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孟子性善论(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孟子性善论(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谈孟子性善论中文0801 摘 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是孟子人道精神在动乱不堪的时代的选择,孟子人性善的实现途径是自我反省和恪守道德规范。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性善论。【关键词】 孟子 性善 孟子的性善论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人性之善出发进行论证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在政治治理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保民”即实施仁政,孟子在论证实施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其中的“不忍人之
2、心”其实就是人性之善,孟子将性善作为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便可实现王道。在道德观念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导向,并且在论证时也认为作为性善之一的“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取物以时”的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对于这个主张,孟子是这样加以阐释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应该把善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由推己及人到推己及物, 把人伦道德推衍到生态环境中,进而提出取物以时和取物以节的主张,从而实现人与
3、自然的和谐相处。”j 李学才,张焱兵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性善论的代表, 对性善论的阐述最为详细k 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45,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至今对孟子的性善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深入了,但笔者仍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新的理解,故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的性善论。一、 性善论的内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
4、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这句话里“人性”与“水”相对,“善”与“就下”相对,所以孟子所说的善应是动词性的,也就是说人具有向善的本性,由此孟子阐述了善的内容是“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在这里,孟子偷换了概念,他说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这四心即是仁义礼智,便成了“固有之”,“有之”到“固有之”之间是如何转换的,孟子没有说明。或者说孟子认为“四心”是固有之的,那么孟子的性善论是一个唯心、抽象主观的假设,有
5、这个假设构建起来的理论思想大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但是孟子却十分巧妙地将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性善论衔接起来,“其实质在于把统治阶级的宗法伦理道德规范说成是全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用以论证宗法等级制度是天然合理的。”l 刘文英 主编 哲学百科小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第643页那么可以说孟子的说的“善”就是仁、义、礼、智了,其中孟子最为重视的是仁和义。孔子是第一次对“仁”进行了完整界说,“孔子的仁含义相当丰富,它兼涵、智、勇、恭、宽、敏、惠诸德,其基本含义是爱人,其他诸德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j 陈瑛,许启贤 主编 中国伦理大辞典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第117-
6、118页,孔子的这一最高标准的仁,要求是很严格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发展了“仁”的内涵,认为仁是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从孟子有关“仁”的论说中,可以看出“仁”基本的内容与孔子没有多大的差异,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孟子梁惠王上)都是孝悌而已,也只是要合乎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但是孟子将仁运用于政治,提出“仁政”,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升到了王道的高度,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孟子在说“仁”的时候,经常与“义”连用,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与勇是君子应有的道德规范,而孟子说:“仁,人心也;义,
7、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章上)义是仁的体现,也是仁的保证,走错的义之路就不能保持仁之心,仁义联系得十分密切,孟子所说的义已经是包含着仁心的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就是包含了仁。与“仁”一样,孟子也认为“义”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心道德,只要好好保持培养就可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二、 孟子性善论提出的目的孟子提出性善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战争连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予岂好辩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踞诐行”(孟子滕文公下)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是痛心疾首的,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希望能用
8、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来引导世人向善,加强自身修养,而这个范围可以覆盖一切的人,任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自觉追求成圣成仁,君王也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平民之间和谐相处。然而孟子性善论实际上是想构建一个以“善”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善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宽信孝惠等等,并将这个价值体系扩展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只要个人加强了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便可天下太平。这样的道德泛化导致了用善来衡量一切,却不能构建一个可操作性的制度制约统治者,并且不可能实现的善的价值标准成为社会主流的标准之后,其结果也是潜规则大行其道,表面仁义道德,背地里男盗女娼,即便在当今社会仍可以随处可见。只靠
9、统治者善心的治理的观念,也挤掉了法制的位置,统治者可以随意的侵犯人民的生命,而没有相应的制裁,这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是随处可见,城市拆迁便是一个残暴人性的典型例子。孟子的性善论被后人董仲舒发挥成三纲五纪,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愚化百姓的有力精神武器。当然这是孟子所始料未及。在孟子的时代,能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充分体现孟子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孟子企图用性善论以及“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来换回人性中的美好的品性,使那个不人当人的时代走回正道。三、 实现人性之善的途径孟子认识到人性之善,也认识到人在后天没有保持善的本性既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也是自身因素的结果。孟子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
10、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性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其势则然”,势即地势,外在的环境状况,除此之外孟子还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了,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可见孟子对外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后天向善之心是非常看重的,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会提出“仁政”的原因所在,他希望君王实施“仁政”创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对保持人的善性是至关重要的,孟子的王道思想其实是孟子的人道精神在诸侯争霸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唯一选
11、择。但是孟子对人性之所以不善的原因的认识是辨证的,孟子说:“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无论是好的外在环境或恶劣的环境,人都可能丧失自己的善性,孟子还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章句上)意思说人不知道去寻回自己丢弃的善心。如果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因素,那么在丢弃了自己的善心之后不懂得寻回就是自身的原因了。针对人在后天的不善,孟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孟子认为寻回善心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自我反省,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的这一学说是继承了孔子的“见贤思齐,
12、见不贤而内自省”,但是孔子这句话里的“思”应该是看齐和期望的意思,而孟子的“思”是自我悔醒的意思。孟子对“思”的强调,其实就是对自身人格修养的强调,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对“思”的实践。另一条则是遵循圣人的言行,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孟子在谈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时说得十分明白清楚:“尧舜之道,孝第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只要外在的服、言和行实际上就是“礼”与圣人一样就可以为圣人,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虽然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作为典章制度意义的“礼”,已经被废除。但作为基本的道德规
13、范,“礼”被孟子视为“辞让之心”,仍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这里“礼”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后人却把“礼”抬高到了至高的地位,其结果和实际上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外轻内”的弊端。孟子的性善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等级观念都深刻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超越历史对孟子求全责备,在诸侯争霸的动乱年代,孟子心怀苍生社稷,用人性本善唤回人类的良心,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更是孟子人道精神的变现和选择,是有时代性的,值得充分的肯定的。然而今天我们对孟子的学习或对孟子思想的继
14、承,如果没有看清他背后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因素,是很容易误导大众,愚化大众,在倡导民主法制的时代里,必须除去任何带有封建糟粕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这样学术研究才有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必须要担当起民族启蒙的责任来。 参考文献1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2版2孟子性善论新释唐君毅3哲学百科小辞典刘文英 主编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版4中国伦理大辞典陈瑛,许启贤 主编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版5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李学才,张焱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6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李伟言,柳海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