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版史》复习资料(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出版史》复习资料(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世界书业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一,世界书业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1、纸的发明与使用 2、书记复制活动的开创与发展 3、印刷技术机械化的实现二,莎草纸:1、莎草纸的制作 公元前2600 古埃及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现存最古老的莎草文献是:普利斯莎草纸3、莎草纸缺点:莎草纸为植物纤维,容易被刺破或划破;时间久了,水分蒸发了也会很脆,容易破。三,羊皮纸1、帕加马发明了莎草纸。 2、用山羊羔皮经过依稀类工艺制造出两面光滑,书写方便的羊皮纸。3、大张羊皮纸的使用,开了后世“开本”之先河。四,非商业化的书籍复制 1、书吏记历史或者祭神 2、教材制作 3、私人抄书手的出现五,
2、图书复制业的暗流(理解,请大家阅读课本)六,机械印刷业的出现1、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生前排印的杰作之一就是古登堡圣经,是现存西文第一部完整的书籍,也是最早的机械金属活字印刷品。2、机械印刷厂的推广3、早期机械印刷业的特点:A、印刷、出版是一家; B、早期的印刷书籍形态均为古版书;C、早期的印刷本在语言与文字上仍未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绝大多数作品仍是以拉丁文作作和印刷出版的。第二章 世界书业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特征世界书业形成的客观条件1、普及教育与大学的兴起 2、文艺复兴思想的萌芽 3、机械印刷术与当时的欧洲社会审查制度的结束兴起:书籍印刷制度起初是印刷特许权制度。它是印刷商之间为得到皇
3、室庇护从而拥有对某些出版物的特有印刷权所进行激烈竞争的产物。结束原因:1、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2、废止许可证法,印刷物合法性得到承认;3、理性思想的广泛传播。第三章 世界书业管理一、 净价图书协议优缺点: 优点:有益于书价平稳,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有利于保证图书的质量;稳定市场;保护文化产品。 缺点: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利于思想自由;制定协议的原因: 图书不是一般商品,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协定,保护精神产品,保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企业与出版社。实行净价协议的国家:英法德日中;英国后废除;法国一度反复又恢复;日本几经周折,废除音像出版物净价协议。取消净价协议的原因:1、垄断的加剧(英国受美国出
4、版物的冲击竞争,被迫放开市场) 2、市场的重新分配3、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4、学术出版、冷门出版更受冷落 5、出书品种的减少6、一言堂 ,民主减少 7、价格低,品质减轻 8、资源过分集中二、文学代理商概念:这是一种周旋于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代替作者去与出版商打第四章 英国书业数世纪以来,英美一直是世界书业最强的两支劲旅,英文版图书至今仍是全世界销量最多的图书。第一节 概述(识记)一、出版现状英国是世界上出版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威特克数据统计公司的数据表明,英国目前登记注册的出版社共有2万余家,其中90%为中小出版社,出版量有一定规模的出版社有2400多家。总计年度出书高达12万种,是与美国、德
5、国和日本并驾齐驱的世界出版强国。英国出版产业由图书、报纸和杂志构成,是英国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年总产值高达120亿英镑,在欧洲仅次于德国,其出版产业总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8%2%。英国图书市场是全球发育最早、成熟程度最高的市场之一。全英国虽然只有6000万人口,但年消费图书竟达47亿美元,人均近80美元之多。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英国的全球图书出口总量已逾2.8亿册,在世界图书出版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二、历史发展1、开端及初期发展15-17世纪 2、现代书业的建立18世纪3、大飞跃时期19世纪 4、风云变幻,艰难寻生路20世纪第二节 宏观审视:书业的生存环境(一)、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
