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共3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80687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共3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共3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共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共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新 标 第 一 网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

2、具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是触觉的作用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说给大家听二、新教学放投

3、影片,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生丁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

4、用?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解决这些问题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看物体,

5、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一)眼睛(板书)主要构造:我们的眼睛实在了

6、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

7、,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本图343、图344)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的?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

8、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不

9、躺卧着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1,它的焦距是1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二)近视眼及其

10、矫正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三、小结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四、布置作业P64动手动脑学物理P6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丁图的光线

11、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1,焦距是3 ,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五、板书设计近视眼:凹透镜远视眼:凸透镜教学反思: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情

12、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

13、个凸透镜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生甲看到比原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

14、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二、新教学生甲显微镜的构造?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结合本图31投影让学生讲解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生丙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生戊载物台用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

15、成放大的虚像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一、显微镜(板书)原理:物镜 fu2f目镜 uf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

16、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 解吧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师看投影本图3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7、用把这个像放大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

18、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二、望远镜(板书)原理:物像:u2f 倒立 缩小的像目镜:uf 正立、放大的像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倒立的像正立过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

19、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三、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显微镜构造:物镜 原理 fu2f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望远镜构造:物镜 原理 u2f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四、布置作业

20、P67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五、板书设计 复习 复习和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3通过眼

21、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本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凸透镜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投影仪

22、的构造及原理?放大镜的原理?眼睛的成像原理?显微镜的光学原理?望远镜的光学原理?二、知识网络(板书) 第六 质量与密度第一节 质 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与难点

23、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器材教学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新教学1质量(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2)举例说明物体

24、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g)。(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3质量的测量天平(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3)天平的使用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25、,直到横梁恢复平衡。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小 结:板书设计:第二节 质量一、质量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6、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g) 进率:1000进二、质量测量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教学反思:第二节 密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

27、,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教学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我们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新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

28、质量/体积 (克/厘米3)木块1100木块石块11042石块22082(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B密度公式:=/V;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g/3);克/厘米3(g/3)1g/3=100

29、0g/3=103g/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197t=197103g;V=023求: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g/3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g/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与质量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4巩固练习:学物理小 结:板书设计:第三节 密度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g/3)克/厘米3(g/3)1g/3=1000g/3=103g/

30、34密度物理意义:水=10103g/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教学反思: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

31、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教学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新教学1引导学生看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

32、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L=13。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用V2

33、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1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操作。2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验操作。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3讨论本:想想议议小 结:板书设计: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4步骤:参

34、书本教学反思: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引入新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1密度与物质鉴别讨论的问题如下:教师出示学生体育上用的4g的铅球,问

35、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实验:计算: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

36、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

37、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2密度与温度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从而形成了风。思考:教材P24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

38、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

39、缩。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教学反思: 复习 质量与密度复习一、质量1质量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单位:g,g,g,t2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3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

40、、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二、密度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2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V-密度-千克每立方米(g/3)-质量-千克(g)V-体积-立方米(3)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g/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3。 1g/3=1103g/3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

41、g/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g/3;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水的密度值:10103g/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g。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4密度的应用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V变形可得到=V和V=/,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三、测量物质的密度1测量原理:=/V2量筒的使用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