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与发展复习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区域与发展复习知识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1.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2.社区-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3.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4.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2、。5.社会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6.经济增长论-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战略,它把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忽视发展的其他方面。7.增长极限论-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认为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8.综合发展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
3、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0.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11.平衡发展理论-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12.不平衡发展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13.贫困恶性循环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
4、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14.大推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15.低水平陷阱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16.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努力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17.中心一外围-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18.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19.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20.农村城市化-不仅指城市化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21.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22.贫困-是指人们由于缺乏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
6、受的生活水准,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然、经济和制度环境而不能提高生活水准的发展能力。23.贫困线-是以人们的收入状况来确定的收入法,即适量的饮食价值、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率;二是以人们基本生活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来确定的直接法。24.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25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城市以现代工业为主的非农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26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民公平的待遇
7、、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二、问答题1.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2)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增长。一般认为
8、,经济增长的含义较窄,通常指纯粹意义上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涵义较宽,除了生产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某些制度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一定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产出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才是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经济增长而谈发展。但经济增长仅仅指量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指量与质的共变。2.简述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人口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是个人因素。我国学者认为,社会
9、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3.简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社会发展: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2)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脱离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一句空话,任何最优越的制度,没有以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体现其优
10、越性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重要保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增进人们的幸福,促使人的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只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顺利进行。因此,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证4.综合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 构优化、政治民主、文化变迁、科技进步、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1、;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4)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5)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6)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
12、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7.简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8.简述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平衡发展主要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产业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即在区域间及其内部对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使工农业、轻重工业、一、二、三产业及原料、加工工业等
13、各部门基本得到协调平衡发展。9.简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1)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其他剩余生产资料提供了更加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当地社区资源配臵的效率,增加了当地社区及其成员的收入。(2)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可以扩大人均生产规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获得的收入。(3)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10.简述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成长,即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后,随着经济
14、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到达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逐渐趋于缩小,倾向平衡成长,此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即所谓倒“U”字型理论。11.简述梯度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2)由科技进步引致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和集中。(3)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经济发展的时
15、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4)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产生经济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将造成地区间两极分化。12.简述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1)增长极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出发点的,其核心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2)增长极的形成有赖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所在地区既具有能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投资、技术、人才从而形成
16、规模经济的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区位环境条件,即周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条件较好,能吸引周围厂商、投资、人才和技术,才能最终促成增长极的形成。(3)增长极具有两种作用,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1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转移,农业部门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的主要流向是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从同一个区域内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转移。(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和就
17、业变动的现象。1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转移,农业部门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的主要流向是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从同一个区域内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转移。(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和就业变动的现象。15.农村社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内涵: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18、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特征:(1)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前提。(2)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3)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而且是一个自然过程。(4)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16.试述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涵义。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梯度结构,且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与其相适应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17.简述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关
19、系。(1)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2)农村社会现代化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赖城市提供各种现代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3)农村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18.简述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1)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利用扶贫资金组织企业搞开发项目建设。 (3)贫困地区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
20、困农户脱贫。(4)选择和培植支柱产业,组织连片开发,建立区域发展基地。(5)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19.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含义: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功能:(1)保障基本生活(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发展(4)保持社会公平(5)增进国民福利。20.简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界定的总体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二是与本国农村现实发展水平相适应。(1)发展的原则。(2)以人为中心的原则。(3)城乡协调发展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三
21、、论述题1.试述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到“增长极限论”,再到“综合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发展的其他方面,这就是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给大多数国家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对“发展就是增长”的思想进行全面反思。特别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出版,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另一种新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也同时而生。然而随着人类在环境问题遍布全球并愈演愈烈的现
22、实中,可持续发展观诞生。2.论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要应被臵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长远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全部重要因素中,人口是中心,经济是基础,环境是前提。3.试述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
23、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人口与劳动力,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 成的劳动能力。(3)技术条件,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技术来自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4.试论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2)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3)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
24、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4)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5.如何认识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而劳动力状况对农村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6.如何认识农村传统家庭保障与现代社会保障的关系?改
25、革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就基本特征而言,依然是一种家庭保障。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从事生产劳动,以取得生存资源并向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提供生存保障。集体提留并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公益金所起的作用不大,且范围有限,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未在农村设立。可见,改革以前城市和农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因之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化特征。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当时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形成的,是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它的固化则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后果。7.试比较平衡发展理论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主要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理论
26、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8.联系实际说明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平衡发展理论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不可能平衡地安排投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2)不平衡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并可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27、,如果忽略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把握不了中国的经济现实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的 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3)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实行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认为在不平衡推进中,应把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4)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均较少涉及可持续发展观。(5)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有其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同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6)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应对区域划分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标准。9.试述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战略。必要性:农村人力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资源,它既是劳动资料的消费者,
28、又是劳动资料的生产者,其它资源的开发潜力有限,只有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只要开发得当,就是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是21世纪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本身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发战略: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低,使得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变成了现实劣势。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从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臵角度出发,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10.试述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现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是一种多途径、多元化的模式。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
29、、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应采用不同的途径,实施不同的模式。(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途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镇)构成合理的城市网络群体。(2)中部地区的途径、模式:中部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鼓励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为中部地区更高一级的农村城市化即发展城镇网络群体打好基础。(3)西部地区的途径、模式: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现阶段农村城市化的重点是新建和发展若干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城市,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总之,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生
30、产力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梯度结构,且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与其相适应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11.论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是一项伟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1)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农业生产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2)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3)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国民经
31、济建设和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长远方针。(4)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的繁荣。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5)积极发展农村科技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6)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7)给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12.试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中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