6、是世界上第一步版权法文本。、(二)、关于图书公共出借权法(理解):1979年3月由议会通过的图书公共出借权法对书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法在出版、图书馆、作者、读者这个大系统中协调权利关系,使作者著作权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维护。该法令颁布后,英国图书馆必须获得那些享有出借版权的著作给予的许可,并每年为这些著作支付毕准手续费。目前,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国也实施了该法,政府提供补助金予以维持。(三)、英国图书奖(识记):P100 1、Parker奖; 2、红房子儿童图书奖; 3、Orange小说奖; 4、Duff Cooper奖; 5、英联邦作家奖;第三节 微观考察:出版机构的运作模式需识记的内容: 1、
7、编辑工作量不是以字数来统计,而是以本数计算的。一个组稿编辑每年要完成20-30本书的组稿工作量,一个文字编辑要完成10-15本书的加工任务。一本书稿正式出版后,作者拿的不是稿费而是版税。一般给作者的版税是销售额的10%,有的高过15%,而有的不到10%;有的不按销售额算,而是按出版社的收入算。总之这种做法是把作者的利益与出版社的利益紧紧捆在的一起,迫使作者关心自己的书稿出版后的情况,多售能多得,故他们也是积极地推销员。 2、据英国国家审计部门统计,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般有40%供出口,而国内的销售额中,52%是直接卖给零售商的。因为英国出版商协会和书商协会规定,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图书需通过书店发
8、行;15%给图书馆供应商,由他们转销给图书馆;17%卖给学校承包商或图书俱乐部。所谓学校承包商,是一种供应包括图书在内的一切教学用品的中间商。所谓图书俱乐部,则是一种出版商与书商联手,针对读者需求,专门为读者选书、出廉价版、进行导向性推销图书的组织。英国第一家图书俱乐部于1929年成立,现已发展为30多家,联系会员约有100万人,其销售额约占全国书业市场的6%。英国出售书籍的网点共有36000个,但其中具有备货能力的较大规模的书店仅占10%,即3000多家。而属于专门为某些出版社特销的零售书店就更少,只有500多家。此外,还有18000个报刊代理商和2000家百货商店也零售书籍。需理解的内容:
9、在新的出版程序中,编辑与各相关对象的互动关系: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制定者,因此要具有全局意识,要维护出版社的利益,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对图书的内容、插图、版面设计等都要严格把关,使其符合出版要求和市场需要。2、编辑与生产部门的关系。编辑要估算书籍出版的成本与出版周期,按照计划行事并主动检查执行情况。3、编辑与市场的关系。要利用作者的知名度做促销推广工作,在相关的杂志、报纸上刊载书评、书讯,要重视报刊中的“编辑论坛”的作用,要设计“无成本”的市场推广计划,让作者所期盼的推广愿望得到实现。4、编辑与销售部门的关系。编辑要经常与营销人员沟通,了解图书销售情况,适当的时候帮助营销
10、人员邀请作者参加签名售书之类的活动。5、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编辑应注意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要深入了解读者状况,就当前读者关心的问题、读者结构、读者的购买力等等,收集反馈信息和批评意见。总之,在新的循环型的出版程序中,编辑犹如一名管理者,必须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第四节需理解的内容:关于麦克米伦出版社和企鹅出版公司的介绍。(P111) 关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情况。(P114)第五章 美国书业第一节 概述1.图书的出版和发行(记概况)美国出版社大概分为营利性出版社和非营利性出版社两种。其中非营利性出版社享受免税待遇。美国目前有2.8万家出版社向国际标准图书标号系统进行了登记。20世纪90年代统治美国
11、出版业的五大公司为西蒙舒斯特公司、时代出版集团、哈考特布雷斯朱万诺维奇出版公司、兰登书屋、读者文摘出版集团。按美国图书出版界的传统,每年出版的图书可分为硬皮书、贸易纸皮书和大众市场纸皮书三类。2.图书的销售从单一的图书零售方式转为多渠道销售;促销手段日益多元化;大众图书、纸皮书和儿童读物以市场零售为主。课堂思考:怎样判断美国是出版强国?第二节 畅销书与美国1. 如何打造畅销书的排行榜?(以纽约时报为例)期榜单是这样产生的:纽约时报编辑部将一份印有36本书名的问卷发至全美4000家书店(这36本书是时报编辑认定有望成为本周畅销书的书目,遴选的范围是近期报刊广告、各地区、大型书店排行榜),要求这些
