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上古埃及本章注意点:1、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2、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3、各历史时期阶级关系及矛盾的发展、变化4、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5、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变化6、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罗塞塔石碑被发现。1822年,商伯良成功释读象形文字,埃及学诞生。西方掀起埃及学热,如马斯伯乐之考古发掘。古代埃及史的分期问题(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
2、2040年,710王朝)(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此后的 古埃及史分别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的范畴。第一节 初始文明一、 自然环境和居民1、自然环境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
3、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部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带较为平坦。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月),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月),36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2、居民 讲哈姆语的东北非土著居民 来自西亚的塞姆语人 融合形成哈姆塞姆语系
4、的古埃及人。外貌特征:高个头、肩宽而直、黑皮肤、体魄健壮二、 前王朝时期1、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 埃及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约在公元前6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2、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有学者主张是铜石并用 文化)有埃及中部的巴达里文化、法雍文化, 下埃及的梅里姆达文化。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农牧业混合文化。母系氏族 社会。女性雕像和墓葬规模。3、涅伽达I文化(即阿姆拉文化) 前4000-3500年。 农业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墓葬的变化。城市出现。王权萌芽。4、埃及文明的出现 涅伽达文化(即格尔塞文化) 前3500-3100
5、年。 私有制确立, 阶级差别明显 墓葬的差异:画墓;蝎王权标头。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明。 国家出现: 上埃及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小国寡民。 古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 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 法老时代地方行政区州的原型。 三、早王朝时期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第一王朝的美尼斯或纳尔迈。 兼并战争,走向统一:下埃及 和利比亚。统治上下埃及的王 冠。 第二王朝的哈谢海姆,完成 统一。君主专制逐渐形成: 国家机关的设置 王位世袭制的采用 王室经济逐渐形成 王墓(马斯塔巴)的变化: 规模的扩大、 陪葬品的丰富,第二节 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一、古王国时期 第3-
6、6王朝,前2686-2181年。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1、社会经济(1)这个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农业 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国家还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视农业。已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萝卜等作物。手工业 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 商业 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2)土地占有情况 : 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
7、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 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 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的。C、继承来的。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了。(3)阶级关系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神庙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其土地往往豁免赋税等义务。 其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这个
8、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至于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他们同牲口一样计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2、政治状况A法老的专制统治开始确立。此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
9、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拥有无限权威。B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国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维西尔),主管行政、司法和经济,但不管军事。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全听命于国王。许多高级官吏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有时由王子担任,以便将政权集中于国王手中。C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他视全国的土地为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重要措施。D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由国王亲自率领或任命其他人率领。E神化王权:国王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
10、授,以稳固王位。F对司法权力的控制:国王拥有最高审判权,他或者亲自、或派亲信参加审判。世俗法庭与神庙法庭。3、金字塔的修建A,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字的“金”字,故名。 B.从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第三王朝时,国王乔赛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其子胡夫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边长230米,塔基面积5.29万平方米,用了230万块2.5吨重的石头。
