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共4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191774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共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共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j jin gng jng jng y shn zhng j ju wi fn ji t( ) ( ) ( ) ( ) ( ) ( ) ( ) bi fng yo qng f zh c l zho jin h sh to b( ) ( ) ( ) ( ) ( ) ( ) ( )二、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似乎(s sh) 咳嗽(su shu) 半晌(shng xing) 盛情(chng shng)目的(d d) 晋国(jn jng) 痕迹(hn hng) 慎重(shn shng)三、把词语补充完整。身先士( ) ( )

2、钉截铁 万物( )苏 初出( )庐 天道( )勤声色俱( ) 心甘情( ) 万事( )备 料事如 ( ) 无可( )何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因为所以 只有才 即使也 既然就1. ( )多读多写,作文能力( )能得到提高。2. ( )他讲得很动听,( )我听得津津有味。3. 爷爷( )答应了你,你( )放心吧!4.( )是数九寒天,我( )坚持锻炼。五、按要求写句子。1. 字典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改成反问句)_2. 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_六、在原句上修改病句。1. 陈明光荣地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2. 我们班的王晓英经常不断帮助别人做事。3. 走进公园,我

3、听到了鸟儿的叫声和花香。4. 考试结束了,他首先第一个走出教室。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 最近,我们认识了 的刘备, 的诸葛亮, 的祁黄羊, 的公仪休,很受启发。(填四字词语)2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出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3. 学习课文,使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从 一文中,我们知道了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我懂得了 这些文章使我受益匪浅。4“正( )我喜欢吃鱼,( )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 )我收了人家的鱼,那( )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现在想吃鱼就

4、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这两句话是 说的,我能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的品质,那就是 、 。5. “ ,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出自 (作者)的 (诗题)。写一句你课外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 , 。”春天,也是植树的好季节,“多栽一棵树, ;亿万棵树连起来, 。”八、排列错乱的句子,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乖乖,盖上你的被子!”妈妈说。( )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 )小松鼠和妈妈藏足了过冬的食品,躺在屋子里准备睡了。( )外边寒风呼呼地刮着,小松鼠却感到很暖和。( )冬天来了,大雪纷飞。( )小松鼠想:我的尾巴真顶用啊!九、阅读短文,完成习题。(一)_春天到了,大地

5、复苏,花儿开放,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我十分喜爱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上面种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命 生机),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天地。细看,它们是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时而舒展双臂,时而左右摇摆。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小女孩,天真可爱。这时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你别看小草这样(软弱 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大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

6、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果然,小草又慢慢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顽强啊!”小草,没有鲜花那样娇艳,没有白杨那样(挺拔 挺立),可是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坚强)!人们说“疾风知劲草”,小草是当之无愧的。1. 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文首的横线上。2. 用“ ”划去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3. “疾”字是( )结构的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疾”字在字典中有四个意思:疾病;痛苦;痛恨;急速,猛烈。“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应取第( )种意思。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表现了作者喜爱春天的思想感情。B赞扬了作者喜爱小草的思想感情。

7、C赞扬了小草坚强不屈,有顽强的生命力。D赞扬了小草的美丽可爱。(二)蚂 蚁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对蚂蚁的习性有了认识。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蚂蚁是靠什么来把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

8、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1用“”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画掉。2在文中的( )里选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请写上序号)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C虽然但是 D如果就3这篇短文是按 结构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4第三自然段用了 修辞手法。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

9、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打“”。(1)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2)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三)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唔

10、唔(w)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

11、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n)彬有礼的孩子了。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情不自禁:_彬彬有礼:_2. 填空。(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2)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3. 按要求改写句子。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1)改成“把”字句:_(2)改成“被”字句:_4. 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择邻而居 ( ) 知子莫如母( )5.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们是不可能频繁搬家的,那么不搬家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改变不利的处境呢?请想出一两条来。_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