12、书店在每个书名后填入本周销量,同时也补充36本以外的畅销书目与销量。这份报告被汇总,按地区进行评价,最后提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公布。2畅销书策划的基本特点(综合理解)(1)选题新奇。发掘新奇选题有两点:一是策划人对出版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尤其是对读者的喜爱和需要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二是策划人要有悟性。(2)目标市场。 (3)内容引人入胜、形式新颖。 (4)价格。(5)宣传营销。手段:新奇卖场促销,地铁海报促销,混合包装促销,情感沟通促销,衍生产品促销。美国书评的发展:1、纸质书评媒体 2、书评频道 3、书评文章免费刊登重要的商业出版社:P150(一)兰登书屋 是最大的商业性硬皮书出版社,也是当
13、今世界上最大的英文版一般图书出版社。兰登书屋的成功战略是,长期与美国的科研情报机构相结合,专门经济战略,所出版的研究报告和图书经常成为政府 大财团决策的直接参考书。(二)哈珀罗出版社 一家被誉为美国书业象征的百年老社。(三)时代公司 被成为世界第一的杂志王国大学出版社的出路与困境困境:出书种数不少,但收入太少。较稳定的市场仅是软体单位购买,个人购买直线下降出路:1.增加新书种数,减少每种新书印数 2.增加平装印本,压缩精装本 3.争取更多的基金 第六章 德国书业1.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8200万,全国注册的出版社(含杂志社)有16000家,图书经销商5000余家,平均每一万人
14、拥有一家大规模的书店。2. 良好的法制基础和比较健全的行业规范,德国的书业是在法制的基础上运作发展起来的。早在1901年德国就有了出版法,1965年又颁布了著作权法,这两部法律为德国出版业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证。德国出版业的最高机构-德国书商及出版协会,代表本行业利益,为出版社、销售商服务,承担着与政府交涉、沟通的功能,并征订本行业规范。它的最大功能是把所有不同层次的企业融为一体,这是德国书业协会不同于其他企业协会的根本点。协会另一项重要工作室负责编纂全德可供书目,收录全德市场可供销售的100万种图书书目,向社会提供详细、准确的图书信息。同时该协会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
15、的主办者。3. 书商素质。尽管是从事图书销售业务的书商,在德国同样被要求必须具备出版商的文化水准和训练有素的头脑。本行业每个经营者要具备的素质:首先,应该懂得自己所经营的商品时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人类深思熟虑的智慧成果和指导人们应付变幻不定的社会环境的智慧工具。其次,书商还必须具备精明的商业意识,具有获得利润,保障生存发展的能力。再者,关键就在于首先强化书业队伍中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精神。4. 市场研究。德国人的研究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在德国,系统而全面地书业进行研究的有两大系统:一是在若干所大学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系统;二是通过德国书业协会和有关书业研究所进行的以市场运作规律为中心的专题系统。5.
16、 主要出版社。贝塔斯曼出版社,实际上是一个业务涉及传媒产业各领域,由若干个中小出版社及相关机构联盟的巨型出版集团。贝塔斯曼创始人卡尔尔.贝塔斯曼,于1835年创建。荣膺世界第一大出版集团成功秘诀:一 打破传统观念,拓宽书业领域。把生存的触须伸向表意符号系统的已知和未知的各个领域。二 调整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今多变的社会需求。贝塔斯曼集团将业务重新调整为图书部,电子出版物部,影视制作部,报刊部,国际部,德语出版部,印刷工艺部。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私营科技出版社6. 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创办于1949年,每年达成的版权贸易额约占全世界全年总量75%的国际书展,为法兰克福市赢得了“世
17、界书业的圣地麦加”之誉。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在每年金秋十月的第一个星期三举行,展期6天。为维护书展的健康发展,采取如下特别措施:1、每年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主宾国。(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中国以主宾国身份举办图书博览会)2、设立业务洽谈处。3、建立手稿保密制。4、科技医学出版社国际集团年会。5、颁发图书和平奖。第七章 俄罗斯书业二、 俄国书业发展史在11世纪,诺夫哥罗德、基辅、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地就已经是颇具规模的手抄本图书复制中心。严格的书业活动是以1564年3月1日伊万费奥多罗夫和彼得姆斯季斯拉维茨创办的国立莫斯科“印书馆”印刷出版的圣徒列传为标志。它是第一部准确的注明出版日期,而
