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171418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总课时编号:04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

2、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三、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 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 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教学过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

3、意图一、导入分组讨论三、讲授新课分析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四、实践提高欣赏了解即兴讨论五、课堂总结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二、新授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1出

4、示图片果熟来禽图。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

5、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三、分组讨论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1分组:第一组:“拉奥孔”;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

6、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第二组:“静物”;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

7、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第三组:“自画像”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

8、审美意识的变化。1、比较内容:a、创作年代;b、风格和造型特征;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3延伸讨论: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延伸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四、即兴讨论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五、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板书设计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一、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二、分组讨论三、即兴讨论课后反思:通过学习,可以看出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材,学生通过几组服饰对比,对当今社会审美风尚做了初步了解。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通过作品对比,学生对画面仔细观察,然后得出一些大致结论。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