OH)2、Fe(OH)3的其他性质(用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Fe(OH)3的热稳定性(2)Fe(OH)2、Fe(OH)

23、3与酸反应(以盐酸为例)知识点三:铁盐与亚铁盐阅读教材61页实验3-10,完成下列表格:(1)Fe3+的检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FeSO4溶液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氯水由实验我们可以得出Fe2+、Fe3+的检验方法:Fe2+的检验:Fe3+的检验:探究与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Fe2+、Fe3+(2)Fe2+、Fe3+的转化阅读教材61页科学与探究,完成下列表格:FeCl3溶液现象方程式加入铁粉,振荡后滴加KSCN溶液上层清液加入氯水,振荡探究与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有关铁的化合物的知识,完成Fe、Fe2

24、+、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课堂小结】1、铁的三种氧化物2、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Fe2+2OH-=Fe(OH)2Fe3+3OH-=Fe(OH)34Fe(OH)2+O2+2H2O=4Fe(OH)33、Fe3+的检验和Fe3+与Fe2+相互转化(1)、Fe3+的检验: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课堂反馈:1、为了检验FeSO4溶液是否已经氧化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A.NaOH溶液B.铁片C.KSCN溶液D.石蕊试液2、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选用的试剂是()A.NaOH溶

25、液B.稀H2SO4C.铁粉D.KSCN溶液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分开的是()A.BaCl2溶液B.FeCl2溶液C.FeCl3溶液D.Ba(NO3)2溶液4、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反应方程式为。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再加入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为。说明,反应方程式为,还原剂是。5、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加少许酸化的KMnO4溶液;加少许氯水;滴加少许KSCN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B.C.D.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6【课程目标】1、举例说明

26、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教材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

27、方式的反思和突破。【学情分析】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

28、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

29、对氧(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7【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

30、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

31、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