18、且用规范的印刷字体和优良的印刷技术印制的图书,是当时的典范,影响着俄国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俄国早期的印刷业主要依附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大学及中等专科学校。印刷的出版物除文艺作品、辞典、教科书外,还有于1703年1月出版发行的第一份俄罗斯铅印报纸-新闻报,以及1728年以新闻报副刊形式出版的第一种俄国杂志新闻报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的每月注释。仅18世纪下半叶就出版图书9.5万种,期刊200种。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布了关闭私人印刷所的命令,对书刊进行严格的预先检查制(即出版物印刷前的检查)。书业中最富生命力的进步力量遭到镇压。19世纪的书业发展与全国的社会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更加紧密关联。当18
19、04年沙皇在严酷的书刊检查制(已改书刊预先检查制为付印后检查)基础上,姿态性的对私人印刷所实行解禁时书业经营的主动权从贵族财主那里转到了拥有印刷厂的出版商手中。一大批优秀的俄国文学作品和促进俄国社会革命觉醒的进步杂志,在一些杰出的出版商的扶持下得以问世,如普希金、果戈里、克雷洛夫、如科夫斯基及其他许多俄国作家的作品。19世纪中叶,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在国外建立自由的,不受检查的报刊机构已经成为俄国革命民主运动的迫切要求。1853年赫尔岑在伦敦创建了自由俄国印刷所。创办文学政治文集北极星(1855-1868年在伦敦、日内瓦印刷发行)和钟声杂志(1857-1867年在日内瓦和伦敦出版)。车尔尼雪夫斯
20、基、杜勃罗留波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合作创办现代人杂志,并以此作为俄国革命宣传的中心。俄国19世纪共出版发行报纸125种,反映农民改革后社会生活的政治性大小报就占66%。1905年至1907年,革命使得俄国出版社增加到350个。在20世纪的前17年中,资产阶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较量,构成了书业界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生存特征。从1564-1918年,俄国共出版图书50多万种,期刊1000种,报纸近900种。其中,191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图书出版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德国。最高峰期是1913年,出书3.01万种,总发行量9920万册;报纸859种,每次发行270万份。书业发展
21、的历史分期及特性俄国民族书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564-1860年)。这是旧俄时代,个体手工印刷生产方式逐渐向机械印刷业过渡的时期。普拉维利希科夫、谢利瓦诺夫斯基、斯廖宁和格拉祖诺夫家族、斯米尔金以及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是这一时期书页活动的重要人物。第二阶段(18611916年)。一大批资本雄厚的出版商行出现,如彼得堡的沃尔夫、马科思、苏沃林,莫斯科的琴京商行等。第三阶段(19171991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和1917年俄国10月28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国家出版法的公布,苏维埃出版事业从此以国家书业主人翁的姿态,摧毁和扫清了一切资产阶级出版机构。列宁是国家出
22、版事业的创始人。在此后70多年的时间里,党性、真实性、人民性、群众性原则是整个苏维埃出版事业的思想基础。1917年后,国家建立了一批书籍、报刊杂志出版的专业出版社。前苏联出版事业的管理体制是专业化、集中化和统一领导。1985年出版业推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开始试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在选题计划、图书贸易和图书价格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第四阶段(1992)。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原苏联新闻出版部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代替。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通过议会颁布了大众新闻媒体法,依法取消了出版审批制,建立了登记制,规定各种形式的出版社机构必须到俄罗斯出版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以取得报刊出
