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论语复习内涵(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76333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制论语复习内涵(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制论语复习内涵(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制论语复习内涵(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制论语复习内涵(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语思想内涵整理(一) 为政以德【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 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富民、教民、正已、举贤。 A、对人: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不杀伐、不重赋) B、对已: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

2、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德治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 法治与德治: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

3、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4、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 克已复礼【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

5、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规范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之礼是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 。(2) “礼”与“仁”: 周礼的核心:孔子的“礼”是周礼,周礼核心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礼”与“仁”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

6、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是礼的一部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提倡君臣各守本分,君有君的义务,臣有臣的责任。孔子与宋儒异同:宋儒把君臣权绝对化,只讲臣的义务,不讲君的责任,

7、把把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绝对化,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存天理,灭人欲”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4)孝悌与仁: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孝强调的是“孝心”,悌是对兄长的尊敬。(1)利于社会稳定:“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2)孝是礼的需要:孝敬父母是小孝,孝于天下,看天下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到了这一步就叫忠,忠臣必出孝子之门。(3)孝是仁的需要: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

8、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所以仁从孝做起,孝是仁之本。(5)孔子的“正名”:孔子所谓的“名”指的周礼的规定,“实”是现实情况,解决名的问题是解决治国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 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1分)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

9、思想问题。 (6)“非礼勿视”这几句话与今天张扬个性有无矛盾? A、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张扬和尊重个性不能绝对化。 B、孔子的思想是有效的和合理的约束。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还不够,需要合理的约束。 C、过于强调后者而不强调前者已产生可怕的后果。(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概述】这一章主要表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同时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忧国忧民,只是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选择不同。1、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的是孔子

10、坚持理想、坚守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表现孔子对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的坚信;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 如:“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在其位谋其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才能的人不仕无义。 担当意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挽狂澜于既倒,以天下为己任。是对理想的执着,。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天下不容” 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隐者眼中的孔子: ”今之从政者殆耳”,在天下无道时执着从政不会全身;“是知津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只知求仕,不事劳动;“深则厉,浅则揭”偏狭,不知变通。 (隐者只是从

11、社会黑暗的角度否认孔子的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不否认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跟他们交流。)3、孔子的悲哀: “欲与之言,夫子怃然”,说明孔子不被理解的落寞。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明:理想不能实现的怅惘。 1)认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 。 2)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4、儒道精神之辨儒家和积极入世精神:对社会: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在乱世中,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

12、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对个人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道家的避世思想:对社会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对个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五) 仁者爱人【概述】: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10.17、15.42

13、、 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忠恕内涵: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圣与仁的区别: “仁”着眼于推

14、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实践仁的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

15、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孔子的仁爱是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度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孔子衡量仁的标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看,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不拘泥于小节小信。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权变。 (六)君子之风【概述】君子之风:(1) 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2)安贫乐道,死而后已(3)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4)文

16、质彬彬,庄重、平静、安祥。 1、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能安贫乐道,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

17、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3、 孔子的义利观: “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韩非子的“义利观”:完全的功利主义,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它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力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董仲舒的”义利观:“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将道义与

18、功利相对立,强调只讲道义而不计功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4 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

19、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八) 周而不比【概述】:孔子的交友观,察友的方法,;交友原则,处友方法。交友原则交友目的:以友辅仁。君子与小人的交友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交友的目的不应该为了维护小集团的利益而互相勾结,君子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和而不同有独立见解不苟同,不阿谀,但却坦荡公正能与人和谐相处。 小人囿于私利,比而不周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同而不

20、和:小人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表面上随声附和,暗地里却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互相控拆台。察友的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观察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

21、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处友的方式和方法1、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以直报怨: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该是较高的一种境界。3、适度交往: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

22、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诚挚、善意地对待朋友。(十一) 诲人不倦【概述】: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讨论激励,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教育的作用:孔子既承认先天因素的作用,也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所以,孔子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治国之首。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有可以入学,与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广义务教育是相通的,与今天的教育要面向全体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有可以接受教育,与我们今天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是相通的。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三方面教育:书本知识

23、、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学科,其中以道德为中心。为了因材施教设立专业、分科教育是首创。教育方法和原则: 诗礼传家,平等对待,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进行启发、开导。这就决定着他必然用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激励式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无言之教。重视学生的主观努力,重视独立思考。学思结合、学行结合、教学相长。态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适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

24、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1)述而不作,作是第一位,只述不作是一种保守主义,不符合社会创新要求。(2)述又是作的基础,作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而是据时代要求和后来人的认识对原有进行新的整理,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作。(十三) 沂水春风人物的风貌,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平等的氛围 (1)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写出了人物的神情风貌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谦退;曾点的从容;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 (2)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曾点的鼓瑟,孔子的简要点评、神态表情。还有对比“率尔”、“铿尔”,“哂之”、“喟

25、然”等。 孔子与点原因 (1)契合孔子“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2)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理想社会的写照;(3)曾点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思想;(4)较驰心政务,曾点志向更远,境界更高。(十四) 中庸之道概述:中庸思想的内涵,和而不同的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孔子中庸的表现方面德、行、礼、和、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中庸与折中主义“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中庸”的实质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它不等同与折中主义。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