11、其子哈夫拉所建金字塔豪华精致,附近建有狮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C.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4、古王国的衰落 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诺马尔赫 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 专制王权渐渐瓦解。 二、第一中间期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 特征是王权衰落,战乱频仍,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经济凋敝。 人民起义?目前详情知之甚少。聂菲尔涅胡预言。 赫拉克列奥波里:中部,第910王朝。 阿赫托伊王
12、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涅杰斯”(小人) 底比斯:南部,第11王朝。第三节 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一、中王国时期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1、王权和地方势力的关系: 政治重心南移,地方贵族势力尤存,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力衰微。2、社会经济: (1)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 农业:农具有一定革新,古王国时期使用直把犁,此时出现装有横木把手的新犁。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方面也有新进展 。 手工业:普遍使用铜,并开始冶炼青铜,出现玻璃制造业。 商业贸易:对外联系扩大,出现一些新兴城市。对外贸易增加,同腓尼基各城市联系密切,同时,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也开始了往来
13、。 (2)阶级关系的变化 奴隶制发展:战俘奴隶;债务奴隶。 “强有力的涅杰斯”:中王国时期兴起一个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涅杰斯”(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是军队的核心力量,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阶层。但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不得不亲自耕种田地,甚至乞讨、靠人施舍为生(“贫穷的涅杰斯”)。3、王权同地方贵族的斗争 划定各诺姆的边界;严令各诺马尔赫履行职责 支持王权同地方贵族斗争的有涅杰
14、斯和宫廷显贵 4、对外关系 从第十二王朝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开始,埃及多次对努比亚发动战争,还远征西亚。二、第二中间期 第13-17王朝。 前1786-1567年。 喜克索斯人入侵下埃及, 建第15-16王朝,都阿瓦里斯。 喜克索斯人意为“外族统治者”, 语言与阿摩列人相同,可能来自叙 利亚。 伊浦味陈辞记载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 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埃及人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斗争第17王朝国王卡美斯开始领导埃及人反抗,其弟弟雅赫摩斯时取得胜利,建立第18王朝。第四节 新王国时期一、埃及帝国的形成和统治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 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1、埃及帝国
15、的形成 法老的扩张 雅赫摩斯一世:稳定内部,开始对外侵略。 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建立 。 对东北部的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南 部的努比亚的征服,形成地跨北非西 亚的奴隶制帝国。2、埃及帝国的统治君主专制强化:国王称法老;宰相(维西尔)一分为二,设2个宰相;宰相之下有管理各种事务的机构;地方上的诺马尔赫权力被削弱;军队增加了新兵种-战车连,而且雇佣兵开始发挥作用。对被征服地区,一方面派总督治理,有军队驻防;另一方面还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贵族进行统治(以夷制夷)。经济来源:向国内人民征税,战争掠夺,向被征服地区人民征税。二、社会经济 1、经济发展 农业:青铜器普遍使用,铁器开始出现,不广泛,从赫梯进口
16、。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梯形犁。 手工业:冶金业中已采用脚踏风箱吹火以提高炉温。 商品货币关系有很大发展:银币,借贷关系,真正商人出现。 神庙经济发达:神庙祭司贵族是奴隶制经济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集团。 2、奴隶制繁荣:奴隶人数大增,中下层居民广泛占有奴隶,被使用于家务、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3、土地关系: 和古王国时期没有本质差别,即国家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是土地的占有者,往往采用出租的方式经营。 4、阶级关系: 奴隶主包括贵族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涅木虎)两个阶层,贵族奴隶主中,主要是神庙祭司奴隶主。 “涅木虎”:中小奴隶主阶层,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起源于中王国时期,本是些非贵族的普通人,新
17、王国时期,逐渐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产,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奴隶:不仅在神庙及其他奴隶主家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及服务性劳动,而且还可领取份地,与自由民一样进行耕种,到时缴纳地租,死后其子孙还可继续耕种交租,说明奴隶制此时已发到了极限,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三、埃赫那吞改革 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底比斯的神庙。 僧侣势力的膨胀,左右政局。 埃赫那吞改革:阿蒙霍特普四世 废黜诸神包括阿蒙在内,独尊阿吞神; 没收诸神庙的财产; 迁都阿马尔那,改名为埃赫塔吞。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 强化王权
18、。教俗力量对比决定了改革的失败结局:恢复原有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僧侣势力进一步加强,法老地位衰微四:新王国的衰落 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 战场位于叙利亚地区。 决定性战役是卡迭什战役。 结局是两败俱伤。第五节 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 1、铁器时代2、外族入侵 利比亚人(22-24王朝)与努比亚人(25王朝)的统治。 波斯人(27、31王朝)的统治。 马其顿人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罗马人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埃及的阿拉伯化。 突厥人诸王朝的统治(阿尤布王朝与马木路克王朝)。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英国的殖民统治。 1952年革命与埃及的独立。第六
19、节 古代埃及文化1、宗教: 崇拜对象: 小国寡民与诸多神灵的并存。 主神:太阳神即拉神/阿蒙神。 一神崇拜的尝试:太阳神即阿吞神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 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 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 纸草。3、建筑:凝固的艺术 孟菲斯附近的金字塔。 底比斯附近的巨型宗教建筑 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膨胀的浓缩抑或物质体现。4、科学 天文学: 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 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 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 医学:木乃伊与外科学。第三章 上古西亚本章注意点:1