23、版资格。在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创办传媒有两种途径:一是申请国家登记,经国家登记后实施传播大众新闻活动:二是不经国家登记后实施传播大众新闻活动。后者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执行:(1)为出版正式的政府文件,各科研及企事业单位的内刊等;(2)只要符合机构章程与合同规定事宜与程序,媒体法人可以自行决定活动。二、俄国书业的困境1992年至1994年,俄国的出版业出现一种普遍性,甚至是持续性的衰退。1993年的图书种树降至29000种,发行量也大大减少。其中,大众政治出版物数量减少59.4,科技出版物减少26,教材减少18,儿童读物减少22。书业处于诸多矛盾和无奈的空转状态中,“书荒”严重。在出版业务方面,严格推
24、行选题三审制度。前苏联出版业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管理体制,其弊病在于:(1)垄断化带来的计划经济经营模式使书业缺乏市场活力;(2)因忽略出版业的文化、商品属性而造成行业职能出现偏差;(3)长期轻视利润指标而依赖于官方的扶持,使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创新和更新的原动力,出版物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也受到影响。议价的倡行在前苏联,图书价格一直较低,一般是根据书的页数来定价,不考虑书稿的质量、装帧水平、封面设计、市场反映及社会需求等因素,从1987年起试行出版物的议价销售政策。所谓议价,指图书价格由全苏书籍发行联合公司与出版社根据图书质量、出版费用和市场需求共同协商确定。实行图书议价销售,可以在图
25、书市场的供求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使图书市场的容量、生产出版物的产值以及出版物的销售额大致相同。议价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图书商品的准确市场定位,有利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标准和管理手段,议价的倡行又会给图书市场带来新的混乱,阻碍出版物的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出版社只关注有利可图的选题,而导致全国图书品种的减少,且这种减少带有持续性。(2)经销商利用图书贸易活动中出现的非预测性市场空间,与出版社来难受哄抬书价。唯利是图的行为,使图书生产的容量与生产出版物的产值之间的矛盾加剧。(3)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严肃读物往往因印数少而被抛弃,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充斥市场。莫斯科
26、国际图书博览与交易会(莫斯科国际书展)成立于1977年,1989年更名为“莫斯科国际图书交易会”。1989年第七届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与交易会以纯粹的商业性图书贸易为目的。苏维埃解体带来的问题:一、独联体各国所面临的如何分配原苏联出版业财产的继承权问题;二、偿还债务问题。前苏联国际图书公司曾拖欠外国书商1800万卢布的债务。三、图书的盗版问题。四、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文化珍品与珍稀出版物的外流问题。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版企业数量猛增,出书品种及印数大幅度减少。出版社同行间的联系松散。2、出书成本愈来愈高,出书难。3、销售渠道受阻,卖书难。4、没有固定的图书零售价,版权受到侵犯。三、
27、俄国图书业怎样发展1988年公布的关于苏联图书出版业在现有条件下及到2005年发展前景的设想(草案)把今后15年内的出版业改革重点集中到以下几点:(1)积极发展物质技术基础,对出版、印刷及发行最大限度的实现电脑自动化。(2)加快出版业民主化的进程,在选题及经营上进一步扩大其自主权。(3)调整出版物结构,减少政治出版物的比重,扩大学术著作、科普读物、教材及儿童读物的出版量。(4)进一步完善图书出版的经营机制,制定工作定额与采用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方针。(5)改变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倡导多成分模式的出版活动等各个方面。发展机遇1、逆境中的勇者-成立于1974年的莫斯科俄语出版社。 2、图书贸易活动仍
