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醉**** 文档编号:15118733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表达方法:表达方法:1.1.句子句子修辞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夸张等)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夸张等);2.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以小见大等)(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以小见大等);3.3.叙事方式叙事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顺叙、插叙、倒叙、补叙);4.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

2、中的含义以及作用。写自己的感想,想象和主张。写自己的感想,想象和主张。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时间地点地点人物人物 事件起因事件起因 经过经过 结果结果 1.1.顺叙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深刻。 2.2.倒叙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文章的生动性。生动性。 3.3.插叙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

3、件事。)(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看看开头开头、看、看结尾结尾、看、看中心句中心句、看、看过渡句过渡句、看、看反复出反复出现的句子现的句子。 2. 2.语言要求语言要求简练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一般在个字左右。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 1.核心核心人物人物 2. 2.核心核心事物事物 3. 3.核心核心事件事件 4. 4.作者作者情感情感 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起起概括和总

4、述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起起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起起归纳和总结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起起强调和增强印象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找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段的找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段的中间。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不会很长。中间。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不会很长。 谨记谨记: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特殊情况。: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特殊情况。(一)(一) 某句(段

5、)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示例: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答:(1 1)为下文写父亲对)为下文写父亲对“我我”的爱作反衬;(的爱作反衬;(2 2)为文末写)为文末写父亲对父亲对“我我”的怯意作铺垫;(的

6、怯意作铺垫;(3 3)照应了)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句子含义的解答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从方面来理:从内容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上看思想感情, ,从从结构结构上看作用上看作用, ,从从艺术效果艺术效果上看上看效果效果(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 ,要理解修辞手法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的效果, ,理

7、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1.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洋槐树背靠着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我们可以抓住“焦急焦急”和和“耐心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起来似乎矛盾, ,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 ,以及不见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

8、热爱的感情。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2.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顾及全篇只有顾及全篇, ,才能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 .如如“死去元知万事空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 下文是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无忘告乃翁”

9、:最念念: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到时家祭的时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3.联系实际联系实际, ,通过联想来理解通过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士,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 ,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

10、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 ,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丝不动, ,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 4.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四周围黑洞洞的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作者用“黑洞洞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 ,用用“碰壁碰壁”比喻革命比喻革命者没有

11、自由者没有自由, ,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击旧社会的黑暗。 5.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 “赶集赶集”一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前是什么时候呢? ? 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 ,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 ,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从

12、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一句话一句话中中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不能。因为:1.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律不一致。2.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这句话运用了(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13、、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复、对比、借代、反语) 1. 1. 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3 3设问:设问: 引起读者对引起读者对注意和思考;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强调,加强语气等; 4 4对比:对比: 强调了强调了突出了突出了 5

14、 5反复:反复: 强调了强调了加强语气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答题示例: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2002年年全国卷全国卷话说知音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问

15、: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某个句子说成另行吗?为什么?(或: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1 1、动词:不

16、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出了 2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了 3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与事实不符。 答:因为答:因为“好一个好一个”比比“真是真是”感情更强烈,感情更强烈,“调皮调皮”比比“可爱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七)使用这种人称写

17、的好处是什(七)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请注意:请注意: 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答案一定要有案一定要有 文章中的语句文章中的语句 ,因为答,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者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