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现状及特点以及成因(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就业现状及特点以及成因(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但在市场进程中,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有近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人物艰巨。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但由于中国事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事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所以,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将有利于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新方法。一、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育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
2、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技工荒”现象和“民工荒”现象。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其中,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其中
3、,技师占9.6%,高级技师占4.5%,具有较大的缺口。所谓的“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很显然,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至少没有包括隐性失业人员。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
4、在8-10%。因此,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大中型城市转移,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来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5、新成长的劳动力中,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中,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一个客观事实。二
5、、 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1、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成性,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从统计数据看,1981-198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增长率为3.32%;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年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增长率为1.21%;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增长率为0.96%;由此可见,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80年代相比有大幅地降低,这次另外
6、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典型性。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1980-1989年,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0.323,到1998年下降为0.064.也就是说,98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相当于10年前的1/5。“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直接根源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政策选择,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摆脱“高增长,低就业”困境的选择。2、 就业机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中国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
7、三,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1990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样,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高增长,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3、 失业群集现象十分明显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市场性、历史性和制度性因素影响,中国就业问题出现失业群集现象。第一、 中国失业的空间群集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第二、 中国失业的时间群集集中体现在90年代中期之
8、后。第三、 中国失业的行业群集主要分布在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和林业等四大行业之中。第四、 中国失业的个体群集主要表现在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到总失业人数的70%。三、 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之后,旧制度的制度性缺陷催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显性化。究其原因:1、 拉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是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2、 劳动者就业能力
9、的影响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罂粟。其重要表现在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专业技能低两个方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在66个城市进行的调差,失业人员中有77%以上的人没有技术等级或职称。因此,降低教育成本,延长青年受教育的年限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延长劳动力手继续教育的年限是改善劳动力专业技能装款的为实之举。3、 经济机构调整的影响目前,中国郑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被动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必然使不适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次,
10、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就业岗位从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样,由于就业观念等原因,有一些劳动力人口必然处于失业状态。4、 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从长远看,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就业增长,但是,当前中国郑经受着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具体而言,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虽然被新兴产业部门所替代,但由于劳动力在传统产业部门与新兴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致使大量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5、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第一、 中国长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部分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动力不强,自愿失业。第二,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
11、”的就业政策,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之后,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第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长期始终处于分割状态,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由此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6、 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的影响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推算,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的农村年龄人口约在900万人左右。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在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在250万人以上,上学等进入城镇不少于100万人。再加上城市自身增加的人口,这样,每年新增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约在1300万人。显而易见,这批人必将对城镇就业形成新的压力。7、 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其中,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里做一点简要分析。第一,就业制度,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第二,教育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态势,最终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呈现出非均衡性。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基本上市一中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