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64462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2、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欣然规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自云先

3、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

4、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

5、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8.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四、简答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

7、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 7.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8.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9、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0.“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8、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练习检测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二、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选择题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

9、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

10、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5、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3、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11、宜乎众矣。练习检测一、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自李唐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亭亭净植 出淤泥而不染 二、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选择题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君子者也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5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四、简答题1.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 2.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

13、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 3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6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4.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

14、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

15、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检测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苏、黄共阅一手卷。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我的理解: 5、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17、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练习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与(j)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C男有分,女有归 分(f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ng)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 废疾者 废疾: 女有归 归: 谋闭而不兴 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故外户而不闭 闭: 大同 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睦:不独子其子 子: 矜、寡、孤、独 孤: 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

18、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9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 大同:10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是_。11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

19、。12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6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练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略无阙处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飞漱其间 夏水襄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属引凄异 良多趣味 林寒

20、涧肃二、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21、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5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6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

22、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7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8.对画横线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9.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

23、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10.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三、简答题1.读了第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哪一句诗?我的联想:2.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第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

24、”字状 ,以“峻”状 ,以“荣”状 ,以“茂”字状 。3.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者“少”,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者“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我的积累: 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我的赏析: 4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25、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 春冬: 秋季: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7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8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9写船行之快突出了三峡什么特点?引用渔歌写猿鸣渲染了什么气氛?特点: 气氛: 10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11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12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8 记承天寺夜游(

26、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练习检测一、解释加点的词。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相与步于中庭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相与步于中庭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

27、(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

28、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四、简答题1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3、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