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课时:1课时 提供者:沈君毅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2、 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
3、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设计意图 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听 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
5、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
6、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
7、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
8、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分组讨论思考。学生回答问题。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
9、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 思考讨论并回答。 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学生姓名 评价日期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 作业态度 知识掌握 综合评价 寄语 八、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九教学反思 文艺理论提
10、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文中的
11、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专心-专注-专业