20、、汉漠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制度2、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3、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4、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5、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6、大流士一世的改革7、波斯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 遗址的发现: 亚述王宫与乌尔城。 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 德国人格罗芬特 译古波斯文。 英国人罗林生 译 楔形文和阿卡德文。第一节 初始文明1、自然环境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今伊拉克大部,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
21、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气候干旱,河流是主要水源; 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 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 两河流域与埃及: 相似: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不同: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地理特点:缺乏天然屏障,交往的非障碍性、开放性。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
22、冲突。2、古代居民 首先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语属于非塞姆语系。 来源不详。来自中亚? 塞姆语系的分支 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 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二、苏美尔文明 铜石并用时代经历三个文化期: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 乌鲁克文化期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 (前4300-前3500年) 各地出现较大的神庙建筑。 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出现陶器、铜器。 墓葬出土男俑,象部落首领。 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制阶段。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化。2、乌鲁克文化 (前3500-前3100年) 社会分化明显 宏伟神庙建筑的出现 圆柱形印章:财产标志 文字符号的出现3、捷姆迭
23、特那色文化 (前3100-前2800年)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 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4、早王朝时期 (前2800-2371年) 在两河流域南部, 苏美尔人 构成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城邦林立,包括乌尔、乌鲁克、乌玛、基什和拉伽什等。最著名的统治者是拉伽什的乌鲁卡基那。 苏美尔人城邦具有浓厚宗教色彩。每个城邦都尊奉自己的神灵,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神庙地产规模庞大,僧侣作为城邦的首领主持祭祀和掌管神庙地产,具有广泛的影响,神庙地产与国有土地之间界限模糊,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为其突出特征。 原始军事民主制的遗存,导致苏美尔城邦的民主政治色彩: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
24、大会。 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般认为,苏美尔文明的辐射范围曾经达到尼罗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美尔文明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 乌鲁卡基那改革 P43原因:连年的战争加剧了各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卢伽尔安达的暴政三、阿卡德王国 (铜石并用时代) 前2371年, 乌鲁卡基那的统治结束,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由苏美尔城邦时期进入阿卡德王国时期。 前2371-2191年。 阿卡德人 是塞姆人的一支。 萨尔贡: 即位后建新都阿卡德城,降服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乌鲁克、拉伽什诸城邦,统治巴比伦尼亚地区。 前2191年亡于东北部
25、山区游牧 群体库提人。四、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 前2113-2006年。 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经过库提人的短暂统治,苏美尔人再度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者,是为苏美尔人最后的复兴。苏美尔人城邦乌尔 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乌尔第三王朝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诸地,可谓苏美尔人的帝国。最著名统治者是乌尔纳姆, 乌尔纳姆法典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第二节 古巴比伦王国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苏美尔人最终退出两河流域的政治舞台,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阿摩利人建立的城邦,包括伊新、拉尔萨、马里、埃什嫩那、巴比伦等。 前1894-1595年。 阿摩利人于前1
26、894年在巴比伦建城。二、 汉谟拉比的统治 (前1792-1750年) 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并自称“众神 之王”,把专制王权和神权统一在一起。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三、 汉谟拉比法典1.汉谟拉比法典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弗宫,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2.根据统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政权,汉漠拉比制订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3.汉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前言宣扬他的权力来自神授
27、,并宣扬他的功绩,结语主要宣称他的法典“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正文共有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它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等级制度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完全无权的人。其法律地位完全不同。2、土地制度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主要由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的人们分散经营。据具体情况有:祭司、商人之类:他们领得土地,作为替国王服务的报酬,这种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替卖者为国王服务,这类人大都是富有的奴隶主。负担兵役义务的人:他们领取土地作为服役报酬。纳贡人:他们领取土
