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时,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讲解赋体的源流和特点,让学生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做
2、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文的学习,应着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
3、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为我的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
4、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我有一个梦想) (二)新课讲授 1。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让学生填充课文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
5、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
6、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
7、,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四)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让学生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啊,
8、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五)小结作业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如下所示: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规划和构思,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阿房宫赋 奢亡鉴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
9、,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
10、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
11、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12、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
13、,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
14、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
15、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
16、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17、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
18、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
19、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终老不复取()蒲苇纫如丝()摧藏马悲哀()奄奄黄昏后() 2重点字词 堂上启阿母(启:)供养卒大恩(卒
20、:)于今无会因(因:) 事事四五通(通:)却与小姑别(却:)逆以煎我怀(逆:) 渠会永无缘(渠:)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
21、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22、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 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
23、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4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
24、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
25、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
26、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
27、,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
28、,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
29、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
30、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
31、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
32、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33、,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
34、”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35、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
36、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37、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怨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38、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
39、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
40、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段,思路如下: 第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第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第、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五、重点解读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
41、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42、”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
43、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