28、然活跃。3、国际联合出版公司和外国人直接经营的书店日益增多。 4、积极的税制政策。面对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俄国书业要走出低谷,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对如下问题的解决:(1)投资坏境问题,即如何处理政治派别对立、财政困难、通货膨胀、汇率不稳定等社会问题。(2)优惠政策的效益与代价问题,由于国家的吸资政策是在世界资本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台的,因此,在向外资提供优惠条件时,如何做到不至于损害了国内企业家的利益。(3)全面开放与垄断的问题,一些周边国家,如匈牙利、罗马尼亚已经除国防部门以外,全部实行对外商投资者开放,他们的经验不能不对俄国产生诱惑。(4)克服官僚习气、办事拖拉的问题,政府要努力简化,甚至取消对外
29、资的审批手续;允许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投资;向外资者提供法律的保护和税收的优惠。合理控制出版物生产与传播推广的流向和流量,显然是书业及其依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八章 日本书业1.出版社规模及其分布情况(识记)P221 2.主要出版社(识记)讲谈社:图书出版以综合性图书为主,是日本年出版新书最多的出版社。岩波书店:带动全国出版社实行“买断制”,唯一维持至今,始终遵循“提高国民文化教养准则”,突出高格调、高质量的鲜明特征。平凡社:在书刊生产方面是日本改铅字印刷为照相排版的先驱,平凡社以“自由”为旗,以创新为本,鼓励编辑“构思”先行。3.编辑承包公司(识记):日本书业的一大特色,产生于第二次
30、世界大战日本书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分为两类:一是由出版社投资,承包公司独立经营,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一本书或一项任务与某家出版社,或同时与几家出版社签订承包协议。日本共有编辑承包公司3000多家。P2474.日本出版大崩溃原因:1)日本出版业的两大支柱图书、杂志的销售册数急剧下滑,市场由饱和转而走向萎缩。2)出版社不合时宜、盲目扩张的“泡沫路线”。 该路线体现在出书太滥。3)不合理的图书流通体系。该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委托制”和“定价销售”。4)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书店三者不平等的交易条件和交易方式。5)维持支付高工资。出现赤字的出版社没有及时调整工资标准、员工数量以及业务规模。6)IT
31、革命为何对日本出版业造成冲击。大多出版社以为只要抓住高新技术的“稻草”就可以救命,纷纷盲目投身于电脑化、网络化及数字化,结果远离市场,不是“寿终正寝”,就是“大伤元气”。7)畅销书造成的泡沫化。8)日本大、小印刷业与出版社之间奇特的关系。在印刷业技术换代中,中小印刷企业陷入苦苦挣扎的困境,少数大型印刷企业如鱼得水。在出版这个链条上,中小印刷企业吃“下游饭”,对出版社毕恭毕敬,依赖性很强,为了接到活源,彼此竞相压低价格,甚至不惜代替出版社编辑制作图书;而大型印刷企业特别是超大型印刷企业,以社会印刷为主,以出版印刷为辅,且因为印刷质量一流,所以出版社反过来还得向这些企业点头哈腰。启示:(此处就提供
32、几个点,用的时候自己去拓展一下。)1)书刊市场的问题。书籍应多而不乱,不流于俗套,要精,满足读者的需求。2)走出去的问题。3)体制性障碍的问题。主要是再销售制度(即定价制度或固定价格制度)、委托退货制度和少数大批发交易公司的垄断导致的问题。4)IT革命对出版业的影响问题。 5.日本动漫出版 发展原因:1) 设计创新推动动漫发展。2) 繁荣多样的漫画出版业,2003年日本出版的漫画单行本达2393种,5亿多册,人均4.3册,占书籍出版量的26%;漫画杂志291种,11亿多册,人均9.8册,占杂志出版量的15%,漫画出版的产值达到了5160亿日元。3) 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日本,动画与漫画经过各自
33、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均已成为相当成熟的产业,彼此各成体系,同时又存在紧密的联系。4) 市场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衍生产品指利用漫画、动画、游戏等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造型,经授权后制成的商品。马桂林认为,动漫本是一种文化消费品,而衍生产品,因为让动漫产品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就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5) 消费者基础与人才培养。据日本智库三菱研究所调查,喜欢动漫的人在日本占87%,而持有与动漫形象相关产品的人占84%。作为创意内容产业,人才也是决定日本动漫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6.杂志出版发展原因:1、日本的男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愿意在捧读哪怕是与工作有关的严肃读物,而想真正的回到家里,于