28、地耕种,向国王交纳租税。这两种人都无权出卖、转让他们从国王处领取的土地,但他们对于自己买得的土地有权出卖,属于阿维鲁个人的土地也可以出卖、转让、抵押、出租。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法典中说到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私人占有的奴隶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后以外地买来的居多,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自由民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出现债务奴隶。4、法典的阶级性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
29、的所有权。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因此,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四、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前1595年亡于来自北方的赫梯人。 此后数百年间,来自扎格罗斯山的加喜特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政治势力。第三节 古代亚述一、亚述自然环境与居民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北部多山2、最早居民是胡里特人后亚述人迁入融合亚述人与阿卡德人的语言同属塞姆语系的分支。二、早期亚述 前2500-1500年,城邦时代。 相当于阿卡德城邦、乌尔第三王 朝和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以及埃及 的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 保留原始公有制 和原始民主制的浓厚色彩。三、中期亚述 前1400-1078年, 相当于埃及新
30、王国时期和赫梯帝国时期。 两河流域南部此时处于混乱状态, 主要政治势力是扎格罗斯山区加喜特人, 加喜特人的语言和种族归属尚不清楚。 政治生活从城邦向王国过渡, 君主政治逐渐形成。四、亚述帝国(新亚述) 前935-612年。铁器时代。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 有利的国际环境 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埃兰、埃及。 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 公元前612年,首都尼尼微被迦勒底人、米底联军攻陷,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等社会经济1.铁器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奴隶制的发展: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31、第一、有大量的战俘奴隶;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种劳役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属塞姆人的一支。 疆域:巴比伦尼亚、叙利亚、 巴勒斯坦、腓尼基。二、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巴比伦城的建设与“空中花园”“巴比伦之囚”(前586年)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城中数万居民被掳掠到巴比伦。 三、社会经济1.奴隶制私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在农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剥削奴隶;工商业方面,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经奴隶独立经营工商
32、业,收取利息和利润。四、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阶级矛盾尖锐前539年亡于波斯人。第五节 古代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一、赫梯 位置:小亚东部。 赫梯人的古代文明曾经不为后人所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人在小亚细亚的考古发掘,包括赫梯城遗址和大量的泥版文书残片,使赫梯人的古代文明被重新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赫梯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 前19世纪中叶建国,领有地中海、黑海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度攻入两河流域,攻陷巴比伦城。16世纪后期铁列平当政时期,君主制逐渐成熟。 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是赫梯国家的鼎盛时期,与埃及新王国争夺叙利亚。前8世纪亡于亚述帝国二、腓尼基 位置:黎巴
33、嫩。 腓尼基人(希腊)、迦南人(自称)、 布匿人(罗马),属于塞姆语系的分支。历史特点1、政治上小国长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诸多国家,无统一政权。推罗、西顿、乌伽里特、毕布罗斯。2、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最发达的民族,城市生活发达,贸易繁荣,以商业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3、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 海上贸易 古代世界的商业民族。 前2000-1000年: 东地中海及黑海。 前1000-600年: 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与迦太基。三、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地理概念。 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 以色列:政治概念。 犹太:宗教概念。 1200-1020年 士师(即军事首领)时
34、代 12个部落,传说源于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的12个儿子,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 以色列人扫罗称王(前1020-1000年) 犹太人大卫称王(前1000-960年)并定都耶路撒冷 大卫之子所罗门称王(前960-930年) 所罗门之后,希伯来人发生分裂, 北方10个部落称以色列国, 都于撒玛利亚, 南方2个部落继续拥戴所罗门之子而称犹太国,都于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于前721年亡于亚述, 希伯来人10个部落被强制移往各地,直至消失于同化之中。犹太国于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居民被囚禁于巴比伦,是为“巴比伦之囚”。此后巴勒斯坦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之下,至7世纪中叶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第
