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15758527 上传时间:2022-05-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专题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读懂一首诗在高考中,古典诗歌鉴赏是必考题,分值在8-11分之间。命题者一般设计两个问题,考查同学们“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学生在此题上失分都很严重,根本原因是读不懂诗歌,进入不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去。第一部分 古典诗词的一些特点读不懂诗的原因除了同学们不用心外,古典诗歌本身的一些特点也确实给我们的阅读理解造成了许多的障碍。要读懂,首先要了解一些诗歌的特点。(一)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而古代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们应该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

2、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这些多义词必须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积累下来,否则理解诗歌就是一句空话。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同是“空”字,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中是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 则是“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意思。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就不相同。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如寒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

3、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情此景中的感受移于事物身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二)了解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即所谓的“诗家语”。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当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还有句间倒置的,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其实是诗人一路走来,先看到“绿杨荫里白沙堤”,然后才有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感慨。甚至还有将整个时空顺序倒置的,类似我们

4、今天的倒叙手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应该是诗人半夜坐船返乡,因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才将船靠岸的;又由于落地,心绪不宁,难以成眠,才在百无聊赖中去观看舱外在月色中模模糊糊的“江枫渔火”,不知不觉中“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可是诗歌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在阅读欣赏时就必须要了解这种时空倒置的叙事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三)了解古诗中一些不常用的修辞方式,比如互文。比喻、比拟、夸张等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

5、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四)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化的。例如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离愁;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愁绪;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的;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的。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五)了解、记忆一些有关诗人、词人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以及一些历史史实。例如读

6、李白的诗就要联想到李白的性格、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读苏轼要记得他的仕途坎坷,就会理解他在许多词中表现出来的豁达和超然的态度。一些怀古诗词中常常以金陵为题材,那就需要了解有关金陵的一些历史知识。第二部分 阅读古典诗词的一些技巧一看标题,明意思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主要情感,或者可以了解诗歌写作的主要内容。 例:杜甫春夜喜雨,题目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表明内容是写送别,那么按照常理应该写离别之情。常见题目的作用:1征人怨: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情感2. 咏柳:题目直接点明描写对象3. 次北固山下:题目点明所写的事件或背景4. 咏怀古迹:

7、题目暗示诗歌的体裁练习一:朗读下面一首诗,请回答:你从这首诗的标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二看注释,明原由注释往往是诗歌的背景,透过这个背景,我们可以捕捉到诗人的思想脉络。 所以,读诗,必须要读透注释。应试中,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因为篇幅的限制,命题者不敢也不该在卷子上印废话,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放过、遗漏任何文字。其中,除了诗歌本身外,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出题者给出的注释。例:武夷山中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

8、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这道试题有两个注释,第一个,交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其关键的信息点是“隐居”“绝食而死”,因为它们暗示作者谢枋得具有抗节隐居、忠贞不屈的节操。结合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梅花品格自比,他追求坚贞孤傲的人格操守。于是,题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便可迎刃而解: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不屈的情怀。练习二:阅读下面一首诗,请回答:从注释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

9、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

10、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三看作者,明风格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诗歌作者的身世,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例: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

11、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练习三: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回答:你对作者了解多少?这首诗能印证你对作者的了解吗?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 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 西永济)。进士及第, 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

12、军,接受伪职。 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

13、,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庾信入彭城馆),“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

14、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四抓意象,明意境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

15、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诗歌主要是通过塑造情感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的。作者选用什么样色调的意象,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更何况,在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在被成功使用过一次之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或者朋友情谊,诗人借红豆来表达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诗人以沙鸥自况,表现漂泊的苦痛。因此,多读多记古典诗词,同时还要记住那些常见

16、的意象,以及他们的常见的含义。练习四:找出下列这首诗第二、三联中的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分析:意象的寓意,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从共性来看,必须了解其一般寓意。从个性来看,与作者的感情密切相关,必须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语境分析。片云:从其特性揣测,轻盈,飘移不定。根据诗人身世,可知指飘泊。孤月:注意一孤字(具体语境),这里应是喻孤独。落日:与一般寓意相同,指暮年。秋风:有萧瑟之感,这里应指生活的艰难。最后,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看看营造一种怎么的情感氛围。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

17、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五抓典故,明深意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

18、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远;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即他人已经用过或说过的)语辞,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蕴藉、更委婉。例: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19、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0、,是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思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它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练习五:找出下面这首诗中的典故,并说说他的作用。日暮倚仗水边王寂(金)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

21、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

22、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

23、、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

24、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六抓诗眼,明情感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抓诗眼,我们通常抓以下几类词: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4.抓词类活用;5.抓虚词。例:江楼旧感赵嘏gji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5、这首诗的诗眼是“思”。结合全诗理解,“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去年同一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领衔似去年。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体现作者江楼望月,却物是人非的惆怅、落寞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练习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它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

26、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