34、是关于汽车、电脑等方面的杂志成为他们消遣娱乐的媒体。2、相当数量的家庭主妇,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作为女人的自己,这使妇女杂志在日本显得格外活跃、畅销。3、兴趣盎然,无所不包的的漫画杂志更是男女老少皆爱的读物。4、杂志出版周期短,信息及时易得,加之语言独特而有感染力,各类读者不难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杂志困境:P249第十章 世界其他地区书业概况北欧四国书业(识记部分)出版社特点:数量大、主要集中在首都、出版机构集团化特征突出。四大出版集团:金谷出版社(丹麦)邦尼尔出版公司(瑞典)卡必伦出版社(挪威)欧达瓦出版公司(芬兰)出版发行特点:四国书业一般通过自己的图书发行中心自办发行。图书发行中
35、心的销售渠道:直接批发给书店或兼营图书零售的百货店;批发给俱乐部; 批发给专职或兼职的图书推销员。3、两种机制:图书发行中心与图书俱乐部控制着图书市场的主动权;为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条件。荷兰书业(理解部分)1、书业强势地位:在全世界核心科技期刊中,荷兰出版的科技期刊排名第四,仅次于美、英、德三国。2、历史背景:1470年出现印刷业,15501700年间在欧洲书业中居于领先地位。3、历史功臣:荷兰皇家出版商协会(成立于1979年)4、荷兰书业发达的原因:1)正规教育、崇尚文化、热爱科学的民风;2)政府在出版政策上的倾斜态度;3)顺应时势,抓住时机。三、法国书业1、历史特点:1)一开始
36、处于神学学者和国王的控制之下;2)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将法国书业推向欧洲当时第一的宝座;3)贵族对法国书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2、代表性出版集团:法国的阿歇尔特出版集团是世界第三大出版机构,在百科全书及期刊的出版方面,排名世界第一。该机构的图书俱乐部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德国贝塔斯曼俱乐部。3、书业奖项:著名的文学奖、书商奖、公众奖等近100个书业奖王国。4、图书博览会:著名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随季节安排的数十个分类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其展品以文学和少儿图书为主。四、非洲书业1、非洲书业的现状(识记):1)目前,非洲国家有2/3的图书市场仍要靠进口书刊来满足;2)一些欧洲出版商在非洲的分支机构或代理
37、商依然是这一地区的书业主流;3)目前非洲书业界年出版量最多的国家是埃及和尼日利亚,两国出版的书刊占非洲出版图书总量的35%。2、埃及与尼日利亚两国书业:1)埃及:两个出版中心宗教书籍出版中心,教科书与普通书籍出版中心。(50年代) 主要出版社知识出版社、新月出版社、安格鲁出版社 1976年加入伯尔尼公约采用国际标准书号(ISBN)。2)尼日利亚:最有名气的3家出版社非洲大学出版社、非洲教育出版社、约翰韦斯特出版公司3、非洲书业发展的出路(理解):1)、独立自主,建立真正的非洲图书联合体,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作。2)、争取外援,通过国外的中间媒介,与国际市场建立联系,进行转口贸易。3)、与时俱进,
38、针对自身条件,抓住时机,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第十一章 外国出版集团的生存模式出版业的集团化、集中化趋势是出版业发展的历史必然。1外国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集团化发展初期 20世纪40年代开始 特点是出版集团化是一种寄托于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集团业务扩展的结果,集团内的业务相关度不高,整合出现被动特点,多为综合拼盘式集团。集团化发展的成长期 20世纪6080年代末 呈现一种以技术为纽带的业务兼营特点,多为电子计算机行业与出版行业的联合集团。集团化发展的高潮期:8090年代 这一时期出版集团开始彰显传媒企业的特征,着重以同类业务的整合为重点。集团化发展的成熟期 90年代至进入21世纪 凸
39、显专业化特点2影响外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属于发展历史来看,商业性是出版业(书业)的基本特征。 在西方,首先强调书业是在出版物具有商业价值后形成的一种产业,同时,它在文化传播中的中介性才使其具有商业和文化的双重特征。从产业积极分子来看,集团化是出版业自身发展和扩展的必然结果。3外国出版集团的本质特征一般性特征 出版业作为产业,具有一般采用的商业性特征:出版集团作为企业集团也具有一般企业集团的性质特征行业性特征 具有文化传播产业的特殊性,如选择、传承以及构建人类文化的特殊功能4外国出版集团生存样态分析1、私营企业起家背景 2、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 3、多元化经营理念4、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定位
