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共1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273363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缘溪行 缘:_2.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_鲜美(今义):_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之 :_ 复:_ 穷(古义):_穷(今义):_4.初极狭,才通人 初:_ 才:_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_ 俨然(今义):_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_ 外人:_7.具答之 具:_ 8.便要还家 要:_9.咸来问讯 咸:_二简答题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_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4、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什么?-1

3、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20、

4、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陋室铭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3、可以调素琴( )( ) ( )4、无案牍之劳形( )( )( )( )5、有龙则灵( )6、斯是陋室( ) 7、谈笑有鸿儒( )( ) 8、往来无白丁( )二简答题1.题目陋室铭文章一开始并没有写“铭”,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引出陋室,是什么写法?-2.“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作用?-3.(1)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4.本文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答: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答:6.想象陋室周围的环境。答:7.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又怎样的志向?答:8.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答:9.“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突出环境怎样特点?答:10.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爱莲说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

6、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答;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句表达了什么?答: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5. 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请你写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答:6. 作者认为

7、,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答: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10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1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湖心亭看雪一、基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 (2)是日,更定矣_(3)惟长堤一痕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5)是金陵人,客此_ (6)及下船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 _

8、2.翻译下列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上下一白_ 长堤一痕_更:是日更定_ 更有痴似相公者_是:是日更定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4.填空:张岱,字_,号_,_(朝代),_(籍贯)人。有著作_和_等。5.分析“绝”字的妙处:_。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这一部分采用了_和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

9、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答:9. 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10.结尾的“痴”有何含义?答:11.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答:12.读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并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答谢中书书解释加点词:答谢中书书书:五色交辉辉:四时俱备。时:晓雾将歇歇:夕日欲颓颓:“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10、,“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答:5.“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6.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答:7.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8.本文分_层,写出各层大意。答:9.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答:10.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记承天寺夜游一、注音。 遂( ) 寝( ) 藻

11、荇( ) 竹柏(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 何处无竹柏:6、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8、水中藻荇 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6)“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

12、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 ,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 2、作者概括叙述了 ,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 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 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 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 。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

13、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

14、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3、对“闲”字的理解 答:三峡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

15、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2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 春冬: 秋季: 3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4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答: 5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答: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答: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8.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答:10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1)绝巘多生怪柏,

1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核舟记一 基础2解释词语(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5)如有所语( ) (6)矫首昂视( ) (7)罔不因势象形( )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其船背稍夷( ) (10)钩画了了( )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尝贻余( )(13)箬篷覆之( )3解释句子(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罔不

17、因势象形,各具情态。(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8)中轩敞者为舱4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的字和它的意思: (l)左手倚一衡木_通_,_。 (2)诎右臂支船_通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通_,_。(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 。5.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什么?答:6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7本文中心句是哪句?答:8点明主题的是那句?答:9那句看出苏轼与鲁直的关系?答:10东坡外貌是什么样?答:11佛印的外貌是什么样?答:12“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答:1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

18、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答:1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答:1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苏轼字 ,号 , 朝代 家。谥号“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 和弟弟 称为“三苏”。观潮、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

19、_。“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第二段描写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作用是_。1.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译文: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

20、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译文: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译文: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大道之行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故外户而不闭(闭:)大同(同:)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21、。选贤与能。( )通( ) ( )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通( ) (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8译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答;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答:10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大同:11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12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

22、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第三部分 1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15.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是_。部分参考答案桃花源记二1.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3.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

23、知道。 6.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8.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11.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和平,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答:(1)环境奇美

24、。(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4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5.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16.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7.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18.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19.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答:

25、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陋室铭二1.以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2. 答:反映了作者以古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惟吾德馨”呼应,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节操。3. 答:(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答: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

26、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 答: 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7. 答: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交往的人更有博学的学问。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8. 答: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9. 答:对偶;“上”和“入”二字生动

27、传神,化静为动,是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景物的喜爱之情,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10.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且才华横溢。爱莲说5.甚少的感慨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同意。菊花因为陶渊明喜爱而传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情怀,注定了菊是花之隐逸者。7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8.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9.: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

28、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10.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1.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2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湖心亭看雪一、1.(1)全 (2)这,在此意为“那” (3)只有 (4)罢了 (5)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6)等到 (7)哪 还2.(1)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9、!(2)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34.略5.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6.(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7.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8.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答谢中书书答案:书信辉映季消散坠落跳山川之美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1.信 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1)对偶 (2)对偶,借代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