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 本文仅仅是提纲挈领地点明了说课稿的行文思路,并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加以简要说明,也列举了不同文体的处理方法和备选的教学方法,但细节不进行详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以一概全,且纲举目张,自然文思流畅。建议备考的同学多搜集不同类型课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文言文等)的说课稿,掌握不同文体的教学思路,借鉴成品说课稿中的语言表述,将其各就各位地套入本文所讨论的框架中来。本文与具体的说课稿好比轮廓与色彩的关系,写说课稿的你,就是要结合具体的篇目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填色游戏。另外,作为应试策略,本文脱不了机械之嫌。以后有机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学,一定要营
2、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沟通阳春白雪的文学舞台和下里巴人的生活现实,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字,更爱生活。本文难免有不周之处,望指正。 壹、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说说你打算如何教课,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与之相对应,说课稿要体现出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既有具体的实践,也要有理论的支持。在说课考试中,考生按顺序提前40分钟进入备课室,抽签决定说哪篇课文,然后进行备课。备课结束后,进行现场说课。 说课VS试讲:说课与试讲不同,说课是阐述你的教学思路,而试讲是模拟实际的教学过程。贰、说课稿的写法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文题目是x
3、x,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解说。(注意:不要介绍姓名,只说考试序号即可,保证评分公平。)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概括总结(体裁、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意义和影响) 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古代叙事散文,主要讲了?,展现了?,是一篇千古流传 的散文佳作。 2、课文的定位与价值(本文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能力,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培养?,提高?。(参考每个单元首页的介绍)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
4、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提高?。(知识与能力层面) 如: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局势;提高浅显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等。(过程与方法层面) 如: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领会?,陶冶?,培养?兴趣。(情感与态度层面) 如:感受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感受逻辑思辨的智慧之美,培养对文言阅读的兴趣和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类: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体悟诗
5、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文。 (2)教学难点 诗歌类:感受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现代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和行文风格。 文言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1)诵读法:培养语感,领悟感情。 (2)讲解法:理清思路和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问答法: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体
6、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练习法:通过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结合本文的情况,我设计了“朗读讨论欣赏”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图片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一大重点,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最能考察教师的教学组
7、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处仅罗列要点,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加以说明。建议在说每一步教学 过程时,遵循“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为什么这样教(效果)”的思路,与之前提到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体现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 1、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由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完成,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3)诵读课文(播放录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感受韵律,完成注音;再由学生自由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语言之美) (4)分组讨论(尤其适用于文言文,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5)文本整体分析(采用问答法、讲解法,体现学生主体,
8、教师主导,掌握教学重点,把握行文结构等) (6)课文小结(总结文章内容主旨,重申教学重点和难点) (7)拓展延伸(可参考课后习题) (8)布置作业 2、板书设计 如: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实词、虚词、判断句等 叙事逻辑顺序:秦晋围郑烛之武出山烛之武说服秦伯晋国撤军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备课时间有所限制,一般40分钟左右,不要看着还没轮到自己应试就慢悠悠地写我的备课时间用完后,监考老师接着就把教材收上去了,然后又等了20多分钟才轮到我说课幸好老师比较好心,允许我待考时在无课本状态下继续写字各地情况不同,但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 高
9、中语文说课模板通稿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很有帮助,推荐,可文库搜索。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10、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11、,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12、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
13、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
14、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
15、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
16、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对已逝辉煌的伤感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
17、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
18、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
19、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
20、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 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
21、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
22、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
23、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
24、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
25、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4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具体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提高个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据这一目标,编排了这一课。本课所选内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
26、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的精神。课堂教学以问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为主,创设浓郁的教学氛围,体会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
27、,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本课中,有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等隐士,他们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于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
28、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课的学习难点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教学准备:选段改写。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做到教学
29、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体会孔子的精神。 学情分析: 根据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身素质,很难理解孔子为何知其不可还要为之的心情。 学习方法: 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注重学生课堂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承前启后,在此基础学习文章
30、内涵) 沐浴告夫三子之三子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趋而辟之 子路问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止子路宿见其二子焉 不仕无义欲洁其身果哉!末之难矣 (三)文章研讨第一则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体会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明确)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并非鲁国国君,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体会孔子对礼的重视,凸显其品质) (明确)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
31、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3、文本语言简单凝练,让学生在留白处发挥一定的想象,模拟出当时对话双方的神色和心态。(有助于学生理解孔子和鲁哀公当时所处的处境和心境,为解决4、5题打下基础) 4、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哀公又为何说“告夫三子”? (明确)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臣,地位
32、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这与后人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是一致的。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而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5、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么样的心情? (明确)“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而且也体现“在其位,谋其政”,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
33、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小结: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比一般“独善其身”的态度更为崇高而悲壮。 (四)文本研讨其余几则,指导学生对“仕”和“隐”进行探讨。 通过与隐士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1、孔子在听了接舆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话?(根据课前改写,让学生进行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应避祸为是,别去救
34、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2、如果接舆有一种对话的态度,孔子会说些什么?在原文中找相关语段。(文章相关段落的理解) (明确)“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结:中国向来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还能和谁在一起?如说“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动乱,那么此时正需有人知难而进、知不可而为之,给黑暗以光明,方见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质量。 (五)思想总结 试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
35、涵。(学生探讨) (明确)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从不动摇。如果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六)文化拓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楚辞)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间,你如何抉择? (学生探讨)
36、(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执迷不悟。首先,所坚持的必须是正道,而不是歪门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 (七)学生周记片段欣赏。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这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
37、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教学药这篇小说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职高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比如作家作品;积累字词。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三是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药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小说。重点确立在对这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38、上。作者通过对康大叔的肖像、语言、动作的个性化描写,充分表现了康大叔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着一个丑恶的灵魂,通过人物的性格认识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反动本质。教读本文的难点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态度。小说描写了一群人,是一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是不相同的,这跟他所持的立场密切相关,他对当时的社会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站到了斗争的最前线,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同旧的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作者在呐喊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析比较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比较
39、他们性格的异同,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阅读能力较弱,没有课前预习,会浪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利用校园网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时代的特征,利用工具书识记文本的字词并积累部分词语,了解小说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检查学生预习后,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师生之间共同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然后就抓住重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整篇小说而言,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带有强烈的
40、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态度,但是作者对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对康大叔是一种阶级仇恨,是憎恨;对华老栓等社会平民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怨恨,对革命者是一种带着悲哀的惋恨。小说的主题也能够通过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说说以“药”为题的含义。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6 说教材 1.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
41、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42、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说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
43、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2.品人 a.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
44、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3.品文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4.作业布置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