35、六节 波斯帝国 埃兰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首都是苏撒,遗址出土于19世纪中叶。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埃兰人的语言目前尚未解读,属于何种语系尚不清楚。 米底 伊朗高原西北的里海南侧。 米底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前700年建国,一度臣属于亚述帝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灭亡亚述帝国。前550年亡于波斯。二、波斯帝国的兴起 波斯人与米底人同属印欧语系。 前2000年,波斯人与米底人可能自北高加索山区移入伊朗高原。 米底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北,波斯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南的法尔斯。 10个部落,其中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兴起前曾臣服于米底人。 波斯人的兴
36、起 前558年建国,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在波斯建国;前550年灭阿黑门尼德王朝居鲁士:扩张 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 灭新巴比伦,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冈比西斯 扩张:前525年,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成为地跨亚非二洲的大帝国。 前522年,波斯发生高墨达暴动,冈比西斯班师回国,死于途中。 大流士平定高墨达暴动后即位。扩张:印度河、中亚、色蕾斯。改革:行省制(20余)。军区制(5个)。贡赋与货币(中央发行金币,地方发行银币和铜币)、驿政制。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帕塞波里斯,设拉子附)。旨在克服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势力,强化君主政治。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 前492449年 波
37、斯希腊的战争; 前431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 波斯利用雅典 与斯巴达之间的矛盾, 而进行干预 直至恢复控制小亚细亚; 前334年马其顿人的东征 与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 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希腊语,古波斯语为查拉图士特拉)。经典阿维斯塔。教义是二元论思想,即阿胡拉马茲达与阿里曼的对立;世界末日前夕救世主的降临;末日来临之际,阿胡拉马自达战胜阿里曼,并将阿里曼投入火狱;此后是灵魂复活与末日审判。由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仪式是火的崇拜,故亦称拜火教或祆教第七节 古代西亚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至古巴比伦时期 逐渐形成文字。 文学 埃努玛埃利什。 洪水的故事。 吉
38、尔伽美什和阿伽。 苏美尔人的传说。 科学 天文历法: 阴历,年分354天12月,8年3闰。 数学: 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 艺术 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级寺塔。 悬苑。第四章 上古印度一、本章注意点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2、瓦尔那制度。3、佛教。4、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5、古印度文化。1、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2、瓦尔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牢固性、等级间的森严和各等级存在的长期性,在古代世界也是极为典型的。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
39、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了解。4、孔雀帝国时代是上古印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国王控制全国的经济。阿育王采用暴力镇压和精神欺骗的两手统治、村社土地长期存在等,在古代世界都是很典型的。 5、古代印度的图章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古代著名的史诗。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古代印主也有相当成就二、古印度史的分期1、哈拉巴文化时期(前2500-1750)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王政时代(前1500-900)。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前900-600)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
40、时代(前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前4-公元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二、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两座城市。 前2500-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性质:典型的青铜文化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定居性。谷仓、农作物、农具。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 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第二节 吠陀时代一、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 吠陀时代 前1400-前600年。 属于
41、印欧语系。二、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400-前900年。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战争频繁。摩诃婆罗多所描述的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不断的战争给僧俗贵族带来巨大财富,瓦尔那制度萌芽。三、 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前600年。印度河恒河流域。广泛使用铁器。1、国家雏形过去选举产生的部落首领称罗阇逐渐演变成世袭君主。战俘、债务奴隶增多。瓦尔那制度开始形成。2、瓦尔那制度(或种姓制度) 起源 1)征服 2)种族内部分化。 起源于早期
42、吠陀时代。 演变 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孔雀王朝) 种姓的差异: 1)职业世袭不变。2)实行内婚制。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宗教权利不平等。再生族,一生族4)法律地位不平等。5)迦提和贱民的出现*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 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 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 妇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 所谓童婚的目的在于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 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 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3、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主要表现为献祭。(早期的宗教大都如此)。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经典:吠陀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婆罗门教没有系统的宗教思想、完整的教义和划一的教堂, 亦无正统信条与非正统信条的区分。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