40、战略 5、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提升 6、出版集团与传媒集团的共生关系7、在某个出版专业领域拥有具垄断地位的品牌5发展模式类型“产品市场型成长战略” 是一种企业产品为主线、一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为目标的今天发展战略“资源生产型发展战略” 是以企业生产为主线、一获取更多优势资源为目标的集团发展战略一体化成长战略 水平一体化,即横向兼并 垂直一体化即纵向兼并混合兼并 传媒产业兼并其他产业6外国出版集团的经验成功的秘诀是首先了企业集团的有效整合1)内部宏观机制整合A 集团结构整合 产权结构的整合以及组织结构的整合B 集团经营整合 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市场营销策略整合 ,产品结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经营结构;利用
41、现代物流,注重发行网络建设;重视市场调研,关注目标消费群;营销理念贯穿于整个出版流程;市场扩张战略C 集团管理整合 合理的机构设置;严格的内部监控;集团的统一管理2)内部微观机制整合A 人力资源整合与家庭激励机制 B 企业文化整合第十二章 大众时代的书刊品种所谓大众时代,是对20世纪一种全球性趋势的称谓。包括:政治民主化、公开化;新闻自由程度普遍提高;民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白领阶层和闲暇时光增加;民众消费成为经济组织关注的中心;市场决定生产,“顾客便是上帝”等于顾客便是利润;大众传媒的普及,使政客和新闻媒介为选票和收视率对大众口味的一味奉承迎合;群众性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等。“精英品味的
42、衰落”所谓精英产品,是指那些历史选择和淘汰,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影响或具有跨时代、跨文化审美高水平的作品。基本属性具有如下特征:(一)、超前性与创新性(二)、基础理论与专家化(三)、实验与探索(四)、批判性与反叛性精英文化的相对性:时代发展,主题变迁,是某些精英产品不时髦了,或使某些通俗产品成为精品。经过历史长期淘汰而后被广为接受并发现其价值的作品。民众的知识水平通过社会教育普遍提高,对精英产品的接受和鉴定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使精英产品的相对数量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不同,对精英产品的识别、接受和理解产生不一致。社会分层:农民、工人、游民、白领、决策者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其年龄、性别的差异
43、,都会使他们各有自己认同的“精英产品”。二、衰落的标志(一)、生产者相对衰落。从事精英产品生产的人数增加,但传播面在萎缩。绝对衰落。是指一些传统学科,如文史哲的理论工作者及其该类产品生产数量的递减。(二)、产品1、相对衰落。传媒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比例的相对下降。2、绝对衰落。经营品种数量绝对值逐年下降。(三)、市场消费1、相对衰落。读者被现代传媒受众所替代,闲暇活动由传统阅读转为收视电子传媒节目。2、绝对衰落。销售数量逐年递减。三、“精英”品味衰落的时代背景(一)大众时代政治文化贵族被资产者取代,后者以金钱为目的,占据市场为基础,公众教育水平提高,普遍参与文化创作,大众文化产品数量上扬。(二)多
44、元化时代取一元化社会,英雄时代被大众市场取代。(三)传媒时代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系统(四)消费时代片段闲暇、繁多的娱乐选择和机械劳动,剥夺了阅读精英作品的条件(五)市场时代精英产品市场兑换率太低,被这个市场决定论的时代冷落了。第三节大众趣味与出版品种1、迎合低级趣味 2、儿童市场的潜力 3、向妇女进攻 4、抢占闲暇5、教育普及的巨大市场 6、全球性的阅读消遣化倾向第十四章 书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一节 裂变与新的任务裂变:1、图书形式:图书介质由纸介质发展到磁、光、电介质。 2、图书内容:从以前的图片和文字的书籍,转变到声、像、光、色、动、静俱全的电子书籍。 3、消费方式:对读者来说,感官效果更好,价格更便宜,检索更方便,阅读就像从银行取款一样。对出版商来说省去了印刷出版环节及其带来的不利后果。对零售书店来说,需要租用空间减小,库存降低。 4、出版结构:作者出版社经销机构(批发商和零售商)读者,这种稳健的四步曲格局,已经逐渐被 出版商读者 的“迷你”两步舞所取代。新的任务:1、未来书业的任务将是选择什么样的电子媒体和以什么为支持系统提供这些媒体。 2、采用什么样的发行体系和经销方式。发行系统设想:电传技术出版社。 计算机出版社。经销方式设想:通过出版社系统销售。 通过制造商系统销售。注:第十三章老师没有勾画重点,应该是没有考点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